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卷第3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8 No.3 2007年6月 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Jun.2007 从《苔丝》译本比较“增译法”的运用 张 律,胡东平 (湖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摘 要:应用现代翻译理论中的增译法,从景色描写、动作行为、人物语言、心理描写及句式结构几方面对张谷若、吴笛及蒋坚松、彭代合译的《苔丝》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并通过具体选段译语分析了三位译者在翻译原著时对增译法的不同理解和运用。 关 键 词:《苔丝》;译本;增译法;张谷若;吴笛;蒋坚松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013(2007)03-0085-02 文学翻译不同于一般的翻译,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与特殊性,译者的主观审美创造性亦通过各种各样的翻译手法在其中得到了更好的诠释与发挥。增译法是指为了使译文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与风格,使译文合乎表达习惯,在翻译时必须增加一些词语[1]。通过分析《德伯家的苔丝》的7个中文译本,笔者从景色描写、动作行为、人物语言、心理描写及句式结构几方面探讨了增译法在翻译中的应用。 而在翻译时也应注意在拟人格的使用同时兼顾意境的传递。fire 一词,张译为“残火”,增加了一个修饰成分——“残余的”,对于The light from the water - bottle was merely engaged in a chromatic problem,吴译本在采用了分译法的同时也用了增译法,增加了一个谓语动词“表明”,将其转成了一个动宾结构,使其意思明确,不仅忠实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与风格,而且让读者由“有头有脑,有牙有目的火,有嘴的炉栏,有心的盛水瓶子”联想到此时苔丝身边的环境类似一个活生生的人,而这些远比一个真人更油然而生肃杀感。两种处理各见其长,均符合汉语规范,令人叫绝。 一、景物描写的增译比较 张中载先生在《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中提出,“在哈代的笔下,一叶草,一棵树,一池水,一片云,一股风都是具有灵性的生命实体,都可以说是他小说[2]笔者认为在张谷若和吴笛的译本中,对中的人物。”景物描写的翻译都将增译法运用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底蕴。如: The fire in the grate looked impish-demoniacally funny,as if it did not care in the least about her strait. The fender grinned idly,as if it too did not care.The light from the water-bottle was merely engaged in a chromatic problem.(Chapter 35) 张译:壁炉里的残火,张牙怒目,鬼头鬼脑,仿佛表示对于苔丝的窘迫,丝毫都不关心。炉栏懒洋洋的把嘴咧着,仿佛表示满不在乎。盛水的瓶子放出亮光来,好像只是在那儿一心一意研究颜色题。 吴译:壁炉里的炭火变得鬼头鬼脑,怪模怪样的,仿佛对苔丝的窘迫完全无动于衷。炉栏懒洋洋的咧着嘴,好像一切都与自己毫不相干,盛水瓶子发出来的光只是表明他正全心研究有关色彩方面的问题。 这一段景物描写使用拟人手法把景色写活了,因 收稿日期:2006- 12-14 作者简介:张 律(1980-),女,湖南长沙人,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二、人物语言描写的增译比较 英国南部多赛特郡当时是自给自足的宗法式农业地区,哈代出生并成长于那里,所以他的小说创作中经常以这里为背景,著名的“威塞克斯小说”中的威塞克斯就是取自于此。在对《苔丝》进行翻译时应特别注意文中所表达的语言意境,如: “Who be you,then,John Durbeyfield,to order me about and call me boy? You know my name as well as I know yours!”(Chapter1) 蒋译:“约翰·德比菲尔,你拿啥架子,对我指手划脚 ,还管我叫小子?咱俩谁还不认识谁?” 吴译:“约翰·德贝菲尔,你算老几,凭什么对俺发号施令,还叫俺‘小子’?俺俩谁还不认得谁呀!” 张译:“约翰·德北,你是什么人,敢指使起俺来了,还叫俺‘小子’?咱们谁还不认得谁!” 具有“哈代专家”之称的张老先生用中国山东地区的方言诠释了苔丝生活时期的农村环境,虽然此种翻译方式有归化过度之嫌,但笔者认为“俺”、“咱”等词让读者读起来韵味十足,让一个个鲜活的农民形象跃然纸上,一个“敢”字,把一个生活在乡下的懵懂年轻小伙子的那种不服输的个性刻画得惟妙惟肖,从而成功地实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文化传递。 86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6月 三、心理活动描写中的增译比较 细腻、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是小说的特点之一。几个译本在翻译人物心里活动描写时,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了增译法。如: As he fell out of the dance, his eyes lighted on Tess Durbeyfield,whose own large orbs wore,to tell the truth,the faintest aspect of reproach that he had not chosen her.(Chapter 2) 蒋译:他从跳舞的人群中退出来时,目光碰巧落到了苔丝·德比菲尔身上。而苔丝那一双大眼睛,说实在的还透出一丝哀怨,怨他没有选她作舞伴。 吴译:当他从跳舞的人群中走出来的时候,一双眼睛落到了苔丝·德贝菲尔身上。苔丝一双圆圆的大眼睛真实地流漏出微弱的指责,怪他没有挑她作舞伴。 张译:他走出舞队的时候,眼光落到了苔丝·德北的身上,她的一双大眼睛,老实说,正因为他没挑选自己,微微含着怨意。 本段描写一位过路男青年来舞场跳舞后在离开时透过苔丝的大眼睛所看到的她的内心世界。“reproach”的意思为“责备”[3],蒋译本译成“哀怨”,如实反映了苔丝在责备、埋怨他的同时内心深处还存有的一丝悲哀和感伤,不但将一个未涉世事、青春漂亮的乡下姑娘在被别人无意识伤害时的内心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为后文作了铺垫。此外译者增译“碰巧”一词能形象地说明两人是第一次视线交流,并非熟识。 She perceived in his words the realization of her own apprehensive foreboding in former times.… Terror was upon her white face as she saw it;her check was flaccid,and her mouth had almost the aspect of round little hole.… (Chapter 35) 张译:她听了这些话,就觉得她从前害怕的事,现在果然实现了。… 她见到这一点,灰白的脸上一片恐怖,两颊的肌肉都松松的下垂,一张嘴差不多都看着好像只是一个小圆孔的样子。 吴译:她从他这番话里觉察到,她自己以前的担忧,现在真的应验了。…想到这一点,她那苍白的脸上掠过一阵恐惧,面颊上的肌肉松弛下垂了,嘴巴看起来几乎是一个圆圆的小窟窿。 本段描述的是苔丝向丈夫坦白真相后的心理活动,两位译者在此处增译的“现在果然”与“现在真的”,在忠于原文真实性的同时给苔丝必然的悲惨命运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体现了原作作者的写作风格:在解释小说主人公的悲剧时夸大偶然实践在生活中的作用,认为一切都是命运的作弄,是不可抗拒的。 四、句式结构翻译中的增译比较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调整句式结构,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采取增添词汇或信息补充的方式,使译文符合汉语表达方式。如: Her ascent of the crooked staircase was a slower process,and her face,as it rose into the light above the last stair,encountered the gaze of all the party assembled in the bedroom.(Chapter 4) 蒋译:楼梯七弯八拐,她上楼梯时放慢了脚步。来到楼梯顶端,灯光照亮了她的脸,聚集在卧室里的那一群人一起投来惊奇的目光。 张译:她上那弯弯曲曲的楼梯的时候,走得比较慢一些;她刚把她的脸露到楼梯顶上的亮光里面,所有挤在屋里的那些人就一齐把眼光转到她的身上。 吴译:她脚步缓慢地攀登着弯弯曲曲的楼梯,当她登上最后一级楼梯、脸膛从暗处进入亮处的时候,意外地发现聚集在室内的人们把目光全都转向了她。 本段描写德比太太去酒店找寻酗酒的丈夫时的情景。三位译者将原作“A is B”这一句式结构作了改变并增添了动词“上”,“走”,“攀登”,“放慢”等,将德比太太上楼的动作描绘得更加清晰、栩栩如生,既不违背原意,又符合汉语习惯。 The peeling of the former,and the selection of the latter,had been an operation of personal care.(Chapter 2) 蒋译:剥制柳条,挑选花朵,都是亲自动手,一丝不苟。 吴译:削剥柳枝和挑选鲜花,都是每个人要费出一番心思才能完成的。 张译:修剥柳条儿,选择花儿,都是每个人费过一番心思的事情。 三位译者将原文的两组名词结构改成了动宾结构,从而使译文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也形象地表现出了这些乡下姑娘去参加舞会前精心打扮的爱美之心。 翻译是艺术的再创造,是有限制的、受制约的再创造。译者的创造性活动不能脱离原著限制规定的范围,而应当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做到“音美、意美、形美”。 参考文献: [1] 林万平.《苔丝》及其汉译本的比较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2(2):108-110. [2] 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修订本)[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68. [3] [英]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M].李北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黄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