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说月报》的“国故”研究与新文学刊物的重心转移

来源:筏尚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第4期 No.4,2006 学术探索 20o6年8月 Aug.,2006 Academic Exploration 《小说月报》的“国故”研究与新文学刊物的重心转移 丁 文 (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摘要:本文以《小说月报》在1921至1923年间有关“国故”话题的讨论与酝酿,以及体现《小说月报 整理国故”集 中成果的1927年l7卷号外“中国文学研究”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这份杂志上一度呈现出的“国故”色彩的辨析,试 图呈现出这一新文学重要刊物上关注未够的有关“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并由此透视新文学刊物在屡被言 及的新文学创作与外国文学译介两方面成绩之外的话题转移,并牵涉出“五四”文化语境流变的复杂背景。 关键词:《小说月报》;“整理中国文学”;“整理国故”;“读书杂记”;“译介外国文学”;郑振铎 中豳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6)o4—0130—08 从《小说月报》“通信”栏的读者建议中,一种 运动之后的新文学空间中占据了重要席位的刊 要求得到“国故知识”的呼吁显得引人注目,以倾 物上一度遇合,这一奇异景观折射出的是新文学 心于“新文化”的新文学读者身份而要求正处于 刊物话语的丰富与变异,其背后更蕴含有“五四” 自身的纯“五四”阶段的新文学刊物《小说月报》 文化语境的多元色彩。 ’ 注意“整理中国文学”,这一声音本身便足以令人 深思。“通信”栏正是见证了这一读者呼吁与《小 “国故知识”:“五四”新文学 说月报》在这一问题上复杂态度之间的多回合对 空间中的“后‘五四”’声音 话。有关这一问题,拙作《“新文学读者”读者眼 [921年9月,《小说月报》出版了十二卷号外 中的“(小说月报)革新”》已做过相应讨论①。 “俄国文学研究”,一个月后就有读者要求说:“我 虽然《小说月报》的办刊方针的变动源自诸 很希望你们在出外国文学研究号的行有余力的 多方面的合力,诸如两任主编沈雁冰与郑振铎在 时候,不妨也出一本中国文学研究的特号。我想 个人兴趣上的差异、文学研究会的人员活动所带 来的人事关系、商务印书馆的古籍出版方针上的 这也不见得是我个人的无理的要求,或者还有与 倾斜等等,这些方面或许均对《小说月报》的刊物 我抱同一希望的读者。”∞l3卷l0、l1号上又登载 面貌构成影响;然而本文却拟从新文学读者群体 了“小说月报十三卷号外法国文学研究出版预 的角色扮演与《小说月报》“整理国故”之间的互 告”,读者随后又提出:“请于现筹画之法国文学 动关系作为观照角度。这一角度选取的原因在 研究号出版后,继续邮一册中国文学研究号。我 于,这一时期《小说月报》对于“整理中国文学”的 国文学经过具体的,系统的研究工夫,其真伪处 关注,与这份刊物所面向的新文学读者群的集体 及其价值的可发现评定,将来于吾国文学前途, 参与之间颇有关联。然而这种接受群体对于刊 有莫大关系,其稗益定不亚于研究外国文学。”③ 物面貌的反作用、乃至新文学刊物及其读者相互 显然,《小说月报》所面向的新文学读者们对 构筑的特殊现象,并未受到足够关注。有趣的 于这份新文学刊物屡屡以俄、法文学号外形式所 是,正是“新文学读者”这一“五四”文化语境中崛 体现出的对外国文学的偏重并不十分满意,在大 起的特定群体与“整理国故”思潮这看似无关甚 量灌输译介外国文学方面④,《小说月报》仿佛扮 至隐含对立的二者,在《小说月报》这份在新文化 演了一位费力不讨好的教师角色。常有读者来 收稿日期:2006一o7—2o 作者简介:丁文(1978一),女,江苏南京人,北京大学中文系2003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报刊与文化史。 ①拙作《“新文学读者”读者眼中的“</b说月报)革新”》,载《云梦学刊)2006年第3期,第88 94页。 ⑦苏州冯瑾来信,载《小说月报)13卷lO号“通信”。 @润生来信,载《小说月报)14卷2号“通信”。 ④以l2、l3卷《小说月报》为例,据笔者统计,涉及外国文学译介的文章篇数为397篇,而其它方面的文章仅为9l篇,可见其对于外 国文学译介的绝对重视。 13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信抱怨《小说月报》“太偏重一些外国文学”∞而 忽略其余②,有的读者则表示对翻译作品不大能 读得懂③。在读者看来,作为新文学传播者的《小 说月报》这种单方的大量译介行为本身对于读者 来说,接受起来并没有预期的顺畅。更重要的 是,《小说月报》对于“新文学”的范畴理解似乎有 些过份纯粹与窄化,许多人径直表达了对本国文 后两年沈雁冰主编的《小说月报》(12、13卷)上, 却基本上对此话题甚少触及@,外国文学的译介 才是真正的重头戏。而早有明眼读者对这一最 初宗旨与实际运作间的偏离提出质疑: “贵志改革宣言见十二卷一号里说……中国 文学变迁之过程有急待整理之必要……何以年 来没有这种文字的发表?我很爱读这种文字,故 学的关注,显现出接受者较之对于传播者更为豁 有这样要求。”④ 达的一面。 “先生辈所组织之文学研究会,章程上所定 “贵报近来注意西洋文学的介绍,不遗余力, 宗旨,谓创造新文学,介绍西洋文学,整理中国固 实在使人敬佩!但对于国学的介绍,还不十分热 有文学;两年来贵会对于宗旨之实行如前两项, 心;我以为每期须载介绍国学的文字一两篇,给 可谓尽创造与介绍之能事,此可于小说月报中觇 读者于国学得一点概念。你以为怎样?”④ 之,至于整理中国固有文学一项,迄未见有何表 “我读小说月报已经二年,其中介绍的书籍, 现,想尚在考虑中,不欲遽行发表,否则章程等于 大都是欧美文学。除此以外,可否再介绍些中国 具文,贤者决不为也。” 文学书籍,(由明清至周秦)加以说明,使读者易 其实编者并非忘了最初宗旨,只是其背后心 于选择,或者再批评一下,那是更好了。如此我 态更为复杂。在“改革宣言”中将关于“中国旧有 们尚不懂外国文学的青年,可以先得些国故知识 文学”一项置于六条改革“意见”的最末一条,并 ——况且国故也有好的,也亟应整理,先生以为 云:“上述六条,同人将次第借此刊以实现,交与 然否?”⑤ 国人相讨论。”这一“次第实行”⑨的宣言,无形中 可以注意到,读者们所谈及的中国文学,更 就已流露出这样的主张:《小说月报》虽然一开始 多指向的是“国学”或“国故知识”。“五四”文化 便已认识到整理中国文学的重要性,但在时序上 语境中曾大加讨伐的传统文学,在新一代读者那 却不妨从缓,借鉴西洋文学以改造新文学才是当 里更多关心的是如何与外国文学一样,纳入自我 务之急,整理中国文学成为了一项重要却可以不 的知识体系中去。于是他们会向在一直扮演青 妨推迟的事业。倒是用沈雁冰谈到外国文学时 年的文学教师角色的《小说月报》要求能够得到 翻译的一段话来解释这一宗旨与行动间的缝隙 有关“国学”方面的常识普及与原理输入,因为在 也颇恰当:“个人研究固能惟真理是求,而介绍给 他们看来,国学知识自然属于知识结构中的当然 群众,则应该审度事势,分个缓急。……我始终 一环。然而这一读者群体更多出于知识构筑考 觉得个人研究与介绍给群众是完全不相同的两 虑的呼吁,客观上却使得《小说月报》不得不对自 件,未可同论。”@这实际上体现出《小说月报》在 身对传统文学的有意忽略这一态度做出反思。 个人研究兴趣与学术普及问题上的看法:个人趣 细读革新后的第一期《小说月报》(12卷1 味固然可从学术研究目的出发,而公众言论的文 号):从篇首沈雁冰的“改革宣言”、随后郑振铎的 学主张,则要看是否合乎时代大势,否则,学理上 “文艺丛谈一”以及附录中郑振铎起草的“文学研 再先进的言论都要暂缓发表。“整理中国文学” 究会简章”,都一再表明要把整理中国文学与译 作为最初宗旨的提出,确实出于同人的学术眼 介外国文学同等对待。于是,说“整理中国文学” 光,而此后的迟迟未动,却是由于较之输入外国 本是《小说月报》的一项初衷并不为过。然而,随 文学与新文学创作这两类更为“纯粹”的新文学 ①徐文台来信,载《小说月报}14卷l1号“通信”。 ②如l3卷2号谭国棠来信、l3卷5号南通朱畏轩来信。 ③如l3卷8号王砥之来信。 ‘ ④ 南通狼山何玉盎来信,载《小说月报}14卷8号“通信”。 ⑤ 保定王兴刚来信,载《小说月报}14卷l2号“通信”。 @ 以至于有的研究者误认为:“在他(按:指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两年期间,《小说月报》根本没有发表一篇‘整理中国旧文学’ 的论文”。见董丽敏:《想象现代性——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OO2年),第67页。事实上,这一时期发表的 中国文学方面论文应为是郭绍虞的《谚语的研究》(12卷2—4号)、俞平伯的两篇“故书新评”(13卷7号上的《后三十回的红楼梦》与l3 卷8号上的《高作后四十回底批评》)以及唐钺的“评论”(13卷lO号上的《旧书中的新诗》)。 ⑦王砥之来信,载《小说月报》l3卷8号“通信”。 ⑧万良溶来信,载《小说月报》l3卷7号“通信”。 @ 沈雁冰在给冯瑾的回信中也说,有关中国文学研究的文字“想看现在的需要的缓急与否而次第介绍”。载《小说月报》l3卷lO 号“通信”。 0沈雁冰给万良溶的回信,载《小说月报》l3卷7号“通信”。 】3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话题,前者时机尚不成熟。但读者们关于“中国 文学研究”号外的呼声,却无疑启动了《小说月 报》从单纯的“五四”文学情境中步人“后‘五四”’ 然而“时局”不允许——这并非一个“坐下来翻旧 书”的年代:“照现在‘假古董’盛行的情势而论, 我反极盼望懂得真古董的朋友出来登个‘谨防假 冒’的广告呢!”这一“谨防假古董”的心态,沈雁 冰同一时期还有过重复表达: 时代的过程。可以说,《小说月报》对它的读者群 的反馈相当重视,甚至充满了一种惟恐负其所望 的惶恐①。读者的高度期望印证了《小说月报》关 于引领文坛潮流的构想,而这一构想的实现,则 需要《小说月报》不仅带给读者以属题中应有之 义的“纯正新文学”,更要于此之外,为读者们的 即时需要灵活应对,因而《小说月报》自会将读者 就在刊载陈德徵来信的同一期“最后一页” 中,沈雁冰说: “现在‘保存国粹’之声又很热闹,但其中恐 怕难免有许多被误认的‘粹’;我们觉得若以‘非 粹’的东西误认为‘粹’其罪更甚于‘不保存’,这 要求作为办刊方向的重要参照。这便使得扮演 一点,我们要请大家注意” 了“文学教师”角色的《小说月报》对其一贯分个 紧接着在给万良溶的信中又说④: “轻重缓急”、充满策略性的文学主张进行反思。 具体探究读者们对于中国文学的态度时,一 “文学研究会章程上之‘整理中国固有文 学’,自然是同志日夜在念的;一年来尚无意见发 种从学理高度对“整理中国文学”必要性进行条 分缕析式的阐发,请求加大“整理中国文学”力度 表的缘故,别人我不知道,就我自己说,确是未曾 的迫切呼吁显得更为引人注目。如l3卷6号中 下过怎样的研究工夫,不敢乱说,免得把非‘粹’ 芜湖五中读者陈德徵的来信,强调了新文化人要 的反认为‘粹’。” 抛弃在“珍守秘决”的“贵族式的先生们”和“自私 这份努力辨清“粹”与“非粹”的谨慎中可见, 文学家”面前的“藏拙”心态,而应去抢夺其领地, 无论是编者还是读者,对于“整理国故”中“非粹” 就算其研究成果“犯了‘隔靴搔痒“毫无精采’的 部分的发掘将对新文学发展可能造成的障碍均 毛病”也毫不“打紧”,因为前者的“讪笑”,正对 保持了一份必要的担心。于是沈雁冰虽也曾起 “发扬中国文学上有所补益”。联系到几个月以 意要在《小说月报》上“加辟‘故书新评’一栏”,进 后沈雁冰收到朱畏轩那封让他很难作答的有关 行“小规模的‘整理国故”一,然而这一规模“小” 南高教授柳诒徵南通演讲的信,这类所谓“知中 到也就是13卷7、8两期中的俞平伯两篇《红楼 国文学而又珍守秘诀的贵族式的先生们”或许让 梦》论文,此后也就不见提起。至于那些富于思 他印象深刻。而陈德微对新文学家应具备的“整 考力的读者则一方面强调研究中国文学的必要 理中国文学”的必要“勇气”,放开来走出第一步; 性,另一方面却又在担心《小说月报》一旦对其译 才有打破“国故家”专利的可能,从而更稳固其自 介外国文学的纯正新文学主题有所偏离,是否会 身地位的强调,也正是《小说月报》所亟需的一声 有走向“复古”之虞。这种“审慎”@与徘徊心态, 棒喝。 也许正是“整理中国文学”这一“后‘五四”’话题 值得注意的是,陈德徵还特意声明其主张绝 在《小说月报》革新初期提出所遭遇的困境。 非“复辟式的复古”,这点补充颇为有趣——读者 心目中的《小说月报》好像很容易走向极端:一旦 “读书杂记”:《小说月报》的 不再矫枉过正般大量引进异域花朵,就立刻会有 “国故”因缘及其影响 投奔对手而去的危险;在“以纯粹的西洋口味的 1923年郑振铎接替主编,14卷I号的一个显 文学饱饷国人”②与“转而复古”之间,相隔只有 著印象是《小说月报》的“整理中国文学”有了具 一层纸。但读者陈德徵的警惕感,却正触动了沈 体行动:这从篇首郑振铎的《读毛诗序》、一组题 雁冰的心结。他的回信中,表达了他也极认同中 为“整理国故与新文学运动”的“讨论”、以及十二 国文学研究的重要性,也一度很想“读读旧书”③; 则“补白”⑦性质的“读书杂记”中可以感受到。沈 ①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沈雁冰给读者的回信中读到:如l3卷2号中给周赞襄的回信、l3卷5号给黄祖.沂的回信、l3卷6号给谢立 民的回信。 ② 王砥之来信,载f/J,说月报)13卷8号“通信”。 ③ 1921年9月21日沈雁冰在致周作人的信中曾表明自己“有个研究中国文学的痴心梦想”,《茅盾全集》第36卷,人民文学出版 社,1997年,第32页。  ・④ 沈雁冰给万良溶的回信,载《小说月报)13卷7号“通信”。 ⑤ 《小说月报)13卷6号“最后一页”。 @ 如郑振铎给孙一影的回信,载《小说月报》I4卷l0号“通信”。 ⑦ 《小说月报)14卷l号的目录中,“读书杂记”栏目之下,附有“补白”二字;但从l4卷2期开始,目录中即不再有“¥1"fa”字样。l4 卷6号郑振铎在给读者寒冰的信中亦云:“读书杂记,原是作为补白用的,所以不大登长篇的东西”。 13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雁冰时期读者的“国故”呼声在郑振铎那里得到 了某种落实,《小说月报》不再是一副大力输入外 国文学的纯正口味,对旧文学的回避裂痕在悄然 而这一栏目变动的背后,正与顾颉刚自121年29 月至1923年底的一段个人经历密切相关。1921 年2月顾颉刚因祖母病事,来回奔波于苏州和北 京之间,由此便与上海的文学研究会朋友往来遂 密。自123年5月20日的“文学研究会定期刊 9弥合。由此,这份堪为“五四”新文学刊物代表的 杂志显示出了一种重构“五四”抑或丰富“五四” 的努力。 其间郑振铎的个人兴趣与努力工作,自是毋 庸多言。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办刊设想的具 体落实并非主编一人之力即能实现,还须种种机 缘巧合。早有研究者看到了这位首提“整理旧文 物之一”《文学旬刊》的第七十三期起@,至1923年 l2月3日第九十九期的《文学》止@,顾颉刚还担 任起了该刊的“负责编辑人”。而这一期间,正是 “读书杂记”栏的旺盛期。 123年中顾颉刚“为《小说月报》写读书笔记 9学”①口号的新文学家在学术思路上对胡适的紧 若干则”⑦。到了1924年二至四月间,在已经回到 跟,并指出《国学季刊》在郑振铎心目中不寻常的 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之后,顾颉刚仍“为《小说月 地位②。然而笔者却想仅就这一时期《小说月报》 报》写《读书杂记》若干则”⑥。可以推想,正是这 上出现的具体栏目“读书杂记”,指出另一位北大 两次所写的“读书杂记”,加上1922年十二月钞给 国学门中人顾颉刚对《小说月报》在“整理中国文 郑振铎的《读诗随笔》⑨,构成《小说月报))1923—25 学”问题上的某种类似于中介性质的影响。 年“读书杂记”的重要稿源。而随着1923年底,顾 l4卷1号上的新栏目“读书杂记”,专门发表 颉刚辞去了商务印书馆职务回到北京@,“读书杂 关于中国文学研究方面的读书心得与小型成果, 记”便失去了一位主要作者从而迅速减少以至于 往往附于一篇较长文章的末尾空白处,确实很像 无了。这一栏目曾受到读者@与学界欢迎。l4卷 “补白”。其涉及话题种类多样,篇幅最长的将近 5号“通信”中有钱玄同1923年2月9日0给顾颉 一千五百字④,最短的只有三十字④。自l4卷1 刚的一封信,在谈到其“读书杂记”时钱玄同甚至 号(1923年1月)始,至l6卷5号(1925年5月) 这样说: 终,《小说月报》上总共发表了六十六则“读书杂 “两年来所见先生‘东鳞西爪’之‘诗说’,觉 记”。其中,绝大部分又发表在1923年第14卷 得无一不好。……但我别有一种希望,先生的‘诗 上,占到五十五则;1924年第l5卷起数量便锐 说’除登入小说月报中的以外,可否分些给国学季 减,只有十则;1925年第l6卷统共只有一则。作 刊?小说月报是文学的杂志,当然应该登载;但是 者共有七位,按写作数量排列分别为:顾颉刚(三 我们又很希望国学季刊中多些‘离经叛道“非圣无 十六则),郑振铎(十八则),周予同(六则),严敦 法’之材料,免得它渐渐地‘遗老化’。这一层,我很 易(三则),王伯祥(一则),叶圣陶(一则),徐调孚 希望先生帮助——不仅关于诗经的。” (一则);可见半数以上的“读书杂记”出自顾颉刚 原本只占“补白”地位的“读书杂记”,由于有 的手笔。1924—25年的l5、l6卷上共有十一则 了顾颉刚的作品而让《国学季刊》的编委起了拉 “读书杂记”,其中八则为顾颉刚所写,二则为严 稿的念头,足见出顾颉刚的影响力。而对于《小 敦易所写。这也就是说,自1924年l5卷起,“读 说月报》主编郑振铎来说,顾颉刚正是其心目中 书杂志”栏几乎全赖顾颉刚一人稿件的维持。 对于刊物的“整理中国文学”方面帮助甚大的理 由此可见,1923年第l4卷《小说月报》的“读 想人选@。而对于读书动笔甚勤的顾颉刚来说, 书杂记”栏目有过集中出现,随即又迅速消歇。 《小说月报》所需要的“读书杂记”,正是其平日真 ①陈福康:《郑振铎论》,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83页。 ② 见徐雁平:《胡适与整理国故考论——以中国文学史研究为中心》,其中有专节讨论“‘整理旧文学’的‘新路’:论胡适对郑振铎 的影响”,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98—215页。 ◎ 顾颉刚:《元曲演奏的形式》(读书杂记),载《小说月报}14卷8号。 ④顾颉刚:《乐府》(读书杂记),载《小说月报》l4卷4号。 ⑤ 这一期《文学旬刊》的卷首,有一则郑振铎(署名“西谛”)的《给读者》;“我们于原来的编辑人以外,又加入许多负责的撰稿者。” 文末所附“本刊的负责编辑人”共十二人,中有顾颉刚。又见顾潮:《顾颉刚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83页。 @ 顾潮:《顾颉刚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89页。 ⑦顾潮:《顾颉刚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9o页。 ⑥顾潮:《顾颉刚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93页。 @ 这便成了《小说月报}14卷中那些让钱玄同觉得“东鳞西爪”却“无一不好”的关于《诗经》的“读书杂记”。又见《顾颉刚年谱》第76页。 0顾潮:《顾颉刚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89页。 ⑩ 如l4卷6号上寒冰来信:“贵报新添的读书杂记,好极了!但我希望她的篇幅能稍增加!文辞以后能详尽些!像胡适的读书杂 志一样!” @顾潮:《顾颉刚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78页。 @用郑振铎的话来说,顾颉刚不啻正是一位于此方面“有研究的先生”,见郑振铎给何玉鑫回信,载《小说月报}14卷8号“通信”。 l3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正的“读书札记”,对其来说写作并不困难,于是 “整理中国文学”与后者的“整理国故”在宗旨提 自然亦体现出其一贯的学术考虑①。 倡或具体方法上均存在跟随与摹仿的事实并不 虽然“读书杂记”栏目在《小说月报》上的出 奇怪。但问题在于,胡适的影响相当程度上是通 现颇有些昙花乍现的意味,然而其潜在影响却在 过此时与文学研究会接近的顾颉刚这个“中介环 延续。这一点,从17卷号外“中国文学研究”的酝 节”具体作用于《小说月报》的刊物面貌上的,“读 酿过程便能看出。可以注意到,早在14卷10号 书杂记”栏目就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例证。诚如顾 卷首便出现了“中国文学研究”号外的“征文启 颉刚自言其“孟姜女研究”得益于胡适的启发⑤; 事”,而在三类“征文种类”中,最后的所谓“其它” 他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读书杂记”中许多观 类指的便是“一切读书杂记,目录,重要作品的文 点也均能在胡适那里寻到踪迹。然而顾颉刚的 字上的校勘及其他”。联系其时《小说月报》上正 独特性却正在于他是一个能把胡适的“眼光”具 同期刊载的“读书杂记”,不难看出这种对于“征 体化作“实绩”的勤奋学者,因为仅凭胡适的思路 文种类”的设置策划绝非凭空而来,正是受到了 设想是无法让“整理国故”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 “读书杂记”栏目的启发影响。 1923年郑振铎主编的14卷《小说月报》上着 颇有意味的是,到了1927年6月出版的17 意凸显的“国故”色彩,客观上与新文学读者的呼 卷号外“中国文学研究”中,大小其七十一篇文章 唤密不可分。然而这一“整理中国文学”从设想 中,有十八则文字可对应于“征文种类”中“其他” 到具体实现,却又与此时来自北大的顾颉刚与文 类,即与“读书杂记”的栏目文章颇为相类。虽然 学研究会的接近这一客观因素相关。顾颉刚的 这辑号外中并没有顾颉刚的作品,然而颇具顾颉 到来,不仅为《小说月报》增添了“读书杂记”的栏 刚色彩的“读书杂记”这一形式却得以充分呈现。 目亮点,更将胡适有关“整理国故”的构想通过他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除了这一形式上的沿袭之 的作用而具体落实到了《小说月报》(或者说主编 外,郑振铎在其间还发表了四篇重要短文:即《武 郑振铎)的相关思路上。郑振铎的着意力邀促成 松与其妻贾氏》、《中山狼故事之变异》、《螺壳中 了顾颉刚与文学研究会的这段关联,同时也使得 之女郎》和《鲁智深的家庭》,其中对于顾氏的“孟 以倡导新文学起家的郑振铎一代,在其最初开展 姜女研究”思路更有了形神兼备的承接。 “整理中国文学”之际得以从北大国学门获得学 值得注意的是,郑振铎这种接着顾颉刚“故 术启示与方向感,“整理国故通过文学研究会在 事转迁”的话头往下说的方式,早在此辑“号外” 南方扩散,从而逐步形成一种极有影响兼具思想 出版之前便已见端倪。1926年《小说月报》第17 性和学术性的运动”@。 卷中,郑振铎将好几则“卷头语”②与“最后一 页”③都写成了类似“读书杂记”的形式,在其间 《小说月报》l7卷号外:“译介外国文学” 表达相当多的文学见解。17卷10号的“最后一 框架中的“中国文学研究” 页”中,更强调了“故事及传说的转变与进化”在 1927年6月的《小说月报》出版了17卷号外 “研究中国文学的工作中”的“有趣”和重要;并以 “中国文学研究”。作为这份新文学刊物将传统 顾颉刚的孟姜女研究为典范,认为这一研究思路 中国文学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一次成果展示,此 中存在着巨大的学术潜力,从而将顾颉刚的研究 辑号外的编纂历程较之以往两个俄、法文学研究 提到一种范式高度。 号外来说可谓姗姗来迟⑦。一再展期的背后④,显 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郑振铎对于自己所 示出《小说月报》在蒂结其“中国文学研究”成果 代表的“我们”与胡适所代表的“他们”有着明确 时的某种小心谨慎。新文学建设者们一旦将旧 的代际意识④;于是前者在《小说月报》上开展的 文学置于研究而非批判对象时,其视角、思维均 ① 如体现了其“孟姜女研究”思路的l4卷ll号的“读书杂记”《郑樵对歌词与故事的见解》,以及l4卷2号的“读书杂记”《庄暗香》 等。 ②如《小说月报}17卷7一l0号。 ③如《小说月报)17卷1O号。 ④杨志:C史家”意识与“选家”眼光的交融——(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研究》,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2002年,第7 页。 ⑤顾颉刚:《答李玄伯先生》,《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72—273页。 ⑥ 徐雁平:《胡适与整理国故考论——以中国文学史研究为中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15页。 0 “俄国文学研究”号外的酝酿时间为1921年初(见《小说月报)12卷3—5号卷首的“小说月报特刊号外俄国文学号预告”),而出 版时间为1291年9月,其中只经历了9个月不到的时间。“法国文学研究”号外的酝酿时间为1922年下半年(见《小说月报)13卷l0、ll 号卷首“小说月报十三卷号外法国文学研究出版预告”),而出版时间为1294年4月,其中也只经过一年半左右的时间。相比之下,“中国 文学研究”号外的酝酿起于1923年l0月(见《小说月报)14卷l0号“征文启事”),而出版于1297年6月。历时近四年。 ⑧见l5卷4—5号上的“征文展期启事”,以及l5卷l2号卷首的《小说月报》“第十六卷的新计划”等。 13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需要一种转换过程。《小说月报》编者亦深知自 我的长处与短项,在如何调动自己所熟悉的资源 从而更快适应新文学读者呼唤中的这一中国文 学研究方面的教师角色,编者们不可能不费一番 思量。 均围绕一个作家用多篇论文进行介绍,这些作家 依次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泰戈尔、屠格涅夫、包 以尔、法朗士和霍曾德曼。一共发表了22篇介绍 这些作家作品的论文,论述角度为传略、思想、作 品等。作家的最终选定与沈雁冰的当初设计有 些不同,不难推想周作人参与其间的痕迹。 有关“时代的研究”的译介中,其“时代”性、 历时性状况要稍为复杂。首先体现在《小说月 报》对于“当年”正值重要诞辰年份的外国文学家 相当关注,并选择此种时机进行纪念与作品介 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现象:以译介外国文 学闻名的文学研究会在构筑自己的“中国文学研 究”时,其思维惯性不会不依赖于其介绍外国文 学时论说方式。不妨再来解读那份体现出编者 对“中国文学研究”号外的总体构想的“征文种 类”。 绍@,表现出一种立足于“此时”“此地”与近代西 l4卷l0号卷首的“征文启事”中将“征文种 洋文学的传统进行即时对话的鲜明意识。 类”分为三类:即“通论”、“专论”与“其他”。所谓 与这种与外国文学史的“传统”对话同时的, “通论”,是指“泛论中国文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是关注与新文学处于共时状态中的国外文坛的 其“思想上与艺术上的特质与缺点,及其他”;所 最新讯息,这就是《小说月报》l2、l3卷中几乎每 谓“专论”则要求分别从时代、分类、作家、作品等 期都有④的经典栏目“海外文坛消息”。两年中, 角度人手,其实仍是某一限定范围内的“通论”文 “海外文坛消息”共登载了148则消息,伴随了新 章。如果将号外中的中国文学研究论文与译介 文学的成长历程。与这一栏目相似的,还有“战 外国文学最力的1921—22年l2、l3卷的《小说月 后文艺新潮”栏@,其译述一战对各国文学影响的 报》进行对照的话,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 文章共l3篇。另外,还有一些不断关注外国文坛 的相似之处。上一部分已对“其它”类与“读书杂 现状的零星文章⑥。 记”栏目的关系做过一番梳理,此处且着重分析 由此可见,《小说月报》的外国文学译介明显 前两个类别与《小说月报》以往的译介外国文学 突出了一种立足于“此地”(现代)、“此地”(中国) 的文章类型之间的微妙关联。 的意识,即一切译介活动均是置于“新文学”的 在《小说月报》一贯的译介外国文学的论文 “当下”视野中完成的,都或显或隐地要与“新文 中,“分类的研究”一类,即介绍某一文体的外国 学”构成某种关联;而对外国文学史的古代部分 文学的数量最少①,译介中的着重角度是对于作 则明显忽略⑦。而这种译介外国文学中的“厚今 家、作品、国别、时代等因素的关注。而这种有关 薄古”的背后,恐怕亦与周作人的影响密不可分。 “作家的评传”、“作品的研究”及“时代的研究”的 在《小说月报》l2卷2号的“通讯”中登有周作人 背后创意则不能不提到周作人的潜在影响。 1920年l2月27日致沈雁冰的信: 在有关“作家的评传”与“作品的研究”上, “陈胡诸君主张翻译古典主义的著作,原也 《小说月报》l2卷l至6号上,每一期均有1至2 很有道理;不过我个人的意见,以为在中国此刻, 篇外国作家的介绍文字;到了7一l2号上的作家 大可不必。……因为人心终有点复古的。译近代 论数量锐减,只有ll号有周作人《日本诗人一茶 著作十年,固然可以使社会上略发出影响,但还 的诗》以及8号、l2号上的两篇翻译的作家论⑦。 不及一神曲出来,足以使大多数慕古。在中国特 而沈雁冰1921年l0月l5、22日接连致书周作 别情形(容易盲从,又最好古,不能客观)底下,古 人,谈论对于下一年《小说月报》作家论栏目的新 典东西可以缓译……且中国此刻人手缺乏,连译 计划。在得到周作人的建议后,第二年的l3卷1 点近代的东西不够,岂能再分去做那些事情呢? 至6号上,每期均有“文学家研究”一栏,且每次 ……倘若先生放下了现在所做最适当的事业,去 ①这方面的论文仅有谢六逸的《西洋小说发达史》(载《小说月报》l3卷l,2,3,5,6,11号)、瞿世英的《小说的研究》(载《小说月报》 l3卷7—9号)及周作人的《日本的诗歌》(载《小说月报》l2卷5号)。 ② l2卷8号《罗曼罗兰评传》(Anna Nusshaum原著孔常译)、l2卷l2号《意国文学家邓南遮》(日本村松正俊著海镜译)。 ③ 如l2卷5号的“卷头辞”《百年纪念祭的济慈》(沈雁冰)、l2卷9号中为“檀德六百周年纪念”而做的《神曲一脔》(钱稻孙)的介 绍、l3卷l2号的《今年纪念的几个文学家》(佩韦)等等。 ④ 除了l2卷l0号,此期为“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 ⑤这一栏目存在于l3卷8号至l2号。 ⑥如l2卷4号的《日本文坛之现状》(日本宫岛新三著,李达译),l2卷ll号的《新希腊文学的近状》(法国Asteriotis著,汉俊译)、 《日本文坛最近况状》(晓风)等。 ⑦ 到1926年l7卷以后《小说月报》才开始对所谓“西洋国故”进行有意识的关注,其中原因,恐怕也与此时周作人已与文学研究会 疏绝往来、其影响减弱有关。 13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译神曲或失乐园那实在是中国文学界的大损失 了。” 于是,一方面用“新文学”对古典文学进行无形中 周作人主张应首选“近代著作”进行翻译介 绍,而“古典东西”则无妨暂缓,这一翻译原则正 浸透了周作人一以贯之的国民性思考。然而,不 管《小说月报》诸君是否真正领会了周作人的深 层忧虑,这一翻译原则却对其时非常信任、尊重 周作人的文学研究会的人产生深远影响。沈雁 冰的回信中当即表示将放弃那种试图“系统介 的压抑批判,另一方面,又将民间文学提到与古 典文学并肩而立的地位上从而对前者彰显放大, 这便使人联想到胡适“死文学”、“活文学”的“双 线文学观念”。虽然古典文学、民间文学并未直 接比附于“死文学”与“活文学”的思路,但说“五 四”时期流行的文学观念确有融进转换到了《小 说月报》自身“中国文学”的整体观念中的显明印 记。两种文学高下的微妙差异以及着意塑造的 绍”的打算: “双线文学”的并列格局,也是明眼人一望即知。 “若定照系统介绍的办法办去,则古典的著 在卷首《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一文中,郑 作又如许其浩瀚,我们不知到什么时候才能赶上 振铎指出了中国文学研究的三条“新开辟的研究 世界文学的步伐,不做个落伍者!思想方面的弊 的途径”:即“文学的外化”、“巨著的发见”与“中 害,姑尚不说呢。而且古典文学的介绍,所需时 国文学的整理”。其中“巨著的发见”,指的便是 日人力,定比介绍近代文学为多,先生所说现在 人手不够,这是我们现在实在的情形……” 要将佛曲、弹词、鼓词、皮黄戏的剧本、各地的小 由此,近代以来的外国文学便在很长一段时 戏唱本等向来未登大雅之堂的民间文学材料纳 间内定格成为《小说月报》的译介视野,而强调与 入到文学史的视野中,这就使得传统意义上的 当下现实的关联更成了译介工作的潜在出发点 “中国文学研究”呈现出一片有着众多生荒地的 与根基所在。 “未经垦殖的大荒原”@的景象。需要注意的是, 用这一《小说月报》式的“译介框架”来返观 这种“平等的眼光”除了受到如研究者已揭示的 17卷号外“中国文学研究”,会发现这份新文学刊 胡适执笔的《(国学季刊)发刊宣言》的影响外④, 物的国故研究仍然不脱其最为熟悉的译介气息c- 其实还融人了早在14卷2号中读者润生来信中 值得关注的是,号外中有关“分类的研究”中,不 所提的建议。与前文谈到的陈德徵来信相比,润 仅涉及散文(包括与之相关的韵文、骈文)、诗、 生来信中的突出之处在于提出了如何“整理国 词、赋、戏曲、小说等文体,更对属于民间文学范 故”的四点方法:“科学的方法”、“实验的态度”、 畴的歌谣、故事、二黄戏、滩簧、“咸水歌”等类型 “现在的思想”⑤、“平等的眼光”。这封信于《(国 予以专门探讨。或许这是源于主编郑振铎个人 学季刊)发刊宣言》之前@便已独立提出了“整理 对俗文学的特殊爱好,然而却显示出《小说月报》 国故”的基本要诀,使得主编郑振铎发出了“极赞 视野中的“中国文学”不再是狭义上的“古典文 成”的感佩;到了《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中更 学”,而是在“五四”时期“眼光向下的革命”中,也 将润生的建议落到实处。郑振铎提出的中国文 以一种“平等的眼光”去“发现民间”,将民间文学 学研究的两条新观念——“归纳的考察”与“进化 置于与古典文学同样地位加以研究。 的观念”,也是悄然回应了润生所提的“科学的方 然而对待这两种文学时的态度又有差别。 法”与“现在的思想”。于此,“新文学读者”读者 且以号外中的一位重要作者朱湘为例①,这位“新 们不仅呼唤并催生了《小说月报》“整理中国文 诗人”在其古典诗歌与戏曲研究中,总将“新文 学”步伐与实绩,更将自己的远见卓识融人了“中 学”眼光带人古代文学研究中来,有种为研究对 国文学研究”号外中的纲领性总论《研究中国文 象诊断解剖的口吻,因而显得隔膜而缺乏体贴; 学的新途径》之中,在此意义上,认为“中国文学 且随处加入大段感想,这在当时即已被人诟为 研究”号外是“新文学读者”读者与《小说月报》之 “妄逞胸臆”②。然而这种强化“新文学”的价值观 间的互动产物或许并不为过。 以衡量古典文学的价值大小有无的作法,却正是 这种“平等的眼光”不仅体现在将民间文学 《小说月报》“整理中国文学”中的一种思维特色。 与正统文学放到一起,还将“中国文学”纳入“世 ① 他在号外中发表了九篇长短不一的文章,数量上仅次于郑振铎。 ②镜:《评小说月报中国文学研究号》,载1928年2月l8日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 ◎郑振铎:l7卷8号“卷头语”。 ④ 徐雁平:《胡适与整理国故考论——以中国文学史研究为中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03页。 @ 陈德徵的来信中也强调了要用“现在的眼光思想”去重估旧文学价值。可见,“整理中国文学”中的“当下性”已成为探讨中的潜 在出发点。 ⑥ 润生来信末尾附有写作日期,为“一九二二,十二,二十一”,而《发刊宣言》则发表于1923年1月《国学季刊》第一卷第一号。 13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界文学”的整体图景中加以考察。其实从“俄国 “旧文学”再到“中国文学”的过程。“国故”是对 文学研究”、“法国文学研究”,再到“中国文学研 一切中国过去的学问的统称,而《小说月报》的 究”,其命名方式的背后便反映出一种“国别”文 “整理国故”则自然圈定在了需要用其“新文学” 学的线索。而郑振铎的《文学大纲》更是集中体 的新眼光加以重估的“旧文学”上。即是“重估”, 现了这一重构世界文学图景的思路,如14卷1O 则必有现代眼光的投射,于是民间文学也被纳入 号上“请读第十五卷的小说月报”的广告中所说: 了与“旧文学”的相等位置加以平等对待。而以 “明年的本报拟刊载《文学大纲》一种,系‘比较文 国别文学概说而擅长的《小说月报》,又将本来与 学史’的性质,自上古以迄近代,自中国以至欧美 新文学相对的“旧文学”,暗自转换而成为一种作 日本阿拉伯各国的文学都有叙到”,而在15卷1 为国别文学的“中国文学”,其研究对象的古典特 号起至18卷1号终的“论丛”中几乎每期都连载 质渐渐褪去,一个被纳入了世界文学图景中的愈 有郑振铎的《文学大纲》①。在他的叙述中,“诗经 趋阔大而有待垦殖的文学研究的“大荒原”凸显 与楚辞”成了讲完圣经故事和希腊神话之后顺理 而出。 成章的讨论对象;而“中世纪的中国诗人”与“中 早有论者看到了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文 世纪的欧洲文学”也均纳入同一时空加以研究; 学周报》上由批判旧文学到将“文言写作从攻击 至于“十八世纪的中国文学”与18世纪的英、法、 对象变成了研究对象”④的变化,而这一转变过 德等诸国文学更因共处同一个世纪而顺次叙来, 程在与文学研究会关联紧密的《小说月报》那里 以国别分章只是为了论述方便。《文学大纲》在 仍有鲜明体现。对于《小说月报》来说,其“国故” 最初的写作构想中,郑振铎就有很明确的仿照西 研究又离不开新文学读者群体的参与身影。这 洋“文学史”而作的动因⑦。于是,这些“约占全书 种话题变迁的背后,暗示出“五四”新文学空间中 四分之一”@的中国文学部分,整体框架和叙述 对于曾经异质元素的整合过程,以及这一文化空 模式势必要受到占更大比例的外国文学的影响。 间所可能蕴含的复杂与多元。 在《小说月报》的视野中,有一个由“国故”而 A Study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Short Story Magazine and the Conversion of the Theme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Publications DII、『G wen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With the topic of traditional litemture discussed continuously in The Short Story Magazine from 1921 to 1923,and in the extra volume(Vo1.17)of 1927 as the target,this article dicsussed once more the same topic of how to evaluat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mture,which could be regarded 818 the continuation ofthe previous dis. cussion.Basing on previous studies,I tride to emphasiz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study.purely Chinese tradi・ itonal literature,to which not enough attention had been siren by the Magazine,for in the earlier study,the Maga. zine had talked much more about modem Chinese literary wriitngs sa well as the translation nad introduction of of卜 eign literature.And my dicsussion were based on the complex ocntext of May Forth Movement culture hwich Was in state of lfux at that time. Key words: I11e Sh0rt Story Magazine;evaluation;Guogu;sesays;foreign literature;ZHENG/:hen—duo [责任编辑:燕妮] ①只有<小说月报)15卷8号、l6卷6—10号没有连载。 0郑振铎在“答周仿溪君(通讯)”中说:“原来我着手编辑文学大纲时,本以特林瓦德(J.Drinkwater)的‘Outline 0fLiterature’一书为 取材的根据,故仍其名日<文学大纲》”。载于<小说月报)17卷ll号。 ③见第l8卷第1号广告“商务印书馆发行.文学大纲,郑振铎编,预约展期三月”。 ④贺麦晓:<二十年代中国的“文学场”》,载<学人》第l3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3月,第302页。 1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