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青海省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与机制创新

浅析青海省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与机制创新

来源:筏尚旅游网
青海科技 2011年第4期 浅析青海省公共气象服务 能力建设与机制创新 黄胜 (青海省气象台,青海西宁810001)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分析了青 海省公共气象服务工作中的不足,提出了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和创新管理体制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机制创新 1 引言 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的过程。多年来,青海省气象局 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度重视公共气象服务工作,致力于公共气象服务能 属于基础性公共服务范畴,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 力建设和机制创新,公共气象服务取得明显成效。气 内容。公共气象服务是指气象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 象灾害防御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初步建立了气象信 和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生产部门 息员队伍,气象灾害应急保障能力和气象防灾减灾宣 差、浓度差和上染不匀的现象,达到匀染的目的。 人匀染剂和食盐,羔皮投入染浴,并不断搅拌。 4羔皮染色工艺 20min后将染料以温水调成糊状,以开水溶解后再以 4.1 中和 温水稀释,缓缓加入染浴。30rain后加入甲酸(85%) 液比:1:20;温度:45 oC;时间:6~8h;甲 0.5mL・L~,lh后再加入甲酸(85%)0.5~1.5mL・L『 , 酸:1.5mL・L ;食盐:35g・L ;质量要求:皮板浸 2—4h后出皮。整个染色过程要求不间断搅拌。 软、浸透、表里均匀一致,pH值在2.4~2.6之间。 4.6洗浮色 4.2脱脂 液比:1:20,常温水;时间15~30min;脱脂剂 液比:1:20;温度:45 oC;时间:45—60min; JA一50:0.5mL・L ;甲酸:0.5mL・L ;光亮剂HO一2R: 脱脂剂JA一50:1~2mL・L ;质量要求:毛皮洁净, 055mL-L ;质量要求:毛色光亮,无浮色。 无油污。 4.7加脂 4.3铬复鞣 合成加脂剂:12%~15%;温度:50 ̄C;质量要 液比:l:20;温度:35cc;时间:24~36h;三 求:加脂剂乳液不分层,加脂均匀,不污染毛被,皮 氧化二铬:4g・L ;食盐:35g・L『 ;pH值:3.4~3.6; 板不粘,无浮油。 质量要求:收缩温度达到90 ̄C以上,无绿毛、皮板鞣 4.8干燥 透、均匀一致,铬液不沉淀。 质量要求:皮板含水量在16%~20%左右。 4.4脱脂 5结语 液比:1:20;温度:45℃;时间:45~60min; 利用酸性染料染色,色谱齐全、颜色饱满,不需 脱脂剂JA一50:l~2mL・L ;质量要求:毛皮洁净, 要进行甲醛鞣质,减少了残留甲醛对人体的损害。本 无油污。 文所述工艺中采用的60℃染色工艺条件,是国内毛皮 4.5染色 加工行业酸性染料染色的较低温度,有利于节能减排 液比:1:20;温度:60—80℃;时间:2—4h; 和降低生产成本,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食盐:10g・L『 ;甲酸:0.5~1.5mL・ 。;匀染剂H—GI: 0.3mL・L ;酸性染料:0.5~8g・L ;质量要求:颜色 参考文献: 符合标准,色调均匀一致,深浅相随,毛色光亮,颜 【l】毛皮工艺学编写组.毛皮工艺学f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1989. 色饱满,无浮色。 【2】吕绪庸.毛皮生产的理论与工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操作要求:将规定的水量加温到规定的温度,加 社,1998. Q§T 55 2011年第4期 青海斛技 传工作得到加强。决策气象服务牢牢把握防灾减灾和 应对气候变化两大主题,以针对性、敏感性、综合性 和时效性为中心,决策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效益显著提 高。公众气象服务内容不断增加,开展了常规天气预 报、气象灾害预警、城市空气质量、生活气象指数、 交通安全气象指数、青藏铁路沿线大气含氧量、雨 (雪)情实况监测等信息服务。公众气象服务手段不断 丰富,涵盖了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短信、 电话、电子显示屏等传播媒体。专业气象服务领域不 断拓展,覆盖了水利、水电、交通、电力、林业、牧 业、旅游、能源等行业,经济和社会效益逐步提高。 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气象科技水平的提高,传统公 共气象服务与国家防灾减灾及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已不适应,如何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管理体系,强化决 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敏感性、综合性和时效性,实 现公众气象服务的多样性、精细化、高频次、广覆盖, 拓宽专业气象服务领域,提升专业气象服务科技水平, 实现科技服务效益的提高,成为气象工作者需要研究 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必须通过有效整合资源、加强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创新公共气象服务运行机制 等手段,才能实现公共气象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2现阶段青海省公共气象服务工作中的不足 (1)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滞后,缺乏科技创 新,科技含量不足,产品质量不高。缺乏功能完备的 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资料采集、处理、加 工、制 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及气象服务的集约化、客观化、自 动化水平较低。服务内容与社会的需求不适应,服务 产品常规化,质量不高,缺乏个性化、精细化的服务 产品,服务产品在形式和内容上表现过于单一,对产 品的深加工不够,产品图形、图像再加工不足,产品 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够丰富。 (2) “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 气象灾害防御管理体系尚不完善。气象信息员队伍建 设滞后,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不够深入,对社会的 需求变化认识不足,存在只服务、不管效果的现象。 (3)服务机构不健全,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总体上 缺乏有效的统筹和协调。多年来,我省公共气象服务 业务分散在不同的单位和实体,各个服务单位之间的 服务范围界限不够明晰,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既有 服务上的重复,又存在服务的空白。未能完全形成资 源和气象服务产品全省共享,集约化程度低。在基本 业务产品获取、服务产品加工制作、日常业务运行管 56 I T 理、技术保证等方面存在重复投入和重复建设。 (4)公共气象服务质量考核体系尚不完善。尚未 建立覆盖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电子显示屏、手 机短信、电话等服务方式的完善的公共气象服务质量 考核体系,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无法进行客观、量 化的质量考评。尚未建立完整的公共气象服务效益评 估、满意度调查和反馈机制,社会公众的参与程度不 高,不能满足各级政府防灾减灾的总体要求。 (5)人才队伍的总体素质不适应公共气象服务业 务的要求,缺乏领军人才。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年 龄结构单一,青年技术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奇缺,人才 流动不畅通,人才缺乏竞争意识,培养选拔机制不尽 合理,严重制约了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 3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和机制创新的 必要性 3.1 防御气象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 我省是自然灾害发生较频繁的省份之一,其中气 象灾害约占自然灾害的90%,是影响最广、造成损失 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如何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气象工作的最高目标。在全 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明显增多的大背景 下,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应对其不利影响,是气象工 作者新的使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气象服务与群众工作、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 切,传统的气象服务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必须坚持以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服务为重点,不 断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产品,延伸服务链条,实 现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3_2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气象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发挥更强的现实 性作用,在公共安全方面如何发挥更重要的基础性作 用,在可持续发展中如何发挥更深远的前瞻性作用, 是公共气象服务面临的重大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 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开发制 作与公众工作、出行、健身、医疗和日常生活息息相 关的气象服务产品,面向社会制作发布公众关心的重 大天气、气候等信息,是非常紧迫而又现实的任务。 3.3提高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的 需要 没有高科技的支撑,未来气象服务的发展是不可 想象的,只有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科技含量,才能做 出更好的服务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数值预报技术 青海科技 2011年第4期 是服务产品精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保障,网络传 媒技术是气象服务产品高覆盖、广传播的基础,计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民 生。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随着气候变化逐 渐加剧,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 越来越大,而社会和公众防御气象灾害和应对气候变 灾避险常识。因此要加强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机技术是气象服务准确、快速、高效的支撑。只有提 高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提高服务质量 和效益。 4对加强青海省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和创 化的意识和能力比较薄弱,尤其是农民缺乏必要的防 新管理体制的建议 按照“社会需求引领公共气象服务、公共气象服 加大培训力度,增加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岗 务引领气象业务”的发展理念和“政府主导、多部门 位技能,并通过他们带动农民提高应对突发气象灾害 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要求,结合全省 经济发展布局,根据不同功能区的特点和需求,做好 公共气象服务顶层设计,突出公共气象服务重点,建 立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 设。集约资源、人才、技术和手段,探索建立公共气 象服务运行、管理、评价机制,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 水平和效率,实现气象服务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 4.1 以“生态立省”战略的实施为契机,合理调整 公共气象服务重点 按照青海省确定的“四区两带一线”经济社会发 展布局,在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区、环青海湖牧业示 范和生态旅游区构建生态气象服务体系、牧业气象服 务体系和牧区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体系,在以 西宁为中心的综合经济区和柴达木循环经济区构建城 市、旅游和循环经济的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体 系,在东部农业区、湟水河沿岸经济带和黄河沿岸综 合开发带构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防灾减灾 应对气候变化体系,在青藏铁路沿线构建高原铁路专 业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体系。根据区位条件、 资源禀赋、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规划符合实际的现 代气象业务体系,建立针对不同性质公共气象服务的 运行机制。 4.2建立健全公共气象服务机构,整合公共气象服 务资源 统筹全省公共气象服务资源,围绕信息获取、产 品制作、产品分发、系统运行与监控、效益评估与反 馈等环节,在技术装备、人才、科研等方面进行集约 化管理,建立专门的公共气象服务机构,提高资源利 用效率和公共气象服务的整体水平。 4.3强化“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 的气象灾害防御管理体系建设,大力加强气象 科普宣传 的能力,增加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的常识。要着力加 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创作 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实际的气象科普作品。通 过组织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 网络、报纸、手机短信、彩信、电子显示屏、农村大 喇叭等传播媒介的作用,利用平面媒体、挂图、图册 等形式,因地制宜,适时开展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 化的科普工作。积极推进“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 采取专家授课、播放防灾减灾专题片、发放宣传材料 等多种形式,开展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雷电常识、 气候变化、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普 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4.4以科技为支撑。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 设,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以数值预报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为基 础,以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及青海湖流域生态 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为依托,建立基于GIS、面 向全省的集信息共享、产品制作、编审分发、业务监 控、客户管理为一体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系统 包括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 专业专项气象服务、社会调查与信息反馈、科普宣传 等子系统,实现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城镇预报、各 类精细化预报、环境指数预报等服务产品的自动分发 功能,及时提供气温、降水、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 和卫星云图、雷达信息等逐时监测气象信息,提高实 况气象监测信息、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处理能力,生成可供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专业服务 使用的图形、图像、视频、音频、文字、曲线等多种 形式的综合性服务产品。整合电视、广播、网络、手 机短信、手机彩信、电子显示屏等气象信息发布平 台,实现气象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公众提供按需 分发的服务渠道,多途径第一时间发布气象灾害预警 信息、报道天气事件、解析天气热点问题、提供天气 0§T 57 2011年第4期 青海斟技 2004~20 1 0年青海省冰雹天气时空 分布特征及环流形势 张芳,徐亮,苏永玲,朱玉军,郑平 (青海省气象台,青海摘西宁810001) 要:本文根据青海省地形及气候特征,将全省划分为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地区、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区和青 南地区共5个区,分析了2004~2010年青海省出现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流形势,结果表明:①青南高原是 一个雹H高频带,青海湖以北的祁连山、拉脊山地区的雹日也较多,海西大部年降雹日数在2次以下;@2004~2010年 冰雹出现的时fM为4~9月,一年中冰雹出现最多的是6~9月,青海省冰雹天气属于夏季多雹类型;③祁连【Jj区、柴 达木盆地、环青海湖地区冰雹天气的500bPa环流形势蒙古低槽型最多,其次是西北气流小槽型,西北气流冷温槽型最 少;东部农业区西北气流小槽型最多,其次是蒙古低槽型,西北气流冷温槽型最少;④在青南地区,冰雹天气环流形势 高原小槽型最多,其次是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型,低涡切变型最少。 关键词:冰雹;时空分布;环流形势;青海省 1 引言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由于高原地形起伏 多、范围最广的地区l】I,冰雹灾害因此成为影响该地 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赵仕雄I I等曾于20世纪80 大,高山众多,沟壑相连,使得青藏高原局部地区的 强对流天气频频发生,使青藏高原区成为我国雹日最 气候数据、分析天气影响,为公众提供实用的服务产 年代末对青海省冰雹发生的频次及时空分布有较为详 细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省冰雹高发区有3 有利时机,以更加开阔的眼界、灵活的机制,加大高 品,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整体水平。 4.5 建立公共气象服务质量考核和效益评估机制 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围绕气象服务的重点和关键技术 问题,按需引进高层次学科带头人,促进公共气象服 务的科学发展。建立引进高层次人才灵活有效的¨l 资 而向服务需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气象服务、 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业务流程和质量考核体 系。形成制度化的公共气象服务参与和监督渠道,建 制度,通过调整收入分配等措施,建立有效的岗位考 核、分配、奖励机制,真正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 一公众气象服务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建立专业化、 多元化的调查评估机制,开展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 气象信息覆盖率等评估工作,并把评估结果作为衡量 流待遇。通过人才交流、租赁等手段实现社会化用 人方式,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技 水平和整体实力,促进公共气象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脉惠,徐春生,汗克付,等.安徽省公共气象服务发展 探[c]//孙健,陈振林.中央气象台60周年气象服务发展沦坛 论文集.北京:气象 版社,2(】l0. 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指标,从制度上保证公共气象服 务的健康发展,促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和服务质 量的提高。 4.6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做好公共气象服务T作人才是保障。要加大对现 有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力度,以发展的观点用好人才、 用活人才、用足人才。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岗位培训,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整 体素质和岗位技能。以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和重大业务 建设及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培养 和使用力度,把他们放在重要和关键岗位上,切实发 挥其在公共气象服务和科技创新中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2】谢静芳,姚国友.发展专业气象服务的思考和建议ICl//孙健, 陈振林.中央气象台60周年气象服务发展论坛论文集.北京: 气象出版社,2OlO. 【3】黎键,苗长明,谢慷.发展公众气象服务需要政策保障[c]// 孙健,陈振林.中央气象台60周年气象服务发展论坛沦文 集.北京:气象m版社,2OlO. f41田心如,魏建苏,吴洪颜.江苏省决策气象服务机制建设Ic 孙健,陈振林.中央气象台60周年气象服务发展论坛论文集. 北京:气象出版社,2OlO. 加快高层次学科带头人成长步伐。抓住当前大发展的 58 §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