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思维模式下的传统武术观 A view of Tra、ditional Wush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agine Thinking Pattern 刘鹏 LIU Peng 摘要:AK哲学的视角,通过文献综述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思维方式对传统武术的 影响,揭示中国传统武术顺应自然规律的习武之道、仿生和体悟自然现象的拳理基础,并重点以太极拳、形 意拳、八卦掌等较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武术拳种为实例展开剖析,以此映射出传统武术所蕴涵的自然文化特 性,并希冀在纵深层面对丰富中国传统武术理论有所启示。 关键词:武术;意象思维;自然;文化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through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lo6c ̄analysi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al imagine thinking pattern on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and ex- plores the way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that coincides with the nature law,bionic nad the basis of Quan the- ory tllat em[xMies the n ̄ure phenomenon.and also it gives exempliifcations such representative Chinese traditional Quan as T ̄ijiquan,Form—and—will Quan,Eight—diagrams QuaJ1 and SO on,aItempts to relfect the naturla and cultural featur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and hopes to give some implications to enrich the the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on a deep leve1. Key words:Wushu;imagine thinking;nature;culture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256(2009)08—0l10—3 哲学是文化的核心,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成的思想基础。作 “象”为准则去衡量或再生产具体的“器”,叫做“以象制器”,这 为中国古典哲学基本精神的“天人合一”思想可谓是中华民族 就是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过程。这种意象思维其实是来自 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基础,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特 “天”又返回“天”的过程,是“天人合一”观念的产物。 质,其基本含义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一思想贯穿 2顺应自然规律的习武之道 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植根于中国 中国古典哲学讲究“天人之际”、“主客统一”。老子的“道 传统文化之沃土的中国传统武术的形成和发展。从传统武术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提出了一个整饬有序 的习武之道、拳种、拳法原理等方面都折射出“天人合一”思想 的宇宙生成论,体现了天人同源同构的哲学思想。武术是人体 的影子,影射出传统武术与自然相契合的文化理念。 的运动,只有恪守自然法则,顺应自然变化,遵循自然规律,才 1理论背景假设 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凝聚或内核。它 2.1 “虚静”是实现传统武术与自然合一的先决 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也就是说“万物合于道”。他认为 性的思维定式,并由此决定了中国人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行 得“道”的途径是“玄览”,即要达到“万物合一”的境界,必须有 为方式。在人类文明初始,由于受客观条件的,人们在与 “致虚极,宁守笃”的功夫。只有“致虚”、“守静”方能“气聚”、 大自然相濡以沫的生活经历中仰观天、俯察地,通过直观感受 “神凝”,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正如“张彦远说:‘凝神 到的大自然的万事万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并逐渐形成了 遐思,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就是超越自我的形体 一种定型的思维模式——意象思维。《易经・系辞》日:“古者 和心智,从而在静穆的观望中与自然的节奏韵律妙然契和” 包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 所以,“虚静”为个体凝神专一提供了心理基础,也为武术内气 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与自然外气的合一提供了条件。 以类万物之情。”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怀特先生说:“正是象征, 古人练武时选择山林茂密的清净之地或奇观庄严的道 它把我们类人猿的祖先转变为人类,并使他们具有人的特点。 观、寺院或在夜深人静之时练功,一方面顺应自然阴阳之气的 正是由于使用了象征,所有的文明才被创造出来并得以 变化规律,汲取自然之精华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是为了排除外 永存。”… ’ 界的干扰,去除一切杂念,身处自然之中而致“虚静”状态,从 意象思维的关键正在于“意”和“象”的辩证统一。“象” 而能凝神专注于功夫的练习,妙悟“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 这一概念产生于原始的天文观测。《易经・系辞》日:“天垂 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前者“象”是自然界与社会所呈现出来 作者简介:刘鹏(1961一),男,I【1东济宁人,副教授,武术七段,研究方 的现象,后者“象”则是把来自“天界”与社会的现象加以揣摩、 向:武术文化tj武术发展。 概括、模拟而创造的一套特有的象征符号。因此,“象”所产生 作者单位:济宁学院体育系,山东济宁273155 的文化过程是从形而下的具体事象发展到形而上的符号化的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Jining University,Jining “象”(“道”的象征,蕴涵一定的“意”),再以这种抽象化了的 273155,Shandong China. BULLETlN OF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l7.N0.8.2o09 文化・视野l WENHUA・SHIYE 另外,传统武术中的桩功练习也是习武入门的基础。拳谚云: 3.2体悟自然非生物现象提炼了诸多传统拳法原理 “未习拳,先练步;未学打,先练桩”、“练拳不站桩,起屋未打 太极、阴阳、五行、八卦都是早期哲人在生命体验和感悟 夯”等都说明桩功练习的重要性。而练桩的首要条件就是要 自然的过程中,运用一些具体符号来表征自然界无穷变化的创 “虚静”、“神凝”。如太极拳的“浑元桩”、形意拳的“三体式 造性思维,是意象思维模式的具体化体现,在此思维方式影响 桩”等都是在“虚静”的基础上妙悟与自然的“合一”。有歌诀 下提炼出了深奥的传统武术拳法原理,反映了武术与自然契和 云:“一气动时皆是火,万象寂静方为真,常使气通关节敏,自 的思维理念。 然精满真气存。”形象地说明了在“虚静”的基础上通过练“气” 太极拳就是以“太极”命名,并以“太极”哲理来说明拳理。 带来的功效。 “太极”究竟是什么,怎么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老子 2.2“气”是沟通传统武术内练与自然合一的中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 古人认为“气”是化生万物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和人 为和”的思维构想描绘了一幅大化流行的宇宙生成模式。《易 类生命的共同原始物质。庄子日:“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 经・系辞》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 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王夫之 卦。”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 日:“天人之蕴,一气而已”(《读四书大全书》卷十)以“气”来 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大讲象数之说的邵 概括天人之间的相通。所以,“气”沟通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 雍,提出了“道为太极”之论点。由此可见,“太极”与“道”之理 系,将天人融摄一体。 如出一辙。在论述“道”的性质时,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 历代武术家都注重对气的,他们把养气、集气、运气、 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第20 练气作为习武的基础。练习时,在意念的引导下,排除体内浑 章)可见,老子认为“道”为“物”,囊括万“象”。既然“太极”与 然之气,吸入自然界的四时正气,通过运气、调气注入五脏六 “道”之理异曲同工,那么,“太极”也应是“恍惚”的,其中也应 腑,疏通经络气血,从而达到养浩然之气以培元气、运真元之气 有“象”。唐初哲学家吕才说“太极无形,肇生有象;元资一气, 以壮四肢百骸的功效。传统武术特别强调“内练一口气”,如 终成万物。” 如何看待“无形”、“恍惚”和“象”之间的辩证关 太极拳讲究“以意调息”、“以意导气”;形意拳要求“心与意合, 系,哲学大家张载、王廷相、王夫之等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唯物 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八卦掌重视“练精化气,练气化身,练身 论的阐释。张载认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像也;凡象,皆 化虚”的内气锻炼等都是通过“气”沟通了传统武术内练与自 气也。” 王廷相认为:“太极者,道化至极之名,无像无数,而 然的融合,以达气聚、精固、内壮、体健的功效。 万物莫不由之而生,实混沌未判之气也,故日元气。” 6 王夫之 3仿生和体悟自然现象的拳法原理 说:“太极之在两间,无初无终而不可间也,无彼无此而不可破 武术产生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中,广袤的大自然为武 也,自大痣细而像皆其象,自一至万而数皆其数……”、“太极 术的雏形提供了丰富的原始素材,其最初的技击动作大多来源 为阴阳二气混沌未分的氤氲状态,太极与万物表现为体用关 于模仿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思维 系,太极即在阴阳万物之中,太极生万物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气 在传统武术中的运用。从仿生和体悟自然现象到形成深奥的 的聚散隐现、有形无形过程中表现的不同状态。” 由此我们 拳法拳理,充分体现了武术运动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 会逐渐领悟,“太极”虽是无形,却又是有“象”的,她通过一种 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维理念。 所谓的“恍惚”使人感觉高深莫测;而正是融通宇宙万物的 3.1仿生自然生物现象创编了象形拳、形意拳等诸多拳种 “气”把这种“无形”、“恍惚”和“象”之间的辩证关系贯穿了起 拳理 来。也许正是这些原因使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认识事物的过 武术在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以及满足 程中打上了模糊的烙印。张杰先生对此也颇有见地,他认为: 一定时期的某些需要,通过模仿大自然中常见动物的姿势、神 “要感悟或是表现那种蕴含着世间一切生命故事但又本体无 态,并吸取它们与其它动物打斗中的技巧、特长形成传统武术 形的天地一气,必须通过把握或是创造一种蕴含生命本原意蕴 技法,创编了独具特色的象形拳。《庄子・刻意编》记载:“吹 的气之客体有形之象的途径来实现。” 由此,以人类的肢体 啕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矣。”其中的“熊经鸟申” 运动为载体来体认、感悟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蕴的太极拳运 指的就是人体通过模仿熊、鸟攀登飞翔的动作,使肌肉和骨骼 动也应运而生了,也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这种模糊性 得到锻炼,以达健康长寿的目的。这可谓早期的仿生象形拳术 给中国太极拳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的雏形。东汉末年华佗创编的“五禽戏”也是根据模仿自然界 太极拳运动在拳势未始之时为“无极状”(混沌状态),起 中的虎窥、熊晃、猿采、鹿兴、鸟翔而创编的。到后来发展起来 势后则为“混沌初开”,此后开始阴阳之间的消长平衡,具体表 的诸如螳螂拳、猴拳、蛇拳、鸭拳等都是分别模仿螳螂、猴子、 现在太极拳运动上就是气息的呼、吸与动作的吞吐、含展、开 蛇、鸭等动物的姿势、神态而创编的。 合、虚实等矛盾运动的配合以及拳法的变化,象征宇宙万物的 形意拳因表现许多动物的特长象形取意、形意合一而得 无穷变化。正如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记载:“无极而太 名。正如《形意拳谱・两仪歌》所说:“两仪者,拳中鹰熊之势, 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复动,互为其根。” 防守进取往来之理也……前人见有鹰熊竞志,取法为拳,防守 太极拳又叫“十三式”,内含五行与八卦哲理。五行(金、木、 象熊,进取象鹰,越此二势,其拳失真。名为形意者,像其形而 水、火、土)象征太极拳的五种步法(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 取其意也。” 形意拳十二形利用十二种动物特长进行拳法基 定),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太极拳的八种手 本练习,以培养人的相应能力。如虎的“威严之象”,鸟的“独 法(棚、捋、挤、按、采、捌、肘、靠) ̄rb'k种方向(东、西、南、北、东 立之能”,鹞的“翻身之疾”,燕的“抄水之妙”,熊的“竖项之 北、西北、东南、西南)。用五行和Jk. ̄-I"中的相生相克关系来总 力”等。它已不仅仅体现在动物外形上的简单模仿,而是超越 领太极拳要义,也体现了太极拳运动与自然相冥合的理念。 了单纯的“象形”,而达到了“立象以尽意”的境界。 形意拳理取《周易》,以阴阳五行说为其拳理的哲学基础。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第17卷第8期 2009印8 Jj 古代哲人把构成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物质归纳为金、木、水、火、 土五种基本元素,统称“五行”。又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直观经 验得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样一种“五 猴相,虎坐鹰翻”,分别取龙游太空,悠然稳沉之形,取猴轻灵 善变,蹿跳敏捷之相,取虎坐威尊,勇力内蓄之势和鹰瞬鄂视, 起钻落翻之态来比喻八卦掌的步法、身法、桩步、手法、眼法的 另外,比喻象征思维还体现在一些传统武术动作的命名 意拳中的“锦鸡报晓”、“鹞子穿林”、“乌龙摆尾”;八卦掌中的 “野马卧槽”、“狮子滚球”、“飞燕抄水”等把自然界的生命现象 同武术动作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传统武术与自然合一的无穷 韵味。 行相生论”以及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的“五 运动特点。 行相克论”。形意拳以五行为本,创编了相应的劈、崩、钻、炮、 横五拳,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变化规律创编了变化多端的形意 上。如太极拳中的“揽雀尾”、“野马分鬃”、“白鹤亮翅”等;形 拳法(劈拳变钻拳,钻拳变崩拳,崩拳变炮拳,炮拳变横拳,横 拳变劈拳。劈拳破崩拳,崩拳破横拳,横拳破钻拳,钻拳破炮 拳,炮拳破劈拳)。形意拳以“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为 其练习总则,以三体式(与天、地、人三才相合)为基本桩式,以 五拳(与金、木、水、火、土相配)为本,以十二形(龙、虎、猴、马、 4结论 鼍、鸡、鹞、燕、蛇、骀、鹰、熊十二种动物的形态)为法,充分体现 了与自然契合的理念。 传统武术是中国武术的根,它作为一项伴随着中华民族 的文明发展史而绵亘至今的人体运动,从其原始雏形就与自然 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 着它的形成与发展,意象思维方式在传统武术身上映射出与众 不同的自然文化风趣。传统武术练习通过顺应自然规律 的习武之道,以达强身健体之效;通过仿生和体悟自然界现象 八卦掌是根据《周易》中分别象征八种自然现象(天、地、 雷、风、水、火、山、泽)的八种符号(乾、坤、震、巽、坎、离、艮、 兑)中蕴含的阴阳哲理,结合身体各部(比诸八卦),按照八个 方位(四正四隅)进行练习的一种拳术。它以一卦(古称“经 卦”)表示一掌,共八掌,又以八八六十四卦(古称“别卦”,以示 孕育了诸如象形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诸多传统武术拳 与“经卦”区别)派生出八八六十四掌。每一卦又有六爻,共为 种、拳理,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武术与自然相契合的文化特性。 三百八十四爻。爻即“动”,所谓“道者变动,故日爻”(《易 传》)。所以,六十四掌里面其实又含三百八十四爻的复杂变 化,内含玄机,奥妙无穷。以此说明八卦掌沿圆走转,身随步 翻,掌随身变,步随掌转等技法变化的理论。沙国政《八卦转 参考文献: [1]庄锡昌,等.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241. [2]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78,292,446. 掌歌》日:“八卦转掌论阴阳,五行六合内中藏”充分说明八卦 掌蕴含阴阳五行之道。“以八卦为盘,九宫为法,五行相生相 克之理,合于八卦阴阳之道,寓九宫飞行之巧,藏天干地支之 妙。” 这就是八卦掌形成的哲学基础。 3.3比喻象征思维形象化地体现了传统武术与自然合一的 理念 [3]李成银.中国武术咨询大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340,350. [4]吕才(唐),张岱年主编.中华思想大辞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 社,1991,(1):88. [5]张载(宋),见中国思想宝库编委会.中国思想宝库[M].北京:中国 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35. 武术中的意象思维还表现在比喻方法的大量运用上。用 [6]王廷相(明),张岱年主编.中华思想大辞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 版社,1991,(1):806. 人们Ft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来比喻象征传统武术练习中 的一些抽象的难以表达的动作形象或内心体验,使人们听到或 看到这些形象比喻或动作名称就能迅速反映出相应的自然现 象或内在蕴涵,从而把人与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一种 [7]王夫之(清),张岱年主编.中华思想大辞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 版社,1991,(1):806. [8]张杰.作品:生命之象——中国传统诗学的作品观念及其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1998,(6):126. “人物交融”的“天人合一”境界。如把太极拳的动作要求比喻 为“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把形意拳的技法比喻为“起如 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把八卦掌的运动特点比喻为“龙形 [9]江百龙,等.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41. (上接第76页J 他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动力”,共同促进“阳光体育运 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 育经费的增长而增长。在3—5年内,使学校体育实施条件得 到明显改善,逐步达到甚至超过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的学校 体育场地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标准和要求,使“阳光体育运 动”的实施在硬件上得以保证。 4.3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学历层次,积极组织年轻教师外出交 流,学习经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还要保障广大体育 教师的利益,要有劳有得,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为“阳光体育运 动”的实施提供人力保障。 育运动的通知[z].教体艺 ̄2006}6号文件,2006—12. [2]河南省学校体育 f:作 项规定[z].河南省教育厅教体 I 艺[2007] 168号文件,2007—03. [3]河南省开展实施千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意见[Z].河南省教育 厅教体卫艺[2007]152号文件,2007—03. [4]姜桂平.高校体育课程中实施“三自”教学的必要条件[J].沈阳体 育学院学报,2005(12):92—94. 4.4各个高职高专学校应积极宣传,利用好校内网络、广播 站、报纸、宣传栏等各种宣传媒介和手段,大力宣传“阳光体育 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 十年,快乐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扎根于每个学生的心里,成为 [5]高职院校如何贯彻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 要》[J].体育学刊,2006(9):81—84. q LL VoI l7.NO.8.200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