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抗日英雄故事短篇的_英雄简短故事

抗日英雄故事短篇的_英雄简短故事

来源:筏尚旅游网
抗日英雄故事短篇的_英雄简短故事

抗战时期,中国出现了很多抗日英雄,他们为了祖国的胜利而奉献了自己。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抗日英雄故事短篇的,供大家参考。

抗日英雄故事1 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

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杨靖宇牺牲后,当残忍的日军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也无不为之震惊。

杨靖宇,1905年生于河南省确山县。1926年加入中国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同年5月转入中国党。大失败后,组织确山,任农民军总指挥。1928年后,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秘密工作。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任哈尔滨、兼满洲代理。1932年秋被派往南满,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4月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

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率期转战东南满大地,威震东北,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他与魏拯民等指挥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蒙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抗日英雄故事2

抗日英雄吉鸿昌的故事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抗日英雄故事3 抗日英雄董存瑞的故事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抗日英雄故事4 抗日英雄王小二的故事

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

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稍微过一点啊,原谅了!

抗日英雄故事5 抗日英雄黄继光的故事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黄继光当时是135团二营六连的通信员。 他被抽到营部当通信员。六连的战斗任务是依次收复六号、五号、四号和零号阵地。拿下了前面的三个阵地后,六连的90多人只剩下十来个人了。19日凌晨,连长万福来把剩余的战士编成三个爆破小组,对零号阵地的几个地堡实施爆破。结果,三个爆破组轮番上阵,全部伤亡殆尽。 正在这时,黄继光、吴三羊和肖登良冲了上去。他们三个人交替掩护爆破,很快炸掉了三个小地堡,只剩下最后一个大地堡了。这时,吴三羊牺牲了,肖登良也重伤后奄奄一息。指导员在敌照明弹的光亮上看见只剩黄继光一个人带着伤在运动时,连忙爬过来用机掩护黄继光。黄继光拖着受伤的腿,慢慢爬到地堡前,然后奋力投出一颗手雷。

不料这个大地堡很坚固,手雷爆炸后只炸塌了地堡的小小一角。敌人的机依然疯狂喷吐着火舌。这时,黄继光的身体向机射孔果断移动,用身体堵住了那条炽烈的火舌„„ 黄继光牺牲三四天后,瞅住战斗中间的间歇机会,我们收容所的三个女卫生员,官义芝、何成君、我和不知道名字的男战士,一起把黄继光的遗体弄到我们收容所的坑道旁边的几颗小松树林子里来。当时,他的尸体两只手仍然高举着,保持着趴在地堡上的姿态。 在整理黄继光的遗体时,我们发现他的胸膛前被火药烧黑了,弹洞像蜂窝似的。后背脊骨被子弹打断,肉被带出来,形成一个很大的血洞。他身上背着的手电筒和水壶也挨了敌人的不少子弹。衣服上的鲜血早已干了,紧紧地沾在他的身上,是我用剪刀一个地方一个地方慢慢剪开,然后用热水慢慢地润着一块一块的撕下来,可在给他穿新衣服的时候,他那高高举起的双手把我们难住了,怎么整也整不下来,怎么办呢?我们一合计, 决定用几个汽油桶烧

水,用热水毛巾捂他的手臂。捂到了第三天,黄继光的双臂及整个身子都软了下来,四肢都能够活动了,我们方才给他穿上了一身崭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然后将其装进了一口从祖国运来的棺材。

抗日英雄故事6

抗日英雄杨岑峰投笔从戎打鬼子

1938年,他在亲眼目睹了日军轰炸长江沿岸的残忍暴行,毅然投笔从戎,成为了一名军人;1941年,他加入中国远征军,后任排长,参与了缅甸防御战期间,作战规模最大、坚守时间最长、歼灭敌人最多的“同古战役”;进入缅甸,由于英军配合不力,战势急转直下,他亲历了“野人山”(一达400公里的狭长河谷,山岭纵横,河流密布,当地人称为“胡康河谷”,而胡康在缅语意为“魔鬼出没的地方”)突围。他,就是94岁高龄的抗日老兵——杨岑峰。

从家里偷拿了三块大洋投笔从戎

1937年,家住芜湖的杨岑峰还只是一名普通的高三学生。“南京大”发生后,随着日军逼近芜湖,大批的百姓都聚集在长江边,等着坐船北上逃难。杨岑峰一家也来到了长江边上,准备渡江。

但就在此时,日本飞机再次来到江面进行轰炸,被日机炸死的、掉进江里淹死的老百姓不计其数。“我现在依然还记得,当时江边的炮弹声、哭声和叫喊声,那是一个非常惨不忍睹的场面。也不知道究竟死了多少人,反正,连长江水都被血染成了红色!”

之后,杨岑峰一家人逃到了江北的一个小村子里。在村里,他认识了一位新四军的指导员,并让他逐渐产生了当兵的念头。“指导员告诉我们,现在国难当头,学生们也应当保家卫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杨岑峰说,“他让我们在村里站岗放哨,教会了我们很多抗日歌曲,鼓舞我们的士气。”

从此,受到感召的杨岑峰决定入伍当兵。当时,因担心家人不让他参军,杨岑峰就从家里悄悄地拿了三块大洋,偷偷地与同学们赶往当时皖南行署所在的——屯溪市,投笔从戎,参加抗日。在经历了层层选拔考试后,他终于如愿进入了黄埔军校。

死守同古战士们心里只有一个字“打”

1941年,杨岑峰被分配到了中国远征军第五军96师,成为了抗日前线的一名战士。

当时,为了支援英军在滇缅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中国组建了抗日远征军。杨岑峰参加的同古战役就是缅甸防御战期间作战规模最大、坚守时间最长、歼灭敌人最多的一场战斗。

1942年,正值中国的抗战处于最为艰难的相持阶段,“中英协定”双方共同修建中缅公路,旨在阻止日寇在缅甸扩张,保卫云南边陲。同年,缅甸的仰光市沦陷,同古是扼守公路、铁路和水路的要塞,战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远征军的责任就是死守同古。杨岑峰所在的96师是作战主力200师的侧翼,担负着保护主力不被包围的重任。

到达同古之后,杨岑峰与战士们阵脚尚未站稳,就遭到了敌机盘旋侦查。敌机很快发现了他们,并立即投弹轰炸,很多战士当场牺牲。第二天,日军再次发动进攻,疯狂地向阵地上扫射、投弹,杨岑峰和战友们奋力还击……经过8个小时的战斗,阵地保住了,但60人编制的一个排,幸存者只有18人。

“炮弹、石头漫天飞,山上的树都被狂轰滥炸,我们死守阵地2个多小时,直到增援赶来。退下来的时候,我们排只剩下了18个人。”杨岑峰老人回忆当时的情景,剩下的18个人浑身都是血,就在那一起抱头痛哭。“在战场上,所有的战士心里只有一个字——打,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坚持了8天之后,同古失守。杨岑峰随着从野人山突围后,从缅甸北端进入云南回国。撤回昆明后,杨岑峰所在的配合“飞虎队”作战,最终完成了缅北的。

“那是最长我们中国人志气的一天”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94岁高龄的杨岑峰老人直到今天,依然经常在梦中重温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收音机里说,日本人投降了!”老人非常惊诧,“不是不相信,就是觉得太突然了。”他说,那会儿他正在营房里整理飞机档案。“是真的投降了!”杨岑峰和战友开着吉普车冲出驻地,绕着昆明

城转,战士们扯着嗓子拼命地喊“鬼子投降了!”

“大家高兴极了,我就招呼战友们就街上买鞭炮庆祝。”老人回忆说,卖鞭炮的人太多了,后来老板就干脆不收钱了,让大家拿去放鞭炮庆祝。更有甚者,很多战士就直接朝天打机关,像放鞭炮一样庆祝!

抗日英雄故事7 抗战英雄王志恭

1917年6月7日,他出生在西安六村堡南皂河村一个贫困家庭,父亲为了生计忙碌不息而英年早逝,于是母亲带着他在西安城里靠要饭维持生活。1934年的一天,流落街头的他遇到一位好心军官,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他是故事的主人公,叫王志恭,今年已经99岁高龄。

“1934年西安大旱成灾,我和母亲、弟弟只能露宿街头靠乞讨维持生活,是一位好心军官看我长得机灵,要带我回。那时候,为了能生存、能有口饭吃,我别无选择。”于是,17岁的王志恭加入了国民军第38军。

担当敢死队长英勇战敌

1940年4月,日本鬼子向中条山发动了新一扫荡。是我军和敌军的又一次“生死搏斗”,张志恭老人带我们回忆了那场战役的艰难和惨烈。

“鬼子从北边的张店向我所在的进攻,我们有一个炮兵营横在半山腰,5个步兵营排列在炮兵两侧,每隔三五步便有一挺重机,加上我们阵地地势较高,这样就形成了一条防线,敌人很难攻上来。”老人说,在短短3天之内敌人发起了十几次进攻,战士们昼夜坚守几乎都没合眼。“和我同村的唐生武,背着两袋子馍上山来给战士们送粮食,我和唐生武说,你赶紧走,鬼子一会就攻上来了,你又不会打仗,不要呆在这里,下山做好的后勤工作。”话间,敌人又发起了新一轮进攻,团长李振西见战势越发严峻,命令抽出100名战士组成敢死队,冲下山去消灭敌人主力。

“营长看我平时在指挥行动方面表现出色,让我担任敢死小分队

队长,我挑选了15名精壮机手一起在前面开路。”老人自豪地说。虽然已经进入4月,但“倒春寒”天气特别的冷,可战士们心都热得要命,张志恭赤膊上阵,和其他“陕西楞娃”呐喊着“杀敌报国,在此一举!”。他们趟过洗耳河,顾不上冰冷刺骨的河水,冲入敌阵,拉开手榴弹向敌人投去,靠着仅有的五挺轻机将日军全线溃退。“敌人击退了,可毕竟他们武器好,我们百名敢死队员也牺牲了大半。”老人遗憾地说。

70年代王志恭笔写的回忆录保存至今。

王志恭现在腿脚不方便,经常会坐在院子里听秦腔乘凉。 声东击西智捣敌穴

1943年,38军奉命在河南温、孟地区打游击战,根据情报,温县田村驻扎着一个日军小分队,当时,已经担任重机连连长的王志恭接受命令,歼灭敌人。田村背面临水,其他三面全是开阔之地,易守难攻,王志恭思量再三,为了减少伤亡,他果断决定晚上发起突袭。

夜色渐浓,王志恭和一排长王杰各带一个排开始进攻敌营。途中,遇到一名熟悉地形的老乡,“河岸芦苇荡里有一条小路,可以直接通到鬼子营地后门,平常没有人走动,到后门从左边的排水道就能爬进营地。”老乡为王志恭指明一条重要线索。了解情况后,王志恭让王杰带领工兵班长携带炸药包,通过排水道向敌方军营靠近,自己则带领一队人马佯装直接袭击,半夜三更被惊醒的日本鬼子慌了头脚,此时,王志恭已经提前布置好了5架重机,疯狂扫射一番让鬼子无法还击,趁虚而入的工兵班长很快埋好炸药,拉响导火索。随着“轰隆”一声巨响,鬼子的碉堡被炸得粉碎。“这一仗打的爽快得很,不但消灭了敌人碉堡,还俘获2名日本哨兵。我们的队员没有一个伤亡的!”王志恭说到这,骄傲地露出了笑容。

负责安保见证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郑州宣布无条件投降,王志恭随来到郑州负责受降仪式的安保工作。“那是咱中国人最长志气的一天!我永远也忘不了!”王志恭老人回忆说,“得到日本投降的消息,所有战士心情都很激动,我被安排在举办投降仪式的礼堂外面进行巡逻警

戒。上级要求我们衣着整齐,不上弹,时刻注意军姿,不能出现过激行为,避免影响受降。”王志恭虽然内心激动,但他必须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坚守岗位。

“虽然没有看到礼堂内受降仪式,但我目睹了千万群众在广场参加升旗仪式。群众们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悦,街上骑自行车的人在自行车上插上纸做的中国国旗,商店门口都挂上了灯笼和彩旗,许多市民一边举着啤酒挥洒一边高喊‘鬼子投降啦!狂欢吧!狂欢吧!’还有人在街道上放起鞭炮庆祝,一直到晚上,整条街道都是人流不断,炮声不断,所有人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王老说。

突然,老人哽咽了,“我每次想起那些惨死在日本鬼子炮弹下战友们,真的很心痛。他们要是能看到今天的好日子,那该多好!”

今年6月7日,是王志恭老人虚岁99岁的生日。南皂河村里锣鼓喧天、喜气洋洋,40多口家人共同为老人庆贺百岁寿辰,王志恭说:“经历过战争年代,我们这一代人更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好日子,希望我的孩子们也能珍惜现在,做个能奉献社会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