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了解家训的基本知识。 2、反复诵读课文,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3、掌握重点词语,翻译句子。 4、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学习重点】理解文意,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学习过程】
【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 1、知识链接 (1)了解家训
家训,是指历代家长为教育子孙专门写的训导之辞,它是古人向后代传播修身治家、为人处世道理最基本的方法,是我国古代延续下来的家长教育子女的基本方式。
中国历代家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熔铸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其二,培养功业理想和淡泊襟怀;其三,掌握好交友接物之道;其四,明确读书治学的目的和方法。 中国著名家训有《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 (2)作者介绍。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早年避乱隐居,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始出,后助刘备联吴抗曹,成三分天下之势。刘备称帝后,他被拜为丞相。为兴复汉室,日理万机,鞠躬尽瘁,终积劳成疾,病卒于军中,谥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 代表作有:《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 2、多形式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学法指导:全班齐读,注意节奏的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给加点字注音
(学法指导: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查明字音。)
夫君子之行( ) 淫( )遂成枯落( ) ..慢( ) 险躁..【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释下列词语。
学法指导:参考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
1
静: 淡泊: 明志: 明: 致远: 致:
淫慢: 淫: 慢: 励精: 励: 治性: 治: 枯落:
2、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学法指导:参考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 (1)险.躁则不能治.性
(2)淫慢.则不能励精
(3)非宁静..无以致远
3、解释下列词语的不同意义。
夫君子之行.
(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非志无以成.学 ( ) 遂成.
枯落 ( ) 4、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非宁静无以致远.( ) 非学无以广.才( 5、翻译句子。
(学法指导:参照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完成句子翻译。) ①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
②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
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翻译:
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
【探究活动三】当堂检测,背诵课文 1、背诵全文。
2
) (学法指导:理解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中心论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作者严密的论证方法。
2、充分理解文章内涵,把握主旨,体会诸葛亮殷殷教诲中对儿子的深切期望。 3、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学习重点】
掌握中心论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作者严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充分理解文章内涵,把握主旨,体会诸葛亮殷殷教诲中对儿子的深切期望。 【学习过程】
【探究活动一】品读课文,学习写法
1、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阐述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 (学法指导:浏览课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在文中找出论证中心论点的原句,并分析它们属于哪一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
2、文章论证的思路是怎样的?
(学法指导:根据第一题的回答,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本文行为的思路,表述顺序时用“先„„接着„„再„„最后„„”等词。) 明确:
3、本文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请根据具体句子分析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学法指导:找出文章中体现对比的句子。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明确:
【探究活动二】跳读课文,把握主旨
1、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
2、文中的“静”有什么含义?
(学法指导:从“静”的作用和如何做到“静”两方面来思考。)
3
明确:
3、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学法指导:快熟浏览课文,找出关键句子。) 明确:
4、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学法指导:根据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确:
【探究活动三】 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者也力。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 ③越明年:______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1)子何恃而往?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指出下列虚词的用法。
子何恃而往( )人之立志( )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
蜀之鄙有二僧( ) 西蜀之去南海( )
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5、学习这个故事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后反思】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