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阶段性学业水平检测
语 文 试 卷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题 号 得 分 一、基础(25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胚(pēi)芽 筵(yán)席 襁(qiáng)褓 ...B.谮(zèn)害 .
羼(chàn)水 .
紧攥(zhuàn) .
一 二 三 总 分 醉醺醺(xiōng) 桑梓(zǐ) ...朴(pō)刀 .
怄(òu)气 .
慰藉(jiè) .戏谑(xuè) .
C.痱(fèi)子 撅(juē)断 ..D.侍(shì)候 掠(luè)过 ..
2.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请在错字下画横线,然后按顺序改在右面的方格中。(2分) (1)见风使舵 (2)影影绰绰 (3)老奸巨滑 (4)如坐针毡 (5)磕瓜子 (6)不醒人事 (7)望眼欲穿 (8)相形见绌 (9)提心掉胆 (10)断壁残垣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我市越来越多的市民积极参与到“为礼让斑马线点赞”的大型公益活动中来。 B.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语言交际场,学生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
C.一个人能否具有创造力,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D.《中国好声音》作为一档新兴的电视节目,目前最重要的当务之急就是扬长避短,带给观众更为持久的音乐和情感享受。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水浒》又名《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文言小说,全书讲述了北宋末年官逼民反的起义故事,作者是施耐庵,明末清初人。 B.早是我不卖与你吃,却说出这般没气力的话来。(“早是”是早上的意思。) C.《公输》一文中墨子采用设喻、类比的方法说服楚王停止攻打宋国,说明了有理走遍
天下的道理,只要善于说理,一切困难将迎刃而解。
D.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她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中,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并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的责任,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历史担当精神。 5.名著阅读。(3分)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水浒》中,梁山好汉们认为生命的意义是“忠”与“义”,能反映这一
意义的事件如 ;而《简·爱》中,简·爱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
保尔认为人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 。
6.经典古诗文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民族文化基因。请根据自己的积累,完成下面两个小题。(4分)
(1)参照例句,以“责任”开头仿写两句话。(2分)
例句:幸福就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是杜甫“好雨知时节,当
春乃发生”的喜悦。
责任是 ,
。
(2)某班要进行一次对对子活动。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活动,请你根据对以下几个人
物的理解,把上联补充完整。(2分) [参考人物] 吴用、杨志、杨修、林黛玉
上联: 下联: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
7.请根据提示默写。(10分)
(1) ,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2)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3) ,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4)人恒过然后能改,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两章) (5)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6)而现在,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7)李白的《月下独酌》既写出诗人旷达超脱的浪漫情怀,又表现诗人孤独苦闷的句子
是 , 。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经常灭亡的原因是
, 。
二、阅读 (45分)
(一)诗歌鉴赏台。(3分)
《香菱学诗》中香菱央求黛玉给她出个题目作诗,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香菱先后作了三首,下面引用第一首和第三首。
第一首 第三首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娟娟魄自寒。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鸡唱五更残。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楼头夜倚栏。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不使永团圆?
8.请你根据所学的诗歌鉴赏知识,对这两首诗进行对比赏析。
(二)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9-12题。(15分)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1)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
辟: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乡:
得: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1.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5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句话中的“是”指代 。(用原文回答)(2分) (2)孟子认为人之“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他通过 的取舍箪
食豆羹的的取舍、 的取舍等方面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1
分)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这句话强调的是 。(1分)
(4)本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 这个比喻来阐述 的观点。(1分)
12.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学校强调中小学生要“珍
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这意味着中小学生可以不讲道义吗?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13分)
小聪明
张中行
《世说新语·言语》篇记陈韪奚落孔融(其时十岁)的话,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里想易年岁为行事,说小事聪明,大事未必佳。为什么忽然想说这些呢?是因为,小而言之有牢骚,大而言之有杞忧。
我早已入老朽之群,可是还不能不劳逸结合,有时要挤公交车,有时要排队买食堂饭。先说挤车,我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原因之一是无冲锋陷阵之力;之二是,总觉得为抢片刻的座儿而争先恐后,屁股少安而良心大痛,是得不偿失。可是很多很多人,其中包括小学生,像是不这样想,于是车未到就全身动员,其后是钻,挤,甚至推开老弱病残,一跃而坐于座儿之上,再其后还有得意的微笑。他或她胜利了——应该说,利用“小聪明”,胜利了。类似的情形,排队买饭,我觉得总是迟迟不能前移,后来用昏花的眼细看,才知道是不少年轻而有小聪明的人夹了塞儿。说到此,想到还有更高级的,是几年前在家乡,见两个农民正在闲谈,眉飞色舞,细听,原来是夸耀各自的出门卖农产品的随机应变之才,而凭这才就轻易地骗了人,赚了钱。抢座儿,加塞儿,多赚钱,是卖弄小聪明;而竟处之泰然,甚至得意,真使人不能不皱眉叹气了。
叹气,是因为这些看似小节而与大节相通,所以值得忧虑。大节是什么?是人人为自己的灰尘小利而拼命,礼貌、脸面、道德、良心都不要了,其结果就必致如孟老夫子所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记得鲁迅写过一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对傻子有好感。我这里想进一步阐发,是此类的傻子没有小聪明,更不想卖弄小聪明,才是大聪明。何以言之?可以举事和理两者为证。事,英国牛顿是个好例,据说少年时候,家里养大猫小猫两只,让他凿洞,以便猫出入,他就凿一大一小,因为想不到小猫也可以由大洞出入。这是没有小聪明。可是见到苹果落地他生了疑,问为什么。这使他想到万有引力,所以是大聪明。由此事我们可以过渡到理的理由,那是,唯有抛弃狗苟蝇营的小聪明,才可以“进德修业”。进德是遇事多为别人着想,修业是用大力往科学、艺术等精神的宫殿里走。这自然不容易,但语云,有志者事竟成。而能否有志,能否有成,关键就在于能不能抛弃小聪明而发展大聪明。
(选自《桑榆琐话》)
13.本文中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 ,作者主要采用 的方法加以论证。(2分)
14.开头作者是如何由陈韪的话转入本文所论述的话题中来的?(2分)
15.“小而言之有牢骚”,作者发了哪些牢骚?“大而言之有杞忧”,作者在担忧什么?为什
么牢骚是小而杞忧为大呢?(3分)
16.为论证“不想卖弄小聪明,才是大聪明”,作者举了牛顿的例子加以论证,你能再举一
个类似的事例吗?(3分)
17.“唯有抛弃狗苟蝇营的小聪明,才可以进德修业”,你同意作者的这种说法吗?结合本文,
联系生活实际,请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3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14分)
寒 冬
龙朝霞
从小就不喜欢冬天。
不喜欢,是因为怕冷,特别怕。《列子·汤问》里说,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每年的数九寒天,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坎,左脚还未踏进去,右脚就巴不得马上拔出来。冬天于我的意义,仅止于一个象征,一个过渡,私心里我总盼着这个过渡短一点,再短一点,短到可以忽略不计,囫囵一下子从冷得出奇的阴森冬月直接跳到九九艳阳天才好。
冬天的山,水,树,都是瘦骨嶙峋的,单薄得可怜,冬天的人却臃肿肥胖。每个冬天,我都里三层外三层将自己裹起来,捆粽子似的,穿两三双袜子还觉得冷。一上午坐下来,手变成了别人的手,脚变成了别人的脚,简直不听自己使唤。
寒是一种感觉,只能体味不能触摸。我是凉性体质,凉的血,凉的肉,凉的骨,凉的眼神,鼻孔里呼的是冷气,眼睛里飘的是雪花。冬天就是由这些感觉堆积起来的,寒花,寒风,寒衣,寒衾,寒山,寒月,寒门,寒劣,寒伧,寒肃,寒噤„„无处不寒,无处不哆嗦。
南方的冬天有别于北方,屋里没有暖气,空调也少用,只好干冷着。所以北方人冬季到了南方,总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呀,怎么这么冷!”雪是冬天给人们最后的补贴与疗慰吧,
可是由于厄尔尼诺现象,最近几年连雪也没有,只有雨,一下就好多天,又阴又湿,黏嗒嗒的,天也好,地也好,情绪也好,什么都纠缠不清,世界变成个怨妇,苦守寒窑多年,除了寸寸愁肠,便是盈盈粉泪,“除了青山隐隐,便是此恨悠悠”。
冬至那天雨脚如麻,我撑伞匆匆赶去上班,风从领子里灌进来,又冷又硬,像要从脖子上剔一些肉出去。紧了紧围巾,捂不住,总有些冷气侧着身子挤进来,凛凛的,飕飕的,无孔不入的。“一九二九,怀里揣手;三九四九,冻死老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这才刚进“一九”,手揣在怀里已不管用,有些冻得受不住了。
路过米粉店,看见一人蹲在门口的火炉旁。是位老者,罗中立油画中的老者。已经很老了,世间的一切,全在脸上刻着写着,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那种不用文字就可以让人深入阅读的东西,岁月,贫穷,焦愁,苦难,或者别的什么。老者在火炉前抖抖索索忙碌着,炉子边放着一个背兜,背兜里有一些“莲花白”,一些“上海青”,还有一杆秤。很显然,是位进城卖菜的老农,行进途中胶鞋进了水,路过米粉馆时,被好心的店主恻隐了一回。
老人坐在凳子上,把一只脚的鞋脱下来,在地上拍打拍打,控掉鞋里的水,想放到火炉的边沿上去烘烤,而他的另一只鞋,早已忧心忡忡地躺在火炉上了。他大约是没穿袜子的,鞋子一脱,就只剩两个光脚板,通红通红,扁平的红萝卜一样。为了使两只脚掌紧贴炉身,他膝盖尽可能外翻,下压,脚板跷起来,像两只壁虎紧紧趴在炉身上。我往前走了两步,再回头看时,他的手在炉火上来回不停地翻动着,像两条正被烧烤的咸鱼,因为缩着肩,整个样子变成一只古怪的青蛙----一只古怪的青蛙抱着一只可怜的火炉,抱着他生命的炉火,煨着取暖,在寒风寒雨里得到短暂的憩息。
不知怎么,这个画面与儿时的一张画面相重合了。外公严冬里牵牛去耕田,裤腿挽到大腿根部,整个脚杆浸在水田里,深一脚浅一脚趟着,一块田犁下来,瘦瘦的双腿冻得一片青紫,我赶紧提溜一个烘笼跑过去,让他暖暖身子,他抱着烘笼的样子,跟这位老人一个样――黑沉沉的冬天里,颤颤地守着一团火,蹲踞在地上,一脸的疲惫,满怀的火光。
有的人就没那么幸运了,连可供取暖的炉火也不曾有。几年前的一天早晨,也是个雾气腾腾的冬日,某超市门口聚着一群人,几个警察围着一个躺在地上的人转来转去——躺在地上的人将永远躺在地上了,他衣衫褴褛,气息全无,裸露着一截大腿。那截紫红的大腿像一种提醒与暗示,就像理想撞着了现实,看着不由使人倒抽一口凉气,把心突然冷了。有人说那是乞丐,有人说那是疯子,深夜被冻死了。
死在离食物和火源最近的地方,这本身就像一则寓言。他脚边有一堆灰烬,人们根据灰烬的残渣猜测说,烧的是一堆衣物。他无法点燃那棵树,也不敢点燃超市,只好点燃了他唯
一的财产,衣服。我有理由相信,那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划亮的最后一根火柴,可惜这根火柴不足以点亮他的整个人生,不足以温暖他冻得麻木的大腿。它不过是一种吃力的挣扎,一种虚假的逆转,说到底也不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召唤,一种无力回天的笨拙与凝重。
这个冬天真是太冷了,我的人,我的思想都被冻住了。有时,人生跟冬天一样,就像一个冰窟窿,一块抹布,掉下去只能身不由己地下滑与流淌,你只来得及看一眼它的苍白与残败,就被它拖下水底,泡沫也不冒一个,就被抹得干干净净。
呜呼哀哉,好寒的冬!
(有改动) 18.“好寒的冬”,通读全文,说说作者通过哪些人和事突出了冬天的寒冷?(3分)
19.“从小就不喜欢冬天”,除了冷,你觉得作者不喜欢冬天的原因还有哪些?(2分)
20.本文语言极富表现力,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4分)
(1)冬天的山,水,树,都是瘦骨嶙峋的,单薄得可怜,冬天的人却臃肿肥胖。 (2)再回头看时,他的手在炉火上来回不停地翻动着,像两条正被烧烤的咸鱼,因为缩
着肩,整个样子变成一只古怪的青蛙。
21.作者为什么要追忆几年前超市门口的那幕惨剧?(2分)
22.“有时,人生跟冬天一样”,作者借冬天的寒冷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悟?你有过类似的
体验吗?(3分)
三、写作(50分)
23.据调查,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78%,中学生为55.22%,高中生为70.34%,这
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请你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阐述对这一现象的思考。(不少于80字)(10分)
100 24.成长过程中,你一定有收到礼物的欣喜时刻。这礼物,有可能是长辈亲朋送给你的节日
贺礼,也可能是师友在关键时刻给予你的理解、鼓励和信任,还可能是陌生人在你遇到困难时对你施与的一点援助,当然,这礼物也可以是你自己付出之后得到的一点精神报偿„„
不管这礼物是来自于别人的馈赠,还是通过自身努力得来的精神报酬,得到礼物总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
请以《最好的礼物》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不限文体;②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实体验与独特感受;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在600字左右;④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或姓名。
20×20=400
20×20=400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1、C 2、猾、嗑、省、吊 3、A 4、D 5、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捍卫自己的独立和尊严,追求超越个人幸福的至高境界或者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念,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等;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意思符合小说主题思想即可。)6、(1)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是诸葛亮“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忠贞。(能表现诗文作者的担当精神或忧患意识即可。)(2)足智多谋吴用巧劫纲、一心为纲杨志犯众怒、恃才放旷杨修惹祸端、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人物特点与事件相符,基本合乎对联要求即可。)7、(7)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其他略)
二(一)(8)第一首诗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成篇。诗言志,本诗最大的问题在于只能摹写景物而不能借景抒情。第三首,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全诗不在局限于对月的描绘,而能结合自己的身世,借月抒怀。
(二)9~10略 11、(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2)鱼与熊掌 ; 万钟(3)人不能失去本心(4)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取义 12、教育部删掉“见义勇为,敢于斗争”,不是说中小学生可以不讲道义,而是强调个体生命的重要性,遇到暴力事件要量力而行,不能逞匹夫之勇,给自己和家人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孟子所说的“舍生取义”与学校强调的“珍爱生命”并不矛盾,孟子所说的“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国家的大义,大义面前,我们应该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三)13、我们要抛弃小聪明而发展大聪明; 事实论证14、陈韪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说的是年龄与表现,作者巧妙的进行化用,“这里想易年岁为行事”,把“小时”易为“小事”完成了话题转换。15、作者抱怨挤公交车抢座的,在食堂买饭加塞儿的,靠骗人赚钱的,这些现象生活中比比皆是,作者信手拈来表达了对此类小聪明的不屑。但作者真正担忧的是小节不顾大节不保,作者用孟子的话阐述了这种现象的严重后果,涉及到国家危亡的事情自然为大。16、略(人物事例能证明观点就行。)17、示例:同意作者的说法。遇事只有多为别人着想,才能成就自己的德行;在“修业”的路途上,是来不得半点小聪明的,只能靠扎扎实实的用功积累。(言之成理即可)
(四)18、作者先通过描写入冬后“我”的装束及对寒冬的切身体验来写冬的寒冷,又由在米粉店门口烤火的进城卖菜的可怜老农,想到了同样季节在水田里辛苦耕作的外公,还有前几年冻死在超市门口的流浪者来突出冬天的寒冷。
19、作者不喜欢冬天,除了因为冷,穿得笨拙,身体僵硬,更重要的是因为严寒加重了人们生存的艰难,更有人像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被严寒吞噬。
20、(1)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用“瘦骨嶙峋”来写冬天的山、水、树,形象写出了南方冬天水瘦山寒的景象。既而作者由物及人,把山水的寒瘦和人的肥胖臃肿进行比照,通过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冬天特有的有趣景象。
(2)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他翻动的“双手”比作“两条正被烧烤的咸鱼”,把他瑟缩的样子比作“一只古怪的青蛙”,不但形象写出了烤火老农的姿态,更表现出作者对老农的深切同情。
21、作者通过对这幕惨剧的追忆,表现了当地乃至整个社会在社会救助方面的缺失,拓展深化了本文的主题。22、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有时甚至很卑微,作者通过普通人的辛苦、落魄者的悲惨表达了自己无奈的忧伤,以及一份悲天悯人的悲悯情怀。(个人体验言之成理即可) 三.写作 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