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BORDERECONOMYANDCULTURE
No1412009General1No1
【文化论坛】
月亮: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徐志摩诗歌意象分析
王铁力
(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哈尔滨150025)
摘 要:月亮,宁谧、优雅,往来古今,频频出现在中外文人墨客的笔端。在现代,“月亮”作为一个主题意象,非但没有消失在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反倒由于两种文明的交相共染而呈现新的面目。深受中西两种文化熏陶的徐志摩,他的月亮诗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之处,在传统与现代的迎合之间,在古思维中构筑新意境,既保持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情思与多重意蕴,又为之注入了全新的生命与活力,真正实现了“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
关键词:月亮;传统;现代
中图分类号:I207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09(2009)0420079202 朱光潜说:“我们的新诗运动正在开始,我们必须郑重谨慎,不能让它流产。当前有两个问题须特别研究,一是固有传统究竟有几分可以沿袭,一是外来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收。这都是诗学者所
[1]
应虚心讨教的。经过了“”中知识分子对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文化的思考,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新月诗派,在多元并存的时代里,影响了一代诗坛。他们用音节、情感、意象整合成富于创造性与吸引力的诗歌。尤其对意象进行选择处理时十分的审慎,而“月亮”意象就几乎出现于所有新月诗派诗人的诗作中,集中体现了新月诗人在继承传统、展示现代方面的特征。比较来看,将这一意象内涵揭示得较为彻底,情感与意象结合得较为深厚的便是徐志摩的诗。
一、诗歌含蓄之美的承继
中国传统的诗教是“温柔敦厚”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新月诗人将之加以继承,倡导“理性节制情感”,追求完美和谐。月亮意象的选用便实践了这一理论主张。徐志摩在散文《印度洋上的秋思》中便说:“月光有一种神秘的引力,她能使海波咆哮,她能使悲绪生潮。月下的喟息可以结聚成山,月下的情
[2]
泪可以培畴百亩畹兰,干茎的紫琳耿。”月平静的表面掩盖不住内在情感浪潮的翻滚,从而形成一种月与情感相生相克的巨大力量。如在《望月》中,诗人对“我爱”,用今昔的命运对比倾诉满腹
收稿日期:2009201207
作者简介:王铁力(1963
柔情,在开篇却先以月亮起首,对之进行详细的描写,如同古诗中的比兴手法,这些完全是用来表现月与人的异质同构(“像一个处女,怀抱着贞
),以及相似的命运(“)。洁”挣出强暴的爪牙”已不需再度直抒胸臆,情感己洋溢在字里行间。《月下待杜鹃不来》中,诗人与月对话,月儿此时不光是自然物,它被诗人投上了恋人的光影,动态的月显示出时间的流逝,同时也将诗中人等而不遇的焦虑急切融入其中,如同《诗经・关雎》中的感受一般。《半夜深巷琵琶》中,“柳梢头有残月挂”,看似化用古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其中的残月喻指“破碎的希望他”,伴以琵琶音、想象以及“等你去吻\"的反复,“悲思”与凄楚之情郁积胸口。这些诗都有虚有实,在虚实结合之中,在平静的文字之下,将浓得化不开的情感稀释,却更见其内在的波动。
经过了清末以来的“西学东渐”,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科技意识已深入人心。徐志摩自觉地吸收当时西方新的科学思想观念,对自然加深了理解,这均在创作中有所体现。“月亮”意象便也反映了现代天文学等科学知识的深刻影响。在《中秋月》中,诗人在传统文化语境的压力之下,写出了“我肥肥的在天空里飞,伟大的星斗没了光辉”,用以体现“月明星稀”的朴素的自然哲学;但同时,全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月”的吻自述,其间充满了反讽,了月圆象征团圆的传统审美心理,用类似自我暴露的口吻写了月的“污浊”和“糟”。针对于传统意义上人们对月宫、玉
),女,哈尔滨人,馆员,从事图书馆学研究。
BIANJIANGJINGJIYUWENHUA
79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年第4期TheBorderEconomyAndCultureNo14,2009
树、白兔的想象,诗人明确指出“什么是玉兔,什么是树,———/分明是老僵尸的干枯”!对于传统文人对月光的美化,诗人写道:“说什么皎洁,什么团圆,/我有的是丑怪的疤瘢!”并且明确提出“就这光,我哪有这清光,/要不是老阳,他的帮忙?”这里明显突出了现代的科技意识,即月亮作为一个星球自身不会发光,而是借助于太阳光的反射。彻底消解了月亮身上被传统文人所赋予的诗性因素与情感力量,而这是那些习惯于传统思维的诗人所无法能够写出来的。在的怪异中,在以丑为美的歌颂中,写出了“光明死了的世界”中月的虚伪、丑陋,达到了一种陌生化及审美间离的效果。科学意识与反传统杂糅无间。使得诗人对于月亮的描绘既有传统文学汇总的“宇宙意识”,又反映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影响。
诗人对时间空间的心理感受能力极强,他一方面承继了传统的时空观,同时以一种生命的激情和新科技的意识扩展月亮的内涵,使月亮超越自身的静止的无生命的自然物状态,具有更为深刻的宇宙意识和生命哲理。如徐志摩所翻译的哈代的诗《对月》中:“新鲜的变旧,少壮的亡,/民族的兴衰,人类的疯癫与荒谬。”月亮早已把人生“看透”“看腻\",因此上升到一种哲思的高度。同时,诗人用月亮自身的自然状况变化———圆而又缺、缺而既圆———体现时间的流逝之感,赋予静态意象以动态特征。月亮代表的时光流转是与人的年华易逝、生命的哲思、自我超越等联系在一起的。
二、诗人理想人格的高扬
儒学倡导建立理想的人格,亦即“圣贤”,追求一种高而远的人文理想,要在最坏的环境中达到最高的自觉,故而在这种入世思想中便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时期的知识分子虽然表面上“反传统”,但实际上承继了儒家的理想性。他们始终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这成为一种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而“遗传”下来。到了徐志摩这里,他将儒学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加以继承,追求理想人格的建立,执着于人格的完美、自我生命的高贵尊严,在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中体察人生与生命本真的意义,他重视人的价值,“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执着追
[3]
求,成为他抒写性灵最突出的特点。”这也其中体现在月亮意象的运用上。
在诗中神秘主义的介入能够看出徐志摩的诗钟
情于神秘性,他往往以一种自觉的象征意识表现现实的荒诞,故而表现出一定的波特莱尔色彩:怪异、雄奇。另外,也许是为了有意造成一种神秘感,诗人赋予月以不同色彩,如《爱的灵感———奉适之》中将秘密“化成月的惨绿”,在艺术效果上一方面对人的视觉进行冲击,另一方面也对传统的审美心理进行挑战。
徐志摩由于受西方象征主义等现代主义影响,在诗歌创作中逐渐有了轻灵飘忽、神秘、晦涩的倾向。这种神秘性与朦胧感超越了传统诗歌的含蓄蕴藉,更加难以解读,而有一种类似宗教的情绪在其中。.
三、诗中比兴传统的接续
徐志摩的诗借助比兴“创造意境,营构意象”,同时,又诉诸想象,极尽创造,使得情思生动,想象丰富华瞻,二者结合运用,使诗具有启发性与感染力,拓展了思维空间,一方面将意象的内涵的多重性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创造了清新、温婉、和谐的意境。月亮拥有明润色泽,被看作“青玉”一般;兴之所至,诗人甚至“想攀附月色”,想象中“想也有月,有松,/有更深的静。”;月亮的柔媚特征被看作怀抱贞洁的处女;把月亮的光华比作“披着雀毛的衣裳”,形象而鲜明,把月的银光看作“金银”,月亮的圆盘看成是女子的“迷人的圆脸”;赋予月以灵性与动作,把她看作一个羞怯的新娘。
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人的重想象、善比喻,改变了“”新诗以现实为主导的状况,诗歌含蓄、流畅、富于浪漫色彩,使得古典诗词传统没有成为一个遥远的回响。
“中国现代诗人在新诗的建设与发展中,是始终注意把握它在中外古今交合中的现代化转换中的现代化转换的方向的。”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人,一方面发挥了中国古代文化及古典诗词的传统,一方面接受西方科技及文学表达的影响,创作出独树一帜的诗歌。正像陈梦家所比喻的那样“白色的蔷薇园里,是一色雪白的花,飞鸟偶尔撒下一把异色的种子,看园子的人不明白,第二个春天竞开了多少样奇丽的异色的蔷薇。”中国传统的“月亮”意象在他们笔下呈现了全新的面目,使这条“月亮”河在传统与现代的交互渗透中绵延不断地流淌至今。
参考文献:[1]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2] 徐志摩.徐志摩文集[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3[3] 朱德发,邢富钧.中国新文学六十年[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郭蕴深〕
80
BIANJIANGJINGJIYUWENHU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