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
制作人:牛俊凤 审核人:于慧强 时间:2015.1.24 编号:26
一【本课由二框构成】:
(一) (二) 二【考纲要求】
(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3.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7.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三、【知识问题化——梳理考点,延伸思考】 考点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在唯物辩证法中地位如何?为什么? (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 (2)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 是矛盾,发展的 也是矛盾。 (3)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 2. 矛盾的含义: (1)含义:
(2)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含义应注意的问题 : ①“统一”是矛盾的一方,“对立”是矛盾的另一方。
②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有何区别?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外部强加的,具有客观性。
④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仅存在事物内部。
⑤生活中的“矛盾”与哲学中的矛盾的区别:
3. 矛盾的基本属性: 和 (1)同一性 ①含义:
②具体表现: 第一: 第二:
思考:任何联系都可以称作矛盾的同一性? ③特点:
(2)矛盾的斗争性: ①含义:
②哲学所讲的“斗争性”与生活中所说的“斗争”的区别和联系. ③特点:
(3)正确理解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1
①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
第二:
②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示: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
A.是事物发展的前提(是矛盾双方能够在一个统一体内相互依存)
B.使矛盾双方互相利用、互相吸取有利因素来发展自己,从而推动整个事物的发展
C.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这种基本趋势,是由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决定的,正是因为事物的转化总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所以发展表现为确定的方向性。 第二:矛盾的斗争性:
A.使双方的力量发生变化,推动事物发展。
a.矛盾双方斗争,使双方共同发展,从而使整个事物得到发展;
b.双方的斗争,使一方力量不断消弱,另一方力量不断增强,以至战胜对方,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B. 矛盾的斗争突破某一事物的界限,使旧统一体瓦解,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 思考: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不是矛盾越多越好?
4.原理小结: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对立统一的观点)
考点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1)含义及其表现:
(2)理解矛盾普遍性时注意: ①矛盾的普遍性不等于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
②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矛盾作出科学解释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③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3)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2、矛盾的特殊性:
2
(1)含义及其表现:
注意: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表现上的对应关系:
(2)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考点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是什么(含义):
2、为什么: (1)原理依据: (2)地位: (3)意义:。 3、怎么做:(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考点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依据:
从唯物论看: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从认识论看: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从辩证法看: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辩证法依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含义
3
易错提示: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都是从事物的性质和特点上讲的。普遍性是指同类事物的共有性质和特点,即一类事物的共性(注意不同于前面所讲的存在范围的普遍性);特殊性则是指事物各自的特殊性质和特点,即事物的个性。
2.不能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当成“多”与“少”的关系,或者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表现: 第一.
第二.
易错提示:
1.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即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指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是对每个具体事物性质的概括抽象,离开每一具体事物则不存在空泛的个性。不能讲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2.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是说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同类事物的共性,不含共性、绝对个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所谓“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3.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前对后错:应改为“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思、邓理、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 考点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1.关系表现: (1)区别:(含义区别)
正确把握主要矛盾,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①主要矛盾所在的环境是复杂事物。
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发展过程和方向。 (2)关系:(侧重联系)
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为什么?
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为什么?(两种情况)
4
2.关系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易错提示:
1、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解决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考点六: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1.关系表现: (1)含义:
(2)关系:
2.关系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易错提示:
1. 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而且矛盾的主次
双方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2. 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类别外延内涵主要矛盾相对“许多矛盾”而言,一般只有一个主、次矛盾指“矛盾体”,可称为“一个”或“一种”,内部又含主、次方面。决定事物发展进程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忽视一般区别矛盾主要方面“同一矛盾”而言,主次方面都只有一方。主、次方面指“矛盾侧面”,只能叫“一方”或“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忽视支流。①判断矛盾的主要方面字眼如主流、方向、大局、性质、主体、优势;②评价问题。作用方法论意义实践方面①判断主要矛盾字眼,如重点、中心、关键、突破口;②解决问题。联系
复杂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而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
5
考点七: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哲学依据: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1)区别(含义):
准确把握两点论和重点论:
(2)联系:
3.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四、【基础知识辨别正误并改错】
1.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 2.战争中的中日双方只有斗争性没有同一性。 3.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4.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通过次要矛盾起作用。
5.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矛盾可以调和,不可以缓和。 6.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
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8.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东西,而这些事物中包含着矛盾,所以意味着人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矛盾。
9.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10.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 11.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12.主要矛盾就是急需解决的矛盾。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6
五.能力提升: 1.[2014·重庆卷] 中国和俄罗斯是邻国,在历史上两国关系错综复杂,既有竞争也有合作。运用对立统一关系原理,说明如何看待中俄关系的发展。
2.[2014·天津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制造了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又会对人的就业产生影响。一方面会使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岗位减少,另一方面会使研发、销售和服务等就业岗位增加,这种变化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机器人与人的关系。
3.[2014·海南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为了发展素质教育,我国一些中小学结合实际开展“一校一品”活动:有的学校以本地区的“最美妈妈”“最美教师”的感人事迹带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美丽”德育活动,彰显美好品行文化;有的学校开展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律、身心自强的“四自”活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和责任感;有的学校开展汉字书法教育,全校师生每天伴随着校园广播里悠悠的古筝声静心习字20分钟;有的学校开展“我是创造之星”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创意作品„„
“一校一品”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阐明学校开展“一校一品”活动的合理性。
4.[2014·安徽卷]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书香中国万里行”“书法进课堂”等文化活动,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材料 书法陶冶情操
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提高青少年的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对于此项举措,少数同学认为:随着电脑和手机的广泛
7
使用,人们习惯了用键盘敲字,而且“键盘”拥有“毛笔”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现在学习书法没有必要。
假如你是学校书法宣传大使,请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说服少数同学。
5.[2014·北京卷] 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读下图,回答问题。
建设长江经济带,川渝地区应如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6.[2014·四川卷]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四川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四川省立足本省实际,借鉴国内外经验,坚持经济发展的工作重心不动摇,以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建设文化强省:开展“科学发展”“感恩奋进”专题教育、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弘扬主旋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建成公共图书馆188个,文化馆(站、室)等十万余个,形成全国网点最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挖掘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等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连续多年保持28%以上的增速;搭建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中心等文化舞台,让老百姓自我参与、自我展示、自我教育。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四川省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合理性。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