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常见的地貌类型(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常见的地貌类型(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来源:筏尚旅游网
4.1 常见的地貌类型(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二、课标解读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辨别不同种类的地貌,并描述其景观的特点。 2.掌握地表各类型地貌的分布区。 3.掌握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地貌与“地形”概念趋同,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根据地表各种各样形态划分五大类基本地形,地貌又称地形,而按照其成因可分为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冰川地貌、黄土地貌等;处理地貌类型时,可拓展相应次级地貌类型及成因;对地貌景观特征描述时,可从分类、分布范围、形态特征、次级地貌组合等方面授课。

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在本节课标中体现明显,强调以学生的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的观察和理解等实践活动为主,外出条件达不到时通过图像、视频、模型帮助学生观察和识别不同的地貌。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授课后可留作业寻找家乡(锦州市)的多种地貌类型,分析其成因、特点。 三、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安排在选择性必修1中第四章第一节,是在大气圈、水圈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的第三个重要的圈层——岩石圈,从宏观角度认知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进一步讲述地貌与人类经济活动的联系,贴近日常生活,对认知自然地理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地貌”的知识为接下来选择性必修2中的“人口分布”、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等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在初中阶段学习了5种基本地形,但其学习主要以简单的外部形态分类为主;现阶段学习则从成因入手,更加深入的学习地貌知识。高一年级的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活跃的思维,但缺乏对地理问题深层次思索能力,尚不能形成完整知识框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提出有效问题,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空间,并鼓励学生从生活入手,更好理解和接受本节课知识内容。 五、教学目标

综合思维

1.从不同地貌的图片、描述、次级地貌类型、分布区等角度综合分析,准确判断出地貌类型。

2.讨论获得地貌形态对农业生产布局、工程选址建设、旅游规划、城市规划等经济建设

活动的影响,并举例说明如综合分析天眼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原因等。

区域认知

了解各种地貌的分布范围或其次级地貌类型的分布区域。能从地图中有效判断某种地形类型。

地理实践力

本课通过野外观察地貌景观、观看视频、地貌模型和图片及等高线地形图等方式,以实践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

1.通过欣赏地貌图片,感受自然地理之美,陶冶地理情操。

2.分析地貌与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过程中,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远影响。 六、教学重点

1.常见地貌类型的判别。 2.地貌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七、教学难点

1.次级地貌如石林、峰丛、峰林、牛轭湖的形成过程等 2.分析地形对经济,建设活动产生的影响。 八、教学方法与学习资源应用

自主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多媒体教学、导学案。 九、课时安排:1课时

十、教学过程 内容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展示喀斯特地貌景观图及学生活动 通过对图片的欣赏的文言文的解读,就文中内意图与备注 让学生学会通过文字描述产生联想实景,激发对新课的兴趣。 辨析地貌与地形,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容展开理解和学习。 引出本节课主题——地貌,以喀斯特地貌作为本节课的开端。 第一部分: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地貌概念、形成。 2.喀斯特地貌的分布 3.喀斯特地貌的地貌类型及成因 1.播放视频帮助学生剖析喀斯特地貌的概念,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根据预习情况和观看视频思考三个问题, 并在课本66-68页上划出相应内容并作答。 训练学生识图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2.回答问题:概念、主要分布的省份有哪些?学生作答后教师进行评价和修正。 3.通过幻灯片图像展示的方式其中,学生讨论完成“喀斯特峰丛峰林等的演化过程”及成因。 在课本上划出相应内容并作答。学生通过地图思考问题,得出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省份:云、桂、贵 学生带着问题讨论出相关答案,并通过图片感知喀斯特次级地貌的景观特征。 增强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地貌的成因,提升学生对地貌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4.分组讨论讲解地下喀斯特地貌 (黑板书写方程式) 学生通过学习,对比地上地下地貌的差别和成因的不同,到黑板写出两个成因化学方程式。 理解方程式中相反的两个形成过程。 增加化学方程式,实现学科融合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综合分析“天眼”的选址 1.①气候:大窝凼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海拔较高,纬度较低,温度适宜,四季如春。 ②地貌:大窝凼是一个典型喀斯特地貌洼坑。 2.①利用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②场地构造稳定,开挖形成的边坡稳定性好。 3.①喀斯特地质条件雨水易向地下渗透;天坑底部多裂隙,排水条件好。 本题较为综合,适合合作探究。让学生尝试发散思维,完善自身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综合思维。启发学生分析人类的经济建设活动怎样因地制宜。 探究“天眼”4.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世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 界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的基本情况,分组讨论,阅读P68-P69活动题并分组探究“天眼”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从大窝凼的气候地貌特点、基建工程优势和排水方面的优势三个方面做答) 学生到前面展示答案 5.播放本溪水洞图片 6.总结喀斯特地貌知识 7.活动题 第二部分: 河流地貌 1.河流地貌的概念 2.河流地貌类型 让游览过本溪水洞的同学进行分享 让学生画出知识框架,教师总结修正。 让学生通过喀斯特模型表达出所学喀斯特地貌的各种地貌形态。 运用希沃白板5进行课堂游戏环节,强化知识点。 1.补充河流地貌的基本分类概念。 2.通过展示“上、中、下游地貌”图。 理解不同河段流水作用方式不同,塑造出不同的次级地貌类型。重点讲解中游曲流的产学生分享所见所闻,以及在本节课中关于喀斯特地貌的收获。 通过观察不同自然地貌景观及家乡喀斯特地貌,培养科学美的观念和对家乡的热爱。增加乡土地理的 情怀。 总结提升 强化重、难点。 学生在幻灯片和教师语言的提示下积极思考,主动理解。 河流地貌的概念作为本部分的铺垫知识。 启发学生在理解流水的堆积与侵蚀作用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人类的 生。 思考根据不同游段的形态特点,三个游段各有经济建设活动怎样因地制宜。激发 3.总结河流地貌 课堂小结 观看河口三角洲形成与特征、理解对人生生产生活的影响。 总结河流地貌分布及特征 怎样的经济利用价值。 学生兴趣,培养看本质的思维习惯。 河口三角洲的典型生长现象,培养学生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实物的 'V'型谷 思维能力。 加深学生印象,提升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概念 地表地貌 喀斯特地貌 地貌类型 地 貌 分布区 地下地貌 常见的地貌类型 概念 河流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 地貌类型 河流堆积地貌 课堂课后练习: 下图为第五套人民币20元背面图。该版面景观为桂林山水,具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特点,被称为“四绝”。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区域认知,水平1)该版面景观所表示的地貌是 A.冰川地貌 B.风蚀地貌 C.喀斯特地貌 D.火山地貌 2.(综合思维,水平2)该版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A.流水溶蚀 B.海浪侵蚀 C.风力侵蚀 D.冰川侵蚀 3.(综合思维,水平2)古诗词中对该地景观描述正确的是 A.江作青萝带,山如碧玉簪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河声入峡急,地势出关低 D.回绝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读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景观图,完成下列各小题。 4.(综合思维,水平2)下列关于该河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槽形谷 B.水流湍急 C.为“V”形谷 D.水深壁陡 5.(综合思维,水平1)形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流水沉积 B.流水搬运 C.流水下侵 D.冰川侵蚀 如图是某地地貌图,回答6~7题。 6. (区域认知,水平1)图中地貌名称为 A.三角洲 B.沙丘 C.冲积扇 D.冲积平原 7. (区域认知,水平2)图中地貌一般位于 A.山坡 B.出山口 C.河流拐弯处 D.河流入海口 图甲乙、为种地貌景观图(从左往右依次为甲、乙、),读图回答下 8.(综合思维,水平2)图甲所示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 A 河流侵蚀 B 河流堆积 C 海水侵蚀 D 海水堆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