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i : 三 农问 题i研i究 i要- j1 以新的理念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以甘肃省为例 毛粉兰 (陇东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摘 要】 当前,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如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农村科技人才 严重匮乏,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等等。为了进一步认识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加快甘肃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文章结合甘肃实际对制约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转变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进行 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文化素质;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10)01—0060—03 一、制约甘肃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因素 (一)科技因素 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归根到底取决于农业科技进步及科 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出现“缩水”、“封锁”、“裁留”等现象,使国 家支农惠农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这些都制约了 肃农业发展 方式的转变。从人力资本看,一是农业劳动者文化技能素质较 现有务农农民942.24万 技成果的转化,因为农业科技进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可以改变 低。根据2007年甘肃省相关数据统计,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和组合状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甘肃 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1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 0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4.83%。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目前,甘肃科 47.育年限不足7年,比全国低1.46年,仅仅达到小学毕业水平。和 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就更低,如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 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 技发展的需要。二是科技传播渠道建设不足。虽然广播电视、报 凭,53%的农民受2 ̄3年的职业培训,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的 9%,高中毕业的占74.8%,初中毕业的占19.4%。同时,受 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 占5.07%。 主要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 过各种技术培训的人数占整个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重7.农民经济困难,农村儿童辍 面的沟通,这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 二是由于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滞后、使农村人力资本难以得到积累。三是农业科技人 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 学现象增加, 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三是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信息时效性 才流失严重。四是农业兼业化和农民老龄化的趋势已见端倪。甘肃农村劳动力存在量的过剩和质的不足问题,越来越 不强。甘肃农民获取信息主要通过问熟悉的人及电视、广播、收 可见,音机等传统媒体,分别占33.1%和32.5%,限制了科技信息的 不适应未来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严重地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方 有效和可持续的发展。 及时传播和有效推广。四是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 式的转变,从根本上影响了农业健康、研成果转化率只有40%,农业科技贡献率仅为48%,而发达国 家已分别超过85%和70%。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农业科技人员 匮乏、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已不能适应农业科 (三)制度因素 但甘肃农民购置上网设备能力、农村网络基础设施都非常有 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 限,2007年甘肃农民借助电脑获取网络信息为3.9%,甚至更 低,加之网络技术水平低,传递速度缓慢,用户入网费用高等问 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甘肃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分散经 营的农户,虽然这种分散经营方式并不排斥先进科技的应用, 题,进一步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 也不排斥社会分工和协作,但农民势单力薄,不仅农业生产难 (二)资本因素 资本包括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从物力资本看,农业是收 以与市场有效对接,而且农民在市场竞争中没有足够的地位,益率低的弱质产业,自身资本积累有限。近年来,尽管国家财政 难以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迄今为止,真正代表 普遍存在规模不 支农政策不断加大,支农资金总量不断增加,但相对于农业发 农民利益的新型合作组织发挥的作用还不够,管理制度不健全、改组解体过于频繁的问题。据不完全统 展的需要总量仍然不足,而且支出结构不合理,即支援农业生 大、03.83 产、农业科技三项费以及农村救济费的比重日趋下降,而用于 计,甘肃目前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 173个,农民会员13%。二是农民土地权益缺乏有效保 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比重则 万人,占全省总农户的22.是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的 呈上升趋势,农村行政事业单位运转费用在不断的提高。另外, 障。赋予农民稳定的、明晰的土地权利,【收稿日期】2009—10—14 【作者简介】毛粉兰(1 966一),女,甘肃庆阳人,陇东学院政法经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核心内容。改革以来,尽管我们一直在探索加强和扩大农民权 利的途径,但农村土地制度仍不完善,农民的土地权利仍缺乏 有效保障,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从农村土地 承包关系看,过短的土地承包期限、土地的频繁调整、土地承包 合同得不到严格执行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仍不够充分等问 题的存在,使得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缺乏安全感,他们既缺乏充 分行使自己土地权利的能力,又缺乏长期稳定的预期。三是农 村金融服务严重不足。甘肃省农村金融机构面对的是分散的小 规模农户和大量农村中小企业,农户与中小企业对金融需求一 般具有期限短、频率高、数额小的特点,而且农民又缺乏贷款抵 押品。从国内外实践看,通过团体联合担保替代财产担保,发展 入差距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99年的2.80 :1上升到了2006年的4.10:1,高于全国3.3:1的水平,也 高于发达国家城乡收入1.5-2.0:1的比例。同时,从增长速度 来看,1980年~1990年甘肃省城乡人均纯收入相差6.4个百分 点;1990年~2000年相差2.5个百分点;2000年一2005年两者 相差3.6个百分点,增速呈由大到逐渐缩小再扩大的态势。 (四)国家政府的价值取向限制了农业自我发展的能力 追踪历史,不难发现,不管是国内粮食贸易管制、国家粮食 收购和储备,还是最低限度的政府粮食定购等方面,体现的都 是政府向工业、向城市倾斜的意志,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 剪刀差无偿地从农民手里拿走的农业剩余过多,影响了农业劳 各种微型金融服务,是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有效方式。但我国 传统的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涉足微型金融服务业,而现有的各类 小额信贷机构资金来源有限,可持续性差。各类银行业金融机 构都把担保抵押资产是否充足,作为决定贷款的主要条件,这 就使得大量缺乏抵押品又难以找到担保方的微型企业和农户 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有效解决。四是城乡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差 距过大。由于历史欠账多,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和公共服务供给 不足的整体状况仍没有大的改观。农村行路难、饮水不安全、供 水难、环境污染治理难等问题仍然突出。城乡教育资源、基本医 疗服务差距过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 以及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社保等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 二、甘肃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势在必行 (一)农业资源匮乏制约着甘肃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甘肃总土地面积为4 544.02万公顷(合68 160.34万亩), 居全国第7位,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4.72%,人均占有土地 1.82公顷,比全国人均占有量高出一倍多,但山地多,平地少, 全省山地和丘陵占总土地面积的78.2%,全省土地利用率为 57.14%,尚未利用的土地有1 948.41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 42.86%,包括沙漠、戈壁、高寒石山、裸岩、低洼盐碱地、沼泽等。 人均占有耕地面积2.06亩,且70%以上是山旱地。全国水资源 总量为2.8万亿m ,人均占有量不足2 700m ,只有世界人均水 平的1/4。甘肃多年平均水资源是294亿m ,人均水资源 1 150m ,是全国人均的一半,据估计,在北方缺水地区,地表水 的利用率已达43%~68%,地下水资源开发率已达40%一84%, 由于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使得地面沉降,周遭的江河湖泊断 流枯竭,水资源日趋贫乏,农田得不到充足的灌溉。另外,水资 源的污染正在急剧扩大,致使作为资源的水正在迅速缩减。今 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资源占用还会进 一步扩大,资源对甘肃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将会增强。 (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同其它产业相比,农业是一个高风险、低收益的弱质产业。 一是甘肃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往往靠天吃饭,受自然条件影响 比较大,一旦遭受各种自然灾害,轻则减产减收,重则颗粒无 收;二是由于大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贮存运输较 为困难,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一旦市场发生变化, 农民面临的收入风险较大;三是由于农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 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赶不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幅 度,很多农民在粮食生产上谈不上有什么收益,以至于出现一 些农民抛荒不愿种粮的现象,造成农业资源浪费,农业效益持 续下降。 (三)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1999年至今,由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甘肃省经 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工业劳 动生产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幅度远高于农村居民,城乡收 动生产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自我发展的能力。 (五)在生存压力之下,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历史上人与自然 和谐共存,农民通过追加农家肥、草木灰等来保持土地可持续 的肥力。但由于政策导向和生存压力所迫,现在人们通过大量 施用无机化肥的办法来维持农业生产的高产量。这仅仅意味着 掠夺土地技巧的进步而其实农民并不关心土地的生产力,农民 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了。另外,由于农民大量开垦荒地,引 起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甘肃省现有土壤侵蚀面积39.66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7.43%,其中,水力侵蚀 14.81万平方公里,占32.59%;风蚀面积22.36万平方公里,占 49.22%;融冻侵蚀1.75万平方公里,占3.85%。但过度砍伐森 林、陡坡地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现象仍然有些地区存在,生态 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遏制。 三、积极探索甘肃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甘肃经济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已 具备了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条件。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 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构筑完善、高效的实现机 制。 (一)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技水平。是甘肃农业经济发 展方式转变的决定因素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和农民、不断提高农业的 科技水平和农民素质的高科技农业。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 还是要农民来进行吸收和掌握应用,才能转化成现实的生产 力。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改善农村落后的办学条件,切实落 实农村义务教育。农村青少年是农村经济建设的后备力量,他 们的文化教育素质程度如何,将直接关系着农村发展的未来。 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术,无论是经商、务工,还是种 田,知识都成为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样,农村经济发展也离不开 科学技术知识,离不开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 2.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通过各种职业技术教育、 科技下乡活动、选派农村青年外出学习参观等形式,加强对农 村青年的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同时积极 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崇尚科学,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 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3.提高农业比较ft.1益。政府要通过各项政策增加农民收 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业比较利益,使广大青壮年农民安心 农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鼓励和支持城镇下岗职工和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和创 业。要建立相应的法规制度和优惠政策,畅通城镇人才向农村 流动的渠道,鼓励和支持城镇下岗职工和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 业和创业。 (二)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支撑。是甘肃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 变的动力保障 资发展现代农业的优惠政策,应该设立现代农业创业基金,政 无论是提高农业的产量、质量和效益,还是增强农业的国 府支农资金要重点支持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成长。 际竞争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依赖于农业科技的进步 (四)加快制度创新,是甘肃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 和创新。 1大I々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农业的自主创新 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也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 保障 1.改变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一是建 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城乡统一的以身份 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阶段。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农 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实行按居住地登记的新型户籍制 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现代农业的科技建设,提高农业的自主 度,使进城农民依法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福利保障待 创新能力。为此,可以建设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示范基地,开展 遇。二是要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在稳定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完 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解决农作物良种创新、农 善土地承包制。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使用权长期属于农民,生 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储藏加工、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农业_1: 不增、死不减,农户问可以有偿转让。如此,进城农民可以将土 程与机械等涉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关键性技术问 题,实现农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加大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推 广、普及的力度,重点抓好优良品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 害综合防治、作物栽培勺管理等的推广。建立新型多元化农技 推广体系,强化农技推广服务公益性职能,全面推进农业科技 入户工程,扶植农业科技示范户,提高其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农 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农业科技交易市场网络,加速科技 成果的转化。 3.加强对新型农民的培养。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高农村 劳动者素质,实现农民从经验型向知识型、从单干型向组织型、 从身份型向职业型、从被动型向主动型的转变。因此,需要对农 民开展农业生产技能、经营管理和政策法规培训。一是在切实 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 各种短期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从2005年开始,甘肃省 明确提m,职业教育是广大农村青年实现再教育的重要阶段, 做大做强农村职业教育,把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技能, 作为目前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必要途径。二是进一步整合农 村各类职业教育资源,推进农科教结合,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 培训与实用技术培训;完善“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 岗”的劳动用丁制度,对明确规定必须持证上岗的岗位,必须从 取得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和相应职业岗位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 用。三是加强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农林专业学生的助学力 度,鼓励他们毕业后到农村创业。 4.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不断创新农业和农村信息传 播方式与手段,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如互联网、移动通讯电 话、广播电视等传媒工具构建农业技术、农村劳动力培训与就 业、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市场信息等信息平台,为农民学 习科学技术知识、了解各种信息,提高自身素质创造更加方便、 快捷的有利条件。 (三)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资。是甘肃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 变的财力保障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落实中央强农惠农各项政策,根 据市、县(区)、乡镇财力,逐年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推 动土地流转为突破口,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尽快 改变农户经营“低、小、散”的状况。各级政府应尽快建立土地流 转交易服务平台,也可以试行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让 各种农村土地、资源、中小企业产权股份都可以有一个流转交 易服务的平台,这一组织能够起到信息交流、市场交易、服务监 管的各种作用。同时,各地政府应该出台鼓励土地流转的优惠 政策,一方面政府对流出土地的农户给予租金补助,给长期转 让农用地的农户提前纳入失地农户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尽快建 立农村新型养老保障制度,解除这些农户后顾之忧。另一方面, 政府也要出台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大学生投 地f1{租,获得进城就业和创业的资金,万一失掉城市工作,还可 以回农村务农。这样才能既有利于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 增加,又有利于社会稳定。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 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 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农民 进城就业的服务体系。四是建立城乡统一的保障和教育制度。 构建起能够覆盖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和教育网络,加大财政转 移支付力度,将财政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经费开支更多地 用于农村。 2.创新金融政策,完善农村金融体制。要继续完善农业信 贷体系,逐步增加农业信贷规模。信贷资金是农业投入的重要 来源,在这方面,应充分挖掘潜力。一是要提供财政贴息或贷款 担保,鼓励商业银行向农业提供贷款。通过税收等政策引导商 业银行把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业。二是要建立政策性农业信 贷体系。政策性金融是世界各国普遍运用的基本符合协议要求 的重要支持手段,其本质是准财政,是财政与金融手段的有效 结合。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应列出一部分预算用于补偿性财政 支出,即向有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机构提供贴息资金,用少量的 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将农业发展银行从单 纯的“粮食银行”转变为支持农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 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的综合型政策性银行。三是要深化 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农村信用社向农业贷款。四是要发展民 间信贷,鼓励民间信贷资金投入农业。同时,应建立政策性农业 保险制度,以分担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3.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一些地方 的实践证明,农户参加合作组织可使收入提高30%以上。大力 发展社会化服务,发展专业的新型合作化组织,为农业生产提 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已经成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推 进农业市场化,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当前应该注意 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使农民逐步树立起“农民要想富,协会加 支部”的观念,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合作组织;二是应尽快起草和 出台合作社法,以规范合作组织的行为,减少农民参加合作组 织的风险。 【参考文献】 [11胡雪平.劳动力迁移理论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J1.宏观经济研 究,2004,(5). [2]卢东宁.王晨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07, (7). 【3】李忐荣,田刚.甘肃省情知识简明读本【MJ.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5. [4】范鹏,魏胜文.2006—2007年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经济社会蓝皮 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礼,2006. 『5l范鹏,陈双梅.2008—2009年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经济社会蓝皮 书[MI.兰州:廿肃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X校对: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