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汉代陶塑的时代风格与艺术精神探析

来源:筏尚旅游网
汉代陶塑的时代风格与艺术精神探析 胡长春 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 摘要:汉代陶塑作为一种造型艺术的存在,它是汉代雕塑艺术和陶瓷工艺的发展结晶,作为一种 独特文化现象,它扎根于现实注意土壤之中,是两汉文化发展的产物。其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一直处 于发展演变状态,以一种艺术风格对其进行概括显然是不合适的。通过对两汉不同时期陶塑的类型和 特征的分析,梳理出其艺术风格形成和文化、观念、思维之间的联系,为更全面的了解汉代陶塑艺术 精神作一些理论探索。 关键词:汉代;陶塑;风格;艺术精神 中图分类号:JO-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8-3359(201 6)1 8-0043—03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上升时期,其统一的疆 域、强盛的国势、繁荣的经济,带来了思想的解放和文 化的发展。反映在文化艺术诸方面都出现了革新、发展 的新局面。提起汉代雕塑艺术,人们很容易的联想到 究其原因。首先。“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为各阶层所接 受,传统信仰的灵魂不灭,“黄老”思想的羽化升仙都 有广泛的影响力:其次。统治阶级将儒家“礼”与“孝” 的确立,使厚葬之风盛行,作为“孝”的最重要的物质 表现形式的明器得以发展;再次,以土德代替了水德, 以泥土制陶,取材容易,成型便捷,且烧制之后性质稳 石雕《马踏匈奴》和铜塑《马踏飞燕》,作品所体现出 的朴拙大气、雄健张扬的艺术特征,仍让今天的观者 激动不已。然而作为文化载体和文明表征的汉代陶塑。 则以它完美的形式、丰富的语汇、开张的气势和浪漫 的意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汉代陶塑是汉代造型艺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类型, 点,不易腐蚀等优点,强化了象征寓意;最后。汉代历 时四百余年。其大部分时间处于政治稳固、社会安定、 经济发展阶段,人民安居乐业为陶塑的兴盛创造了良 好的条件,同时也丰富了汉代陶塑随着时代而变化的 多样性。 主要指汉代的陶塑明器。明器,又称冥器,是中国古代 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从现有考古资料看,以陶土制 作模型作为陪葬物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早期,虽然它的起源问题还有待商榷,但其文化价值和 使用功能的差异性,使得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对 其情有独钟。而在陶塑明器中,最重要的一类则是陶 俑。俑,一般是指从葬用的人偶,被广泛用于丧葬制作。 陶俑,在世界各地的多处文明遗存中均有所发现,经史 通过大量的汉墓发掘,特别是对不同时期,不同地 区的汉墓进行整理分析,使我们能够在汉墓年代序列基 础上建立对陶塑特征变化的认识,从各时期随葬器物形 制和组合的变化,我们可以将两汉陶塑的时代特征进 行区分,即西汉前期、西汉中后期、西汉末及东汉前期、 东汉中后期四个阶段。 料记载及考古发现,我国在商代已经出现用于丧葬的 陶俑,到春秋战国时期,陶俑代替人殉已是普遍现象, 并成为丧葬明器中人或动物的替代物的总称。 汉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作为继秦之后的大一统的 西汉前期的陶塑,以兵马俑、仪仗俑、侍俑及乐舞 俑等为主,主要出现在以西安为重心的陕西地区、以徐 州为重心的鲁南苏北地区。在成阳杨家湾和徐州狮子山 出土的兵马俑,规模庞大,数量众多。虽然在单体上相 较于秦兵马俑小巧,但在形式上继承了秦代那种对行伍 战阵的规模;五官、形体、服饰的刻画虽不如秦俑精细, 封建时代的特殊性,造就了其陶塑的独特性与多样性。 课题: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教育厅+汉代陶塑艺术精神在现代陶艺中的 应用研究字+201 4SJD458 Yan Jiu Ping Lun I 43 但依然注重具象质朴的风格再现;西汉前期的兵马俑, 无论是从单个步、骑俑的制作,还是从步、骑俑的组 合来看,都是对现实军阵的模拟,受秦俑的影响较大, 写实特征明显。秦代灭亡的教训,使西汉初的统治者 认识到法治的弊端,因而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予民休养生息,成就了“文景之治”。在陶塑的艺术风 格上,从汉兵马俑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受秦俑的影响 较大,军阵的模拟是一种政治上的需求,无论是天子 还是封王,通过数量上的重复,形成威严的权力象征。 格调。这实质上是西汉中期后,秦楚文化与儒家文化在 相互影响,交融转化过程中,在陶塑造型上的客观反映。 西汉末至东汉前期的陶塑艺术,较前代又有进一步 的发展。两汉之交,儒家的“天人感应”观和道家的“道 法自然”观,促进了生命意识的觉醒,个体存在价值得 到肯定,折射到陶塑艺术上,较之西汉的人物俑表现, 工艺更显成熟、表现更加准确、手法更趋简约,形体的 表现和精神的表现达到了和谐一致,如陕西扶风官务汉 墓出土的女舞俑,身着长袖舞衣,右臂长袖甩向左肩。 在人物塑造上以写实为主,虽然汉俑的形体明显较小, 左手露出袖外,手提一物似巾,下体为喇叭形,作半跪 这可能与初期经济尚在恢复国力的不足有关,但在对 象的细节刻画上,无论是五官、神态、服饰还是彩绘, 都极力达到“栩栩如生”的视觉效果;而这一时期出 土的乐舞俑,塑造手法虽是写实的,但内涵上则明显 的具有浪漫气息,这与汉初统治者受楚文化的影响关 系密切,楚歌楚舞在汉初是盛行的宫廷文化,其直接 表现在汉俑之中,即在造型摆脱了秦代陶俑僵化刻板 的模式,进而转向了生动细腻、富于情趣的一面。因此, 可以概括西汉前期的陶塑艺术风格是浪漫写实的。 西汉中后期,陶塑艺术出现了新的风貌。汉武时期 通过对外扩张和对内集权。进入了统治稳固和国家强盛 时期,经济稳步发展,文化趋于统一,这种文化秩序 的内向聚合,其标志性的事件,就是“罢默百家,独 尊懦术”的文化“大一统”,从此之后儒家思想被作为 统治思想登上政治舞台,并影响两千年。儒家文化“礼” 的思想,以“孝”为内涵,使得“厚葬”之风盛行,。 其强大精神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汉代陶塑的制作。侍 俑的数量迅速增加,反映的是阶级等级的“礼”的诉求, 在形象塑造时以整体性为特征,在写实的基础上,强调 艺术的再现,更注重人物内心的活动状态和精神气质的 传达表现,形成一种博大崇高之美。人物塑造整体感 强,用高度概括的手法来表现,如济南无影山出土的由 22个陶塑组成的杂技百戏群俑,是由舞俑,杂技俑和 宴饮贵族涌组成的。作者将乐舞杂技者作为主要形象, 观赏者处于陪衬的地位,以观赏者的静态烘托乐舞杂技 者活动的动态,使人感觉表演者更加生动活泼,优美多 姿。对于场景中人物的面部表情、身形衣着,只是大轮 廓地概括,以剪影的方式呈现,而着力表现的是对基 本造型特征的动势捕捉,将观者的视点集中与最惊险、 最精采的瞬间。同时,儒家文化成为一种统治文化的 包容性,又表现在对其他文化的融合上,前期的浪漫 楚韵逐渐被浑雄开阔的汉风所融和。而在乐舞俑、百 戏俑的表现上,取大势、去繁缛,没有过多的细节修饰, 只是简洁的整体形象和富有张力的造型,强调人物气韵 的表达。同时,以高度概括手法追求飞扬流动的形体动 势,实现寓动于静的情景营造,又具有概括抒情的艺术 44l Yan Jiu Ping Lun 舞蹈状,在写形的基础上,注重人物的内在精神表现, 人物五官清秀,目视前方,似若有所思、又若有所盼, 表情含蓄凝重,准确的传达对象精神内涵及作者内在倾 向的艺术境界,也即所谓的“形神合一”。动物陶塑和 建筑类陶塑的出现是地主庄园经济兴起的标志。但在 对物象的塑造上,在庄子“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 观念影响下,以率性自然为尚,创造出了一种有别于 写实的审美趣味,即写意风格。那种寓巧于拙的艺术 特点直接影响了动物类陶塑的创作,无论是猪的敦厚、 马的矫健、狗的警觉还是狐狸的狡黠,都在看似随意 的捏塑和简单的刻画中,呈现出“活灵活现”的姿态来。 灵动的瞬间,细节的捕捉,生命的真实,无不洋溢着 浓郁朴素的情韵。追求生命活力的传达,正是儒道文 化融合下对生命价值的物质表征。 东汉中期以后,东汉陶塑变现出的是大量性与多样 性。随着两汉之交民间道教、黄老思想和谶纬之学的兴 起,方术迷信与儒道哲学杂糅,对生与死的观念,阳间 与阴间、今生与来世的理解,逐渐发展成为渗透到社会 的所有阶层的人生寄望,并形成了以现实为参照的创作 趋势。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陶塑制作也得到了空前繁 荣,各地除了侍俑、乐舞俑、百戏俑之外大量的生建筑 类陶塑数量迅速增加,如广州东汉砖室墓出土陶城堡, 整体呈方形,四壁微向外,前后有高门,上面各有望 楼一座,四隅之上有角楼模样的小亭,内部有分列的 武士俑,神态恭肃,似乎处于警戒状态。而出土于郑 州南关的四合院陶屋,则由门房、仓房、正房、厨房、 厕所、猪圈等组成,都忠实的纪录了当时建筑风貌。 当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庄园经济发展起来了, 豪强势力的崛起和王权的式微。这种经济畸形发展出 的势力,实则上进一步推动了东汉中期以后文化艺术 的发展。生产生活类的陶塑及其附俑做作为现实生活 的象征,成为这一时期的另一特色。生产设施如水田、 水库、鱼池、磨房、风车等应用尽有,勤杂俑、庖厨俑、 农耕俑和育儿俑构成了一幅幅生产生活的生动画面。这 也正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表达。现实生活的 温情与欢乐,酝酿于匠人心中并被塑造成一件件赋予 IYan Jiu Ping Lun・研究评论l■■I■一了整体叙事性情节的社会群像,以象征手法礼赞人世, 既是对现实生活的传神写照,又投射了工匠们对极乐世 界的遥想。同时,这种群体场景表现中意境的营造还被 运用于单个俑像的塑造,无论是庖厨俑、育 b'fi ̄还是说 个体都是极为重要的。艺术精神是一种文化,但又超越 了文化,是文化的精髓。因此,我们在分析汉代陶塑的 艺术精神时离不开对这一时期文化本身的特征加以探 寻,她融汇于艺术本身之中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 为汉代雕塑艺术和陶瓷艺术的集成者,上承先秦,下启 唱俑,每个俑都有着欲与外部联系的表情或动态趋势, 有着与他人交流的“场”。工艺的质朴简练都是为了服 从于整体传情达意的“境”的需求,陶塑是现实的投影, 但其震撼人心处,正在于大汉民族豪放恣意的想象力 的凝结,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综上所述,两汉四百多年的时间跨度里,汉代的艺 术仍处于由非独立向独立、非自觉向自觉转换的历史时 魏晋,它在自身的嬗变中不断完善着民族的艺术精神, 并转化为一种民族文化基因,烙印于每个中国人心中。 参考文献: [1]曹建强.漫谈汉陶明器[J].文物鉴定与鉴 赏.2014.10. 期,陶塑艺术自然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时代性、丰富 性、创造性和流变性构成了两汉陶塑艺术的整体面貌, [2]赵耀双.两汉墓葬出土陶俑研究[D].吉林大 学.2009.10. 它是与特定的政治背景、文化精神、社会环境及人的普 遍心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是一尘不变的, 笼统的用一种艺术风格对其进行概括是有失偏颇的,汉 代陶塑艺术的艺术魅力也正在于此。实际上,无论是 [3]刘宗超.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M].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6.1. [4]徐华.两汉艺术精神嬗变论[M].上海:学林出 版社.2003.1. 汉代陶塑的艺术精神还是当代的艺术精神对于民族和 上接47页 能够百花齐放,长盛不衰。 音乐文化带给我们的启示,这种相互交融兼收并蓄的 过程其本身就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在互相交流,包容 借鉴中进一步发展了俄罗斯族音乐文化的交融美。 参考文献: [1]党东颉.塔城地区志[M】.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7. 四、结论 在新疆的塔城市,历史悠久的红楼博物馆依旧珍藏 [2]单豫.俄罗斯民间音乐对新疆民间音乐的影 响——以塔塔尔族,俄罗斯族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 2011. 着俄罗斯族文明的印记,在巴克图13岸上。淳朴的俄罗 :斯族商人们至今仍在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着新的财 富。而在新疆这个众多文化瑰宝荟萃之地,俄罗斯族的 人口与新疆其他各民族相比虽占少数,但在音乐文化 [3]刘博.中国俄罗斯族音乐文化的演变与发展[J]l 作家,2014(1X)l187—188. [4]杜亚雄.中国俄罗斯族的民间音乐[J].乐府新 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 986(4). 【5]董宪瑞.中国俄罗斯民族历史与音乐发展浅析 [J].民族音乐,201 1(3):12—15. 方面却占据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并展示出了其独 特的美学价值:在民歌方面具有典型的哲理美,阐释 出了俄罗斯族高尚的民族精神与美好的生活憧憬;在 歌舞方面,舞蹈格巴克体现出了独特的即兴美。这一美 学价值真实反映出了俄罗斯族的民族性格及处世态度: 总观俄罗斯族音乐文化的审美价值,占据首要地位的是 它的交融美,正是这种交融美使俄罗斯族音乐文化能够 [6]周菁葆.塔塔尔族与俄罗斯族音乐舞蹈[J]l新 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6(2):22—28. [7]闰丽娜.谈俄罗斯族民间音乐的传统民族性[J]. 参花,2013(24). 与时俱进,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是这种交融美为新 疆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使各民族 音乐文化变得和而不同,在科技文艺日新月异的今天, [8]蔺茂奎.中国新疆塔城俄罗斯族[M].新疆人民 出版社. Yan Jiu Ping Lun l 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