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BeijingInstituteofGraphicCommunication
2019年5月May2019
季羡林《清华园日记》写作特点略析
刘李莉,叶摇新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北京102600)
摘摇要:季羡林是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一生出版的著作已达1000万字。《清华园日记》是季羡林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的日记,记录了对当时的清华园的真实描述,也流露出季羡林生命的痕迹。以东方出版中心2018年8月出版的《清华园日记(全文校注版)》为研究对象,从真情、坚持、完整、体裁、字数等多个方面来分析季羡林在《清华园日记》中体现的写作特点。关键词:季羡林;《清华园日记》;写作特点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鄄8626(2019)05鄄0066鄄04
的文字样态而被归为“杂文学冶。“日记冶一词在国外出现得较早,但是最初出现时与现在“日记冶的含义相距甚远。在国外,“日记冶最早出现现在的含义大约是文艺复兴时期,国内则是在五四运动时期。而后,日记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人们通过记日记的方式来记录每天的所遇所思所想,是一种私密性的著述行为。
《清华园日记》中所收录的日记是季羡林在
摇摇日记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文体,因其覆盖了多样
一、真实还原,解剖内心
日记最本质的属性是真实,但是随着日记文学的不断发展,日记不再仅仅只一种私密的著述行为,而是成为一种文学写作常用的文体体裁。笔者认为日记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私密日记,这类日记直击作者灵魂,记载着作者最真实的想法;第二类是再创作的日记,这类日记可能本身就是有意创作,或者是出版前进行了润饰加工,它相比第一类日记而言缺乏真实性,但是从艺术性和文学性来看,较前者具有更高的阅读价值;第三类是虚构的日记,这是小说创作中经常会采用的一种文体体裁写法。
季羡林的这本《清华园日记》在写作之初并无出版意愿,写作之时也只为写给自己看,作者在出版之前虽曾考虑过是否需要修改,最终仍选择一字不改。所以,《清华园日记》当属于笔者所说的第一类日记。诚然,即使是私密日记,许多人在写日记时也未必能彻底地坦白内心。笔者之所以认为季羡林在《清华园日记》中真实还原、坦白自己,主要是有以下几方面的依据。
《清华园日记》,季羡林日记的取材内容都是围绕
首先,日记取材范围以自我为中心。纵观整本
1932年8月22日至1934年8月11日期间所写,主要是为了记录自己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的生活。作者晚年时重读这段日记,认为它甚至要远胜于自己在晚年时所记的日记。他认为相比于晚年“仿佛记流水账似的冶日记而言,在清华大学写的这本日记“比较生动、写的丰满冶,他解释这是因为年轻时自己心中无所顾忌,才能做到真正的畅所欲言,并坦言他在自己九十岁时爱上了自己二十几岁时写的日记。因此,作者选择将这本日记一字不改、原封不动地交给出版社公开出版。
笔者之所以选择从《清华园日记》中分析青年季羡林记日记的特点,主要也是因为这本日记保留了它原本的样子,还原了青年季羡林的真实生活和感受,能够保证其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信性。笔者通过仔细研读东方出版中心2018年8月出版的《清华园日记(全文校注版)》,在此基础上对其中所体现的有关青年季羡林记日记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分析和总结归纳。
摇摇收稿日期:2019鄄03鄄12
自身出发,分为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方面主要是衣食住行学,这方面每天记载的日记内容相对重复,内容范围仅涉及季羡林自己每日的活动行程,包括上课、考试、约见好友、生活琐事和读书翻译
第5期刘李莉,叶摇新:季羡林《清华园日记》写作特点略析
67
《等。主观方面主要是个人情感和评价,季羡林的在日记中只记录生活琐事清华园日记》与文学大师鲁迅的日记不同,从不记录政治评价和个,鲁迅人情感,而季羡林在日记中会原原本本记录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评价,不会受到外界和他人的干扰。
其次,日记中对人物的评价真实坦率。日记是作者自己同自己的对话,在这种状态下,作者可以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在人物评价方面也缺少了曲意逢迎和俗话套话。季羡林的日记对人物的评价独具个性,无论是同班同学、身边好友还是成名作家,都是坦率直言。季羡林常称呼自己的一位同班1932同学为“王红豆冶,“红豆冶即“混蛋冶的戏称。他在
脾气太神经质年9月8,日的日记中说注意的范围极小:“在日记中。Herr施简直是,Herr王劣根性,这种劣根性今天又大发作。冶“Herr王冶也就是“王红豆冶,“Herr施冶即施闳诰,曾送给他一本他写的《诺贝尔文学奖金与历届获奖者》。
季羡林也常提到自己的好友李长之,对这位好友的评价可以说是对事不对人,会直接指出李长之的问题。如季羡林在1932年8月24日的日记中指出李长之“Prejudice(偏见)极大冶,因为他认为长之对杨丙辰先生的态度显示出了明显的偏见;接着在8月26日两人就徐志摩去世及他在文坛的价值发表言论,季羡林仍然觉得长之带有个人偏见。
在《清华园日记》中,季羡林也提到了不少名家作品和演讲,他在1932年10月13日的日记中记录了一次胡适先生的演讲,在谈及听胡适演讲后的感受时,季羡林在日记中写道:“说话太低,声音都好。但是,也许为时间所限。帽子太大,匆匆收束,反不成东西,而无系统。冶在谈及胡适个人时,季羡林写道:“我总觉得胡先生(大不敬!)浅薄,无论读他的文字,听他说话。冶他承认胡适“眼光远大冶,但是同时觉得他“思想常常不深刻冶。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季羡林对胡适虽然敬重,但是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作为当时的小字辈,季羡林对已经颇具名气的胡适能有这种不畏权威的评价也是相当难得的。
再次,日记中对事件的态度尖锐坦白。青年季羡林面对不满之事都会直言不讳,在《清华园日记》中常见此类言论。季羡林对课程安排和老师“授课都会发表言论莎士比亚冶课程的王文显先生,在日记中他常提到给他们教授己对着门课程的厌恶,如1932年,每次都会表达自12月13日他在
日记中写道:“上王文显的班真有相当的讨厌。把手都抄痛了“无聊冶,并且尖锐地指责。冶此外,在谈论到考试时季羡林认为
要我们记冶。除去对课程及老师的尖锐态度外“一些放屁胡诌的讲义硬
,日
记中对不少事件的态度也可以看出季羡林的坦白。如在“《己对该事件的不满文学季刊1934年》3抽稿月25冶日的日记中记录的有关巴金,的事件这种不满是从个人角度出发的,季羡林清楚表明了自一种私人不满,言论十分符合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独有的年轻气盛。
最后,日记中自我剖析十分深刻。日记除了是事件回忆录,也是自省录,不少人会在日记中记录下平时不敢说出口的事情,或者是袒露平时不敢承认的一面。季羡林在《清华园日记》中曾做过深刻的自我剖析,1933年8月9日,季羡林在日记中感慨自己的孤独,并且问自己“我的本性,不大肯同别人妥协,同时,我又怨着别人不同我接近,就这样矛盾吗冶。这种对自己的怀疑暴露了内心的脆弱,正因为如此,只能在日记里诉说。
笔者将以上四点归纳为真实还原、解剖内心,这是日记最本质的属性,却也是最难得的一点。这“本国学大师《清华园日记》出版时季羡林已经是世人皆知的
说:“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冶,可是他仍坚持原文出版,今天不是圣人,对此他解释,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冶
二、几无漏记,持之以恒
日记最理想的状态是每日一记,但是现实情况往往会因为一些原因缺记漏记,能够真正做到每日一记的少之又少。《清华园日记》中所收录的日记是从1932年8月21日开始,到1934年8月11日结束,中间除1933年9月28日至10月23日因自己母亲去世搁笔外,几乎从未中断。
季羡林虽从未中断过日记,但是他也会偶尔忘记《清华园日记,而后隔一天或者隔几天之后补记。笔者统计了中,有11篇是在日记后用括号注明补记日期》中补记的日记篇数,共有18篇,剩下。其
观察补记日记的日期7篇均是在日记开头第一句交代补记日期,可以清楚地发现补记日记集。通过中在前半部分,尤其是刚开始写日记时常常遗忘,从1932年8月22日到9月16日这段时间,就已经补记了10篇日记,而在1933年5月后再无补记日记的记录。补记日记的行为是促使他养成每日一记这一习惯的重要原因,也可以从中看出季羡林对写日记的坚持和执着。此外,通过观察补记日记
68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年
的字数,可以发现补记日记的字数不足百字,较前后日记的字数有明显减少,且日记的内容只记录过去一天的主要行踪,不再涉及其他。
季羡林每日都坚持写日记,但并非是因为每日都有值得记录的事情。季羡林曾多次在日记表示无事可记,如1933年11月18日,季羡林在日记中写道“:生活太刻板了。一写日记,总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冶甚至于到了1934年,日记中经常出现“无聊冶“枯燥冶的字眼。在母亲去世后,季羡林的日记逐渐失去了前半部分的欢乐和洒脱,开始出现了苦闷和发牢骚。出现这样的情况,与母亲去世、时局动荡和毕业困惑都是离不开的。但是在作者自己都觉得毫无新意可记日记的时候,仍然坚持每日写日记,一方面与长期坚持养成的习惯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心中苦闷无处倾诉有关,日记成了他可以倾诉心事的地方,在《清华园日记》收录的后半部分日记中,季羡林描写内心感受的内容明显增加。季羡林在毫无可值得记录事件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每天都记日记,也是因为这能缓解他因母亲去世和毕业焦虑带来的心理负担。
三、事无巨细,逐一记载
季羡林在2002年谈及出版《清华园日记》的想法时说:“今天研究清华大学的历史,有充足的档案资料,并无困难。但是,七十年前活的清华是什么样子,恐怕是非身历其境者难以说明白的冶。正如季羡林所说,《清华园日记》若作为一本史料来研究,恐怕是不够的。但是由于季羡林在青年时期对日常生活事无巨细地记载,读者在看这本日记时可以跟随作者回顾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园生活。
季羡林对待记日记表现出来的事无巨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小事琐事的记录和记录事件的完整性。
笔者通读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发现日记主要涉及的方面包括学术方面、生活方面和娱乐方面,在这三个方面作者都有对于小事琐事的记录。
在学术方面,季羡林会记录他读书、翻译和写作的进度和思路。如季羡林在日记中记录了他写散文《老妇人》的过程,在1934年3月30日开始着笔写,一直到4月1日写完,之后几天每日看这篇散文都颇为满意。之后5月12日开始抄写《老妇人》,并在5月24日将《老妇人》更名为《母与子》
投稿给《现代》杂志。季羡林每日对于这篇散文的记录并不多,但是会将这篇散文的每一点更改都细致地记录下来。
在生活方面,季羡林对小事琐事的记载主要体现在书信往来和账务的记录。季羡林的每次写信1932和寄信以及信中的内容都会记录在日记中年9月2日的日记中,季羡林记录来自上海。如
璧恒公司的信,并记录了信中内容:“钱已收到,已
向德国代订Goethe(歌德),六星期可到。冶此外,季羡林还习惯在日记记录账务,主要是钱财的借进进出“岷借去十元。如1932年冶。8在日记中记录钱财往来很少见月25日在日记的最后一行记下但是本质上与记账没有区别,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
清楚财务收入与开支。在娱乐方面,主要包括运动、约见好友和外出游玩等。季羡林在日记中会按照时间顺序交代自己一天的行动轨迹,细致到外出逛校园但是季羡林每天的记载可以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
《清华园日记、睡午觉这种事也都有记录》虽然不是一本小说或者传记。
,事,这便是得益于他记录事件的完整性。其中,很明显的完整事件在日记中有很多,比如季羡林毕业论文思路的形成,从买《荷尔德林的生平》这本书开始,到最后确定写与荷尔德林相关的论文,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和交稿等,均可在日记中找到记载。再比如,《文学评论》杂志创办的原因及全过程也都有记载,从《文学季刊》再版巴金抽掉了季羡林的稿件,到李长之等人决定重新创办自己的杂志,包括后期《文学评论》的发展都会记录。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时间都会完整记录。虽然私人日记的记录不会如史料书籍记录的那般完整,但是它以当事人的角度出发还原了当时的事件,其中还包括当事人当时的感受,其还原性和真实性是很难得的。
四、体裁混搭,长短不一
笔者曾在文章开篇提过,日记因其覆盖了多样的文字样态而被归为“杂文学冶,这其中就包括多样的文体体裁。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中记录的内容类型多样,所以包含了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等不同种类的体裁。
在这本日记中,叙事是最主要的体裁,贯穿于整本日记,其他随意体裁穿插其中。在写日记时,出写景外,作者都采用了白描手法,平铺直叙,直抒胸臆,这也是日记中最常见的写作方式。在写景
第5期刘李莉,叶摇新:季羡林《清华园日记》写作特点略析
69
时,季羡林放弃了常用的日记写作手法,转而采用散文写作手法。日记中季羡林会记录外出游玩的内容,其中有大量的风景描写。
比如1992年9月3日晚上,他在清华园内“藤影荷声之馆冶外等着见吴宓时,日记中写道:“坐荷池畔,听鱼跃声。绿叶亭亭,依稀可辨。星光共灯光,飘然似有诗意。冶
再比如1932年9月17日的日记就是一篇绝好的“游香山记冶。这一天,季羡林同好友一起去游香山,并在日记中记下了西山的风景。描写水泉院“清泉自石隙出,缓流而下,声潺潺冶,描写双清别墅“院内布置幽雅,水池一泓,白鹅游其中冶,描写水中石卵“衬以石子之五色,迷离恍惚,不知究为何色,颇形佳妙冶,诸如此类描写还有很多,不一而足。
总之,季羡林在《清华园日记》中的写景部分语句优美“种有意识的练笔白描冶体,“用词精确流水账,都似经细心推敲后下笔,不像,为他以后的散文写作打下了良好冶,倒可以归为艺术类散文。这的基础篇日记字数不等《清华园日记。
,甚至可以说是相差甚远》整本日记共有682篇日记。其中,每
,字数多的有近1000字,字数少的仅2个字,如1933年6月22日,仅有“又来冶两个字。此外,整本日记中,很明显刚开始写日记时篇幅较长,越往后越不注重篇幅问题,日记记录只随心意。
除了这个大的趋势之外,笔者还观察到日记中有几段时期日记篇幅变化明显:
第一段时期是榆关失守后,北平局势变得紧张,具体日期是从1933年1月3日开始,由于时局动荡,季羡林回家小居,而后回学校上课也是每日显得忧心忡忡。这段时期大概持续了五个多月,这
段时期虽然偶有较长篇幅的日记出现,但100字以下的日记占了绝大部分。
第二段时期是母亲去世后,日记篇幅每日相差1933不大,且相比之前的篇幅略有增长。具体日期是从
日记篇幅甚少变化年10月24日开始。这段时期季羡林可能由于心,从此日期往后持续很久,中痛苦,而又不善表达,所以会大量依赖日记来缓解自己心中的苦楚。
第三段时期是临近毕业,作者由于忧心毕业后的去处,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每日的彷徨与不安让他减少了日记的记录。这段时期从1934年5月1日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11日离开清华园回济南为止。
通过以上陈述,笔者认为青年季羡林记日记的特点主要有以上四点。其中,有的特点是记日记的普遍特点,笔者只从细节出发论述季羡林记日记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如真实还原、解剖内心等;还有一些特点是季羡林记日记独有的特点,笔者便从日记内容中归纳出这些特点,如题材混搭、长短不一等。参考文献:
[1]摇季羡林海:东方出版中心,著.叶新,,2018郾校注.清华园日记8.
(全文校注版)[M].上
[2]摇[3]摇季羡林钱念孙..清华园日记论日记和[M].日记体沈阳文:学辽宁美术出版社[J].学术界,,2012郾2002(8.
212鄄213.
3):[4]摇刘增杰报,2009:108鄄111.
.论现代作家日记的文学史价值[J].大庆师范学院学
[5]摇[J].桑逢康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现代作家日记研究(社会科学版—
——以胡适、鲁迅、郁达夫为例[5]摇张高杰.中国现代日记文学论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4):1鄄13.
文社会科学版),2010(2):74鄄79.
(人
(责任编辑:周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