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甘肃 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现状及发展战略

甘肃 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现状及发展战略

来源:筏尚旅游网
交流・访谈 责任编辑李明爽 略 甘肃省地处黄河上游,省内水利资源很丰富,有黄 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渔业产业结构经过几次调整,甘 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大水系。境内比较大的河流 肃渔业发展很快,产量连年提高,除了渔业政策引导和养 有450条,地下水资源每年为1 82亿多立方,水库有340多 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外,其主要原因是加大了新品种的引进 座,面积33万亩、湖泊l8万亩,冷水资源分布广泛。省内 力度。甘肃大规模的新品种引进工作始于80年代末,为了 鱼类品种资源也很丰富,黄河流域分布有土著鱼类48种, 弥补本省气温回升慢,鱼苗繁殖时间晚的缺陷,缩短鱼类 长江流域有44种,内陆河流域分布有1 5种,在土著经济鱼 养殖周期,甘肃从南方大规模空运鱼苗,引进了团头鲂、 类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26种,这些资源为渔业生产提供了 彭泽鲫、建鲤、大口鲶、鳜鱼、罗氏沼虾等池塘养殖新品  基础条件。近年来,甘肃根据市场需求,将结构调整作为 种。引进了河蟹、大银鱼、池沼公鱼等大水面养殖品种。渔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大力引进名特优品种,取 引进了罗非鱼、淡水白鲳、淡水鲨鱼、彩虹鲷、太阳鲈等 得了显著成效。全省各级财政每年投入资金,年引进鱼苗 热水养殖品种。引进了虹鳟、鲑鱼、杂交鲟、七彩鲑等冷 2000万尾以上,多年来共累计引进了名特优品种40多个, 色养殖增添了色彩。 一 水性养殖品种。经过多年的发展,2008年水产品总产量达 可以说甘肃渔业是在引进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新模 引进品种养殖效果良好,既丰富了养殖品种,又为本省特 到11700吨JzL1978年197吨增长了58倍。改革开放三十年, 甘肃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情况 式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新品种的引进、新技术的推 改革开放以前,甘肃渔业以零星的捕捞为主,养殖发 广使甘肃渔业实现了从捕捞渔业向养殖渔业的转变,数量 展缓慢。进入8O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 速度型渔业向质量效益型渔业的转变。 基”取经。在30年前,它们在中国鲜为人知,而现在家喻 产业前景广阔……。每看到这类信息,使人欣喜,充满希 户晓。 望。 “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梦想”是北京奥运会的口号, 罗非鱼产业前景广阔的同时(特别是近几年)包括水 同样适用于罗非鱼产业:让地球上所有的人吃的罗非鱼都 产食品在内的危险信号不断:美国FDA一度禁止从中国 是绿色、安全的。那么,我们每个业内人士的良心也会因 进口鲶鱼、虾和鳗鱼等水产养殖产品,影响5O0多家中国 此而安宁。 企业;国外食品安全卫生标准苛刻,动物产品出口面临严 相关链接:罗非鱼产品源头中的隐患 峻挑战;欧盟提高进口门槛,都以食品安全为由,制定严 近10多年来中国罗非鱼产业迅速崛起,利好消息连年频 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及种种“贸易壁垒”,限制我国食品、 传: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罗非鱼养殖国;中国已成为 农产品入境;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对我输日农产 世界上最大的罗非鱼出口国;美国已成为中国罗非鱼的最 品、食品带来严重影响,出口难度和风险增大;俄罗斯严 大进VI国;墨西哥已一跃成为中国罗非鱼的第二个主要市 格进口检验,对进口冻肉类产品的卫生要求越来越严;罗 场;俄罗斯、多米尼加及阿联酋等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 马尼亚禁止进口中国动物源性产品……。这类报道让人忧 罗非鱼市场正在悄然兴起;欧盟最近已通过罗非鱼替代海 心忡忡,罗非鱼产业“机遇与风险并存”,从业者可谓喜忧 洋白肉鱼方案,欧盟将可能继美国之后成为全球第二大罗 参半! 非鱼消费市场;罗非鱼已发展成为全球“21世纪的鱼”, 《中国水产》2O。9年第4期 2l 交流・访谈 岁 责任编辑李明爽 有些品种引进前缺乏充分论证,造成同一种类不同地 =、甘肃水产养殖新品种推广应用情况 甘肃引进的新品种有40多种,它们的成功引进极大的 区和单位重复引进。引进后的保种及纯系复壮工作做得不 丰富了本省的养殖种类,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 够,导致很快失去其经济优良性状而不得不再次引进等, 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一些品种逐渐淡出,退出了甘肃水产 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养殖的舞台,如黄鳝、鳜鱼、牛蛙等。有些品种至今仍占 据主养地位,有效地促进了甘肃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4.引进新品种推广力度不够 不少单位自行引进、自行试验,品种引进后多年仍难 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引进品种中养殖最 以推广开来,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是技术和种质资源的一 为成功的当属虹鳟鱼、罗非鱼、团头鲂、云斑鲫、斑点叉 大浪费。 尾触、草鱼、彭泽鲫等。 5.对引进品种生态安全性的论证与评估重视不够 一虹鳟鱼:1977年从山西太原弓I进,在海拔3400m的甘 些单位在新品种引进过程中不重视生态安全性的论 南高原试养成功后,虹鳟鱼养殖迅速在全省普及推广,以 证与评估。如刘家峡水库1995年引进了池沼公鱼,引进之 家庭为主体的个体渔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形成以永 登县和永昌县两大虹鳟角主产区。后又陆续引进道氏虹 鳟、日本金鳟、七彩鲑、三倍体虹鳟等品种,同时甘肃的 水产工作者,培育出的特有新品种——甘肃金鳟被审定为 全国优良推广品种。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引进、吸 收、消化的基础上,甘肃鲑鳟鱼产业化已经形成。目前, 全省流水养鳟面积达 ̄1J234亩,场(户)220个,产量1500 多吨,居全国前列。 罗非鱼:1978年从湖北引进莫桑比克罗非鱼,之后 1980年又引进尼罗罗非鱼,先后在我省热电厂鱼池、温泉 鱼池养殖,经久不衰,该龟因饲料成本低廉、易繁殖、肉 质好,一直是我省热水渔场的主养品种。 团头鲂:1966年从武汉引进,因其食性广、成本低、 生长快、成活率高,养殖条件要求不高,养殖技术容易掌 握,深受市场欢迎等原因,长期占据了我省池塘养殖主要 品种的地位。 另外,推广应用较好的品种还有淡水白鲳、斑点又尾 鲴、云斑鲴、草鱼、彭泽鲫、建鲤等等。 三,存在的问题 甘肃水产养殖新品种的弓1进工作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对促进甘肃渔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与 渔业发展需求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养殖品种单一,品质退化 如甘肃冷水鱼养殖品种主要以虹鳟、金鳟鱼为主,其 他品种的鲑鳟鱼养殖尚未形成规模。饲养的虹鳟鱼主要是 来源于朝鲜的虹鳟和美国的道氏虹鳟,由于多年养殖,导 致亲鱼老化,近亲交配,自繁自育,造成品质退化,表现 在生长速度减慢、疾病增多,饲料利用率降低、肌纤维变 长,肉质粗老。 2.对新品种的推介宣传力度不够,流通渠道不畅,消 费空间有限 如鲑鳟鱼虽在甘肃安家落户30年之久,但由于对其食 用价值、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缺乏足够的宣传,对烹饪方 法也不甚了解,消费群体仅限于宾馆、餐厅和少数百姓, 消费空间有限。 3.有些品种的引进具盲目性,重复现象较为严重,保 种及纯系复壮工作做得不够 I22 《中国水产》2o。g年第4期 前水库土著鱼类繁衍生长,引进了池沼公鱼后其他鱼类很 难再觅踪迹,破坏了当地渔业资源的生物多样性。 6.对病害的防疫检疫工作重视不够 有些单位引进新品种时不注重防疫检疫工作,带入了 病虫害,对当地的渔业生产带来危害。 7.对引进品种杂交优势的利用认识不足 对引进的新品种不仅利用了第一代,对其产生的第二 代、第三代也加以养殖利用,造成其经济性状的严重衰 退。 四.发展战略研究 甘肃是内陆渔业欠发达省份,引进新品种要根据产业 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切忌一哄而上。在整体 布局上,应坚持不影响本省水域生态系统,注重水域环境 保护,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原则。既要善于总结和发 挥已有的传统技术,更要善于吸纳先进的技术,加快新品 种的推广应用,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域资源和技术条件的 基础上,有计划地引进新品种,最大限度地为提高水产养 殖水平、增加渔民收入服务。 1.千方百计,抓好品种改良 在现有鲑鳟鱼产业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带动,扶持一 批条件好、技术力量强的企业和渔场,进行鲑鳟鱼良种的 保种、育种、繁育工作。搞好甘肃金鳟繁育,开展不同品 种、品系之间的杂交,选育开发具有生长优势、品质优良 的杂交新品种,生产大型、高品质鲑鳟鱼。 2.加大资金投入,搞好引进后的消化、吸收与推广 建立新品种养殖和繁育基地,对于丰富市场供应,增 加我省养殖鱼类品种资源,提高渔业产量和经济效益具有 重要的作用。虹鳟鱼的成功引进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要总 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推广,使引进的新品种能够更好地 发挥作用、发挥效益。 3.以科技为先导,提高新品种养殖水平 抓好水产技术人员和渔农的培训,引进外省和国外的 技术人才,开展学术交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科技水 平。针对新品种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织科研院所、 大专院校的专家,进行联合攻关,重点解决病害防治、营 养性疾病等问题,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 4_力口大宣传力度,培育消费市场 通过各种新闻媒体,采取制作电视专题片、印发小 探讨呼声󰀀责任塑堡!!里竺河豚鱼在我国分布有40余种鲜美,,尤其以红鳍东方鲍味道、摆脱经济危机阴影;三来扩大内需防止日本、、拉动国内市场经济。,营养丰富一,是河豚鱼中毒性最小、经济价值最高的,韩国对我国水产品的限制我们认为,有条件这主要名贵鱼类海湾关。一,直为日本韩国和中国人所青睐成为我国仅在环渤的开放国内红鳍东方纯试食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是因为已经具备以下三点条件:一,北方海水养殖的首选和出口创汇的优势水产品。带,就有2.3万渔民的生存与红鳍东方纯产业息息相。国家多年进行河豚鱼安全利用研究及部分地区试食试验当前,,为有条件的开放国内市场提供了前提,受金融危机影响,,日,、韩等国对河豚鱼需求量其次,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至今我国从未停止过对河豚鱼。大幅度降低相继出现的价格,“一降再降”公斤降至由原来4000日元/;,”开发利用和卫生监管的探索研究豚鱼不得流入国内市场1993年2000日元/公斤公斤年内更可能降到1000日元/卫生部1990年颁布了《水产卫生管理办法》。,,规定河、毒饺子和“三氯氰胺毒奶粉;事件使国卫生部同意组织省市就外消费者对中国食品产生了排斥心理日、韩等国实施贸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参加的河豚鱼安全利用研究协作组有条件允许经营鲜河豚鱼的相关问题开展试点研究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了基础数据达“。,易的保护政策经贸合作2008。,也极大地限制了本国经销商与中国企业的2007,,为国占我国水产品出口重要份额的河豚鱼出口贸易——1995年,卫生部下卫生部”受到了重大影响能缩减50%以上艰。年我国出口河豚鱼总量5500吨,关于鲜河豚鱼人体试食的批复“”,允许在浙江和上海。年出口减至4000吨——预计2009年河豚鱼出口将有可一率先开展鲜河豚鱼的人体自愿试食试验下达允许辽宁省食品监督检验所组织沈阳1996年,使得这培育发展多年的产业举步维关于在辽宁省开展河豚鱼人体试食试验的批复󰀀,、大连共9家餐饮单严峻的贸易形势使红鳍东方鲍产业处于崩溃的边缘,位进行人体试食试验议》时。1997年,卫生部回复人大代表高学,养殖户面临着市场低迷境营,、出口受阻和产品积压的重重困。兴提出的“关于安排河豚鱼市场,发展河豚鱼生产的建、与之唇齿相依的数几万渔民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一解表示同意有关单位组织有条件的省,市开展河豚卫生部同,决这、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开放国内市场。一、开展连锁经鱼卫生管理与开发利用的科学研究有组织地开展经去毒。拉动国内红鳍东方纯消费处理后的鲜河豚鱼人体自愿试食试验2006年,有条件的开放国内市场续生产,,来有利于红鳍东方纯的持来缓解出口压力、意协作组开展养殖河豚鱼安全利用研究第二阶段的工作保障渔民根本利益;二使企业扩大人体试食试验单位6加.。册子处。、举办烹调品尝会等多元的宣传方式,,宣传吃鱼的好强土著经济鱼类的开发利用,同时发展游钓渔业。,将渔业养殖、销售和旅游业进种,土著鱼类在当地繁衍生息是当地最适宜的养殖品,行紧密结合.合理开发利用土著经济鱼类资源,开展人工繁育和颗5重视生态安全性的论证与评估,粒饲料驯养研究。对增加养殖品种,促进甘肃渔业发展有引种时要切合实际法力度,注重本地的养殖条件,要加大执。积极的作用。∥加强防疫检疫工作杜绝病虫害的带入《中国水产》2∞g年第4期2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