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oYuLjLunYanJiu ☆教育理论研究☆ 从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另U看职院文化 王君毅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ll1 01) 摘 要: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类型、专业与课程、培养方式、办学体制和师资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 别,其校园文化建设也各有特点,高职院校应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高职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职院文化;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002--2589(2009)26一O1 23一O2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 两者同属高等教育,但普通高等教育在于它的学术 性、工程性、学科性、理论性,高职教育在于它的技术性、技 能性、职业性、实践性。 (一)教育类型上的区别 普通高等教育是教学型、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的大学 层次的教育类型,属于学科教育,毕业生就业面宽、发展后 劲大。高职教育是技术技能教学型的大学层次的教育类 型,属于职业岗位教育,毕业生就业面窄,通过执(职)业资 格考核与继续教育来弥补发展后劲的欠缺性。 (二)培养目标上的区别 普通高等教育以研究型、探索型、设计型人才为培养 一、普通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相对单一、自成体系,具有一 定的稳定性和闭锁性,与社会衔接较少,突出发挥学科优 势和人才优势,开展校际联合攻关,强调理论的深入与升 华。高职教育办学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办学体制灵活多样, 办学主体复杂化,社会、行业、企业、学校多方联动共同培 养人才。因此,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 的主题词,高职科研既有教育科研,又有应用技术的开发 研究,校企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成为人才交流的 大特色,双证(多证)书制度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的亮 点。 (六)师资队伍建设上的区别 一普通高校对教师的学历、职称和科研成果要求高,大 部分教师属于研究型、专家型教师,专家、教授和名师都拥 有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享誉学科领域,部分顶尖教授进入 国家工程院等科学殿堂。高职教育强调专任教师和兼职教 师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经验兼备的“双师型”教师比重 大,且引进具有专长的高级工、技师来充当技能训练的教 师,专业教师一般就是技术能手和项目负责人。 二、职院文化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区别 职院文化在这里特指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生活中形 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精神气氛 等,核心是长期办学中具备的共同的教育价值观。职院文 化与普通高校文化有许多共性,也因教育类型等的区别, 其文化建设也有着较大的差别。 (一)物质文化的区别 1.空间大小不一样。普通高校学生数量普遍比高职院 校大,校园面积、建筑面积也普遍比高职院校大,物质文化 建设的空间较大,要求拥有更大的图书馆、运动场地和绿 化地带。高职院校物质文化建设的空间相对较小,对图书 馆、运动场、绿化面积的要求也相对较小。 2.设计理念不一样。普通高校的标志性建筑、设施设备 及校园的美化,要烘托科研、学术氛围,高职院校更需要创 目标,是国家科技发明、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是科学理论的 发祥地和科学技术的策源地,其毕业生就业大部分需要适 应期。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专门人才即具有大 学文化层次的技艺型、操作型人才为目标,是培养应用成 熟理论和进行技术操作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沃土,其 毕业生能直接上岗。 (三)专业及课程设置上的区别 普通高校按学科特点设置专业,其课程根据学科知识 结构的内部逻辑展开,基础宽厚、知识面广。而高职专业按 职业岗位设置,其课程则按岗位、职业所需的能力或能力 要素为核心而展开,进一步确定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 在专业教学中,不再单纯地强调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的系 列性、完整性,而是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及实用性,岗位或职 业技术需要往往是跨学科或边缘学科的知识和能力。 (四)人才培养方式上的区别 普通高等教育以理论教学、课堂教学为主,突出理论 知识的传授,虽然也有实验、实习等联系实际的环节,但实 践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掌握理论知识。高职教育则是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更加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 立了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立了与主体专业相结合的工 作室、生产工场等校办产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职业 岗位接触,培养岗位工作能力。 (五)办学体制上的区别 设职业、实训氛围。气势恢宏的图书馆和国家实验室往往 成为一流普通高校的标志,而功能齐全的实训大楼和校外 实训基地往往成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标志。 123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职院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君毅(1968一),男,湖南省湘乡市人,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书记、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哲 学、高职教育。 ITheory Research I l学_I—_埋—_嘲嘲化I 3.审美要求不一样。从普通高校物质设施上体现的审 在经济建设中零距离与地方经济社会缝合,提高建设的效 美需要可以更抽象,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有更多的知识储 率。 存量,以赋予学生思维空间上更多的挖掘潜力,便于学生 四、职院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从高职院校物质设施上体现的审美 两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其文化建设并不是水火不容, 价值需要更具体,能体现行业化、职业化的审美倾向,以便 职院文化可以也应当借鉴普通高校文化建设的积极成果, 于学生识别、接受,更容易进入职业角色,充分实现零距离 走具有自身特色文化建设的路子。 就业。 (一)准确定位,推陈创新 因此,职院物质文化建设不要求大求全,而要充分体 职院文化建设要力求把职院文化的活力转化为职院 现高职教育的理念,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烘托职业教育 发展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职院文化的基调和目标 的氛围,反映职业教育的精神,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 集中体现在职院独特、鲜明的文化个性和精神底蕴。高职 布局,保持校园环境整洁,让有限的空间具备更多的育人 院校都要立足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从自身所服务的行业 功能。 需求出发,准确进行校园文化定位,不断创新,体现职业教 (二)精神文化的区别 育的特性。要遵循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按照高职教育的 两者在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方面均有诸多 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融进更多 的不一样。普通高校围绕办好教学型、研究型或教学研究 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 型大学、结合自身的学科体系、办学历史确定自己的办学 要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以别致的校园环境、多 理念,创设自己的人文环境;高职院校围绕办好技能教学 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郁的学术氛围、科学的 型大学、结合自身的专业群、建设目标等树立自己的办学 人文精神,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催人奋进的职院精神、科学 理念,并以此形成独具特色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民主的价值理念、导向正确的舆论环境,使职院形态、文化 (三)制度文化的区别 神态、师生心态内外和谐,办学实力、职院活力、文明魅力 普通高校为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其管理制度在 刚柔相济,促进职院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建立整套教学、科研制度的基础上,赋予教师和学生以更 (二)追求品牌,创建特色 多的学历与职称压力、科研与科研成果压力,且其制度保 职院文化建设,必须走特色品牌发展的道路。文化品牌 持本科院校的相对独立性、不可替代性。高职院校为实现 的意义既是战略发展的需要,又是提升自身品质,对受惠 工学结合和学生的零距离就业,其管理制度更多地激励教 群体负责,对社会持续发展做贡献的必然要求。如前所述, 师走向社会和行业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地域性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而地域文化是地方特色的 因此,行业、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更容易渗透到高职院校, 表征,高职教育只有融入了地域文化的精髓,才能从根本 高职制度文化更突出体现学校管理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 上体现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才能从本质上保证职业 的融合。 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传承地域文 三、职院文化的特征 化精髓,建设特色职院文化,一是要了解地域文化,挖掘地 从职院文化与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的区别看,职院文化 域文化的资源;二是要批判继承地域文化,丢掉其糟粕,吸 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取其精华;三是要实现地域文化的现代化。 (一)行业性 (三)注重形象,提升品质 高职专业都是为一定行业设置的,所培养的人才是为 职院整体形象,是职院的表现和特征在社会公众心目 一定行业服务的,行业的经营理念、管理制度、物质环境都 中的反映,是社会公众对职院的总体评价。职院形象重在 深刻地影响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制度建设和校园环境的 建设,所以,要重点搞好校风校貌建设。校貌是一所职院外 建设,使职院文化不可避免地打上行业的烙印。在高职教 在的特征和风格,是职院形象的“硬件”部分,其主要包括 育发展的新阶段,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成为职业教 职院的办学实力、办学环境、标志和教职员工、学生的行为 育发展新趋势。我国当前的职教集团围绕各地主导产业组 规范。校风是一所职院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内在的特 建,分别以牵头学校为龙头,由同类专业的职业学校和行 征和风格,属于职院形象的“软件”部分,主要包括职院理 业协会、企业单位以及科研院所组成,涉及煤炭、冶金、电 念、职院精神、职院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方针、职院凝聚力及 力、旅游、建筑、金融、装备制造、农业、交通、护理、化工、材 服务风格。职院要重视对自身形象的设计和维护,实施职院 料与信息等行业领域。行业性职教集团的组建和发展,使 形象发展战略,通过对院名、院标等无形资产的管理,使职 职院文化越发显示出鲜明的行业特色。 院的形象处于一种鲜活、亮丽的状态。 (二)职、I 性 (四)加强宣传,扩大声誉 高职教育即就业教育。早在20世纪30年代,黄炎培 职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职院文化的重要显现,也是 就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 社会对其进行评价和衡量的标准。职院要注重提高自身的 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 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改革和发展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要着 进生产力之准备。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即职业性。 眼于新闻宣传的社会影响力,改进新闻宣传工作。通过办好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为特定的职业岗位量身定做,特定职业 院报和校园网络电视、新闻网、广播台等,紧紧围绕职院的 岗位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行为规范对于高职院校的精 中心工作和发展目标开展新闻宣传,使职院的发展得到社 神文化建设、课程文化建设、技术技能文化建设产生直接 会的认可和尊重,获得良好的声誉和口碑,推动职院与社会 影响,职院文化必将以形成良好的职业氛围的形式体现出 形成和谐互动的局面,为职院的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 来。 部环境。 (三)地域性 地方是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和利益主体,高职教育直 参考文献: 接服务于地域经济建设,使当地直接受益。职业教育的地 [1]王君毅,吴克明等.和谐职院文化建设论[H].湘潭:湘潭大学出 域性不但是自身内在的,而且是由区域经济的特殊性决定 版社,2009. 的,这种特殊性是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地理条件、文化技 [2]黄炎培.教育文选[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 q8j. 术水平、民族生活习惯等等方面各不相同造成的。高职教 [3]徐晨光,张明.文化的传承[H].北京:中国青年出叔社,2004. 育的地域性外化为地域特色。因此,职院文化建设要在积极 [4]叶立群.职业技术教育学[H].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1 995. 开发地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吸收地域文化的精髓,使职 [5]蔡克勇.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走向[M].广州:广东高等教 业教育的过程成为传承地域文化精髓的过程,使毕业生在 育出版社,2004. 继承地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能迅速融人地方经济建设, (责任编辑/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