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典型_游走于真实和想象之间_新闻典型与文学典型的比较浅析

典型_游走于真实和想象之间_新闻典型与文学典型的比较浅析

来源:筏尚旅游网
学子论文选登

典型:游走于真实和想象之间

———新闻典型与文学典型的比较浅析

■高坚

【摘要】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在上个世纪40年代,我国新闻工作者将这一概念引入到新闻领域。新闻典型与文学典型的交相辉映给两大领域带来了繁荣璀璨的景象。尤其是这一文学形态对新闻领域的渗入,使新闻报道从内容和形式上变得更加饱满和风韵。与此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区分新闻典型与文学典型,使之更好的在各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新闻典型文学典型比较

《说文解字·土部》中说到:型,铸器之法也。清代段玉裁注释:以木为之曰模,以竹曰范,以土曰型,引申之为典型。《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到:典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典型”一词,用的最早最广泛的是在文学作品中,它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用艺术概括的手法,创造出的艺术形象,它既具有一定的社会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文学作品中作者着力塑造的是典型人物的“典型形象”和“典型性格”。

在上个世纪40年代,我国新闻工作者将“典型”一词引入到新闻报道领域,其始于当时《解放日报》对劳模吴满有的报道。新闻报道中的典型和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有相似之处,它们都着力刻画人物超乎常人的一面,记述人物独特离奇的人生经历,都通过报道或是作品折射出某种思想、精神和理念,并且两者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但是新闻报道中的典型和文学作品中典型在某些方面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着不同的诠释。新闻典型的真实性是对现实生活中原型真实的反映和如实的报道。在报道中,记者编辑不能添加任何的虚构和夸大的成分,要完全展示典型人物的真实面貌和现实生活。而文学典型的真实性指的是所描绘的人物是源于现实生活的,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为蓝本,通过虚构、夸张等艺术手法对其进行加工提炼、概括总结,最后塑造出高于现实生活的典型。

文学作品往往为追求感人至深的细节,在表述方式上常常采用“合理想象”来增加一些虚构的成分。但是众所周知,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的第一信念,记者不能为塑造典型的完美形象而放弃事实真相,随意地主观臆造。抗美援朝时期的通讯《马特罗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文中描写了黄继光牺牲前的所思所想,这种记者的“合理想象”曾引起新闻界的大讨论,最后的结论是:“新闻是以全部细节都是事实为特征的,新闻的威力就在于此”。一个细节的不真实往往会使受众对整个新闻报道产生质疑。因此,这种适合于文学作品的“合理想象”在所有的新闻报道中必须摒弃。

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就是一个极具神话色彩的典型文学人物,孙悟空嫉恶如仇、喜欢伸张正义,敢于和统治阶级较真,他自身又有十八般武艺,能上天能入地。时代可能需要这样的典型,但是他只是作者笔下虚构的人物,只可能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在作者和读者的想象空间里。一般文学典型塑造得越完美,优点越集中,其典型性就越强。但新闻典型是再现的艺术,来不得半点虚假,它只能还原生活中真实的人,只有真实才能取信受众。有人讲:“新闻是摄影师,文学是绘画师”,这是对两者最准确和本质的表述。

3、特征的凸显与全局的把握

在塑造文学典型时,作者往往着力描写人物的“典型性格”,以此来强化人物的典型形象。例如曹雪芹笔下的人物都是各具特色,林黛玉“多愁善感”、薛宝钗“圆滑世故”、王熙凤“心狠手辣”等,这都是通过强化人物的某一特征来凸显其“典型性格”。文学作品的作者在创造典型时,只要准确地捕捉到一个“聚焦点”,通过文学的手法加以强化、扩大和生成,就能成功地将典型人物刻画出来。所以说,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是“特征化”的人,但是这种“特征化”的人却不能出现在新闻报道中。

我们在报道新闻典型时,不能只讲求其不同寻常的一面,同样也要讲他平凡人、普通人的一面。新闻典型塑造的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常人。典型人物报道的目的就是让受众认为榜样可信、可近、可敬、可学,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典型,并不是因为他面面优秀,而是他在某些方面具有别人所不具有的“发光点”。感动中国的河南人洪战辉自立自强、奋斗不息,但是在报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

2、再现与表现的艺术

新闻典型是再现的艺术,是对现实生活中代表人物的原生态表述。然而文学典型是表现的艺术,其典型是作者想象创造出来的虚构人物。文学典型是以现实生活中人物为原型,同时适当地吸收其他人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整合,进而塑造出来一个比原型更具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为了成功地塑造一个典型,作者可以抽取多个人身上的优点拼凑成一个完美的典型人物。鲁迅曾这样描述文学中的典型人物:“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1、对“真实”的不同理解

典型的艺术魅力来自于它的真实。无论是新闻典型还是文学典型,都讲求典型的真实性,但是在各自的领域都有

126《新闻世界》

学子论文选登

有关传统新闻价值的一点理解

■阮晓

【摘要】新闻价值是衡量一个事实是否具有成为新闻的要素。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都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论述,虽然观点有一些出入,但是在反映社会现实和实现传播功能这一点上还是有相似之处。本文是对新闻价值能否实现新闻传播功能和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做一点浅显的理解。

【关键词】新闻价值要素传播功能真实

新闻价值是衡量一个事实是否具有成为新闻事实的要素。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国内和国外并不十分一样。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夏倩芳教授把新闻价值要素归结于六点:时鲜

性;重要性和影响力;显著性;趣味性和人情味;变异性;冲突性。

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在其著作《新闻理论十讲》中也有十点表述,这十条分别是,第一,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便越具有新闻价值;第二,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第三,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第四,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便越具有新闻价值;第五,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便越具有新闻价值;第六,越是著名人物,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

值,越是著名地点,那里发生的事实,也越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第七,凡是含有冲突的事实,多少都有新闻价值,内含的冲突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第八,越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事实,便越具有新闻价值;第九,越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便越具有新闻价值;第十,事实在比较中带有的反差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

笔者认为,陈力丹教授的第二条与夏教授的“时鲜性”是异曲同工的。第三、四条是对“重要性和影响力”的直接表述。第五、六条是对“显著性”的直接表述,甚至第一条也可以归结于“显著性”,“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便越具有新闻

在上学期间经商、携妹求学中曾有两次动摇,他也许不是个好学生,但正是这样全方面立体化的报道才会让受众觉得可信、可学。

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其实质是信息。新闻是信息的传播,其职能是准确迅速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让受众对新闻报道中的人物或事件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以此来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但是文学作品所营造的语境会使不同的读者产生不同的理解,会因人而异,情随境迁,可以说文学的实质是想象的艺术,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典型是作者用各种修辞手法塑造出来的人物,文学典型呈现出丰富的美学特征,其主要目的是满足人们对美的欣赏和需求。由此可见,新闻典型实用性强,而文学典型欣赏性强。

新闻典型和文学典型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都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但是,新闻的典型报道大多针对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直接来教育和说服受众,以此来引导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等。而文学典型对经济基础的影响是间接的、循渐进的,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来影响整个社会。从长远看,在培养民族素质等方面,文学典型

的效果可能更佳。新闻典型求“实”、求“鲜”,且不掺杂任何个人主观情感。而文学典型则可运用各种文学的修辞手法来塑造典型,且含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两者虽然在侧重点和写作手法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总的来说,新闻典型脱胎于文学典型,是对文学典型的继承和发展,两者都有对方可取之处,它们相互借鉴、扬长避短,势必能使两者在各自的领域走得更好、更远。■

4、迥然不同的时间尺度

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强调时代感,其典型的选取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历史的,不受、时空的限制,无所谓时效。文学典型是时代的产物,是生活在整个大的历史背景下的,他是这个时代所要彰显的典型。虽然新闻典型人物报道同样彰显的也是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但是由于“新闻”这一特性的限制,要求新闻的典型是应时而发,是人们所关注的、急需了解的,特别强调典型的时效,时效性是其典型特征之一。新闻事实及新闻存在是时间长河中的一瞬,不及时地去抓着它,就会失去新闻价值。西方新闻界有这样的一个说法:今天的消息是金子,昨天的消息是银子,前天的消息就是垃圾。所以说,时效性是新闻典型区别于文学典型的又一显著特征。

参考文献

1、朱金平,新闻典型论[M].长征出版社,2003年版

2、聂茂、张静,典型人物报道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李勇,论新闻与文学的互斥性和互补性[J].湖南社会科学,2000(4)

4、刘刚,新闻价值错题误判种种[OL].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09年7月31日

(作者: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8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周蕾姚少宝

《新闻世界》127

5、差异化的功能定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