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生道德认同与志愿服务动机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道德认同与志愿服务动机的关系研究

来源:筏尚旅游网
第20卷第5期 浙江传媒学 院 学报 Vol_20 No.5 October 2O13 2013年10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大学生道德认同与志愿服务动机的关系研究 潘红霞 摘 要:研究探讨了大学生道德认同与志愿服务动机的结构性关系。采用《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量 表》和《道德认同量表》对400名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施测,结果表明:(1)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和道德 认同在人口统计学上存在差异:(2)象征化道德认同是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的主要因素。此外,道德 认同和志愿服务动机之问存在着结构性对应关系,内化道德认同影响着责任和被动两类志愿服务动机,而 象征化道德认同影响着快乐和发展两类志愿服务动机。 关键词:道德认同;志愿服务动机;影响 作者简介:潘红霞,女,讲师,教育学硕士。(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552(2013)O5—0110一O7 志愿服务起源于宗教的行善、怜悯与基督教堂、修道院分发救助物资等慈善服务。早期志愿 服务者是由一大批怀有慈善之心的各阶层人士组成。志愿服务作为高尚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公益事 业,在促进社会安定、保障弱势群体、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 作用。我国的志愿者服务事业肇始于1993年共青团中央发起并实施的中国志愿者行动。在志愿者 服务事业中,大学生志愿者是志愿者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 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特别强调要继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 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无疑是高校“立德树人”的 重要载体和阵地 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行为受到志愿者服务动机的引导。因此,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越来越 受到研究志愿活动的学者们的重视。从20世纪9O年代初开始,以Synder为代表的研究者从功能分 析的角度探讨了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他们以援助艾滋病患者的志愿者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志愿服务的 五种功能,这些志愿服务功能分别对应表达价值观、理解、个人发展、社区关怀、增强这五种志愿 服务动机(Snyder&Omoto,1990)¨J。在此基础上,Clary,ESnyder&Stukas(1996)提出了志愿者 的六类参与动机,分别是价值观、理解、社会、职业、保护和增强 ]。在我国,刘珊和风笑天 (2005)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包括锻炼自己和帮助有需求的人两类动机,在志愿服务活动中, 以锻炼自己作为服务动机的人数为56.1%,帮助有需求的人的服务动机为54.4%E 3]。卓彩霞 (2007)认为志愿服务动机分为二类:利他动机和利已动机l4j。吴鲁平(2007)认为,志愿服务动 机包括以“责任感”为轴心的传统性动机、以“发展”为轴心的现代性动机和以“快乐”为轴心的 后现代性动机 。对上述研究进行整合,并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的志愿者服务动机包 括责任、快乐、发展、功利和被动五个方面,且这五方面的志愿服务动机能够有效预测大学生的志 愿服务意图和服务行为。 基金项目: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骨干专项)项目:《以道德敏感性训练提升大学生道德认同的探索性研 究》(13JDSZ3013);2012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基金项目《自尊对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影响:2年追踪研究》(2012N153);2012年浙江省教育 厅科研项目《自尊对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影响:2年追踪研究》(Y201225902)研究成果。 第5期 潘红霞:大学生道德认同与志愿服务动机的关系研究 道德认同反映的是个体对道德品质(公平、关爱他人、忠诚等)的认可程度,是个体自我概念中 道德成分的重要组成(Aquino&Reed,2002)E6]。道德认同被视为道德行为的自我调节机制,是激发和 影响道德行为的重要动机(Blasi,2005) ]。大量研究发现,道德认同正向地影响日常的亲社会行为 (例如捐赠和助人行为)。Aquino和Reed研究发现,道德认同与被试随后报告的志愿行动之间存在显著 正相关,而且也与被试随后的捐赠意图显著正相关(Reed,Aquino&Levy,2007)[8 3。此外,Winterich, Mittal&Ross(2009)还发现,道德认同能够显著提高个体的捐赠行为 ]。 道德认同包括内化(Internalization)和象征化(Symbolization)两个维度(Aquino&Reed, 2002) … 。其中,内化反映的是道德特质对个体自我概念的重要程度,而象征化反映的是个 体期望这些道德特质体现于自己外部行为的程度。因此,有必要探讨内化和象征化与志愿者服务 动机的关系。研究发现,在预测个体的慈善意图方面内化的预测效应低于象征化。但是内化可以 直接预测真实的慈善行为,而象征化则不能(Aquino&Reed,2002) ‘¨ 。那么,对于中国大学 生而言,引导其志愿服务的道德认同是内化、象征化抑或是两者的共同作用,这是本研究的目的 之一。此外,考虑到个体出于不同动机而参与志愿服务行动,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内化和象征化两 种道德认同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的作用模式,亦即对于每一种志愿服务动机,到底是内化还 是象征化发挥着引导作用,且内化和象征化在不同志愿服务动机中的作用效果是否相同,这也是 本研究试图探讨的一项主题。 一、方 法 (一)被试 选取某大学本科生志愿者400名作为被试,获得有效数据386份,其中男生103人,女生283人。 (二)研究工具 1.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动机问卷 采用潘红霞(2009)修订的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动机问卷。量表分为五个维度,包括责任(10 个题目)、快乐(3个题目)、发展(4个题目)、功利(7个题目)、被动(6个题目)。量表总共30个 项目,采用五级计分,总分范围为30~150分。在本研究中,该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介于 0.612—0.713之间。 2.道德认同问卷 采用Aquino&Reed(2002)编制的道德认同问卷。量表由l3个项目构成,分为内化(7个题目) 和象征化(6个题目)两个维度。量表运用五级评分,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总分范 围为l3—65分,分值越高,说明道德认同感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 介于0.801~0.843之间。 3.数据分析 采用SPSS16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二、结 果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和道德认同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1.性别差异 对志愿服务动机以及道德认同进行性别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 l12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第20卷 表1性别差异 从表1可以看出,志愿服务动机和道德认同没有性别差异。 2.政治面貌差异 本研究将学生的政治面貌分为党员和非党员。对志愿服务动机和道德认同进行政治面貌的独立样 本t检验,结果参见表2。 表2政治面貌差异分析 从表2可知,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动机中的发展(t=一3.420,P=0.001)维度上存 在显著差异,党员大学生服务动机在发展维度上低于非党员大学生。在道德认同的象征化方面也存在 着显著的政治面貌差异(t=2.543,P=0.011),党员大学生在象征化维度得分高于非党员大学生。 3.学生职务差异 本研究根据学生是否为学生干部,将他们分为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两类。对志愿服务动机和道 德认同进行学生职务的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见表3。 表3学生干部差异分析 第5期 潘红霞:大学生道德认同与志愿服务动机的关系研究 1l3 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职务在发展(t=一2.308,P:0.022)、被动(t=-2.615,P=0.009)因素上 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发展和被动动机上,非学生干部的得分更高。在道德认同的象征化上表现出 显著差异(t=3.467,P:0.001),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在象征化道德认同上的得分更高。 4.被试来源差异 本研究将根据学生的来源,将他们分为城市的学生和非农村的学生两类。对志愿服务动机和道德 认同进行被试来源的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见表4。 表4被试来源差异分析 从表4可知,不同来源的学生会在责任(t=2.648,P:0.008)、快乐(t:2.900,P:0.004)、被动 (t=-2.596,P=0.010)、内化(t=2.390,P=0.017)和象征化(t=4.156,P=0.001)维度上存在显著 差异。其中,城市学生在志愿服务动机中的责任、发展、快乐上高于农村学生,在道德认同的内化和 象征化上也高于农村学生,而农村学生在志愿服务动机中的被动上高于城市学生。 (二)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的结果如表5所示。 表5道德认同和志愿服务动机的相关矩阵表 注: -p<O.05; <0.0l; -p<O.001. 由表5可知,内化道德认同与责任、快乐、 发展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被动呈显著负相关,象征化道 德认同与责任、快乐和发展呈显著正相关。 【三)回归分析 1.道德认同对志愿服务动机的回归分析 以道德认同中的内化和象征化作为自变量. 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析 结果见表6。 114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第20卷 注:{-p<O.05; }-p<O.Ol:}}{-p<O.001. 由表6可知,道德认同的象征化对志愿服务动机的预测效应显著。 2.道德认同对不同志愿服务动机各因素的回归分析 以道德认同中的内化和象征化作为自变量,以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作中的责任、快乐、发展、功利 和被动分别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表7志愿服务动机中各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 注: -p<O.05;} 一p<O.01: } -p<O.001. 从表7可以看出,内化可以预测志愿服务动机中的责任(t=4.584,p<O.001)和被动(t=-2.252, P=0.025)两类动机。象征化可以预测志愿服务动机中的快乐(t:3.495,P=0.001)和发展(t= 2.546,P=0.0l1)两类动机。内化和象征化都不能预测功利动机。 二、四 化 三、讨 论 研究发现,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和道德认同在人口统计学上存在差异。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在发展 这一志愿服务动机上得分比非党员、非学生干部要低。这有可能与当下大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示范性、 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明显有关联。而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在象征化的道德认同上的得分更高,这 与当下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比较喜欢表现、比较功利的现状有一定关联。研究还发现,城市学生在志 愿服务动机中的责任、发展、快乐上高于农村学生.而农村学生在志愿服务动机中的被动上高于城市 学生,这可能于城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较多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的主要是象征化的道德认同,而并非内化这 第5期 潘红霞:大学生道德认同与志愿服务动机的关系研究 l15 一道德认同。内化反映出道德特质对个体自我概念的重要程度,是个体道德自我概念的重要构成,而 象征化反映的是个体期望道德特质体现于其外部行为的程度。大量研究已经揭示,内化在引导个体道 德行为中的作用要高于象征化,而本研究的结论则与此相反。可能存在以下两方面原因:首先,目前 我国大学生并未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认同,由此导致内化的道德认同未能影响其志愿服务动机。其次, 象征化能够预测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动机,可能是传统文化的作用结果。我国文化取向趋于集体主义, 强调个人价值只有体现于集体的行为中,因此中国人的行为表现出较高的社会取向,其后果在于中国 人的行为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这可能使得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动机更多在于呈现这些道德品质于 其他人。而并非出乎自己内心的真正认可。 本研究还发现,道德认同与志愿服务动机之间呈现结构性的对应关系。道德认同中的内化可以正 向预测责任这一志愿服务动机,负向预测被动这一志愿服务动机;象征化可以正向预测快乐和发展两 类志愿服务动机。这表明,那些在内心真正认同道德特质的大学生,倾向于将志愿服务作为自己的责 任,而不是看成自己被动选择的行为。象征化可以正向预测快乐和发展两类志愿服务动机,深刻揭示 了中国人行为背后的社会取向。大学生意识到志愿服务活动所蕴含的社会性价值含义,因此他们通过 参与志愿服务以展现其道德特质。从而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以及获得内心的快乐和满足。 我们不能忽略志愿服务行为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含义。个体既可以出于内在的善这一动机从事志愿 服务行为,也可能出于印象管理的目的,借此参与志愿服务这一行为以获得积极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并实现个人的价值追求。从本研究来看,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表现出较高的社会取向,而并非发自于内 心的真实追求。这可能使得中国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区别于西方传统的慈善行为和志愿行为,其对中国 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利弊影响。以及如何采取各种策略和措施以使得社会取向的中国人参与到志愿服务 之中,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四、对 策 基于本研究得出以下一些建议和措施: (一)多提供志愿服务活动道德实践机会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道德认同的发展关键在于道德自我图式的形成及其习惯可及性的培养。道德 实践可以发展和巩固道德认同,只有通过道德实践本身才能实现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统一。 道德认同的内化,亦即个体道德认同的自我重要性(self importance),对个体的捐赠、助人等道德行动 的影响尤显重要。因此高校应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道德实践机会,鼓励和强化志愿服务等亲社会行为, 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的机会,让其在道德实践中获得积极的道德体验,促进道德内化。 I二)树立道德榜样,营造良好道德环境 大学生经常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信息冲突,这个时候树立道德的榜样有助于帮助他们找准方向。 研究发现。道德榜样作为道德发展相对成熟的个体,其道德自我图式是高度习惯可及的。而道德榜样 不需要科尔伯格所说的深思熟虑的决策过程,就能进行自发道德推理,进而实施道德行为。因此,高 度习惯可及的道德自我图式可被视为某种“道德专家”(moral expe ̄)的体现。树立志愿服务典型事件 和榜样人物的宣传以及志愿服务经典案例分析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自觉投身志愿服 务活动中。 (三)关注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状况,因势利导 责任、发展、功利、快乐、被动五类志愿服务动机是相互交织的。“责任”因素表现为志愿者的利 他动机。是对志愿者精神的呼应,是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而“发展”、“快乐”、“功 116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第2O卷 利”体现志愿者个人兴趣、锻炼自身能力等方面的内在需求。而本研究发现,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在 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责任”、“发展”的动机并不强烈,且表现出较强的象征化这一道德 认同。这应该引起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关注,要加强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教育,变被动、功利的服务 动机为内在持久的服务动机。另外,需多关注培育责任、发展的志愿服务动机。多从责任、发展等方 面进行引导,形式可以多样,积极鼓励大学生投入到为他人服务中去,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 持之以恒,从小德上升成大德,在实践中积累,升华他们的道德认同。在志愿者组织当中,要采取各 种方式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承认和肯定,令志愿者产生成功感.以激发其坚持服务的内在动力。多组 织一些跟大学生专业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能有一技之长得以发挥,将有助于巩固志愿服务道 德内化的功能。 此外,道德认同的内化与责任这一志愿服务动机呈正相关.表明志愿服务活动是培育大学生道德 认同非常好的有效载体,也是“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高校思政工作者加大志愿精神的宣扬,通过 青年志愿者活动塑造大学生无私奉献、互助友爱、科学求实、积极自信、奋发向上、争创一流的道德 品质。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 [1]SnyderM,OmotoAM.Basic researchin action:Volunteerism and society’S responsetoAIDS[J] Perletin,1990(16):152—165. [2]Clary E G,Snyder M,Stukas A A.Volunteers motivations: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survey[J].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一 1y,1996(25):485—505. [3]刘珊,风笑天.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类型及问题[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5—17. [4]卓彩霞.志愿服务动机的深层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8):36—40 [5]吴鲁平.志愿者的参与动机:类型、结构一对24名青年志愿者的访谈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5):31—40. [6]Aquino K,Reed A II.The self—importance of moral identit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3):1423—1440. [7]Blasi A.Moral character:A psychological approach.In D.K.Lapsley&F.C.Power(Eds.),Character psychology and character edu— cation[M].Notre Dame,IN:University ofNotre Dame Press,2005:67—100. [8]Reed II A,Aquino K,Levy E.Moral Identity and Judgments ofCharitable Behavio ̄[J].Journal of Marketing,2007(71):178—193. [9]Winterich K P,Mittal V,Ross W T Jr.Donation Behavior toward In Groups and Out—Groups:The Role of Gender and Moral Identity[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9,36:199—2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