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种射频连接器的夹紧结构及射频连接器[实用新型专利]

来源:筏尚旅游网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12849188 U(45)授权公告日 2021.03.30

(21)申请号 202022166470.9(22)申请日 2020.09.27

(73)专利权人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地址 226010 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

区齐心路105号(72)发明人 韩广银 冯良平 顾文杰 纪云飞 

郑剑秋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1250

代理人 郑越(51)Int.Cl.

H01R 24/40(2011.01)H01R 13/58(2006.01)H01R 13/52(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页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射频连接器的夹紧结构及射频连接器(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射频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射频连接器的夹紧结构及射频连接器。一种射频连接器的夹紧结构,包括:底座,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贯穿空间;本体,套设于所述底座的第一贯穿空间中,具有允许电缆穿过的第二贯穿空间,且所述本体与前外壳装配的第一端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具有在所述前外壳施加的作用力下沿径向方向夹紧所述电缆的受力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稳定、可靠的射频连接器的夹紧结构及射频连接器。

CN 212849188 UCN 212849188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射频连接器的夹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贯穿空间;本体(2),套设于所述底座(1)的第一贯穿空间中,具有允许电缆(3)穿过的第二贯穿空间,且所述本体(2)与前外壳装配的第一端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夹持部(11),所述第一夹持部(11)具有在所述前外壳施加的作用力下沿径向方向夹紧所述电缆(3)的受力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连接器的夹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面成型在所述第一端的外周面上,且为自远离所述第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端方向延伸的第一锥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射频连接器的夹紧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本体(2)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的内周面上设有在所述底座(1)施加的作用力下沿轴向方向夹紧所述电缆(3)的施力部(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射频连接器的夹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部(12)为沿所述第二端的内周面间隔分布的多个倒刺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射频连接器的夹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与电缆(3)的外护套(7)装配的一端设有用于限制电缆(3)的外护套(7)轴向移动的限位槽(9)。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射频连接器的夹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9)中设有第一密封件(1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射频连接器的夹紧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座(1)与设有限位槽(9)相对的另一端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夹持部(13),所述第二夹持部(13)朝向所述本体(2)的内周面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本体(2)的轴向移动的限位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射频连接器的夹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沿所述底座(1)的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槽体(14)和第一凸起(15),相应的,所述本体(2)的第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槽体(14)适配的第二凸起(16)。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射频连接器的夹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2)的第二端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三夹持部(17),所述第三夹持部(17)与所述第二凸起(16)之间设有第二槽体(18),所述第一夹持部(11)与所述第二凸起(16)之间设有第三槽体(19),所述第二槽体(18)和第三槽体(19)中均设有第二密封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射频连接器的夹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夹持部(17)的外周面为第二锥面,所述底座(1)的相应位置设有与所述第二锥面匹配的第三锥面,且所述第三锥面的锥度大于所述第二锥面的锥度。

11.一种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射频连接器的夹紧结构。

2

CN 212849188 U

说 明 书

一种射频连接器的夹紧结构及射频连接器

1/4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射频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射频连接器的夹紧结构及射频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漏泄同轴电缆是一种特殊的射频同轴电缆,它既具有信号传输又具有天线接收的功能,被广泛应用于无线传输受限或无法覆盖到的地铁、铁路隧道和公路隧道等区域。由于漏泄同轴电缆本身特殊的金属铜箔外导体壁薄、强度低、外力作用下容易变形甚至破裂,连接夹紧难度大,很难实现可靠的接触,因此其市场应用受到限制,同时对漏缆连接器提出更高的要求。

[0003]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漏缆连接器在设计时很少考虑到稳定性的问题,主要考虑的是结构简单、便于现场安装等。电缆与连接器外导体之间的安装方式普遍采用的是内置弹簧圈接触件结构,有“长梯型”、“梳型”和“垛口型”等,但因弹簧圈为弹性开槽结构,很容易变形,弹簧圈接触件与电缆外导体径向接触后无法压紧,得不到360°的可靠接触来获得高的接触压力,容易形成连接失效;另一种是闭合圆环或C型开口的开槽电缆夹,稳定性差,易出现连接器脱落。

实用新型内容[0004]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连接器与电缆连接稳定性差,易脱落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连接稳定、可靠的射频连接器的夹紧结构及射频连接器。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射频连接器的夹紧结构,包括:[0006]底座,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贯穿空间;[0007]本体,具有允许电缆穿过的第二贯穿空间,且套设于所述底座的第一贯穿空间中,

所述本体与前外壳装配的第一端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具有在所述前外壳施加的作用力下沿径向方向夹紧所述电缆的受力面。[0008]可选地,所述受力面成型在所述第一端的外周面上,且为自远离所述第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端方向延伸的第一锥面。[0009]可选地,在所述本体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的内周面上设有在所述底座施加的作用力下沿轴向方向夹紧所述电缆的施力部。[0010]可选地,所述施力部为沿所述第二端的内周面间隔分布的多个倒刺凸起。[0011]可选地,所述底座与电缆的外护套装配的一端设有用于限制电缆的外护套轴向移动的限位槽。[0012]可选地,所述限位槽中设有第一密封件。[0013]可选地,在所述底座与设有限位槽相对的另一端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部朝向所述本体的内周面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本体的轴向移动的限位

3

CN 212849188 U

说 明 书

2/4页

组件。

可选地,所述限位组件包括沿所述底座的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槽体和第一凸起,

相应的,所述本体的第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槽体适配的第二凸起。[0015]可选地,所述本体的第二端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三夹持部,所述第三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凸起之间设有第二槽体,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凸起之间设有第三槽体,所述第二槽体和第三槽体中均设有第二密封件。[0016]可选地,所述第三夹持部的外周面为第二锥面,所述底座的相应位置设有与所述第二锥面匹配的第三锥面,且所述第三锥面的锥度大于所述第二锥面的锥度。[0017]还提供了一种射频连接器,包括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射频连接器的夹紧结构。[0018]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0019]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射频连接器的夹紧结构,本体与前外壳装配的第一端上多个具有受力面且间隔设置的第一夹持部,在受到前外壳施加的作用力后会沿径向方向夹紧内部贯穿的电缆,受力面的设置增大了夹紧结构与电缆之间的保持力,防止了施工过程中电缆与夹紧结构的脱落现象,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0020]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射频连接器的夹紧结构,本体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的内周面上施力部的设置,使得在底座与本体套设安装后,对电缆施加沿轴向方向夹紧的作用力,增大了夹紧结构与电缆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接触压力,进一步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优化了三阶互调,大幅提升了动态互调。

[002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射频连接器的夹紧结构,底座与电缆的外护套装配的一端限位槽的设置,限制了电缆的外护套轴向移动,决定了电缆的安装尺寸。[0022]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射频连接器的夹紧结构,限位槽中第一密封件的设置,不仅可以起到密封防水作用,还可以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与本体的第一夹持部和施力部共同作用,极大地减少了工作状态下电缆因弯曲或振动而引起的接触部位微小变化导致互调不稳现象的发生。

[0023]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射频连接器的夹紧结构,底座第三锥面的锥度大于相应位置的本体的第二锥面的锥度,可以收紧本体,进一步夹紧电缆。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射频连接器的夹紧结构的示意图;[0026]图2为图1的半剖示意图;[0027]图3为图1中本体的示意图;[0028]图4为图3的半剖示意图;[0029]图5为图1中底座的示意图;[0030]图6为图5的半剖示意图;

[0031]图7为射频连接器的夹紧结构夹持电缆的半剖示意图。

4

[0014]

CN 212849188 U[0032]

说 明 书

3/4页

附图标记说明:

[0033]1、底座;2、本体;3、电缆;4、内导体;5、绝缘体;6、外导体;7、外护套;8、槽孔;9、限位槽;10、第一密封件;11、第一夹持部;12、施力部;13、第二夹持部;14、第一槽体;15、第一凸起;16、第二凸起;17、第三夹持部;18、第二槽体;19、第三槽体;20、第四槽体。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0035]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0036]如图1至7所示的射频连接器的夹紧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包括通过过盈配合相互套设的底座1和本体2,用于夹持漏泄同轴电缆3。漏泄同轴电缆3包括由内到外依次套设的内导体4、绝缘体5、外导体6和外护套7,其中,外导体6上开设有槽孔8。[0037]底座1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贯穿空间,以容纳本体2。如图6和7所示,在所述底座1与电缆3的外护套7装配的一端设有用于限制电缆3的外护套7轴向移动的限位槽9,限位槽9设于底座1的内壁上,且靠近端部设置,具体为一台阶面,当电缆3由左侧插入时,由于限位槽9的阻挡,其安装位置被固定。为提高防水密封性,在所述限位槽9中设有作为第一密封件10的矩形橡胶圈。

[0038]本体2套设于所述底座1的第一贯穿空间中,具有允许电缆3穿过的第二贯穿空间。如图3和4所示,所述本体2与前外壳装配的第一端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夹持部11,所述第一夹持部11具有在所述前外壳施加的作用力下沿径向方向夹紧所述电缆3的受力面。具体的,所述受力面成型在所述第一端的外周面上,且为自远离所述第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端方向延伸的第一锥面,第一锥面朝向靠近本体2的轴线倾斜设置。[0039]为进一步增大夹紧结构与电缆3之间的保持力,如图4所示,在所述本体2与所述第

在所述底座1施加的作用力下施力部12沿轴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的内周面上设有施力部12,

向方向夹紧所述电缆3,防止电缆3脱落。具体的,所述施力部12为沿所述第二端的内周面间隔分布的多个倒刺凸起。倒刺凸起沿本体2的轴向延伸,增大了与电缆3外导体6的接触面积。

[0040]如图5和6所示,在所述底座1与设有限位槽9相对的另一端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夹持部13,所述第二夹持部13朝向所述本体2的内周面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本体2的轴向移动的限位组件。具体的,所述限位组件包括沿所述底座1的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槽体14和第一凸起15,第一凸起15设置在外,第一槽体14设置在内;相应的,如图4所示,所述本体2的第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槽体14适配的第二凸起16,第二凸起16为环形,在底座1与本体2装配后,第二凸起16位于第一槽体14内,且第一槽体14的宽度决定了本体2在底座1轴向上的移动距离。

[0041]如图3和4所示,所述本体2的第二端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三夹持部17,所述第三夹持部17与所述第二凸起16之间设有第二槽体18,所述第一夹持部11与所述第二凸起16之

5

CN 212849188 U

说 明 书

4/4页

间设有第三槽体19,所述第二槽体18和第三槽体19均靠近第二凸起16设置,且内设有第二密封件。第二槽体18和第三槽体19均为环形,第二密封件为O型密封圈,以进一步提高密封防水性能。如图5和6所示,底座1的外周面上还有第四槽体20,第四槽体20中可设置O型密封圈,以进一步提升密封防水性能。[0042]为进一步夹紧电缆,本体2的所述第三夹持部17靠近端部的外周面为第二锥面,所述底座1的相应位置设有与所述第二锥面匹配的第三锥面,且所述第三锥面的锥度大于所述第二锥面的锥度。

[0043]还提供了一种射频连接器,包括所述的射频连接器的夹紧结构。[0044]在使用时,本体2预先安装在底座1的内部,并通过第二凸起16与第一槽体14的配合调整位置后,再将底座1与射频连接器的外壳预安装,然后将漏泄同轴电缆3直接插进本

即可不需要专用工具,就能实现快速安装,且安装简单方便。体2的第二贯穿空间中,

[0045]作为替代的实施方式,第一夹持部11的受力面还可以为弧面,只是多个第一夹持部11围成的圆柱体的直径略大于本体2的主体部的直径,以使得前壳体与本体2装配时对第一夹持部11的受力面施加沿径向方向夹紧电缆的作用力。[0046]作为替代的实施方式,第一夹持部11、第二夹持部13、第三夹持部17的形状或数量可根据电缆直径作适当的调整,且可做成分体结构,并用卡簧或密封圈固定。[0047]显然,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6

CN 212849188 U

说 明 书 附 图

1/4页

图1

图2

7

CN 212849188 U

说 明 书 附 图

2/4页

图3

图4

8

CN 212849188 U

说 明 书 附 图

3/4页

图5

图6

9

CN 212849188 U

说 明 书 附 图

4/4页

图7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