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d0128 抑郁症中医证型的近10年文献分析

来源:筏尚旅游网
第28卷第3期2005年5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Vol.28No.3May.2005JournalofBeiji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79・

抑郁症中医证型的近10年文献分析3

章洪流1 王天芳1 郭 文2 田润萍1 马玉平1

(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100029)

(2江西省精神病医院 江西330029)

ΞΞΞ

关键词:抑郁症;中医证型;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R277174917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临床表现为心境低落、思维迟缓、言语动作减少、并伴随有食欲降低、性欲减退、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中医学虽然没有抑郁症的病名,但根据西医学有关抑郁症的定义和有关中医郁证的诊断标准,以及临床中抑郁症的症状等,发现中医古代文献有不少相关记载,多散见于如郁证、百合病、脏躁、癫证、奔豚气以及梅核气等疾病中。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致使抑郁症的发病率大幅增长。故许多现代中医工作者,从中医基本理论出发,着重于中医临床研究,对抑郁症的常见证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198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病专业委员会根据专家经验,制定了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标准,使中医对抑郁症的研究开始有章可循,比较规范的临床研究在以后的10多年中开始启动。

本文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系统检索并分析了1994年1月~2004年1月共10年来的相关文献,对抑郁症常见证候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1 资料来源

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运用检索词为

医临床辨证治疗、专方或基本方治疗、单味药治疗、中医证候研究4个子类。113 选择标准11311 入选标准:中医临床辨证治疗、中医证候研究、专方或基本方治疗抑郁症的文献。11312 排除标准:对于一稿两投的文章,删除其中1

篇;对于资料来源不清,与临床实际情况明显不符者,予以删除;对于2篇文章中用药、辨证分型以及病例数等内容一样的,以1篇计;无明确的中医证型分类标准或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者,予以舍弃。由于上述515篇文献中有大量文献是研究各种躯体性疾病并发抑郁症以及神经性抑郁、抑郁性神经症等文献,其辨证不能准确反映抑郁症的临床证候现状,故也予以排除。114 分析方法

(1)按照上述选择标准,在515篇文献中筛选出51篇临床研究文献,将51篇临床研究文献又分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文献23篇、专方治疗文献22篇、其他6篇。从中医证型研究、中医临床辨证治疗、基本方治疗3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探讨抑郁症的常见证候。其中中医证候研究是将51篇文献中出现的证型进行归类整理,按出现频率统计,分析其证候情况;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是以各证型的病例数多少来统计常见证型的;基本方治疗是通过以方测证来研究抑郁症证候的一个途径(故本项在具体分析时加上了治愈率,前述两项则是直接由作者辨证)。

(2)对意义相近而又不规范的证候名称,以《中

(1)

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为标准,进行统一规范,如肝郁气滞、肝气郁结,以肝气郁结计。该书没有的证候名称,不便归类的予以保留,如肝郁脾虚等。

同时为了驭简于繁,重点分析每篇文章的主要

“郁”“、抑郁”“、抑郁症”“、郁病”“、郁证”“、抑郁证”,检索了1994年1月~2004年1月,共有5565篇文献。筛选出与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有关文献515篇供本研究运用。112 资料分类

根据文献的研究内容,将抑郁症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515篇文献分为:临床研究、专家经验、实验研究、综述4类。其中临床研究又分为:中

Ξ章洪流,男,35岁,在读医学博士生

Ξ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留学回国人员基金资助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80・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28卷

证型或主要治法,兼证和辅助治法不作为分析范围。

2 结果211 证型研究的文献分析

检索到的有关抑郁症中医证型研究的文献51篇,其中2篇内容相同,以1篇计,共50篇,结果如下:

出现5次以上的证型为肝气郁结(25次)、心脾两虚(21次)、肝郁脾虚(12次)、肝肾阴虚(10次)、气滞血瘀(7次)、肝郁化火(5次)、阴虚火旺(5次);出现4次的证型为肝郁血瘀、肝郁痰阻、血行瘀滞、痰气郁结;出现3次的证型为脾肾阳虚、心肾不交、气血两虚;出现2次的证型为心肝火旺、忧郁伤神、肝胆湿热、脾肾两虚、肝胆气虚、痰热内扰;出现1次的证型为阴虚阳亢、湿阻中焦、肝胃不和、肝火挟痰、肝火上炎、心肺阴虚、肺肾阴虚、肝肾两虚、阳虚亏损、心阴亏虚、心胆气虚、肝郁虚热、肝郁气虚、肝郁肾虚、肝郁血虚、肝郁阴虚、肝郁痰结、痰浊内蕴、痰湿壅盛、痰湿内阻。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50篇文章中,出现率在5次以上的中医证型分别为肝气郁结、心脾两虚、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肝郁化火、阴虚火旺。212 辨证治疗文献的证型分析

检索到的有关抑郁症中医辨证治疗(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文献23篇,无辨证分型标准和各证型病例数的文献7篇未作统计,实际符合文献选择标准的文章16篇570例,结果如下:

郝氏等[2]治疗21例,其中心脾两虚2例、肝郁脾虚2例、肝胆湿热4例、气滞血瘀12例、其他型1例;杜氏等[3]治疗11例,其中肝气郁结9例、脾肾两虚2例;李氏[4]治疗22例,其中肝气郁结18例、脾肾两虚4例;陈氏等[5]治疗22例,其中心脾两虚15例、阴虚火旺7例;杨氏[6]治疗32例,其中心脾两虚6例、肝郁脾虚14例、肝胆湿热10例、其他型2例;张氏[7]治疗18例,其中肝气郁结6例、痰气郁结4例、忧郁伤神3例、阴虚火旺5例;蒋氏[8]治疗30例,其中肝气郁结12例、心脾两虚10例、心肾不交3例、肝郁虚热5例;郭氏等[9]治疗38例,其中心脾两虚8例、肝郁脾虚15例、脾肾两虚5例、肝血瘀滞10例;吕氏[10]治疗38例,其中肝气郁结14例、心脾两虚8例、肝郁脾虚11例、肝肾阴虚5例;刘氏[11]治疗43例,其中肝气郁结28例、心脾两虚15例;邢氏等[12]治疗50例,其中肝气郁结12例、心脾两虚6例、肝郁脾虚5例、肝肾阴虚9例、肝郁血瘀5例、肝郁痰阻5例、肝胆气虚8例;许氏等[13]治疗60例,其中肝气郁结27例、心脾两虚2例、肝郁化火21例、

忧郁伤神8例、阴虚火旺5例;孙氏等[14]治疗24例,

其中心脾两虚4例、肝郁脾虚9例、肝肾阴虚4例、气滞血瘀7例;余氏等[15]治疗97例,其中肝气郁结12例、心脾两虚8例、血行瘀滞56例、心阴亏虚21例;周氏[16]治疗肝气郁结38例;郑氏等[17]治疗肝郁脾虚23例。

上述16篇文献,共计570例抑郁症患者,病例在10例以上的中医证型分别有肝气郁结176例,占30.8%;心脾两虚84例,14.7%;肝郁脾虚79例,占13.8%;血行瘀滞56例,占9.8%;肝胆气虚21例,占3.7%;气滞血瘀19例,占3.3%;肝肾阴虚18例,占3.1%;阴虚火旺17例,占3.0%;肝胆湿热14例,占2.5%;脾肾两虚11例,占1.9%;忧郁伤神11例,占1.9%;肝血瘀滞10例,占1.8%。213 基本方治疗的文献分析

有关抑郁症基本方治疗的文献共计22篇,有2篇来源一致,删除1篇,6篇自拟方,功效模糊。实际符合要求的文献15篇,结果如下:

用疏肝理气法治疗抑郁证的有:李氏等[18]治疗90例,有效率78.8%;赵氏[19]治疗45例,有效率91.1%;刘氏[20]治疗42例,有效率90.4%;李氏[21]治疗20例,有效率90%。

用疏肝健脾法治疗抑郁证的有:郭氏[22]治疗74例,有效率95.9%;魏氏等[23]治疗30例,有效率8710%;杨氏[24]治疗36例,有效率88.9%;王氏[25]治疗34例,有效率85.3%;翟氏等[26]治疗24例,有效率9510%;朱氏[27]治疗30例,有效率9510%;陈氏[28]治疗18例,有效率72.22%。

用滋阴降火法治疗抑郁证的有:徐氏[29]治疗38例,有效率9210%;徐氏等[30]治疗32例,有效率93.7%。

其他还有边氏等[31]用疏肝温胆法治疗36例,有效率94.4%;吴氏[32]用养心安神治疗28例,有效率92.9%。

上述15篇文献,累计抑郁症患者577例。其中有7篇文献246例患者采取了疏肝健脾法治疗,4篇文献197例患者采取了疏肝理气法治疗,2篇文献70例采取了滋阴降火法治疗,1篇文献36例患者采取疏肝温胆法治疗。1篇文献28例患者采取了养心安神法治疗。

由此可以看出,疏肝理气、疏肝健脾、滋阴降火已逐渐成为抑郁症的主要治法,以方测证,其相对应的证候应为肝气郁结、肝郁脾虚、阴虚火旺。3 讨论

从抑郁症的中医证型、临床辨证治疗和专方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3期章洪流等 抑郁症中医证型的近10年文献分析・81・

治疗三个方面对既往51篇临床研究文献进行了系

统分析。为了保证分析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我们制定了文献的选择标准,从文献的资料来源、诊断标准、证型分类标准等方面,对文献评价、取舍或合并。

根据中医理、法、方、药一致性以及以方测证的原则,在上述3种方法中,以出现2次以上的证候为抑郁症最常见的主要证型。总结本研究的结果,认为抑郁症的常见证型依次应该是肝气郁结、心脾两虚、肝郁脾虚、肝肾阴虚、阴虚火旺、气滞血瘀。

在上述的分析中,根据治法来研究证候,是一种间接性的研究证型的方法,与中医证型研究和辨证治疗的结论相比,它的可信度要低一些。另外,文献选择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证分析结论的可靠性,可是由于较多的文献不符合要求而被舍弃,其中大量文献是各种躯体性疾病并发抑郁症以及神经性抑郁、抑郁性神经症等按照排除标准予以排除,避免对辨证的干扰。另有部分文献因没有中医证型分类标准或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而予以舍弃。这些被舍弃的文献有可能丢失了某些有价值的信息,对我们的分析结论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另外中医对抑郁症没有一个统一的诊断标准,致使临床研究文献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证候类型,这对中医诊断、治疗抑郁症非常不利,故有必要对抑郁症的常见证型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分析其常见证候,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制定一个适合于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诊断标准,以便规范中医对抑郁症的临床研究,更好地指导中医治疗抑郁症。

参 考 文 献

1 姚乃礼主编.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

9 郭雅明,刘翠峰,杨静娟.中药治疗抑郁症38例.中国民

间疗法,2001,9(10):56~57

10吕红艳.辨证论治抑郁症疗效观察.广西中医药,2002,25

(2):14~17

11刘 茹.中西药联合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观察.天津中医,

2002,19(2):51~52

12邢协强,谢新年.抑郁症的中医辨证论治.医学临床研究,

2003,20(7):541~542

13许 红,王翘楚.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上海针

灸杂志,2003,22(6):7~8

14孙 玲,郭 文.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24例临床观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2):1215余 菊,赵垂虹,罗 洁.浅谈中医对老年抑郁症的认识.

河南中医,2003,23(5):27~28

16周正蓉.中西医结合治疗反应性抑郁症38例.实用中医

药杂志,2001,17(10):30

17郑日新,李从甫,杨士友.救肝开郁汤治疗抑郁症23例临

床观察.安徽医药,2003,7(1):30~31

18李发明,高志刚.小柴胡汤治疗抑郁症90例临床观察.山

西中医,1996,12(2):10~11

19赵志升.“抑虑康”治疗郁证(焦虑、抑郁)的疗效观察.上

海中医药杂志,1999,(2):12~13

20刘建平.柴胡疏肝散合并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31~32

21李福芝.解郁汤、刺五加注射液合针刺治疗抑郁症20例.

河北中医,2003,25(4):267

22郭明山.逍遥散加味治疗隐匿性抑郁症74例.安徽中医

临床杂志,1998,(10):81

23魏 平,李 煜,李予春.逍遥散加味治疗抑郁症30例.

中医研究,1999,12(5):54~55

24杨永成,谢道俊.中西药并用治疗抑郁症36例临床观察.

河南中医,2000,20(6):36~37

25王腾云.丹栀逍遥汤加减治疗抑郁症34例.中国中西医

结合杂志,2001,21(9):710~711

26翟秀芝,董 兰,张吉柱.多虑平合并逍遥丸治疗隐匿性

生出版社,2002.687

2 郝美瑛,张家兴.电针与阿密替林治疗抑郁症临床比较观

抑郁症对照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4):368

27朱春山.文拉法辛与消遥丸联合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观察.

察.山西中医,1994,(10):36~37

3 杜锦春,薛国维.中西药物治疗郁证疗效分析.河北医学,

1995,1(4):260~262

4 李 萍.中药蒺藜合欢饮治疗抑郁证60例疗效分析.广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2):152

28陈建冲.逍遥散加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18例.黑龙江中

医药,2003,(1):21~22

29徐国祥.黄连阿胶汤加减治疗抑郁症38例小结.时珍国

西医科大学学报,1996,13(1):96~97

5 陈珠娇,黄 东.中医治疗老年性抑郁症22例.福建中医

医国药,2000,11(1):15

30徐文君,吴国伟,胡云英.百合地黄汤加减治疗老年抑郁

药,1998,29(6):22

6 杨坤英.电针百会印堂穴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天津中

症32例.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1(3):157~158

31边王麟,章 健.疏解温胆汤治疗抑郁症36例.安徽中医

医,1998,15(3):124~125

7 张南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抑郁症18例.云南中医中

临床杂志,2001,13(5):344

32吴鉴明.加味甘麦大枣汤抗抑郁疗效的对照研究.中国临

药杂志,2000,21(2):17

8 蒋有倩.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抑郁症30例.辽宁中

床医生,2002,30(11):18~19

(收稿日期:2004211217)

医杂志,2001,28(4):236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