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的误区

来源:筏尚旅游网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的误区

郝文香(河北省邢台县马河中学)

摘要:千百年来,教学都是通过班级授课和黑板、粉笔来进行。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它有着传统教学无以伦比的优势,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喜爱。但在中小学的语文课堂中,多媒体课堂教学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滥用、误用多媒体等现象,使语文教学陷入了新的困境。比如在大力使用多媒体的同时,其他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能一概否定。如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录音机的播音功能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许多优点也不是多媒体所能完全替代的,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选好用足合适的多媒体。本文主要对多媒体在语文教学运用中的误区方面的研究加以综述,以期对今后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做一些初始工作。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运用误区

美国苹果公司总裁斯卡利曾声称: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

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像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

但是,目前,有的教师仅把教学内容以文字形式输入电脑,把教学环节编成程序,然后播放,教师课堂课没有离开鼠标;又有人给有关作品提供的文字配画,输入电脑,学生

整堂课没有离开读连环画。

可见,目前,相当一部分人误认为只要把教材搬进电脑,或简单地给文字配以图像、声音;然后播放,便是多媒体教学。这实在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多媒体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这一点勿庸置疑。但以上种种做法都有为用电脑而用电脑的倾向,而对于学生是否受益,受益什么没有作进一步的思考。电脑的使用成为一种肤浅的赶时髦,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其他教学媒体的运用一样,不是盲目、无原则、杂乱无章的、应该十分注意这种手段使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使用恰当,会起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效果;反之,则可能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种之一。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理由如下:

其一,母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朱熹提了“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作为语言经验的这种“语感”的心得,当然得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数、理、化等别的科学也不同。其它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

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代替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

其二,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方式。但是,对于语文课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表现一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汉姆莱特”。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

其三,文字作品贵在以情感人,语文教学不容忽视情感的作用。 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作为用语言构筑起来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十分重视情感受的交流。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讲解和分析,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是十分有益而且十分必要的。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每个有经验的老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上接收信息,然后作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举首投足、脸部表情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的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另一种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的“满堂灌”。

其四,传统教学与现代媒体结合,强调文本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新生物,其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其进步性与优越性无可置疑,但其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课堂

实践所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如果我们一味地去追求表面的奢华和大容量,一味地追求新颖和现代化,结果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搞得学生在课堂上顾此失彼,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文本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能为了使用电教手段而完全把文本束之高阁。我们应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运用教学手段,使得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化。

其五,正确灵活地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的关系。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包含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其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所使用的手段、方法。

其六,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辅助教学,要注重教学实际效果。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曾说:“如果两件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非要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才能取得教学实际效果。如培养朗读能力,既可以用示范录音,也可以由教师来朗读。如果教师朗读能力很强,就可以不用示范录音。教师的朗读不仅方便、经济,而且由于师生之间亲密的关系,教师直接作用于学生,从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培养朗读能力来说,往往比示范录音效果更好。

其七,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辅助教学,要注重学科教学规律。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所说读学的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学生由不懂到懂,到美读品味,再到熟读成诵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从主动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

情感的熏陶。有的教师在课件中集中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使课堂上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这种不注重学科规律,“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是不对的。

总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而现代化必须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但我们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要冷静,忌盲目,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运用中的误区研究综述》作者:岩边小草 日期:2007年5月30日

《合理运用教学媒体 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作者:纪晓玲 日期: 2011-6-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