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

来源:筏尚旅游网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交际文化课期末论文

院 (系):外语系

专业班 级: 10商务英语2班

学生姓名:费姗姗

学 号:1021113206

二○一二年 五 月 三 日

中西方差异 ——从“嘴”说起

10商英2班06费姗姗

摘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涉及范围十分广阔,本文主要从嘴巴这个器官浅谈中西方差异,嘴巴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吃”和“说”,论文主体从中西方日常用语中的称呼、答谢和赞美方面,还有中西方在饮食的内容和方式方面的差异阐述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方面了解中西方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称呼;答谢;赞美;饮食

一、关于日常用语

首先从称呼方面来说,在中国,遇见非亲属也会以亲属的称呼相称用以表示和对方的亲近,例如遇见和自己同辈的会以兄弟姐妹相称,遇见与自己父母同辈的会以叔叔阿姨相称,遇见年长的会以爷爷奶奶相称。这点在西方是绝对不会的,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不带姓,如“Uncle Tom”。另外在中国人们比较喜欢在称呼中加入职业或头衔以示尊敬,例如:万老师,李经理等。而在西方国家的称呼中不会加入职业和头衔,所以称呼别人teacher Wan或manger Li都是不正确的,西方人一般用Mr., Miss, Mrs. 称呼对方。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班一个小男生总叫我们外教teacher,结果外教每次都会很无奈的说:“I’m not teacher! I’m miss Brown!” 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一大差异。

另外我们从感谢和答谢来说,一般在中国的家人亲戚朋友之间是很少说“谢谢”的,如果说了会显得比较奇怪,也会让人觉得有疏远之感,而在西方国家,thank you 是十分常用的一个词,即使是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or drink?)。中国人大多时候会因为客气而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但是在西方国家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中西方在赞美方面也是有诸多不同的,在中国,当对方夸奖你出色地表现或取得的成绩时,往往会因为表示谦虚而说“哪里哪里”或“没有没有”等。而在西方国家,人们会欣然接受对方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例如,A: Your skirt looks nice. B: Thank you.

二、关于饮食

首先从饮食的内容上来说:西方人的饮食主要是以充饥和补充营养为目的的,西方人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例如各种“排”和“扒”等。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是人们对欧美人的第一印象。

另外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是一定要得到保证的,西方人讲究一天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他们也一定会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西方人在宴席上也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牛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牛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这与西方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习惯恐怕是分不开的。在中国,吃除了最基本的充饥以外,更注重食材的调和之美。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中西方饮食除了在内容方面存在巨大的区别外,在饮食的形式上也大相径庭。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主编,《英汉对比语言学》[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3]虞逸 《百度饮食论坛》[Inter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