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教材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了诗歌阅读的标准:“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再别康桥》情景交融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意象鉴赏诗歌的能力,分析诗歌如何体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德育目标: 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同时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意象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 说教学方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尤其是《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
第二,联想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五、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一下四大部分构成: 1、 导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2、 分步实施,主要有以下五个环节构成: 第一步: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第二步:诗歌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背诵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
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用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3、小结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并分析诗歌的表达感情和写作风格,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4、作业设计 ① 背诵课文。
②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