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语文天天练—1

语文天天练—1

来源:筏尚旅游网
语文天天练—1

语文天天练—1

语文天天练—文本阅读—1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无论物质文化或属于上层建筑的精神文化,都和那个社会的发展时期的物质生产水平及社会性质相适应。中国古代文化,无疑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国博物馆的陈列品,各地区的出土文物,如新旧石器时代的石器、玉器、青铜器、陶器、瓷器、铁器、货币等等,都说明这个问题。中国历史上记载文字的甲骨文、金石铭文,众多的前人著作所表达的典章制度,以及农业知识、天文知识等等,都说明这个问题。

当然,中国古代文化是非常灿烂的,无比光辉的。拿青铜器来说,拿陶瓷来说,拿丝织物来说,都居世界的前列。拿创造发明来说,造纸、指南针、火药三者更是其他民族所赶不上的。但这些文化成果都是在黄河流域,其次是在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形成起来的,中国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这样一个伟大的土壤。正是生息在这个土壤上的各民族人民的劳动和斗争,取得了这个有长期历史的光荣成就,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创造者。

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两者并不是平行发展的,更不是互不相干的。在某种物质 文化生产的基础上,才产生某种精神文化,我们的古文字的形成及其发展正是古代渔猎社 会走向农业社会的结果。农业知识、天文知识、典章制度,直到伦理观念,都是如此。两者不相干的说法,甚至精神文化产生或者指导物质文化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这样就无法说明中国古代文化的两个方面的真正关系。所谓物质文化,其动力就是不受约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个道理,今天仍是一样的。所谓精神文明,仍是来源于物质文明,来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中国古代文化 的灿烂辉煌,有些人就把封建伦理作为永恒的真理,要求继承,要 求社会主义的国家和各族人民还继承那些封建的忠孝节义等等,即或不是具体地继承,也 要抽象地继承。这还是“西学为用,中学为体”那一违背时代进步的概念的继续。这同样也涉及物质文化。“曾侯编钟”作为古乐器来讲,那是了不起的,很值得骄傲的,但由此而轻视电子琴,轻视钢琴,这就不对了。古代的灿烂文化,只证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历史的存在,但是古代文化不能代替现代文化。而我们是生活在现代文化之中,不可能生活在古代文化之中。

(节选自李一氓《中国古代文化

史讲座序》)

1.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第 1 页 共 18 页

语文天天练—1

A.中国古代文化既包括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的物质文化,也包括

那一时期的精神文化。

B.中国古代文化主要形成和发展于黄河流域,广袤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这片区域也功不可没。

C.中国古代文化的光荣成就,是文化成果产生地的各族人民世世代代战天

斗地辛勤劳作的结果。

D.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

古代文化无法比拟的。

2.下列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是平行发展的,物质文化的生产是精神文化产生

和发展的基础。

B.认为精神文化产生或者指导物质文化的说法,或者认为两者不相干的说

法,都是错误的。

C.物质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精神文化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相对要小一些。

D.精神文化源于物质文化,但学术界对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关系的认识

至今仍不统一。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古代文化是和产生这些文化的那个社会的发展时期的物质生产水平

及社会性质相适应的。

B.我国的古文字、农业知识、天文知识和典章制度,都产生于古代渔猎社

会走向农业社会的时期。

C.封建伦理不是永恒的真理,那些封建的忠孝节义等等,在当时是违背时

代进步的,今天也如此。

D.我们不能因为中国古代文化而轻视西洋文化,古代的灿烂文化对今天的

发展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1—14题。

榜样 秦俑

峰子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家教书。当同学们都去火车站送他时,峰子不知怎的就想起了一句悲壮的古诗: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先到县教育局报到,签了字后,办公室的同志挺疑惑地问,你是师大毕业的?峰子什么话也没说,背起两大袋子书和行李,头也不回地搭车回了家。 父亲见峰子回来了,远远地迎了上去,说,工作安排好了吧?

峰子没吱声,把行李往父亲手上一放,回到家“咕嘟咕嘟”喝了一大杯水,然后才说,省晚报让去做记者,没去。

第 2 页 共 18 页

语文天天练—1

怎么?

我想回村里学校教书。

父亲颤着声问,是不是在学校里犯了事?

年年都评“三好生”呢,怎会犯事?峰子坐了下来。 那怎么回这破村? 因为学校里少了老师。

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便去张罗着泡面条。

峰子早没了娘。他看着驼了背的父亲,心中不由惴惴地发慌:父亲要是骂他一顿,或许打他一记耳光,他的心里也许会好受一点。

吃过面,峰子便去村里的学校找校长。说是学校,其实不过是一座四间的茅草土坯屋。屋旁边竖着一根四五米高的杉木,上头飘着一面早已发白的旗。而且也就一个老师,教了快四十年了。

峰子在学校的自留地上找到了校长,校长正戴着那副掉了一条腿的老花眼镜在地里侍弄自己种的蔬菜。

峰子轻轻地唤了一声,校长。

校长回过头,眼镜差点就掉到了地上。他见了峰子,脸上的笑便浮了上来,说,峰子回来了。

我是来向您报到的。我也来学校教书,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

你……校长激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汪了泪,用沾了泥土的手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

校长破例炒了一盘蛋,邀峰子喝一盅。校长一边喝酒一边说,想你考上大学那年,学校里的娃儿就加了一倍,大家都把你当榜样呢。 峰子就想起往年的寒暑假,他一回家,总有东家西家的请他到家里吃饭教课,说是要自家的娃子学学他的样。

可是,这一年暑假过去,也没见哪家有人来请他。和乡亲见面,还有人不相信地问:峰子,你真回村里教书? 峰子就爽快地回答:是!

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爆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校长和峰子都不明白:老师多了,学生怎么反倒少了?

于是峰子拿了一份花名册挨家挨户去问,问来问去,都回答说:我家的娃儿不念书了,过两年让他到外面打工去。 峰子说,孩子还小,怎就不让念了? 念了书没用。

怎没用?念了书可以考大学啊。

对方就不吭声了,任峰子怎么劝说也没用。等峰子一脚跨出大门,后边就传来轻轻地嘟囔:上了大学又怎啦,还不照样回家种地…… 这话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

第 3 页 共 18 页

语文天天练—1

跑了几天,来报到的孩子没见增多。倒是县教委捎了信过来,说是让峰子去领“扶贫助学志愿者”奖章,他成了县里好几万教师的榜样呢…… 1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不超过15字)(5分)

12.父亲与峰子交谈时各有其心理活动?请对父亲的心理活动作简要梳理概括。(6分)

13.这篇小说在情节发展中形成了哪些对比?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赏析。(6分 )

14.秋天开学,“报到的学生竟暴减”,有分析文章认为这暴露了“村里人骨子

中的那种忽视知识和轻视知识的顽劣本质” 。请就村里人弃学的行为和这则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8分)

答案:

一、1.D【对应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

为B。

【试题解析】D项的说法错误,于文无据,且言过其实。A项表述的对应区

域在第一段开头。

B项和C项表述的对应区域在第二段。

2.C【对应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试题解析】第三段说“所谓物质文化,其动力就是不受约束的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故C项说反了,应该是“不受约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物质文化的动力”。“精神文化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的说法于文无据。

3.A【对应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第 4 页 共 18 页

语文天天练—1

【试题解析】A项由第一句话“文化,无论物质文化或属于上层建筑的精神

文化,都和那个社会的发展时期的物质生产水平及社会性质相适应”可以推出。B项由原文推不出。原文只说我国的古文字产生于古代渔猎社会走向农业社会的时期。原文中的“如此”指代的内容是“在某种物质文化生产的基础上,才产生某种精神 文化”一句。另外,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典章制度,知识是动态发展的,不可能“都产生”于某个时期。C项,从原文不能推断出“封建的忠孝节义等等,在当时是违背时代进步的”。对封建的伦理道德,要用历史的观点来审视,一分为二。D项中“古代的灿烂文化对今天的发展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不能成立。 二、

11.峰子大学毕业后回村教书。

【对应考点】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试题解析】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概括小说主要情节,

一般按照何人、何时、何地、何事的格式来概括,这四要素不可忽略。 12.答案:(1)峰子在哪上班?(2)傻!应该去当记者。(3)回村教书,可能是

在学校犯了错误,受到处理。(4)让儿子当个城里人的希望破灭了。 【对应考点】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第 5 页 共 18 页

语文天天练—1

【试题解析】这篇小说没有直接描写父亲的心理活动,须从其语言、行动的

描写中透视其心理活动。父亲见到峰子的第一句话就是“工作安排好了吗”,其心理活动应当是“峰子在哪上班”;峰子说没去做记者,父亲问“怎么”,表示的是不赞成,其心理活动应当是“应该去做记者”;“父亲颤声问,是不是在学校里犯了事?”说明他认为儿子回村教书是犯错误受到了处理。父亲知道儿子回村的原因后的“愣”和“叹”,说明他感到让儿子脱离农村的希望破灭了,又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来源:学|科|网Z|X|X|K] 13.(1)校长与普通村民对峰子回村的不同态度构成对比;(2)峰子上大学时

的“榜样”作 用与回村后的“负面”榜样作用构成对比。(3)村民把峰子当做负面榜样与县教委对他的奖励构成对比。小说在故事展开的过程中形成鲜明对比与强烈反差,深化了主题,从而引起读者对农村教育和大学生就业等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对应考点】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和“赏析作品的内涵”

的能力,能力后级为D。

【试题解析】回答本题,要对故事发展中矛盾冲突进行梳理,寻找出矛盾冲

突的两个方面,“对比”就豁然显现了。作者设计这些对比的现实思考是什么呢?这是对这些“对比”进行赏析的关键之处,答题时必须进行归纳。] 14.(1)农民让孩子弃学的真正原因牵涉到读书的功利性目的。农村太苦了,

农民太穷了,上大学一度是农村青年跳出“农门”在城市比较高的阶层中生

第 6 页 共 18 页

语文天天练—1

活的唯一阶梯,而峰子的回村教书给村人的希望蒙上了阴影,因而报到的学生“暴减”。

(2)没在贫穷落后的农村中生活过的人,很难体会到农民脱离农村的愿望有

多么强烈。所谓“忽视知识和轻视知识的顽劣本质” 的说法失之偏颇。农村办学条件差,学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考上大学不易,经济供养更为艰难。峰子的去而复返,农民难以接受,是可以理解的。不考虑城乡的巨大差别,从本质上、人性上指责农民是不公允的:

(3)故事启发我们: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才能办好农村教育。(说

明:对村里人行为的分析3分,对分析文章中观点的分析3分,对作者创作意图的分析2分。观点可多种多样,但须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 【对应考点】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

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等能力,能力层级为F。

【试题解析】此类试题是对知识的探寻,对生活的感悟,也是对人生的思考,

要求考生独立思考,提出个性化的见解。

语文天天练—古诗文阅读—1

一、(3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王景仁,庐州合肥人也。初名茂章,少从杨行密起淮南。景仁为将骁勇刚悍,质略无威仪,临敌务以身先士卒,行密壮之。梁太祖遣子友宁攻王师范与青州,师范乞兵与行密,行密遣景仁以步骑七千救师范。师范以兵背城为两栅,友宁夜击其一栅,栅中告急,趣景仁出战,景仁按兵不动。友宁已破一栅,连战不已。迟明,景仁度友宁兵已困,乃出战,大败之,遂斩友宁,以其首报行密。

第 7 页 共 18 页

语文天天练—1

是时,梁太祖方攻 郓州,闻子友宁死,以兵二十万倍道而至,景仁闭垒示怯,伺梁兵怠,毁栅而出,驱驰急战,战酣退坐,召诸将饮酒,已而复战。太祖登高望见之,得青州降人,问:“饮酒者为谁?”曰:“王茂章也。”太祖叹曰:“使吾得此人为将,天下不足平也!”梁兵又败。景仁军还,梁兵急追之,景仁度不可走,遣裨将李虔裕以众一旅设覆与山下以待之,留军不行,解鞍而寝。虔裕疾呼曰:“追兵至矣,宜速走,虔裕以死遏之!”景仁曰:“吾亦战于此也。”虔裕三请,景仁乃行,而虔裕卒战死,梁兵以故不能及,而景仁全军以归。 景仁事行密,为润州团练使。行密死,子渥自宣州入立,以景仁代守宣州。渥已立,反求宣州故物,景仁惜不与,渥怒,以兵攻之。景仁奔于钱镠,镠表景仁领宣州节度使。梁太祖素识景仁,乃遣人召之,景仁间道归梁,仍以为宁国军节度使,加中书门下平章事。久之,未有以用,使参宰相班,奉朝请而已。 开平四年,以景仁为北面招讨使,将韩勍,李思安等兵伐赵;行至魏州,司天监言:“太阴亏,不利行师。”太祖亟召景仁等还,已而复遣之。景仁已去,太祖思术者言,驰使者止景仁于魏以待。景仁已过邢、洺,使者及至,景仁不奉诏,进营于柏乡。景仁及晋人战,大败于柏乡,景仁归诉于太祖,太祖曰:“吾亦知之盖韩勍、李思安轻汝为客,不从节度尔。”乃罢景仁就第,后数月,悉复其官爵。

末帝立,以景仁为淮南招讨使,攻庐、寿,军过独山,山有杨行密祠,景仁再拜号泣而去。战于霍山,梁兵败走,景仁殿而力战,以故梁兵不甚败。景仁归京师。病疽卒,赠太尉。

(《新五代

史·王景仁转》)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来源:学科网] A.师范乞兵于行密 .

B.趣景仁出战 . C.师范以兵背城为两栅 . D.景仁度友宁兵已困 .

栅:栏杆 度:估计

乞:求援

趣:催促[来源:学科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①以兵二十万倍道而至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

B.①乃遣人召之 .

也 C.①久之,未有以用 .

D.①景仁殿而力战 .而归之 .

第 8 页 共 18 页

②无伤也,是乃仁术.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

②卒廷见相如,毕礼

语文天天练—1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青州大战,王景仁等到梁朝的军队疲乏时,趁机出兵攻击,大获全胜,

杀死朱友宁,将其首级献给杨行密。

B.王景仁在梁太祖的优势兵力攻击下无法 顺利撤退,就派遣李虔裕率军

阻击追兵,最终保住主力安全撤回。网]

C.王景仁与晋军作战,在柏乡被打败,他回朝向梁太祖诉说了韩勍、李思

安不听调度从而导致失败的情况。

D.末帝登基,王景仁担任淮南招讨使,率领部队路过独山的杨行密祠堂时,

他不忘旧 主,亲自进祠堂哭拜。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景仁为将骁勇刚悍,质略无威仪,临敌务以身先士卒,行密壮之。(5分)

译文: (2)景仁闭垒示怯,伺梁兵怠,毁栅而出,驱驰疾战。(5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8分)

唐多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

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

舟。

【注释】“淹留”:羁留;逗留。 “不萦”:不系住。萦:系。

8.词的上片开头两句妙在何处?从篇章和主旨的角度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这首词写了哪些秋景?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4分)

答案: 一、(32分)

4.C(栅:营寨。)【对应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试题解析】“栅”有“栏杆”的义项,但结合语境,当译为“营寨”。

第 9 页 共 18 页

语文天天练—1

5.D【对应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试题解析】A.①率领。②连词,因为。B.①连词,于是。②动词,表

判断,是。C.①助词,起音节作用,不译。②助词,的。D.①②连词,表承接,可解释为“然后”“接着”。

6.C【对应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试题解析】根据原文,“韩勍、李思安不听调度从而造成失败的情况”是

梁武帝自己了解到的,而非出自王景仁之口。

7.(1)景仁作为将军勇猛强悍,为人朴实,在军中一点儿不讲求排场,两军对

阵时一定要冲在最前面,杨行密认为他胆气豪壮。(“为”“质”“威仪”“壮”各一分,整句通畅一分。)

(2)王景仁关闭营垒表示怯战,探察到梁兵懈怠,拆毁栅栏挥军冲出,战马

奔驰迅速接战。

(“闭垒”“伺”“毁栅”“疾”各一分,整句通畅一分。 )

【对应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试题解析】第一小题“质”字的理解有难度,不能训为“气质”,古汉语

中无此义项。“威仪”指行事进退的仪式。“壮”是意动用法,结合上句看,

第 10 页 共 18 页

语文天天练—1

杨行密是称赞王景仁的胆量。第二小题中的“栅”应随文释义,应训为“栅栏”。

二、8.“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用拆字法,婉抒离别后逢秋的愁怀。“心上

秋”前加“离人”二字,表现出离人的心怕到秋天,遇秋则成“愁”的意韵。心灵上的悲凉与秋深之时的冷落相感应,令人更为愁苦,这就比单纯外界自然的秋增加离愁要深入一筹。(2)此二句领起全篇,为全篇定下了感情基调。(意思对即可)

【对应考点】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

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试题解析】回答第一问,“拆字法”的概括很关键 ,这一拆,点出了季

节和情怀。循此回答,则不会偏题。

9.写了蕉雨、秋月、落花、流水、去燕、垂柳等秋景。作者融情人景,将客愁

渗入,这些秋景是“离人心上秋”的具体形象化。

【对应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试题解析】这首词,写秋景,写愁情愁事,情景交融。 【文言文译文】

王景仁是庐州合肥人。早先名叫茂章,年青时随从杨行密在淮南起兵。景仁作为将军勇猛强悍,为人朴实,在军中一点儿不讲求排场,两军对阵时一定要冲在最前面,杨行密认为他胆气豪壮。梁太祖朱晃派遣儿子朱友宁在青州进攻王师

第 11 页 共 18 页

语文天天练—1

范,王师范向杨行密请求救兵,杨行密派遣王景仁率领步兵、骑兵七千人救王师范。王师范派兵背靠城墙修建两座营寨,朱友宁夜间攻击其中一座营寨,被攻的营寨报告情况紧急,王师范催促王景仁率军出战,王景仁按兵不动。朱友宁已经攻进一座营寨,连续混战不停。天快亮了,杨景仁估计梁军已经疲乏,于是出兵大战,大败梁军,杀死朱友宁,把他的首级献给杨行密。

这时候,梁太祖正在攻打郓州,听说儿子友宁死亡,率兵二十万昼夜兼程赶到青州,王景仁关闭营垒表示怯战,探察到梁兵懈怠,拆毁寨栅挥军冲出,战马奔驰迅速接战,战斗正酣时退军端坐,召集众位将军饮酒,不久出兵再战。梁太祖站在高处远远看见他,找到一个投降的青州人 ,问道:“那喝酒的人是谁?”青州人说:“是王茂章。”梁太祖赞叹道:“假使我得到这个人作手下大将,天下不费力就平定了!”梁兵又被击败。王景仁回军,梁兵急速追击,王景仁估计无法顺利撤退,派遣副将李虔裕率一支军队排列在山下来阻击追兵,王景仁留在军中不走,解下马鞍睡觉。李虔裕大声喊道:“追兵到了,主帅应该快快撤退,我李虔裕拼将一死来阻住追兵!”王景仁说:“我也在此处作战。”李虔裕多次请求,王景仁才离开,李虔裕最终战死,梁兵因此追赶不及,王景仁保全了主力安全撤回。

王景仁在杨行密部下为官,担任润州团练使。杨行密死,他的儿子杨渥从宣州来到淮南继位,并让王景仁代他防守宣州。杨渥继位后,回到宣州要带走自己原来的财物,王景仁吝惜不给,杨渥大怒,发兵攻打宣州。王景仁投奔到钱镠处,

第 12 页 共 18 页

语文天天练—1

钱镠上表推荐王景仁担任宣州节度使。梁太祖以往就了解王景仁,于是派人召他入朝,王景仁从小路归顺梁朝,任然让他担任宁国军节度使,加官衔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过了很久,未曾派遣任务,让他与宰相们一道上朝,每天早朝向皇帝请安罢了。

开平四年,让王景仁担任北面招讨使,率领韩勍、李思安等部兵马进攻赵国;大军走到魏州,司天监报告皇帝:“出现月食,对出军不利。”太祖急忙召王景仁等人回军,不几天又派他们出兵。王景仁率军开拔后,梁太祖思考观天象的人的话,又派遣使者快马追赶王景仁,让他驻兵魏州来等待命令。王景仁已经走过邢州、洺州,使者才追上王景仁,但他不愿在魏州驻兵,前进到柏乡扎营。王景仁指挥军队与晋军作战,在柏乡被打败,王景仁回来后向梁太祖诉说,太祖说:“我已经了解情况,原来是韩勍、李思安轻视你是客卿,不听从你的调度造成的。”于是免去王景仁的官职让他回家休息,过了几个月,全部恢复了他的官爵。 末帝朱瑱登基,让王景仁担任淮南招讨使,攻打庐州、寿州,部队路过独山,山上有座杨行密的祠堂,王景仁拜了两拜哭泣着离开。在霍山大战,梁军败退,王景仁殿后拼力阻击,因此梁军损失不是很大。王景仁回到京城,因毒疮病发去世,朝廷追赠太尉衔

语文天天练—语文基础及应用—1(24分)

1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 )

第 13 页 共 18 页

语文天天练—1

A.秘诀 满堂彩 徇私舞弊 异曲同工 合神离 一如继往

C.整饬 绿茵场 相辅相承 两全其美 高阁 开源截流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是(3分) ( )

B.就范 列提纲 貌

D.诙谐 眼中钉 束之

A.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

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 B.近年的大建设使得合肥日新月异,高楼拔地而起,小路变通衢,合肥加快了向现代化大城市迈进的步伐,真是沧海桑田啊! .... C.中国高等教育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历史性跨越,这 期间难免会泥沙俱下,出现一些问题。 .... D.安徽援建的石嘴桥横跨岷江两岸,将松潘县境内的213国道全线贯通,使这条西 部交通动脉更为通畅快捷,真是大快人心。 ....17.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 )

A.云岭学院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为当地百姓义务投递邮件,几年来从没

有丢失一封 信,推动了村民之间的联系,弥补了山区交通发展的不足。 B.翠庭园社区物业办在交通法规宣传栏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剖析了发生

在小区的案 例现实,让居民在轻松的阅读中领略到遵守交规的重要性。 C.中美之间的现实决定我们没有必要担心两国关系出现某种倒退,毕竟两

国关系已经 相当成熟,局部的贸易摩擦不会冲击两个国家交往的大局。 D.为了不破坏宾馆外墙的整体装修风格,宾馆大楼上悬挂的巨大的金字匾

额没有支撑 加固,这是成为台风袭来时牌匾滑落砸到路人的原因之一。

第 14 页 共 18 页

语文天天练—1

18.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按要求答题。(6分)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胡涛和该中心 吴玉萍博士日前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专访时说,全世界数量惊人的电子垃圾中约70%进入中国。“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倾倒场。” 吴玉萍表示,电子垃圾中含有铅、镉、锂等700多种物质,其中50%对人体有害。在回收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将严重污染环境。据介绍,在技术上,美国等西方国家完全有能力处理电子垃圾,不过由于监管严格,处理成本相当高昂,因此在“利益至上”观念的驱动下,他们选择了少花钱的办法——把这个烫手的山芋甩给发展中国家。对于中国国 内的“进口商”来说,不但不用花钱购买电子垃圾,而且对方还付给自己一些钱;经过处理后,有些器件、重金属还能再卖点钱,这就两头赚钱。正是在这样的利益驱使下,加上中国 国内低下的环保标准和法律执行力,让中外商人“里应外合”把洋垃圾鼓捣进了中国。吴玉萍说,中国自己的电子废弃物高峰再有10年到1 5年就会出现。因为随着人口增加,消费水平提高,中国人也有能力淘汰电子产品了。届时,我们自己会形成高峰,如果国外再倾销一部分,给环境带来的压力会更大,

(1)为本则新闻拟写带有不同感情色彩的新闻标题(4分)

①“中性”标题

②“讽刺”标题

(2)根据消息,归纳我国大量进口电子垃圾的原因。(2分)

原因: 19.根据提供的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句,使其与前后文组成一段协调完

整的话,(4分)

海潮,放远了谛听才觉得深邃,山峰,

忠告,放远了品味才觉得亲切,友情, 所以,哲人说“距离产生美”,此为至论。

第 15 页 共 18 页

语文天天练—1

20.下面是首都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底色为红色,内图 为黄色)标志,请对其内容(数字、图案、颜色)进行解说,(5分)

答案:

15.A【对应考点】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 【试题解析】B.一如既往;C.相辅相成;D.开源节流。高考对汉字字形

的考查,限制在三千个常用汉字之内。

16.A【对应考点】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试题解析】A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淋漓:

形容湿淋淋往下滴,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此处运用恰当。B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用在此处不合语境。C泥沙俱下:指在江河的急流中泥土和沙子随着水一起冲下,比喻

第 16 页 共 18 页

语文天天练—1

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用在此处不合语境。D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人们非常高兴。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17.C【对应考点】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试题解析】A动宾搭配不当。“推动”和“联系”不能搭配,可将“推动”

改为“加强”。B语序不当。“案例”和“现实”互换位置,或删去“现实”。D句式杂糅。句式一“这是……原因之一”,删去“成为”。句式二“这成为……原因之一”,删去“是”。择其一表达即可。

18.(1)新闻标题:①“中性”标题:全球电子垃圾七成进人中国②“讽刺”

标题:全球电 子垃圾有七成在中国“安家落户”

(2)原因: ①美国等西方国家电子垃圾处理监管严格成本高,所以积极向我国倾倒。

②由于中国的环保标准和法律执行力低,国内某些人受利益驱使接收电子垃圾。

【对应考点】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试题解析】压缩语段,要注意找关键词。

19.【示例】放远了眺望才会觉得秀美 放远了回忆才会觉得珍贵。(意思对即可)

【对应考点】本题考查“对所提供的语言材料进行仿写”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第 17 页 共 18 页

语文天天练—1

【试题解析】这道题要求续写,这种仿用的基本做法是:按照既定的内容,

仿照上文规定的句式,接着往下写。这种仿写的形式,与“扩展语句”相似,较高的要求是形神俱似。

20.活动标志中的“6”字圆润饱满,寓意祖国和谐发展,彰显民族奋发向上;

“0”字突出了喜庆祥和,象征着各族人民大团结;五星、天安门和“1949—2009”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的光辉历程。活动标志的色彩采用国旗的红黄两色。红色是中国传统喜庆之色,代表了无数革命先烈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的献身精神;黄色是中华民族的代表色,象征着祖国光辉灿烂的前程。

【对应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做到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

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试题解析】本题是图文转换题,答题之前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要求与提示。

第 18 页 共 18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