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的故乡情结
♦郭良正
刘震云每有新作面世,在阅读界都会掀起一个 波澜,也会引起我这普通读者的持续关注和阅读。
读完长篇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想对刘震云 这样的邻居大哥谝几句。
读刘震云的书,与其说读,倒不如说“听”更 恰切。因为,面前摊开他的书,只觉得他坐在面前, 慢腔细语地给我说起了瞎话(俺河南把讲故事叫 “说瞎话”)。
听完瞎话,自然有感而发。他总是以轻松、幽 默、诙谐的笔触,去刻画人物叙述事件。读者获得 心理愉悦的同时,又从轻松、幽默、诙谐里体会到 社会的沉重和生活的艰辛。这是他的妙笔,也是读 者热衷于他作品的重要理由之一。
刘震云1 958年生于河南省延津县,1973年参 军,故乡的少年岁月奠定了他的人生观,人生观成 熟,则是在走出河南以后,也就是该“洋起来”的 时候。
出门在外多年,河南乡土标签依然是他的招牌。 作品、篇名上有河南印记的就不用说了,那肯定是 用河南话写河南的人和事。而以中性词为书名的 《手机》,以及明显具有都市色彩的《官场》《官人》 和《单位》,也都一无例外充斥着河南元素。像那篇 《官人》,背景是某部委的下属局,其人物的办事儿 弄法,越看越像河南人:还有那部《手机》,河南人 到了人家山西地界,依然少不了拽几句河南话。
他坦言,小说有三分之一与故乡有关,除素材 和背景外,主要是情感的触发。感情因素,铸成了 他对故乡挥之不去的历史凝望。回望苍茫大地,既 有心灵的疲惫、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际的茫然和 累累创伤,又有被忽略的情感、眼泪、痛楚、梦幻。 千百年的沧桑,岁月的风云变化,都不折不扣砸在 了那块贫瘠、多灾多难黄土地上的人们。这一股脑 儿的回眸,在作品中构筑了对故乡景象的徐徐体 现,再用笔触反哺给“我故乡的人们”。以村庄为 写作农村的基本背景,勾画家乡,勾画乡邻,甚至 写就生活中的人,现实中的事儿。刘跃进就是他的 表哥,而《故乡天下黄花》写作对象是“此书献给 我的外祖母”,读书感触,与他所言极其一致。
姥姥是刘震云故乡情结绕不开的一个情感高 地,甚至是他心中永远的丰碑。姥姥对刘震云的作 家生涯至关重要,从姥姥“不敢直腰,一直腰就再
也弯不下去了”的言传身教,他得到了取之不尽用 之不竭的精神遗产:从“姥姥碗底的豆糁”,他萦 记着骨肉亲情的一往情深。
作品如此,生活方式和言谈举止,又一贯地表 现出河南人的“邋遢”、不修边幅和语出惊人。中 式光板棉祆,或一袭便服单衣,河南形象活灵活 现。说起话来慢腔细语,时不时地给你弄个乐不自 禁,被外人说成是刘震云式幽默。其实俺河南人都 是这劲儿,只不过,他以河南人身份,代表河南人
的整体幽默而已。
河南是一片忍辱负重的土地,自然灾害、战争、 杀戮、还有文明社会的运动,千百年来煎熬和考验 着这里的人们。生于俱来具有不畏艰险品行的父老 乡亲,用汗水滋润着黄土地上的庄稼,庄稼又养育 着生生不息的来者。身为河南人,刘震云深解个中 滋味,所以在他作品中,故土情结无处不在。
多年来,刘震云在京发展得根深叶茂,他这颗 在京畿土地上长成的参天大树,和其他从河南走 出来的作家一样,不管混到哪里,咋也脱不掉大平 原赋予的那股土腥味儿。故乡的烙印和秉性,永携 在身。从河南根基里,汲取着中原大地的养料,开 着具有中原馨香的故乡花朵,结着黄河两岸汹涌 丰硕的精神之果,以此来润泽人们的精神世界。
他忘不了故乡,故乡也时刻没有淡忘他,这就 是被河南人时常念叨的刘震云和他的作品。
陶渊明的五次学仕机遇
《陶渊明传》有萧统、晋书、宋史三个版本,仔 细核对,没找到“学仕”字样,但对其为官经历, 都略有记述。学仕的说法,在他《饮酒》诗里,是 有明确言及的:“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学仕”是陶渊明的谦虚说法。为生活所迫,不 得已时,才勉强学着去当官,很显然,如果不是饿 肚子,他事先就没这个打算。
探讨陶渊明出世入仕前因后果,还得从他祖 上说起。
陶渊明出生在浔阳郡柴桑县一个叫上京里的 地方。寒门出身的曾祖父陶侃,靠个人努力,身居 最高军事长官(大司马)。因家大业大引起的家族 纷争,逐渐消弱了门族实力。祖父陶茂和父亲陶逸 仅当过地市级行政长官,且为时都不长,尤其是父亲早年离世,给陶渊明留下的是一个“家无仆妾, 藜菽不给”的局面。
靠个人勤俭,成家生子过艰辛日子。2 9岁时 已是5个孩子的父亲了,生活的煎熬,和祖辈业绩 比起来,他实在受不了,于是,才想到到官场去学 试一把。
初入仕是在江州当最低级别的祭酒,养在府 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说白了就是机关勤杂人 员。干了一段时间,陶渊明觉得不是想象的那样, 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尤其是官场的气息,他受不 了,因“不堪吏职”,就“稍日自解归”了。干了 多长时间,不详,只能从“稍日”里自我思忖。
其后,有人邀他去州里当秘书(主簿),想了 想,脑筋没转过来弯儿,没去。
身子离了官场,可心思一直没离开,七年后, 又重温旧梦,到荆州府去履职了。可是,刚一年多, 天不遂人愿,因家母去世,需回家守孝三年,虽非 自动离职,毕竟身不在位,按现在说法叫挂靠了一 边,你在那儿等着吧,守孝期满再说。
守孝毕的当年六月,觉得做官还不错,又卷土 重来了。这时已改朝换代,在新主子刘裕军中当参 军,也就是文职职员类小官,这次干到次年3月, 不知什么缘由,又不给人家干了。
歇了几个月后,通过本家族亲长辈介绍,去彭 泽县当。上面检查组来人(督邮)检查工作, 因耍的派头太大,他看不惯这一套,于是,择路离 去:去你妈妈的,拜拜了,官场。
从陶渊明进出官场经历来看,他是矛盾的。既 想解除家里困窘,也想一展宏图,给社会做些事 情,还想以祖辈为榜样,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可 是,在那个乱局之中,这又是谈何容易的事情。对 他那样看不惯人家脸色的清高品性来讲,也只有 “归去来兮”,这才是他的人生归宿,也是给来者常 常念叨的充分理由。
综观陶渊明的几次为官,算下来不过几年时 间,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性情,倒影响到后 来一千多年为官者的世界观。
吕思勉的历史叙事
初中学历史,高中也学历史,上高校时,我学 的经济专业不学历史了,但对历史还是念念不忘。 现在人过半百,又时常翻起历史书来了。
读了很多史书,几乎是毫无见解的时间、人 物、事件堆砌史书全部页面。唯独翻开吕思勉的这 部《中国通史》,标新立异的布局,才有让人耳目 一新感觉。
作者用洋洋洒洒四十二万言,上下两卷本的 《中国通史》,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纵横数千里的历
随笔札记
史,做了一个完整的梳理。
当意犹未尽阅读完这部煌煌巨著,方忆起了 作者治史之道,他的中国历史,是从文化和政治两 个层面分别来解析的。
上部文化史,扎笔中华始祖远古文明,用18 个篇章,从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 选举、赋税、学术、宗教等文化主题,分别加以阐 释。每一主题,从古到今,自远及近,详略得当, 一览无余摆到了读者面前。读这样史学专著,可以 心无旁骛,就某一主题文化,顺着史脉,看到它的 发展嬗变轨迹,及其在重大转折时期起催生作用 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下部政治史,类似于经常接触到的历史读本, 按时间顺序,从中华民族的由来,一直到作者所处 的时代(中华初期)搁笔,共3 6篇。这个政 治史,是以政治发展为主体骨架,以经济、军事、 文化、外交、民族为血肉填充的统一体。朝代更迭, 是历史发展的重要环节。从五胡乱华,到隋唐强 盛,从契丹入侵,到宋朝中兴,从蒙古来袭,到明 朝光复,从清朝驾临天下,到初现,一直到革 命前途的曙光初照。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每当大 难临头,不是民族的覆灭,而是涅槃后的重生,重 生使民族迈向一个更高层次的文明。从中看到被 侵略,被奴役者的强大文化基因根基,对侵略者的 渗透、融合与同化。耀武扬威的他者,总被风吹雨 打去,中华民族迎来又一个灿烂的明天。这是本书 的最大看点。
上部是文化单篇主题的延续,下部是朝代政 体的更替,把两者在脑中融会贯通后,方能够显现 出这一宏大历史主题的完整性。
按作者史观来看,探宄历史着眼点,在理不在 事,以众事概括为一理,用理推测未来,达到以史 为鉴知兴替的目的。
吕思勉是历史学大家,早年在东吴大学、光华 大学执教,后又任教华东师大历史系。他培养 出了钱穆、赵元任等得意门生。这样的师长功底深 厚,史学研宄贯通各朝代,周瞻各领域,并极具个 人见解,且长于综合研宄和融会贯通,其史德和史 识都可圈可点,他开启了通史写作的新纪元。
读这部书基本感觉是,作者见解独特,结构严 谨缜密,史料密不透风,取材张弛有度,品读余味 悠长,掩卷思考无限。
(附记: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最早出版于1923 年9月,出版后数十年不断再版重印,仅1 9 3 3 - 1 9 3 5年间就重版4次,是时期发行量最大的 一部中国通史。近期于20 14年由成都时代出版社 再版,被誉为“百年来最权威、最完整、最畅销的 中国大历史”,我阅读的就是这个版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