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

来源:筏尚旅游网


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明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养成好习惯会使人受益终生,但养成坏习惯也会使人受害终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写的《习惯成自然》、《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所阐明的主要思想就是关于当今少年儿童的良好习惯培养问题。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习惯养成。习惯养成是学生非智力素质教育,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习惯不好,学习绝不会好。我觉得对小学生来说,应养成的习惯主要有德性养成习惯、日常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一、 德性养成习惯

“德”被理解为一个人内心的“品质”“自我觉性”。“性”可以通称万事万物的品质与特点。德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德性。学生的德性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于其受教育的情况。良好的德性习惯会使他们终生受益无穷。

日常生活中,我针对我班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差这一特点,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努力培养他们的德性养成习惯。课堂上我在教给他们书本知识的同时,拓展延伸,尽可能的让他们知道更多的德性知识。课外注重综合实践,凡事我以身作则,时刻做好他们的榜样。因为他们明辨事非的能力差,所以我特别注意“潜移默化”的作用,并针对他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让他们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教他们做事从细节入手,从平日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入手,养成良好的德性习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教学中我尤其注意对“德困生”的教育。例如有个别同学,别人打架他会拍手称好,爱打架骂人,故意损坏公物,同学们都怕他。针对这一情况,我的做法是:每当他做错了事,我并不当众责备他,总是单独的跟他谈话,让他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知道以后该怎么办。后来,我又抓住他爱动脑筋的“闪光点”,让他在课堂上,集体活动中时不时地露几手,紧接着就是我的当众表扬和同学们的掌声,随之他的表现越

来越好,道德行为习惯改了不少,小朋友们越来越喜欢他了。行为习惯好了,学习态度也就端正了,学习成绩也就越来越好,由此可见,德不困,学也不困。

二、 日常生活习惯

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睡眠、洗涮、卫生、社交、礼仪等。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就能适应学校的生活节奏、学习节奏。我担任的是一年级的班主任,低年级班主任的工作是细琐而又忙碌的,再加上现在独生子女多,孩子有的任性,有的顽皮,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麻烦。我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来对待我班的学生。由于现在大多数学生的家境较好,学生中存在严重浪费的现象,吃剩的点心、没用完的橡皮、本子等比比皆是,面对这种情况,我专门利用班队课进行教育,给他们讲革命故事,想想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叫他们各抒己见,谈谈面包是怎样来的,灾区的孩子需要什么。渐渐地,班级中浪费的现象少了许多,人人争当“节省小能手”。他们逐渐养成了节省的好习惯。

每天早上一见面,我挨个检查学生的手、脸是否干净,并帮个别孩子洗脸、洗手、洗脖子、剪指甲、梳头发、系扣子,边帮他们整理,边讲讲卫生的好处。每天放学时,我都会嘱咐他们晚上刷牙,早晨用淡盐水漱口等问题,我的唠叨加上每天的检查、评比,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自理习惯和个人卫生习惯。我们班一个月扫一次地,因为每天他们到校时都必须在大门口把脚上的东西处理干净,这是我班的制度。学生很听话,一星期就能养成习惯,当然我必须每天叮嘱很多遍,现在就是一个月不扫地也不会脏。学生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等环保习惯也养成了。我经常对学生说:课上我是他们的老师,课下我是他们的朋友,一年级的孩子小,会玩的游戏也少,下课后,我就带领他们玩拍手、接唐诗、找方向、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游戏。每次我们都玩得很开心,游戏中我告诉他们许多关于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等方面的知识。寓教于乐,这不仅丰富了课内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接受了德育教育。活动中学生们学会了说“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日常礼貌用语,逐步养成了文明语言习惯。

我们知道: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通过一件件日常生活小事体现出来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必须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小事做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只有从学生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日复一日,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才慢慢培养出来。

三、 学习习惯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1、 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应从低年级抓起。因为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学习读书的活动。我从接班的那一刻起就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严格要求和严格训练学生口到、眼到、心到的读书。我让学生读书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哪怕记一个词语也行。有人认为,低年级课文短,不需要动笔,这是不对的。在读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有读、有思、有写、有画,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能够有效地深化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通过读书真正领会学习内容。我每次让学生们读书,总是先布置几个问题让他们有目的的读,带着问题去读。读完后总是问一问:你们读懂了哪些,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等等,常此以往,学生又逐步养成读书爱动脑的好习惯。

2、 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习惯

近几年的教改经验告诉我,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已经替代了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开展小组合作,能把自主学习引向深入。对于在自主探索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互助学习,这样可使课堂中的一位老师变成多位老师。这几年,我一直在研究“杜郎口经验”和“于美霞经验”,

并把它们灵活地应用到我的教学之中,学生“比”“学”“赶”“超”,我不但省了不少唇舌,而且给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我觉得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技能形成、能力培养上让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而且对每名学生来说,小组内同学之间的大量交往、情感的协调接触,对学生情商的健康发展以及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形成都有很大帮助。小组形式的集体活动,优秀生可以为学困生提供刺激,同时在对学困生的辅导帮助中巩固知识,使知识得到深化。学困生学有榜样,在活动中得到提高,也会变得积极起来,从而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增强了集体主义的观念。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3、 养成敢于发表见解的习惯

平时,我发现很多教师上课只是提问那几个学生,让另外的一部分学生变成了“哑巴”,这样不仅让一部分学生养成了懒语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养成了不动脑筋的习惯。要想让全班动起来,活起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不仅能摆脱思维的僵化,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中或由我们提出问题,或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激发他们去翻阅资料,去从书中找答案,然后共同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这里应指出的是我们应鼓励所有学生发言,不要把讨论变为少数几个人的事。另外,答案也不要千篇一律,对学生的回答首先要给予肯定,然后可以提出不足之处。逐步让学生养成乐于思考、乐于发表意见的习惯。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希望我们每个教师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耐心、细致地做各方面的工作,让学生养成一个让他们终生受益的好习惯,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