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一编“儿童发展”学习指导1

第一编“儿童发展”学习指导1

来源:筏尚旅游网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小学教育专业(本科)

《教育心理专题》第一编 儿

童发展学习辅导 第一编是讲儿童心理发展的

既然是讲教育心理学,为什么要谈儿童的心理发展呢?主要有两点理由: (1)我们要对儿童进行教育和教学,就要以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为根据,于是我们就得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方面。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些方面之后,才能更好地通过教育和教学来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2)我们在这里谈儿童的发展,目的是为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一个大的框架。这个框架的要义,就是强调:儿童的心理有着相对于成人而言的特殊性。

承认儿童的心理有特殊性,这从世界教育思想史上看,也不过是几百年以来的事情。我们的教科书,引了一幅绘画,那是17世纪中叶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画中那个小女孩,她的衣着样式和成年女性的没啥两样,就是尺寸小一些。这反映了什么呢?反映了西方直到那个时候还有一种观点,概括起来说,就是把儿童看成“小大人”。显然,这样的看法否认了儿童有独

特的心灵世界;当然,这种看 几个基本概念

法现在已经过时了。 我们的身体是由细胞构 因此,今天的小学老师们成的,细胞可以粗分为两种,要记着:您的学生有独特的心一种叫“体细胞”,一种叫“性灵世界。记着这一点,可以说细胞”(表现为精子和卵子)。是搞好小学教育和教学的根不论哪一种细胞,都有细胞本性基础。 核,细胞核里有一种物质,叫

“染色体”。

1.遗传与环境

染色体是成对的,人类的 遗传与环境是影响儿童染色体是23对,其中22对是个体发展的两大因素系列。我常染色体,还有1对是性染色们的老师了解一些遗传决定体,它决定个体的性别。 和环境影响的知识,可以形成 一对染色体,当然是两一些更好地看待学生的基本条,它们双双称为“同源染色观点。下面我们就从个体的遗体”。在每一条染色体里面,传讲起来。

都有许许多多的基因,它们是 1-1 个体的遗传 直线排列的,彼此的位置是固 说到遗传,人们会想到定的,这样的位置叫“座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于是,在同源染色体的同一座的话。这表明人们看到了遗传位上,就有一对基因,叫作“等造成相似性。但是,我们还要位基因”。我们可以用两行顺看到遗传也造成差异性,并且序排列的字母来比拟同源染要认识到:正因为遗传在亲子色体的等位基因,这一点,老之间、在家族成员之间也造成师们可以看看书上的图1-3。 生物性状的差异,所以才会从 那么基因是什么呢?我根本上出现一个个独特的个们一定听说过DNA,也就是脱体。下面我们就从细胞、染色氧核糖核酸,那是一条大分子体、基因开始,从遗传上简略链,很长,上面一小段一小段地描述一个独特的个体是怎具有遗传功能的单元就是我么形成的。

们所说的基因。

1-1-1 细胞、染色体、基 下面我们要从DNA谈到细因

胞分裂的问题了。 我们先来知道几个基本 细胞分裂

概念。

DNA分子链很像一架绳

第 1 页 共 6 页 梯。只是这架“绳梯”呢,总要从中间断开来,好像把一条拉链拉开来那样。不过 断开的两边 会生成和原来一样的对边,结果变成了两条DNA分子链,这就像为拉链的每一边 配了另一边,结果变成了两条拉链那样,老师们可以参见图1-4。我们把这样的一种变化称作为“复制”。一条DNA分子链复制成两条,也就是一条染色体复制成两条。 体细胞经过DNA的一轮复制后,便有了46对染色体,于是分裂成两个,恢复了每个体细胞只含有23对染色体的状态。所以,随着DNA一轮又一轮的复制,体细胞也就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地成倍分裂,这叫作细胞的“有丝分裂”(见图1-5),结果表现为一个人的身体慢慢地长大起来。

性细胞成熟后,经过DNA的复制,便有了23对染色体,于是也分裂成两个,恢复了每个成熟的性细胞只含有23个染色体的状态,这叫作细胞的“减数分裂”(见图1-5)。由于一颗受精卵是一个精子与一枚卵子合成的,因此在受精卵里面,染色体又变成了完整的一套,也就是23对。 在合适的条件下,受精卵

1

将作有丝分裂,表现为胚胎发育,胎儿长大、婴儿出生、儿童成长„„待到这名儿童进入青春期,他(她)的性细胞作减数分裂。于是,在此后相当长的岁月里,这名儿童就从原来单纯的被遗传者成为也是遗传者,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生物学特征传递给子女。 所有的儿童都是这样地通过细胞分裂而从无到有地形成的,这一点是共同的,没有差异,那么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从根本上说,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就需要知道基因运作的一些知识了。 1-1-2 基因的运作

我们回想刚才提到的等位基因,它们控制同一项生物机能,但方式可以不一样。假定机能是色觉,而等位基因的控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使个体看得出颜色,这用大写字母比如A表示,并称之为“显性基因”;另一种是使个体成为色盲,这用小写字母比如a表示,并称之为“隐性基因”.那么两个等位基因的组合就有3种情况:

(1)两个都是显性的,这可以标记为比如AA; (2)一个显性,一个隐性,这可以标记为比如Aa; (3)两个都是隐性的,这可以标记为比如aa。 下面我们就从这里出发,

谈基因的几种基本运作。先谈比如一个黑人与一个白人相基因的显性效应。 结合,他们的子女,肤色就会 基因的显性效应 比白人的黑,而比黑人的白, 基因的显性效应表现为属于中间色。于是我们看到:显性基因压制隐性基因起作不完全显性效应不造成“截然用。我们举例来说明:如果人不同”,而是程度不同。 有正常色觉是由显性基因决 接着我们讲一讲基因型定的,而色盲是由隐性基因决和表现型。

定的,那么当决定色觉的等位 基因型和表现型 基因是由显性和隐性基因组 所谓基因型,是指基因的成的时候,一个人仍有正常的特定组合,可以笼统地称为色觉,只有当两个等位基因都“遗传结构”或“遗传因子”,是隐性的时候,一个人才是色是我们一般看不见的。 盲的。

所谓表现型,是指我们身 基因的显性效应告诉我体和行为的特征,它们都是可们遗传既可以造成相似性,也以观测的。

会造成差异性。前者如父母都 从根本上说,表现型是由不色盲,子女也不色盲;后者基因型决定的,但是基因型并如父母虽然都不色盲,但是由不一定都表达成表现型。换言于他们都带有色盲的隐性基之,当一个人没有表现出某种因,因此有可能遗传给子女,特征的时候,并不表明她(他)造成子女色盲??不像父母。父就一定没有相应的遗传因子。母通过同样的过程也造成同此外,一个人如果有某种遗传胞之间的相似和差异。比如在因子而自身没有表现的话,却一个多子女的家庭里,可能其可以把这遗传因子传递给子他孩子都不色盲,唯有一个是女,使子女表现出这种遗传因例外。这就是父母造成了子女子的效果。因此遗传可以使得之间的相似和差异。 子女在表现型上不像父母中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的的任何一个。

差异表现为“截然不同”,比 那么遗传是怎么具体地如不色盲和色盲。

造成个体差异的呢?遗传是下面我们再看一种不完全显通过基因组合来造成个体差性的效应。

异的。这样的组合形成两种基 不完全显性的效应 本的遗传方式,一种叫单基因 基因的不完全显性效应遗传;一种叫多基因遗传。 可以用这样一个例子来理解,

我们先说单基因遗传。

第 2 页 共 6 页 单基因遗传

单基因遗传,顾名思义,是说一项性状是由仅仅一个基因座位上的等位基因决定的。

单基因遗传的过程是父亲的一对等位基因和母亲的一对等位基因作分离的随机组合,这在书上有图1-6作了穷尽一切可能的详细演示。在基因的显性效应作用下,这样的组合可以在基因型上造成更多的差异,而在表现型上造成更多的相似。

接着说多基因遗传。 多基因遗传

多基因遗传,顾名思义,是说一项性状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基因座位上的基因决定的。我们很多身体特征,比如身高,还有心理特征,比如智力,都是多基因遗传的。多基因遗传的过程仍然是来自父亲和母亲的基因作随机的组合,在由此形成基因型中,每个等位基因对促成或压制某一性状的表现贡献了一点点作用,而这些作用联合起来,决定了该项性状的表现程度。我们从书上的图1-7里,可以看到多基因遗传不但造成了更多的基因型差异和表现型相似,而且还在基因型和表现型两方面造成更多的程度差异。

好,我们讲了那么多的遗

2

传问题,这对老师们有意义吗?

1-1-3 教育含义

有的这些遗传学方面的知识帮助老师们确立如下几点基本信念:

(1)由于一个受精卵是由仅仅一个精子和卵子造成的,而不同的卵子和精子所含的遗传构成是不同的,因此,除了同卵孪生儿,其余个体的遗传构成都是彼此不同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每一个教师遇到的学生从遗传上讲,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2)很多身体和心理性状的生物学基础都是多基因遗传的,因此这些性状将展现出最大可能的程度差异,而这样的程度差异将表现为儿童对环境里的特定刺激有“自发敏感性”的差异。儿童基于自发敏感性而投入特定的活动,并在经常的活动中形成相对于其他儿童而言的“特长”或“兴趣”、“爱好”和“才能”,教师要善于发现之,培养之。 (3)多基因遗传尽可能地减少了糟糕表现型的出现概率。这样,极少数糟糕表现型儿童将得到社会专门机构的养护,于是,留给广大教师的,就是表现型正常的儿童,他们具有相似性、差异性和多样性,正需要我们的教师给予相似的、差异的和多样的教育

与教学。

没起刺激的作用,这得根据个 (4)遗传的过程既然是体的反应来判断。比如非洲丛基因的随机组合,那么决定表林深处一名土著儿童的生活现型及其表达程度的基因型可以成为影响现代社会里一组合也是服从随机法则的。这名同龄儿童的环境因子,但是就意味着农村儿童在遗传素反过来不行,因为这两名儿童质上并不比城市儿童差,相之间有一个差别是后者有电反,假如在我国,目前还是农视机或图书,而前者没有。计村人口比城市人口多得多,那算机互联网使得能把一名小么在农村里,遗传上潜在地具学生刺激得作出反应的环境有各类才能的人,数量也就城范围扩大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市的多得多。因此,搞好广大 上述关于环境的定义有农村人口的教育、搞好农村广什么教育含义呢? 大儿童的教育,这对于我国的 教育含义

未来发展就具有重要的战略 (1)这个定义启发我们意义,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的老师去估计哪些因子是能教师因此而肩负着重要的使够影响学生的,并且判断是否命,任重而道远。

希望有这样的影响。如果是希 上面,我们单独地讲了讲望的,那么就设置这个因子;遗传决定的问题;现在,我们如果是不希望的,那么就设法单独地讲讲环境影响的问题。 撤除这个因子。

1-2 个体的环境 (2)这个定义启发我们 先说说环境的概念。 的老师去判断当我们期望的 1-2-1 环境的概念 影响因子已经存在了的时候, 本书的解说

它实际上在发挥刺激作用 本书把环境定义为能引吗?或者它的刺激作用发挥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到我们期望的程度了吗?如称。这个定义有三个要点: 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就去加 (1)这里说的“个体”,强之。同样的判断也可以转用从受精卵的形成算起; 于我们不期望的因子。如果它 (2)这里的“刺激”一存在着,并且对我们的学生起词是说:一个名副其实的环境着显著的刺激作用,我们就要因子不能够只是存在着,而应消除之、压制之;如果它存在该还得起作用;

着,却没对我们的学生起着显 (3)这里的“反应”一著的刺激作用,我们就监控词是说:一个环境因子究竟起

之,不掉以轻心。这是因为在

第 3 页 共 6 页 一个思想解放的国家里,有些环境影响因子对全体人民而言是合法的、有益的,甚至仅仅是无害的,但是它们对儿童而言并不总是如此的。可是教育工作者既不可能去除这些因子,也不可能把学校封闭起来,所以需要在监控中因势利导。

(3)这个定义启发我们的教师去确认他(她)原来没有估计到的,而实际上却影响了特定学生的环境因子,然后根据这个因子及其影响方式是否符合我们的教育理想而作区别的对待。

将了环境的定义后,我们再讲环境的分类。 1-2-2 环境的分类 这里按照个体的生成,沿着时间段,把环境划分为“胎儿的”、“家庭的”和“学校的”三类来分述。至于“社会风气”或者“社会历史文化”之类,我们把它们看作是内秉于家庭和学校环境的因子,不作单独的一般论述。先讲胎儿环境。

胎儿环境

胎儿环境一般从一颗受精卵的形成算起,以一婴儿的出生为结束。胎儿环境的主要代表是母亲的子宫。 关于胎儿环境,我们一般是讲不良的环境影响,以引起人们注意防范:

3

(1)母亲的饮食摄入不足,或者营养不良,这都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因为胎儿需要的物质和营养是通过脐带从母体输送过来的; (2)母亲的服药、吸毒、酗酒、吸烟在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影响一定时期的胎儿的正常发育,因为在这些摄入物里,某些化学成分也会通过脐带进入胎儿体内,由此对胎儿造成伤害。

(3)母亲的不良情绪也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因为母亲的不良情绪会导致母体里的生物化学环境发生异常变化,这直接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母亲的不良情绪还会导致母亲体质和行为的异常变化,这就会通过饮食、药物、刺激精神或麻醉精神的其他摄入物,而间接地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

(4)分娩过程也有可能对胎儿造成外伤,甚至直接伤在头部。

总起来说,即使一个遗传上正常的受精卵,仅仅通过胎儿发育的环境差异,也可能成为一个有所异常的个体;扩展而言,我们有理由相信,胎儿的环境也是各不相同的,起影响作用的因子及其组合也不尽相同,作用强度也不同,因此环境也在造成个体差异。 承认胎儿环境也造成个

体差异,这是具有基本理论意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教义的:我们中国人一向有“先育者在知识水平和类型方面天-后天”之说,这一般是以有差异,这也造成儿童之间在出生为分界线的。于是在很多认知发展状况上的差异。 人的观念里,“后天”当然指 家庭环境影响的上述3个环境影响,而“先天”却是指方面还可以交互作用,形成不遗传影响。于是“先天”一词同的组合,甚至出现奇异的变的使用就有严重的差错,因为式。那么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发我们现在知道它至少包括遗展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我传和胎儿环境这两个成分。为们可以这样看:它在扩大儿童了使我们的概念体系明确无个体之间差异的同时,也在缩误,我们可以把“先天的”影小个体差异。不过比起胎儿环响专门用来指“胎儿环境的”境的影响来,家庭环境影响儿影响,从而与遗传的影响明确童在知识、能力、才艺、行为区分开来。下面说说家庭环境格调、精神风貌等方面形成更的影响。 加多样性的个体差异。 家庭环境

学校环境

儿童在进小学之前,一般 现在我们把义务教育法有6年时间在家庭里养育。这令下的学校教育影响与家庭时期的养育,首要的是促进儿教育影响作比较,看看两者的童的身体成长;其次是促进儿不同之处:

童的社会交往;再次是促进儿 (1)学校教育的影响更童的认知发展。这样的家庭教具有普遍性,这可以表现在以育即使在遗传和胎儿环境都下几个方面:

正常的健康儿童中也造成广 ①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大多样性的个体差异: 发展的需要,学校普遍地教育 (1)不同的家庭在社会-儿童少年具备起码的知识技经济地位方面有差异,这会在能;②为了维护国家与民族的成年前的子女身上体现出来。 独立和历史文化,学校普遍地 (2)不同的家庭对社会重视对儿童少年进行价值观传统与新风的选择与认可有方面的意识形态教育,这在我程度差异,家族内不同人士之国的学校教育中已经形成了间的教养力量对比也有差异,一种独特的传统,应该继续坚这使儿童在达成最初社会化持;③我国今天的学校又普遍的教养方面也形成差异。 重视起对儿童少年进行属于 (3)在不同的家庭里,

全人类共同财富的、旨在推进

第 4 页 共 6 页 世界和平的精神文明教育。在上述三个方面,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学校教育的普遍性起着缩小个体差异的作用。 (2)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对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缩小了个体差异。 (3)学校通过各方面的专业教师、以各种设备器材,满足志趣不同的学生的需要,从而在新的水平上造就更加多姿多彩的个体差异,实现相对于学生个体志趣而言的公平教育。学校在这方面可以做得非常系统,从校内开设的“兴趣课”,到学校所在地区里的各级校外辅导机构,乃至把学生送到更加专业的机构里去接受准备性的训练,使才艺潜能不同的儿童少年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1-3 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以上分别谈了遗传与环境各自所起的作用,现在谈谈它们之间的关系,目的是希望老师们从教育教学工作的角度来确定自己对待遗传与环境关系问题的基本方略。先对一个理论问题做一下思想清理的工作。 1-3-1 决定论

关于遗传与环境在儿童发展方面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曾经有不同的见解,于是就有

4

不同的“决定论”。比如书中引了两位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的话,其中霍尔被认为是“遗传决定论”者,而华生被认为是“环境决定论”者。但是书中通过分析,指出他们的话都不过是偏于强调某一面而已,其实不可当真。书中还引了两名德国的著名心理学家的话,他们说得比较婉转,提出了所谓的“共同决定论”。但是书中通过分析也指出:在这两名德国人和那两名美国人之间,双方说的话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我们的评论是:说发展是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这总归是正确的,而且不需要科学研究就可以确定的,因此科学价值不大。比较起来倒是霍尔和华生两人看上去就显得错误的说法更有科学价值,因为沿着霍尔的思想走,人们可以集中精力把遗传对环境的作用搞得更清楚,而沿着华生的思想走,人们可以集中精力把环境对遗传的作用搞得更清楚。事实也正是这样,我们看下一个话题。

1-3-2 抵抗与互补 所谓“抵抗”,从逻辑上说,就是遗传和环境哪一方都“不同意”另一方来“包打天下”,哪一方“想”这样做,就会遭到另一方的“抵抗”。书中分别举了两个例子。我们

先看遗传抵抗环境的例子。 上说是遗传决定的,那么当这 遗传抵抗环境

项机能已经出现,却未成熟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里时,你要它做出充分的表现,的一则史实,其要点是:有一就得加大环境的影响力度;如批儿童在胎儿期或出生伊始,果这项机能相当成熟了,那么就陷入一年左右的严重饥馑要它做出充分的表现,就不需的环境,但是当他们长到19要很大的环境影响力度。书中岁时,其智力并没有表现出不引了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做良。这表明智力发展的生物学的双胞胎爬梯实验来说明这基础对恶劣环境有着坚强的个论题。

抵抗力。

总起来说,成熟的论题表 再看环境抵抗遗传的例明:当一机能未成熟时,教学、子。

训练将是事倍功半的;当一机 环境抵抗遗传

能成熟时,相对而言,教学、 有一种遗传病,叫苯丙酮训练将是事半功倍的。 尿症,它导致患者智力低下, 以上是关于遗传与环境而且大多数夭折。但是现在的相互作用的一些基本看法,而医学可以在胎儿出生后的两、为了更便于从教师工作的角三天里就查明是否患有此病。度看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我们如果是的,就喂以一种代乳品还需要知道“结构性特征”和来辅助成长,从而防止这样的“机能性特征”这一对概念。 婴幼儿罹患此病。总之,我们1-3-3 结构与功能 现在已经可以彻底治愈作为 概念

遗传病的苯丙酮尿症了,这是 人能直立行走,能说话等医疗技术作为环境影响因子等,这是“机能性特征”,它强有力地抵抗不良遗传决定们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体及其的典型例子。

具体器官的构造,这是“结构 下面我们谈遗传与环境性特征”。虽然一个人刚出生互补的一面。 时并不能直立行走,也不能说 成熟

话等等,但是由于结构性特征 在遗传和环境都属于“一根本地决定机能性特征,因此般正常”的条件下,它们之间一个正常个体在一般正常的的关系就是互补的,这可以通环境里迟早会直立行走和说过“成熟”来说明。 话的。

“成熟”的论题可以这样 这些结构性特征归根结地表述:如果一项机能从根本

底是遗传决定的,但也可能被

第 5 页 共 6 页 环境因素所破坏。即使结构性特征正常,它是否表现出相应的机能性特征,也取决于环境因素的影响。书中引了印度“狼孩”的例子,说明的是:“狼孩”本来具有正常的人类语言的结构性特征,但是狼的生活环境却使她没表现出“说话”这一机能性特征。 重要的问题是:当见到一儿童有一项机能性特征的欠缺时,这欠缺究竟是遗传决定的结构性特征缺陷造成的,还是由于缺乏教学与练习这样的环境影响所造成的?这在有时候是很难确定的,对于看上去身体健全的儿童说来,尤其是如此。 教育含义

面对上述问题,教师可以有两种归因方式,它们导致不同的后续行为:

(1)如果归结为结构性原因,那么教师就趋向于无所作为了。这将无助于儿童的发展。

(2)如果归结为机能性原因,那么教师就大有作为了,因为他(她)可以努力地、智慧地通过教学过程来促进儿童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显然,从教师的工作角度看,后一种归因是更加积极的,应该坚持。

好,第一讲就讲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5

第 6 页 共 6 页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