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识“融、鸳、鸯”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理解诗意,领会诗的意境。
3.联系背景,体会诗歌中作者所寄托的安适之情,以及对美好春光的喜爱和赞美。
【教学重难点】
1. 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理解诗意,领会诗的意境。
2.联系背景,体会诗歌中作者所寄托的安适之情,以及对美好春光的喜爱和赞美。
【教学准备】收集杜甫居于浣花溪草堂时留下的相关诗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来玩个古诗猜猜猜的游戏,好不好? 出示春夏季节的图片,学生猜出诗句。
2.我们将走进第一课《古诗三首》,它包括了《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这三首诗同样描写了春夏时节的美丽景色。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第一首诗《绝句》。简介“绝句”这种体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初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强调“融”“燕子”“鸳鸯”等正确读法。 2.标出停顿,读出节奏感。 绝 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按照古诗的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声音延长一些,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
些,指导读出古诗的韵味。板书:读出节奏和韵味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学习前两句。课件出示句子。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1.描写了哪些景物?“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理解“迟日”“江山”,教师梳理“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方法。
2.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感受?杜甫在诗歌中用了两个单音节词来表达分别是“丽”“香”。
3.“丽”字让你看到了怎样的江山,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学生回答后,继续追问:你的面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指导朗读“迟日江山丽”。
4.拓展阅读,杜甫在浣花溪草堂时所写的另外两首诗中的句子。 (1)这“丽”字是: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杜甫《绝句》 (2)这“丽”字还是: 澄江平少岸, 幽树晚多花。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此时,你又看到了一幅什么画面?指导朗读“迟日江山丽”。
5. “香”字让你看到了怎样的花草,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学生回答后,追问:你想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指导朗读“春风花草香”
6. 拓展阅读,杜甫在浣花溪草堂时所写的另外两首诗中的句子。 (1)这“香”是: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2)这“香”还是:
风含翠篠娟娟净, 雨裛红蕖冉冉香。 —杜甫《狂夫》
此时,你又看到了一幅什么画面?指导朗读“春风花草香”。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这里风景如画,令杜甫流连: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2)这里芬芳迷人,勾住了杜甫的双脚: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8.体会杜甫的心情,指导朗读。
梳理:“迟日”“江山”“春风”“花草”代表了美好的春光,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这就是古诗中的“情景交融”。 课件显示“情景交融”。 (二)学习后两句。课件出示句子。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1.这两句中,哪些景物也代表了美好春光?“燕子”“鸳鸯”
2. “飞”“睡”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描述后,指导朗读: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拓展阅读。“燕子”是春天的象征。 (1)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
—晏殊《破阵子》
4.指导读整首诗。老师小结。板书:想象画面明诗意 (三)出示背景链接。 1.补充诗歌的写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漂泊不定,生活贫困。759年,他为了躲避战乱,带领家人来到四川成都,在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茅屋。浣花溪畔,流水潺潺,鸟鸣声声,他在这里度过了四年平静安稳的光阴,并留下了240余首诗。
2.诗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配乐读整首诗。 四、出示视频,一起吟唱。 五、作业超市:
梳理板书的三种学习方法: 读出节奏和韵味 想象画面明诗意 联系背景悟诗情
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后面的《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两首诗。 六、板书设计 1 古诗三首 读出节奏和韵味 绝句 想象画面明诗意 联系背景悟诗情
部编人教版1《古诗三首》学情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对于诗歌教学提出了这样的目标与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对三四年级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绝句》这首诗是杜甫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反映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欣欣向荣景象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诗中画,画中诗”本诗中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有声有色的
春景图。本课的生字不是教学的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想象和理解每行诗句的意思。所以全诗的教学中,我以情景教学为主,融入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让学生真正入其境,品其意,读其诗。
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中想象,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鼓励学生每一次读都有所收获。初读环节中,引导学生把古诗读准确,读流利,接着引导学生有节奏的读。精读感悟环节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丽”“香”“飞”“睡”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同时用多种方式去尽情地读,或吟或唱,使诗所塑造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从而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效果分析
教学环节设计 目标指向 评测练习 学生当堂学习效果评测结果及分析 第一环节: 展示所积累的描 看图猜古诗 学生积累丰富 游戏导入,板书写春夏之景的诗课题。 第二环节: 句。 有层次地读 出示整首诗 1. 读正确、流利。 2. 读出节奏和韵味 想象画面,辨明诗意 出示前两句 想象力比较丰富,能够有读出韵味,有一定的难度。 检查预习,初读 感知。 第三环节: 学习前两句 1.找出这两句诗中的景条理地描述画面内容。 物,体会作者的情感。 2.抓住“丽”“香”展开想象,描述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 4.拓展杜甫的其他诗歌。 第四环节: 学习后两句 想象画面,辨明诗意 出示后两句 想象力比较丰富,能够有1.找出这两句诗中的景条理地描述画面内容。 物,体会作者的情感。 2.抓住“飞”“睡”展开想象,描述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 4.拓展杜甫的其他诗歌。 第五环节: 出示背景链接 联系背景,体悟1.默读所出示背景链接。 朗读入情入境,读出了诗诗情 2.配乐朗读整首诗。 歌的韵味。 第六环节: 梳理方法,布置作业。 自学后面两首诗 梳理方法: 1.读出节奏和韵味。 2.想象画面明诗意。 3.联系背景悟诗情。 较好地掌握了这几种方法,期待运用到后面两首诗的学习中。 部编人教版1《古诗三首》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教材体系中的定位
《古诗三首》是部编新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包括《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三首诗。本单元围绕“可爱的生灵”这一主题来编排课文,多角度展现了大自然中生灵的可爱与美丽。
《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三首诗描写了春夏时节的美丽景色,本课时重点学习《绝句》这首诗。这是杜甫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反映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
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欣欣向荣景象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动静结合,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无雕饰之感;所描景物清丽雅致, 格调清新脱俗。 二、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位:1.认识“融、鸳、鸯”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理解诗意,领会诗的意境。3.联系背景,体会诗歌中作者所寄托的安适之情,以及对美好春光的喜爱和赞美。教学重难点定为:1. 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理解诗意,领会诗的意境。2.联系背景,体会诗歌中作者所寄托的安适之情,以及对美好春光的喜爱和赞美。
部编人教版1《古诗三首》评测练习
一、我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二、我会按课文内容填空。
《绝句》是( )代作家( )写的。诗中描写了( )( )( )( )( )( )( )( )等景物,表达了作者的课( )情感,以及对( )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布置作业 默写《绝句》
部编人教版1《古诗三首》课后反思
《古诗三首》是部编新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包括《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三首诗。本单元围绕“可爱的生灵”这一主题来编排课文,多角度展现了大自然中生灵的可爱与美丽。
《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三首诗描写了春夏时节的美丽景色,本课时重点学习《绝句》这首诗是杜甫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反映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欣欣向荣景象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诗中画,画中诗”本诗中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有声有色的春景图。备课中我思考,本课的生字不是教学的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想象和理解每行诗句的意思。所以全诗的教学中,我以情景教学为主,融入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让学生真正入其境,品其意,读其诗。
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中想象,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每一次读都有所收获。初读环节中,引导学生把古诗读准确,读流利,接着引导学生有节奏的读。精读感悟环节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丽”“香”“飞”“睡”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同时用多种方式去尽情地读,或吟或唱,使诗所塑造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从而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另外,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进行了有效的拓展。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对古诗的赏析、品读、感悟,进一步培养语感,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魅力四射,让师生在课堂活动中,与诗人达成共鸣。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部编人教版1《古诗三首》课标分析
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3~4年级)阶段目标:
阅读(1、2、3、4、)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
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二、教学理念:
1.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2.从“多讲”走向“多读”。根据三年级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学习朗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3.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材在课程价值实现中的定位: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古诗文的要求:“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教学《古诗三首》这一课时,我选取《绝句》作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因为三首诗都是写景诗。在师生的共同学习中,梳理方法,把想象画面,理解诗句,体悟情感作为教学重点,同时一篇带多篇,拓展了与诗歌相关的六首诗,学生收获颇丰。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我把目标定位为: 【教学目标】
1.认识“融、鸳、鸯”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理解诗意,领会诗的意境。 3.联系背景,体会诗歌中作者所寄托的安适之情,以及对美好春光的喜爱和赞美。 【教学重难点】
1. 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理解诗意,领会诗的意境。 2.联系背景,体会诗歌中作者所寄托的安适之情,以及对美好春光的喜爱和赞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