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CL 4303:第三章:元代杂剧(一) 3.1关汉卿《单刀会》 3.1.1作者生平-请参考第二章的讲义。 3.1.2 《单刀会》的情节结构 关汉卿依据鲁肃追讨荆州的历史事件改编而成,大胆突破史实之局限,集中围绕关、鲁的戏剧冲突,成功塑造出关羽的英雄气概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故事大意-三国时,魏、蜀、吴各据一方,蜀将关云长镇守荆州要地。荆州原是刘备向吴国借来的,约定刘备进驻西川后就归还吴国,但刘备进川后对此只字不提。鲁肃是当时的保人,奉了孙权之命,打算索回荆州。鲁肃计划设宴诱骗关羽过江到吴营赴会,预设埋伏以捉拿关羽。乔公认为此计断然不行,司马徽也不赞同鲁肃的计策。但鲁肃骑虎难下,还是派人去请关羽赴宴。关羽之子关平怀疑宴会有诈,劝说父亲不要去赴会,关羽自信不会让鲁肃得逞,仅带随从数人,乘船过江,单刀赴会。席间,鲁肃婉言向关羽提出归还荆州之事,关羽严辞拒绝。鲁肃见劝说不成,就发令让埋伏着的士兵捉拿关羽。关羽大怒,抢先抓住鲁肃,回到自己的船上。这时关平带领战船正好赶到,于是关羽带领蜀国将领在晚霞中返回军营。 关汉卿的兴趣似乎不在乎情节的紧张与否,也不去涉及刘备所借的荆州应不应该归还东吴的是非问题。而是用重彩朱笔去勾画关云长的精神风貌,豪迈情怀,勇冠三军,威震华夏的神武英姿,以及满腹韬略,机智过人,不畏强暴的胆识。(他在剧中一再强调关云长以汉家为正统的思想。这在蒙古贵族统治中原,汉族人民横遭歧视,压迫的元代,其用意是十分明显的。) 《单刀会》在结构上也有其独特的地方。主人公关云长直到第三折才粉墨登场与观众见面。在第一,二折中,作者却通过司马徽和乔公二人之口,对关云长的精神风貌,神武英姿,过人的胆略进行大量的渲染,铺垫和烘托。这样,关云长在未登场时就已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第四折关云长单刀赴会,作者仍用较多的笔墨去表现关云长进入危机之前,和脱离危机以后的神情意志,雄壮威武的气度,以及不畏强暴的胆略。并没有过多地去渲染宴会上的争斗。使全剧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迅速结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和鼓舞力量。 不安。之前为了与蜀国建交,吴国鲁肃劝吴王孙权将荆州借与刘备。如今鲁肃想索回荆州,又慑于荆州守将关云长的勇猛,不敢贸然下手。于是设下计谋,拟以邀请关云长赴宴,用武力从他手中夺回荆州。关云长明知这个宴会是鲁肃精心安排的\"杀人的战场\",但出于英雄襟怀和大无畏的精神,还是决定单刀赴会。宴席间,关云长凭着胆气与豪情,经过激烈的唇枪舌战,摄服了鲁肃,扬帆凯旋。 《单刀会》的剧情并不复杂,剧本以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为背景,以鲁肃向关羽讨还荆州的举动为契机,环绕关、鲁的戏剧冲突,刻划出叱咤风云的英豪形象。关云长力斥鲁肃的阴谋,捍卫“汉家”的基业,及时平息了一起惊心动魄的纷争,维持住平稳局面。 3.2 《窦娥冤》 3.2.1 《窦娥冤》情节结构 《窦娥冤》的构思明显受到“东海孝妇”“邹衍感天”等传说的影响。这出悲剧的主人公窦娥在世上只活了20年,却历经磨难:三岁丧母;七岁离父,被典与债主蔡婆婆做童养媳;十七岁完婚,不到两年就守寡。她与世无争,与人无碍,对生活没有些许奢求。 一日窦娥的家婆——蔡婆出城讨债,债户赛卢医将她骗至郊外,企图杀人赖债,却被张驴儿撞破。 当张驴儿得知蔡婆家中颇有钱财,还有一个正当青春的儿媳时, 顿生歹念,强迫蔡婆嫁给其父,自己则欲强娶窦娥为妻。软弱的蔡婆屈服了,窦娥却坚决不从。 为了迫使窦娥就范,张驴儿在羊肚汤中下了毒,想毒死蔡婆,使窦娥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不料,张父误食了毒汤,一命呜呼。 张驴儿恼怒之余,嫁祸于窦娥,并以此相要挟,强迫窦娥屈从。淳朴的窦娥自信清白无辜,毅然选择“官休”,以维护社会道德与个人尊严。 没想到的是,负责审理此案的楚州太守是一个昏庸而又残暴的贪官,只认钱不认理。在公堂上,他滥施淫威,严刑逼供,窦娥被打得皮开肉绽,三次昏死过去,但仍然倔强地守护着真实与正义。 当太守转而要对蔡婆施以酷刑时,窦娥为了保全婆婆,只得含冤屈招,结果被送上断头台。窦娥临死前,含恨发出六月飞雪、血飞白练、三年大旱这三桩誓愿。 三年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以肃政廉访使的身份来楚州视察刑狱,窦娥的冤魂向他控诉了冤情,冤情才得以昭雪,邪恶最终得到惩办。 3.1.4 《单刀会》人物分析 关汉卿笔下的鲁肃,用心险诈,为讨还荆州,设下圈套,名义上邀请关羽赴宴,实际上伺机胁迫对方就范,不惜挑起祸端引发战争。 关羽则明知鲁肃有诈,却光明磊落,胸有成竹,毅然赴会。杂剧的第四折情节在不多的数字里突出关羽的勇气和威风,智勇双全、凛然不可侵犯。关羽以一口剑威胁并压倒鲁肃,这样描写更加突出了关羽武艺超群、所向无敌的英雄形象。 乔公对汉朝怀有浓厚的感情,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欣赏关羽的英武过人。司马徽厌倦战乱,绝意功名,赞赏关羽的勇武。乔公和司马徽都是衬托关羽的人物。 3.1.5 《单刀会》语言应用 关汉卿杂剧的语言,既以本色见长,但又不乏经过锤炼的文学语言,既有抒情性很强的语言又有诗情画意的描写。这一特点,在曲辞上表现得尤为显著,具有鲜明的\"诗剧\"特色。 3.2.2 《窦娥冤》的中心思想 关汉卿以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惊人的艺术捕捉力,揭示了元代社会黑暗的各个侧面,告诉人们窦娥的冤狱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其深刻的社会意义还在于塑造了窦娥这个典型人物,她的屈死,概括了封建社会无数屈死的冤狱;她的悲惨遭遇是人民群众苦难的集中反映,她的抗争是人民群众的斗争意识和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 《窦娥冤》第三折是“旦本”戏,由正旦窦娥主唱,表现她被押赴刑场处斩的情景。在此,作家紧扣“冤”与“怨”两个字,将全剧的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关汉卿笔下的窦娥既非大人物,也非英雄。她只是一个弱女子,当她背负着杀人罪名走向刑场时,整个天地都昏暗了,表明她的冤屈足以惊天地、动鬼神、超自然。 3.1.6 《单刀会》表现手法 关汉卿剧作的风格泼辣沉雄,这在历史剧《单刀会》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剧本第一折,东吴的乔公表示反对鲁肃裹胁关羽的计策,并追述了关羽的英勇业绩。第二折,隐士司马徽再次介绍关羽勇武威猛。这两折戏,关羽尚未出场,但反复渲染、铺垫,产生了让关羽形象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关羽是在第三折才出场的,顺势进入故事高潮,紧抓观众的情绪,直到剧终。 3.1.3 《单刀会》的中心思想 《单刀会》取材于陈寿的《三国志》和元代《三国志平话》加工改编而成。背景主要是写三国时,吴国孙权与蜀国刘备之间的矛盾。吴蜀两国修好,共拒魏国曹操。后来,刘备取益州,势力不断扩大, 引起了吴国 HBCL 4303:第三章:元代杂剧(一)——续 3.2.3 《窦娥冤》的人物分析 3.3 《救风尘》 窦娥 3.3.1 《救风尘》情节结构 作为悲剧的主人公,窦娥形象的真正的意义就在于通 《救风尘》是关汉卿杂剧中以妓女为题材的著名喜过她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千万悲剧的真正社会原因,剧作品之一。 并且激励人民为真理和正义而斗争。 妓女宋引章本与安秀才有婚约,后被恶少周舍花言 窦娥不仅是贪官屠刀下的屈死鬼,而且是封建社会的巧语所惑,不听结义姐妹赵盼儿相劝,嫁给周舍。 控诉者,抗争者。 婚后宋引章饱受虐待,写信向赵盼儿求救。因深知 窦娥高尚的品格和悲苦的命运,构成她性格的特征,周舍不肯轻易放过引章,盼儿决用“风月计策”。 她的遭遇是悲苦的,抗争是坚强的,结局是悲惨的。 盼儿浓妆艳抹,假意愿嫁周舍,自带酒、羊和大红 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和反抗势力的相对弱小,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冲突。 3.3.3 《救风尘》的的人物分析 (1)赵盼儿 赵盼儿是关汉卿塑造的妓女形象中最具光彩的人物。她虽有过从良的念想,但生活的教训告诉她,一朝沦落、终身蒙尘的妓女,是决不可能有比风月场中更好的命运的。到妓院里来的男人只是把妓女当作寻欢作乐的玩物,不能指望他们做诚实好心肠的丈夫。 在关汉卿的笔下,赵盼儿仗义拯救宋引章的一幕,是颇有英豪之气的。如果说,在《单刀会》中,关汉卿把拯厄扶危的希望寄审在历史人物身上,是在王侯将相中寻觅英豪,那么在《救风尘》中,他实际上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最有效抵抗厄运的办法,是自己人救自己人。 (2) 周舍 是一地方官的儿子,他长年混迹于秦楼楚馆,对妇女极尽欺诈之能事。他看上妓女宋引章,甜言蜜语,信誓旦旦百般殷勤,终于打动其芳心。得手后,周舍便现出残暴本相,视宋引章为玩物,稍不如意又打又骂,甚至声言:“兀那贱人,我手里有打杀的,无有买休卖休的。”他以为妇女只能任其蹂躏,永远逃不出他掌心。 (3)宋引章 一个入世未深的风尘女子,为人单纯,阅历较浅。她急切地希望跳出火坑,一旦遇上出语温软、善于表演的周舍,就满腔热情地以心相许。万没料到,婚后的生活是如此凄惨,苦不堪言。她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得低声下气地向昔日要好的姊妹赵盼儿紧急求救。 3.2.4 《窦娥冤》的语言应用 《窦娥冤》语言艺术特点表现在其凝练而又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又有节奏的的唱词,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与“愤”。不少古代白话,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等都表述得十分生动。 科白等辅助手段运用的也很好,配合唱词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作者不是间接含蓄委曲婉转地抒发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是直截了当慷慨激昂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使人物思想性格得到淋漓痛快的表现。 罗去找周舍,周舍喜不自禁。赵盼儿要周舍先休了宋引章才肯嫁他,刚好宋引章又来吵闹,周舍一怒之下写了休书,赶走宋引章。赵盼儿与宋引章二人一同离去,途中盼儿将引章手中休书另换一份。 周舍发觉上当,赶上她们,一把抢过宋引章手中休书并毁掉,还到官府状告赵盼儿诱拐妇女。赵盼儿反告他强占有夫之妇,使安秀才到堂作证,又出示周舍亲手所写休书。赵盼儿证据确凿,周舍不能胜她,受杖刑责罚。宋引章与安秀才和好团园。 3.3.2 《救风尘》的中心思想 《救风尘》的内容是写赵盼儿为救助风尘姐妹宋引章,机智地斗垮了花花公子周舍。 此剧反映了元代下层妇女在权豪势要的邪恶势力压迫下敢于抗争的无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剧作通过花花公子周舍欺骗、虐待歌妓宋引章,赵盼儿以“风月”手段回击周舍,解救受难姐妹宋引章的故事,揭示了元代妓女的不幸命运,表达了元代人民反抗强暴的理想和愿望。 《救风尘》自始至终是围绕着赵盼儿,宋引章两个妓女与恶少周舍之间展开的,其中又以赵盼儿和周舍之间的矛盾斗争为核心。 第三折赵盼儿和周舍的正面交锋较量,使全剧的矛盾冲突发展到高潮。在冲突中,盼儿始终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制约着周舍的一切行动。这折戏结构巧妙,庄谐并存,既有风月调情,又有明争暗斗。 赵盼儿自带羊酒的用意,争风吃醋的表演,信誓旦旦的许诺,以及赵、宋的默契配合等等,也都是用虚情假意的手段,以达到戏弄恶少周舍,赚取一纸休书的目的。赵盼儿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办法,挫败了周舍种种狡猾伎俩,终于赢得胜利。 赵盼儿的有智有谋,泼辣,果敢的性格;强烈的同情心和舍己助人的侠义心肠,在第三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3.2.5 《窦娥冤》的表现手法 《窦娥冤》在节奏安排上,紧凑集中,巧妙自然,虽然只是短短的四折戏,但由于作者匠心独用巧妙构思,把剧情组织的繁简得体,节奏鲜明。 在剪裁上,该简略处惜墨如金,一笔带过,许多情节只在第一折作了极简单的交代,从楔子到第一折,一跨十三年,用笔极为简练。 需要突出描写时,作者又毫不吝啬笔墨,着力铺陈。如对第三折的安排,作者没有按照审案紧接判决的一般规律处理,而是把张驴儿告状,窦蛾受刑等所有的事件都放在前两折,交代清楚。然后用第三折整一折戏来写窦娥对黑暗社会的控诉,从而把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让窦娥临死前发出气壮山河的三桩誓愿,这虽然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幻想产物,但却反映了人民群众伸冤复仇的愿望,和真理不可战胜的力量。这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下层群众惩恶扬善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以精神的安慰,反映了人民群众报仇雪恨的决心。 3.3.3 《救风尘》的语言应用 这喜剧的语言特色是质朴自然,泼辣明快,本色自然。无论是曲词还是道白,皆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充分体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作者以明朗的笔触,泼辣的语言,揭露了压迫者的丑态,描绘出被迫害者以弱胜强的场景,让观众在笑声中体悟:不能低估自身的力量,不能屈服于压迫者的淫威,只要敢于斗争善于应变,命运可掌握在自己手中。 3.3.4 《救风尘》的表现手法 在一开始,赵盼儿劝宋引章,别相信周舍的甜言蜜语。后来盼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从周舍手中救出引章,显示出盼儿的侠骨柔肠和对付无赖的大智大勇。 表现弱者的抗争和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大团圆结局。 这固然是元杂剧的大团圆俗套,但这里似乎是在强调这一种看法:风尘女子若不从良则罢,若要从良,还是嫁穷书生的好。如果联系作者关汉卿的生平来看,也反映了元代沦落市井的下层文人渴求红粉知己的内心隐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