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环境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学科体系比较_吴玉萍

环境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学科体系比较_吴玉萍

来源:筏尚旅游网
理论研究               生态经济7

环境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学科体系比较

吴玉萍 董锁成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要 环境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是两门具有姐妹血缘关系、但不能相互替代的新兴学科。本文通过分析环境经济学

与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阐述其学科体系的差异性,从而界定各自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 环境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 研究范畴 学科体系差异

ComparingEnvironmentalEconomicswithEcologicalEconomics

byTheirKnowledgeSystems

WuYuping DongSuocheng

(InstituteofGeographicalScienceandNaturalResourcesResearch,CAS Bejing 100101)

Abstract 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ecologicaleconomicsaretwonewsciences,whicharekinbutdonotsub-stituteeachother.Thispaperdiscussestheothernessofknowledgesystembyanalyzingtheirresearchcategory,inor-dertogrouptheirresearchcontent.

Keywords environmentaleconomics ecologicaleconomics researchcategory othernessofknowledgesystem  环境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都是在现代经济迅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资源急剧耗损、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条件下产生的,是两门具有姐妹血缘关系、但不能相

互替代的新兴学科。下面通过分析二者的研究范畴,阐述其学科体系的差异性,从而界定各自的研究内容。

1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环境经济学是以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特定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分支。如何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环境经济学的中心课题。

环境资源从免费物品转变为稀有商品是环境经济学产生的理论基础。工业社会之前,环境资源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以至人类生存的前提,不仅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且是任何人都可以无偿使用而不会损害他人利益的,所以也就没有环境资源稀缺与价值之说。然而,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和经济迅猛发展,工业三废和农药污染日趋严重,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安宁的环境、良好的

土地都变成了稀缺的资源,都有了内在的价值。要获得良好环境资源的效用,人们就必须放弃对其它商品效用的要求,由此产生了环境资源的配置问题。于是就产生了环境经济学。尽管环境资源有其独特的公共财产和公共权益属性,但环境经济学家仍依据解决稀有商品和劳务的一般经济学分析方法来研究环境资源的配置问题。从以上分析可知,环境经济学以研究环境资源配置为己任,从而界定了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1.1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环境经济学以西方经济学的“稀缺理论”和“效用价值理论”为理论基础,应用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即市场(价格)理论,通过探讨环境恶化的制度根源———市场机制和干预两大手段配置环境资源存在失灵,揭示出环境资源由免费物品转变为稀有商品的经济根源———环境经济行为的外部性存在(环境经济外部性理论是环境经济学的中心理论),进一步寻求环境经济行为外部性内部化的途径。因此,环境经济学的基本

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规律和对策》(项目编号79970061)的阶段性成果8

理论包括以下几部分。1.1.1环境恶化经济根源理论

生态经济             2001年第9期

济学的纯理论。面对环境恶化,必然根据以上这些理论来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制度,通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改变全社会的

环境经济行为方式,以达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即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所以,环境经济制度的经济分析就构成了环境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范畴。环境经济制度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1.3.1环境经济制度条件

包括环境资源制度、环境产权制度、环境市场制度、环境产业制度、环境技术制度、环境产品设计制度等,这一系列制度的建立是从环境角度规范和考核经济个体的环境经济行为创造有益的制度条件。

1.3.2环境经济规范制度

包括环境生产制度、环境消费制度、环境贸易制度、环境营销制度、环境包装制度、环境标志制度、环境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健全与实施,必然使环境资源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领域实现有效配置。1.3.3环境经济激励制度

包括环境财政制度、环境金融制度、环境税收制度、环境投资制度等。这些激励性制度安排,必将对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经济动力提供一种有效的制度保证。1.3.4环境经济考核制度

包括环境会计制度、环境审计制度、环境国民经济核算等。这些制度安排,从定量上将环境资源的存量消耗与折旧以及保护与损失费用纳入经济绩效的考核之中。

2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的矛盾运动发展规律及其应用的经济学分支。如何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是生态经济学的中心课题。

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矛盾的激化是生态经济学产生的理论基础。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矛盾是:具有增长型机制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具有稳定型机制的生态系统对自然资源供给的有限性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普遍矛盾。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己经出现了这一矛盾的萌芽,发展到今天,这一矛盾不断激化而且形成了互为因果的两极:一方面,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的需求不断该理论揭示出资源配置的两大手段———市

场机制和干预,在配置环境资源时存在失灵,从而阐述了当今全球环境恶化的制度根源。1.1.2环境经济行为外部性理论

该理论揭示出在理想的或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环境经济行为并没有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状态,即并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状态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环境经济行为外部性的存在。1.1.3环境经济行为外部性内部化理论

该理论阐述了解决环境经济行为外部性所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经济理论方法:环境产权界定、环境经济手段。通过以上经济理论方法就能实现环境经济行为外部性的内部化。1.1.4环境资源的公共利益与公共选择理论

环境资源具有明显的公共财产和公共权益特征,因此在其配置过程中即使采取了以上内部化经济方法也不能避免市场失灵的产生。而无疑是代替市场机制来配置这一特殊资源的唯一选择。因此,关于干预环境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问题就构成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2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环境经济学是以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这一基本特点决定了环境经济学必须以费用/效益分析作为其基本方法。

对预计实施的项目方案的经济合理性进行事先评价时,根据评价者所站的立场与角度不同,可以分成两种评价方法:①财务分析———从厂商或经济人角度;②费用/效益分析———从整个社会角度。

而环境资源具有明显的公共财产和公共权益特征,因而只有通过从整个社会角度出发的费用一效益分析,才能从经济上考虑全部环境费用与效益问题。这是一般财务评价方法达不到的目的。所以,费用/效益分析就成为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同时以它为基础构建新的经济绩效考核体系———环境经济综合考核体系。这考核体系包括环境会计、环境审计、环境国民经济核算,也构成了环境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范畴。1.3环境经济制度体系

前面两部分研究范畴可以说构成了环境经理论研究               生态经济增加;一方面,负荷过重和遭到污染的生态系统的供给力相对缩小,从而使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迎接这一挑战,人们必然要揭示出生态经济系统的变化发展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指导人类生态经济实践活动。于是就产生了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家就是从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矛盾入手,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生态学理论和现代系统论分析方法来研究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运动过程中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以及价值增值的一般规律性及其应用。

从以上分析可知,生态经济学以揭示生态经济系统的运动发展规律为己任,从而界定其研究范畴,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2.1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

生态经济学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系统理论的分析方法,从结构、功能、平衡、效益、角度揭示出生态经济系统这一客观实体的运动发展规律。其基本原理如下。

2.1.1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原理

所谓系统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方式。任何系统的要素都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和组合成为一定的结构。生态经济系统结构是指生态经济系统内部的人口、环境、资源、物资、资金、科技等要素在空间或时间上,以社会需求为动力,通过投入产出链渠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序、立体、网络关系。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原理包括结构成分、结构关系、结构特征、结构设计、结构评价及结构演替。

2.1.2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原理

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统一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表现。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是在生态经济系统中进行的,是物流、能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交换和融合过程。因此,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信息传递、价值增值是生态经济系统特有的四大功能。所以,要认识生态经济系统的运动发展规律,必须研究其功能作用机理,即物质的无限循环、能量的定向转化、信息的人工控制、价值的人工增值。2.1.3生态经济系统的平衡与效益原理

生态经济系统功能优劣是由生态经济系统9

的结构合理与否决定的。而生态经济系统功能的优劣又集中体现在其生态经济平衡与否和效益的高低上,所以,生态经济系统的平衡和效益

是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表现。因而,从生态经济平衡和效益角度来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的运动发展规律就构成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经济平衡原理包括平衡内涵、平衡特征、平衡标志及实现平衡的途径。生态经济系统的效益原理包括效益内涵、效益的表示方法、效益的评价、效益的指标体系及提高效益的途径。2.1.4生态经济系统的原理

人们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的目的是,希望运用一定的手段来生态经济系统的物流、能流、价值流、信息流,以实现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目标,因而,生态经济系统是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经济系统原理包括目的、目标、途径、切入点和对策。

2.2生态经济学应用

生态经济学是既有很强理论性,同时又有很强应用性的经济学科。把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应用到人类广泛的生态经济实践,可以从不同角度分为以下三种应用范畴。2.2.1部门生态经济

部门生态经济是研究国民经济某一部门的生态经济发展现状及其运动规律。如工业生态经济、农业生态经济、运输生态经济、基本建设生态经济、旅游生态经济等。2.2.2区域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系统总是同一定地域相联系,因而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不同类型的区域可分为:自然区域生态经济———包括山地生态经济、流域生态经济、海域生态经济、水体生态经济等;经济区域生态经济———城市生态经济、农村生态经济、城郊生态经济、庭院生态经济等。2.2.3专题生态经济

研究国民经济某一行业的生态经济现状及其具体规律,就构成了专题生态经济。如人口生态经济、能源生态经济、资源生态经济、土壤生态经济、水利生态经济等。

3 《环境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差异

从以上环境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研究范畴10

的分析,可以看出二者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3.1研究对象不同

生态经济             2001年第9期

3.5理论体系不同

环境经济学以环境资源配置为中心,以环境资源的市场配置———市场失灵———干预

———环境经济制度为线索建立其理论体系;生态经济学以生态经济系统为中心,以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平衡与效益———为线索建立其理论体系。

总之,虽然环境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都是现代生态环境恶化条件下的产物,但是因为它们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研究对象不同以及理论基础、理论分析的切入点、理论分析方法、理论体系不同,从而界定了各自的研究内容。参考文献

[1]马传栋.生态经济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2]许涤新.生态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3]张橡枢.环境经济学.中国环境出版社,1992

[4]王金南.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6]张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环境经济学以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为研究

对象;生态经济学以生态经济系统的运动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3.2理论基础不同

环境经济学以西方经济学的稀缺理论和效用价值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建立了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生态经济学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生态学理论及现代系统论为其理论基础,建立了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3.3理论分析的切入点不同

环境经济学以环境资源由免费物品转变为稀有商品为切入点展开其理论分析;生态经济学以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矛盾激化为切入点展开其理论分析。

3.4理论分析方法不同

环境经济学采用一般经济学分析方法来研究环境资源的配置理论;生态经济用系统论分析方法来研究生态经济系统变化发展规律。

(上接第6页)发展的局面。西部地区的现实决定了农业是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切入点,必须把农业的发展作为永恒的主题和长期的战略目标。为此,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必须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相结合、与产业结构相结合,使农民自觉自愿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和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因此,发展生态产业对于保护我国西部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西部进行生态产业建设的具体措施

发展生态产业要牢牢抓住它的主体产业一生态农业,其它产业与之配合、协调发展。从全国看,西部以生态农业为主体的发展,会弥补东西部产业结构之间的差距,加强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根据西部资源、环境与人口的特点,从生态平衡的角度考虑,必须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活动的方式,改革单一的“农业谷物大田耕作制”,走“混合饲养型耕作制”之路,把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过程,联结成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西部地区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也逐步摸索出了适应本地区特点的、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模式。如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集水型生态农业就是一种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有效模式,它不仅适应该区的自然资源特点,而且易于在农户层面上推广,是西部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实现农民脱贫和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最佳选择。4 结论

总之,在西部大开发中,通过观念创新,逐步树立起生态文明观,选择适合区域特点的发展模式,以提高生产能力,使农民从贫困中解脱出来,成为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主体,推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真正实现“山川秀美”。参考文献

[1]刘宗超.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中国科技出版

社,1997

[2]刘宗超.生态文明观与全球资源共享.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3]李周.生态产业初探.中国农村经济,1998(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