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考题讨论题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五章
童艾静 2015051717110
一.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为什么要走上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怎样开辟的? (一)是什么——对工农武装割据的解释 一个概念
两个组成部分 三个方面内容
(二)为什么——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三)怎么样——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1. 是什么——对工农武装割据的解释
(1)概念: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基础
上,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种斗争形式,也是中国式革命道路必经的重要阶段。
(2)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一是“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在斗争实践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3)其内容包括
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主要形式 中心内容 战略阵地
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农村革命根据地
注:工农武装割据”不等同于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2. 为什么——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吸收以往革
命斗争经验与教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的积极探索的结果。选择这条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的必然,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内无民主制度,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只能是武装革命。
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3.中国革命的敌人中外反动势力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这恰恰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4.中共吸取了大革命的教训。经过陈独秀及苏联顾问的右倾投降主义统治后,中共经过分析得出中国革命必须依靠广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不能再依靠军阀,和两面性很强的资产阶级的结论。
(一) 怎么样——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1)实践:
①三大工农武装起义:为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创建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②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③八七会议:给处于思想紊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④秋收起义失败后,文家市决策: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在关键的时刻指引了方向。
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⑥土地革命的开展:农民的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⑦根据地建设(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粉碎了
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瑞金红色政权的建立,表明与国民党反动政权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
⑧全国十几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表明革命的星星之火,已经发展为燎原之势。
(2)理论: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强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二、1927至1937年间中共出现了哪些左倾错误?你怎样认识这些错误?
(一)“左倾”错误的概念
瞿秋白盲动主义(1927年11月-1928年4月)
(二) 具体内容 李立三冒险主义(1930年6月—9月)
王明教条主义(1931年1月—遵义会议前)
(三)我的认识
1.“左倾错误”的全称是“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它是指党内的一种错误思想,表现为急躁、冒进,不顾客观事实;或者照搬马列原著,咬文嚼字,不能灵活运用。 2.
(1)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
1927年11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在瞿秋白主持下,在上海举行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形成了左倾盲动主义,并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内取得了统治地位。它的主要之点是: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认为中国革命是所谓“不断革命”;不承认大革命失败后暂时处于低潮的形势,认为当时的革命形势是“不断高涨”;不仅不组织有秩序的退却,反而在全国组织毫无胜利希望的地方起义;坚持“城市中心论”,认为“城市工人暴动”是“革命胜利的关键”。与此同时,组织上的宗派主义的打击政策也发展起来。
(2)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 :
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占了统治地位. 1930年6月,李立三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后被称为“立三路线”)在党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个决议案的“左”倾冒险主义表现在:第一,对形势作了根本错误的估计,认为中国革命也好,世界革命也好,都到了大决战的前夜。第二,主张在实际工作中已不再需要逐步积聚和准备革命的力量,因为群众已经不要小干、只要大干,也就是只要武装暴动,而且是全国性的武装暴动了。第三,坚持“城市中心论”的错误观点,反对以农村包围城市,以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高潮的思想。第四,再一次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认为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就是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开始,企图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同时,反对资产阶级。 (3)王明教条主义:
从1931年1月—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领导机关内占据领导地位长达4年。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最长,给党带来的危害也最大,它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1931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六届四中全会,王明等“左”倾冒险主义者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下,以批判三中全会的所谓对于“立三路线”的“调和主义”为宗旨,强调反对“党内主要危险”的“右倾”,决定“改造充实各级领导机关”。由于得到米夫支持,原来不是中央委员、缺乏实际斗争经验的王明,不仅被补选为中央委员,而且成为政治局委员,使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领导机关内取得了统治地位。
3.我的认识:
①无论军事斗争还是政治斗争,都要根据国情,制订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 ②领导者,特别是高层领导者,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发扬民主作风,不能主观决定一切。
③ 要正确认识中国国情,革命道路不能照搬照抄,走自己的路。
三.简介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并指出它的非凡之处。 简介:
红军长征的原因 红军长征的经过 红军长征的胜利 非凡之处
(一) 红军长征的原因
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开始长征。
(二) .红军长征的经过
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三) .红军长征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四)长征的非凡之处:
开辟意义 革命意义 革命精神 深远意义 长征精神
1.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长征途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实行符合中国实际的战略策略,这一我们党在血的教训和生死存亡考验中认识并确立起来的思想路线及其取得的重大思想成果,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2.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红军长征胜利,使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于西北,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使其成为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为党和红军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红军长征实现了我们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信心和勇气。红军长征胜利,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3.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不忘初心,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4.最后一点,就是深远意义是,形成了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红军长征从被动到主动,踏上胜利道路,转折点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为我们党从挫折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这是我们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步形成,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经过胜利和失败的长期比较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5.长征精神
①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