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与图中情景相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图中的实验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B.乙图中用实验加推理的探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C.音叉抵在牙齿上,能听到音叉的声音是利用了空气传声 D.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橡皮筋是为了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2.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医院中用“B”超诊疾病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B.佩戴耳罩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人们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制成的声纳系统可探知海洋深度 D.繁华闹市区设噪声检测器是测定声音音色的
3.夏季,每当“回潮天气”到来时,室内的墙壁和地板都非常潮湿,甚至会“出水”。下列现象与室内“出水”的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春天,封冻的江河开始解冻 C.深秋,早晨路边的小草上有许多水珠 4.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百元人民币的长度约15mm B.中学生在1s内心跳约20次 C.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km/h D.人的正常体温约37℃
5.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中,需要放热的是
B.酷夏,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 D.寒冬,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
A.干冰变小 B.干手机将手烘干
C.树叶上的霜 D. 冰雪消融
6.关于光的现象,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亚艺湖湖边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是虚像
B.满水的游泳池池底看上去变浅了,是由于光的折射而造成的错觉 C.森林里,树下的太阳光斑是由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D.把花束向平面镜靠近时,花束的像会变大
7.放在凸透镜主轴上焦点以内的点光源S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后的光路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可以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B.凸透镜只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起会聚作用
C.通过凸透镜后的光线是发散的,因为凸透镜的作用是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D.通过凸透镜后的光线发散程度比原来小,仍然是会聚的一种现象
8.如图所示,人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观看节目表演时,演员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 )
A.正立、缩小的虚像 B.正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缩小的虚像
9.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句描述的运动物体和后一句的参照物分别是( ) A.青山、青山
B.竹排、青山
C.青山、竹排
D.竹排、竹排
10.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时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小汽车的运动情况是
A.在第一个10s内以10m/s做匀速运动 B.在第二个10s内速度大小不变 C.在第三个10s内前进了300m D.在前30s内的平均速度为15m/s
二、填空题
11.跳广场舞已经成为人们健身的一项运动,优美的舞曲声是由于扬声器纸盆的______产生的,是通过______传入人耳的。舞曲声影响了小明的学习,此时的舞曲声对于小明来说属于______(选填“乐音”或“噪声”)。
12.夏季,当你在河岸边漫步时,经常会看到“鱼在云中游”的美景.你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__形成的,你看到水中的云是由于光的__形成的__(填“实”或“虚”)像。
13.冬日,城市公园的腊梅如期盛开了,看到腊梅花呈红色,是因为腊梅________(选填“吸收”或“反射”)了红色的光;在电影院看电影时,光在大银幕上发生的是________反射,使坐在不同位置的人都能看到;小明在公园的河里看到一条鱼,人眼看到的鱼是__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
14.淡水严重短缺的海岛,海水淡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如图是一种海水淡化流程图,在这一过程中海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和______。
15.同学们课间在走廊上眺望远方。此时晶状体变______(填“厚”或“薄”),晶状体的______发生变化。有些同学看不清远处的景物,可以佩戴______透镜制作的眼镜矫正视力。
16.(1)如图所示,物体A的长度是___________cm。
(2)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______℃。
17.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可知此时冰的熔点是______℃,BC段的“冰”处于______状态(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
18.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时出发,其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甲车的速度______乙车的速度(选填“<”“=”或“>”),甲车的速度为______m/s,当
t40s时,甲、乙两车相距______m。
三、作图题
19.作图题
(1)请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
(2)在如图中,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四、实验题
20.如图(a)所示,小明和小华同学合作测量声速。实验中小华应 ___________ (选填“听声”或“看烟”)开始计时,听到声音时结束计时。
如图(b)所示,是一种声速测量仪的实验装置图,使用说明书如下,阅读并回答问题。 使用说明书: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是声信号采集器 (2)复位后用棒锤敲打铜铃,声音被甲、乙接受 (3)液晶屏显示甲、乙接受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为毫秒(1毫秒=0.001秒) (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___________ 毫秒。
(2)一同学想验证“声速随传声介质温度升高而增大”这一结论是否正确,于是他把铜铃固定在图(b)所示位置(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打开实验室空调提高室内温度后敲打铜铃。若该结论是正确的,则液晶显示屏的数值会 ___________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3)已知s1=20cm,s2=80cm,液晶显示屏上显示:1.800毫秒,则此时声速约为 ___________ m/s(保留一位小数)。
2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装置中存在的明显错误是_______;该装置的安装顺序是______(选填“从A到B”或“从B到A”)。
(2)纠正错误后,继续实验,当观察到烧杯内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上升变大且杯口有大量的“白气”形成,表明水在沸腾。杯内气泡中的气体主要是______(选填“空气”或“水蒸气”)。
(3)如图2所示,是小明实验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出的水温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当时气压_______1个标准大气压(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再仔细观察图像时还发现:加热5min后到水沸腾前,水的温度升高得慢一些,水温升高得慢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22.如下图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
(1)图甲是某小组同学组装的实验装置图,该实验装置组装中出现的错误是:___________。
(2)更正图甲中的错误后,继续实验。实验中除了图甲的器材之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_。
(3)图乙、丙是小组同学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两种不同的实验现象,其中_______图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4)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丁所示,由图象可知,在当时条件下,水的沸点是_______℃。
23.如图是小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在实验中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是为了______,此时成像的清晰度比日常使用的平面镜______(选填“好一些”或“差一些”);
(2)细心的小明透过玻璃板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若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6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______cm;
(3)同桌的同学说蜡烛的像太小了,为了得到更大的像,小明将玻璃板向靠近蜡烛A的位置平移(如图乙),得到蜡烛A的像的大小,像与蜡烛A的距离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如图丙所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让一束光贴着光屏左侧的E板沿AO方向射到O点,在右侧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______(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24.如图是小红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 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利用了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______,玻璃板应______放置;
(2) 如图甲所示,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红拿另一只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像和物的______,多次改变蜡烛A距玻璃板的距离,相应移动另一只大小相同的蜡烛后总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像与物的对应点如图乙所示,用笔将对应点连接起来,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实验中点燃蜡烛A的目的是______; (3) 除图中提供的器材外,实验中还用到一种测量距离的工具,它是______;
(4) 当把蜡烛放在B点时,在B'位置观察到了它的像。若在B'和玻璃板之间放上一个与玻璃板等大的黑色不透明纸板,从玻璃板前方______(选填“仍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由光的______形成的。
2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分别如图甲和图乙所示
(1)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凸透镜成像规律符合公式
111(u为物距,v为像矩,f为fuv焦距)因此,凸透镜的焦距也可以用该公式计算得出,甲图可以成最清晰的像,请你根据公式计算甲图出中的凸透镜焦距f =______cm。
(2)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小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18.0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2.0cm、23.0cm、24.0cm。若他们所得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是______ (3)在用同样的器材进行实验时,调整好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同一高度后,发现光屏上出现的像只有中间清晰,两侧却较模糊,只对凸透镜进行了调整,就在光屏上得到了完整清晰的像,调整的方法是______ A.左右适当移动凸透镜 B.上下适当移动凸透镜 C.适当扭转凸透镜 D.更换焦距合适的凸透镜
(4)请你对比并指出甲、乙两图中所成像的两个不同点:______。 26.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实验所需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和______;
(2)实验中,应使斜面保持较______(选填“大”或“小”)的坡度,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3)实验中,对于如何获取下半程s3的平均速度v3,两种方法正确的是______; A.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测出B到C的时间t3与路程s3,计算得到v3
B.小车从A点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到C点后测得时间t3,再测量路程s3,计算得到v3
(4)实验中全程平均速度v1,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2,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3,三者间的大小关系是______;
(5)若刻度尺是受温度变化较明显的金属做成,冬季做实验时,其测量全程的平均速度的结果将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参】
一、选择题 1.C 【详解】
A.甲图中,将乒乓球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弹起,说明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可以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乙图中,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中,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听到闹钟的声音逐渐减小,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音叉抵在牙齿上,能够听到音叉的声音是利用了骨传导传声,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橡皮筋是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C 【分析】
(1)声音不但能传递信息,还能够传递能量。
(2)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减弱。 (3)声呐系统利用的是超声波传递信息。
(4)声音有三个特性:即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而音色是取决于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 【详解】
A.医院中用“B”超诊疾病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错误; B.佩戴耳罩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人们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制成的声呐系统可探知海洋深度,故C正确; D
.在繁华闹市区设立的噪声检测器是测定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即响度;这一装置无法检测声音的音调与音色,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C 【详解】
夏季,每当“回潮天气”到来时,室内的墙壁和地板都非常潮湿,甚至会“出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A.封冻的江河开始解冻是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是汽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深秋早晨路边的小草上有许多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C符合题意; D.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是冰的升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D 【详解】
A.一百元人民币的长度约15cm,而不是15mm,故A不符合题意;
B.人的心跳一次接近一秒,所以中学生在1s内心跳约1次,故B不符合题意; C.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故C不符合题意; D.人的正常体温约37℃,变化幅度很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C 【详解】
A、干冰变小,由固态直接升华成为气态,此过程吸收热量.不符合题意; B、干手机将手烘干,手表面的水汽化形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不符合题意; C、树叶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此过程放出热量.符合题意; D、冰雪消融,是冰雪熔化成水的过程,此过程吸收热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重点是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除了要记清楚六个变化的过程谁吸热、谁放热,还要多了解一些物态变化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6.D 【详解】
A.亚艺湖湖边景物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倒影是虚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从池底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池底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池底看起来变浅了,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森林里,树下的太阳光斑属于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等大,故把花束向平面镜靠近时,花束的像大小会不变,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7.D 【详解】
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不能起发散作用,如图的光路中,一束发散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的光线发散程度比原来小,光线的传播范围比原来变得会聚了些,这仍然是会聚的一种现象,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8.C 【详解】
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看到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所以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因为像成在光屏上,所以为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体经晶状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选C。 9.D 【详解】
“小小竹排江中游”,这句话研究的对象是竹排,竹排在江中游走;“巍巍青山两岸走”,研究对象是青山,竹排游走过程中,与青山的位置发生改变,青山相对于竹排在运动,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0.A
【详解】
A.由图象知道,在第一个10s内汽车的s-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表示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大小为v1s1100m10m/s ,故A正确; t110sB.在第二个10s内汽车的s-t图象是一条曲线,表示汽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在第三个10s内汽车的s-t图象是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说明汽车静止,故C错误; D.在前30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为vs300m10m/s,故D错误. t30s二、填空题
11.振动 空气 噪声 【详解】
[1][2]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优美的舞曲声是由于扬声器纸盆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在不同介质中传播,优美的舞曲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3]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舞曲声影响了小明的学习,此时的舞曲声对于小明来说属于噪声。 12.折射 反射 虚 【详解】
[1][2][3]看到水中的鱼是光的折射现象;看到水中的云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13.反射 漫 虚像 【详解】
[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的,看到腊梅花呈红色,是因为腊梅反射了红色的光。
[2]银幕是凹凸不平的,光线入射到粗糙的银幕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进入不同方向的人的眼睛,不同方向的人们都能看到。因此光在银幕上发生漫反射。 [3]水中的“鱼”是鱼反射的光从水中进入空气发生折射形成的虚像。 14.汽化 液化 【详解】
[1][2]海水从右上方的管中进入,流到左下角设备中被加热,有大量的水蒸气产生,水蒸气上升遇到冷的海水液化成淡水,下面的盐水再流入右边的设备,二次淡化。最后盐水流出。故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汽化,后液化。
15.薄 焦距 凹透镜 【详解】
[1]在走廊上眺望远方,从近处看远处,晶状体变薄。 [2]晶状体折射能力变弱,焦距变长。
[3]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是近视眼,是折光能力变强,像成在视网膜前,故需要凹透镜发散。 16.90 36.5 【详解】
(1)[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A左侧与零刻线对齐,右侧与2.9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2.90cm。
(2)[2]体温计的一个大格是1℃,一个小格是0.1℃,所以温度计的示数是36.5℃。 17.固液共存 【详解】
[1]由图可知,冰在0℃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处于熔化过程,故熔点为0℃。 [2]BC段为熔化过程,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冰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18.> 20 200 【详解】
[1][2]由图得出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在t=50s时,甲车行驶的路程s甲=1000m,乙车行驶的路程s乙=700m,甲车的速度
s甲1000mv甲===20m/s
t甲50sv乙=
s乙700m-200m==10m/s t乙50sv甲>v乙
[3]由图可知,行驶20s时甲车追上乙车,当t=40s时,甲车行驶的路程
s′甲=800m-400m=400m
乙车行驶的路程
s′乙=600-400m=200m Δs=s′甲-s′乙=400m-200m=200m
三、作图题
19.(1);(2)
【详解】
(1)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同一平面内法线的另一侧画出入射光线即可。如图所示;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先作出物体A、B端点AB的像点A′、B′,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所示。
四、实验题
20.看烟 0 B 333.3 【详解】
[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因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以在看到发令时散发的白烟按秒表计时较为准确。
(1)[2]如果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的距离和与乙的距离是相等的,且由于声速相同,所以声音从铜铃到达甲、乙的时间相同,故液晶屏的示数为0。
(2)[3]甲和乙之间的距离一定,由于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所以声音传播到甲和乙的时间都会减少,时间差也会减少。
(3)[4]设声速为v,则声音从铜铃传到甲的时间为
t1s1 v声音从铜铃传到乙的时间为
t2s2 v所以
t2t1s2s11.8103s vv解得
v333.3m/s
21.见解析 从B到A 水蒸气 小于 见解析 【详解】
(1)[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可知,装置中存在的明显错误是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部。
[2]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在固定铁圈的高度,而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低,所以先放好烧杯后,在调节温度计的高度,所以实验是安装的顺序为从B到A。
(2)[3]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水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产出,杯内气泡中气体主要是汽化产生的水蒸气。
(3)[4]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根据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99℃,水面上的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
[5]加热5min后到水沸腾前,水温升高得慢的主要原因是水吸热不断升温后,水与空气的温差越来越大,散热更快,水温升高变慢。 22.温度计触到了烧杯底 停表(或秒表) 乙 98 【详解】
(1)[1]温度计在使用时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由图可知该实验装置组装中出现的错误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
(2)[2]实验过程中需要测量加热时间,因此需要用到秒表。
(3)[3]水在沸腾前,底部温度较高,底部少部分水汽化为水蒸气冒出时,一部分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到上层温度较低的水,放热液化,所以气泡变小,因此图丙是沸腾前的情形,水沸腾时,容器中不同深度水温相同,不同部位的水都会汽化为水蒸气,气泡上升过程中变大,故图乙是沸腾时现象。
(4)[4]由图象可知,水在98℃时,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水的沸点是98℃。 23.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差一些 0.3 变小 不能 在 【详解】
(1)[1]该实验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日常使用的平面镜,玻璃板是透明的,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当蜡烛B和蜡烛A的像重合时,蜡烛B的位置便是蜡烛A的像的位置。
[2]透明的玻璃板只能反射蜡烛A的一部分光线,另一部分透过玻璃板,所以玻璃板成的像比平面镜成的像清晰度差一些。
(2)[3]因为像距等于物距,由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6m,两个像之间相差的是两个玻璃板的厚度,即0.3cm+0.3cm=0.6cm,可得玻璃板厚度0.3cm。
(3)[4]小明将玻璃板向靠近蜡烛A的位置平移,物距变小了,由于像距等于物距,则像距会变小,像与蜡烛A的距离变小。
(4)[5][6]当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呈现反射光线的F板和呈现入射光线的E板不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在F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但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仍在一个平面内。 24.像的位置 竖直 大小相等 无关 垂直 相等 使蜡烛成像更清晰 刻度尺 仍能 反射 【详解】
(1)[1]平面镜不能透光,不容易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既能成像又能透光,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玻璃板必须与水平桌面垂直,即保证玻璃板竖直放置,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才能与所成的像重合,才可以比较物像大小。
(2)[3]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 [4]多次改变蜡烛A距玻璃板的距离,相应移动蜡烛B后总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无关。
[5][6]用刻度尺和笔将A、B所在的位置连接起来,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7]实验中将A蜡烛点燃后比较亮,黑暗的环境和蜡烛的对比度大,使蜡烛成像更清晰,实验中点燃蜡烛A的目的是使蜡烛成像更清晰。
(3)[8]除图中提供的器材外,实验中还用到一种测量距离的工具,它是刻度尺。 (4)[9][10]在像和玻璃板之间放一个不透明的纸板不会影响玻璃板的成像,从玻璃板前方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25.0 每个组认为的最清晰的像不同 C 见解析 【详解】
(1)[1]凸透镜成像规律符合公式入公式可知
111,由图可知物距为30.0cm,像距为15.0cm,代fuv111 f30.0cm15.0cm则凸透镜焦距f =10.0cm。
(2)[2]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小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18.0cm时,满足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2.0cm、23.0cm、24.0cm,此时满足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
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可见应该每个组认为的最清晰的像不同导致的。 (3)[3]调整好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同一高度后,发现光屏上出现的像只有中间清晰,两侧却较模糊,说明物距和像距是合适的,此时可适当扭转凸透镜,就能在光屏上得到了完整清晰的像。
(4)[4]甲图中凸透镜成像,且满足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乙图中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原理,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26.秒表 小 B v3v1v2 偏大 【详解】
s(1)[1]根据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v可知,还需要秒表测量时间。
t(2)[2]应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下滑时间长,比较容易计时,减少时间测量的误差。 (3)[3]从中点B出发,此时在B处的速度为零,而本实验求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时,到中点处,速度不为零,正确的方法是让小车从A点出发,经过B点时开始计时,到C点时停止计时,然后用下半段的路程除以下半段的时间求出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故选B。
(4)[4]由于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故速度关系是v3v1v2。
(5)[5]冬季做实验时,由于热胀冷缩,分度值偏小,故实际测量值偏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