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团队凝聚力与创造力的具体表现 创新是对精华的萃取 创新是对糟粕的摒弃 创新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创新是对陈规的抨击 创新是不断进取 创新是勇于开拓
创新是新世纪发展的口号 创新是新世纪腾飞的力翼
第十七章 企业技术创新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内涵和贡献
一、熊彼特的创新
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生产一种新的产品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掠取或控制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一种新的来源 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 二、创新、发明、技术 1、发明是一种创新
2、但创新不仅仅是发明
3、创新与发明可能并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 三、技术创新的内涵 1、要素创新 材料 设备
2、产品创新 开发新产品 改造老产品
3、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 工艺 设备
生产过程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源泉
一、意外的成功或失败 二、企业内外的不协调 三、过程改进的需要
四、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五、人口结构的变化 六、观念的改变 七、新知识的产生
第三节 技术创新战略及其选择
一、创新基础的选择 何种层次上创新?
基于基础性研究的创新 基于应用性研究的创新 二、创新对象的选择 材料 产品 工艺 手段
三、创新水平的选择 先发制人 后发制人
四、创新方式的选择 独立开发 联合开发 购买专利 联盟
第四节 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
一、产品开发的任务 产品性质的确定 产品质量的确定 新产品开发
二、产品竞争战略 领先战略 追随战略 模仿战略
三、产品开发的分析方法 产品寿命周期理论 投入期 成长期 成熟期 衰退期
第十八章 企业组织创新
第一节 企业制度创新
一、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特征及其原因 特征:资本逻辑
原因:资本是最为重要的,最为稀缺的。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创新 特征:知识逻辑
原因:知识正变为最重要的资源 知识:
操作知识:人作用于物的劳动 管理知识:人作用于人的劳动
第二节 企业层级结构创新
一、工业社会的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 1、直线指挥,分层授权 2、分工细致,权责明确 3、标准统一,关系正式 作业方法标准化 企业政策的统一性
二、知识经济与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 1、背景变化
供不应求→供过于求
需求无差异→多样化、个性化
简单稳定的环境→复杂多变的环境 2、网络结构(弹性的、分权化的)
由各工作单位组成的联盟,而非严格的等级排列
企业成员在网络组织中的角色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企业成员在网络结构中的权力地位不是取决其职位,而是来自于他们拥有的不同知识
三、网络化的层级组织 集权与分权的统一 稳定与变化的统一
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第三节 企业文化创新
一、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的功能与特点
企业文化是作为企业经营的一种副产品而出现的; 企业文化基本反映了企业组织的记忆;
企业文化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发挥作用的 企业文化是一元的
二、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将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手段 企业文化将是人们自觉创造的结果,而不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一种副产品
企业文化不仅是记忆型的,而且是学习型的,或者说更主要是学习型的 企业文化将在强调主导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同时,允许异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存在(文化多元化)
第十六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
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新的灵魂。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创新实践。创新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
1、强烈的创新欲望。即管理者出于事业心、责任感、兴趣、好奇心等,产生出巨大的创新需要。
2、敢于创新的勇气。在追求创新成功的同时,必然伴随着风险。
3、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只有具备现代、科学的创新观念、创新思想,才会有正确、有效的创新活动。 知识、经验与技能和创造方法
管理者所拥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能是创新的知识基础。创新是对传统的突破,但不是零起点飞跃的,而总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技能基础上的飞跃。
创造方法。创造方法及指导创造方法的创造性思维则是创造力最直接、最重要的来源。 勤奋工作。 激励与环境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指以非习惯的方式思考问题,并通过思维获得创造成果的思维方法。
人的思维分为循规思维(常规:遵循逻辑规律)和越轨思维(非常规:突破逻辑规律)
越轨思维分为自觉越轨思维和非自觉越轨思维 信息的积累(前提)与有序化(实现过程)。 创造性思维的形式
发散型思维:为解决某一问题而最大限度地放开思路,从多视点、多方向、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一种开放式思维方式。立体思维、想象思维、联想思维、联结思维和反联结思维、替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
收束型思维: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众多信息、经验,进行分析、整理和综合,以便最终实现最优化和系统化的思维形式。是将发散思维的成果逻辑化和系统化。
灵感思维。1、灵感思维来自于外部的偶然机会和内部显意识与潜意识交互作用两个方面。2、紧张后面的小憩是灵感产生的有利时机。3、灵感思维的途径:广博的知识和信息;积极深入的思索;创造适时的松弛。 创造性思维在管理中应用和技法 创造性思维在管理中应用
积极进行知识与信息的积累,打好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采用各种集思广益的方法,激发创造性思维。 善于运用各种创造性思维的形式。
管理中的创造技法:综合、分解、择衷、替代、移植、逆寻(逆向思维)。
第一节 创新及其作用
一、作为管理基本职能的创新 设计系统的目标 结构和运行规划
启动并监视系统的运行
分析变化,进行局部或全面调整
维持和创新是管理的本质内容,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和适度的创新的结合。
二、创新和维持的关系
1、维持是保证系统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手段
2、任何社会系统都是一个由众多要素构成的开放的、动态的、非平衡的系统
3、系统的社会存在是以社会的接受为前提的
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是创新的逻辑延续;
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而创新是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
三、创新的类别
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
消极防御性创新和积极进攻型创新 初期创新和运行中创新 自发创新和有组织的创新
第二节 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一、目标创新 二、技术创新 要素创新
要素组合创新
产品创新(品种和结构) 三、制度创新
四、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 五、环境创新(市场创新)
第三节 创新的过程和组织
一、创新的过程
(一)抵制创新的原因 1、个人利益 2、缺乏了解 3、评价差异 4、惰性
5、团体心理压力
(二)创新活动的过程 1、寻找机会 2、提出构想 3、迅速行动 4、坚持不懈 二、领导创新
三、创新活动的组织
1、正确理解和扮演管理者的角色 2、创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氛围 3、制定有弹性的计划 4、正确地对待失败
5、建立合理的奖酬制度
第四节 工作流程的再造
一、组织基本流程的类型 战略流程 经营流程 保障流程
二、组织工作流程构成的影响因素 组织文化
工艺技术特征 管理风格
三、流程再造的基本途径 第一,发现与准备阶段
一是在回顾企业战略、结构、业务流程,重新定义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明确企业定位,确定可开展的项目群;
二是进行初步分析,分析再造给企业带来的变化;
三是选择前期项目切入点并明确其范围,或选择典型的样板/示范项目。
第二,重新设计阶段
运用业务活动图示法等工具对业务流程进行细致的区分 设计多种体现简化、整合自动化原则的新业务流程方案 对各个方案进行投入——产出或成本——效益分析与评价 第三,具体实施阶段
选取合适方案,并准备好应急方案 方案实施
更新相关数据,为下一步工作做准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