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探究 构建智慧课堂
摘 要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是一个经历探究甚至实践的过程,这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和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创新过程,构筑探究平台;注重拓展,延伸探究时空等手段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数学课堂充满探索、充满创造,给学生带来信心和增智添趣,使课堂成为学生去探索、去发现的一方沃土,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块慧地。
关键词 激发欲望;构筑平台;延伸时空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提供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空间,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的结论,而应该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是一个经历探究甚至实践的过程,这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和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构建智慧课堂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情境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不可及,能激发探究欲望。二是有一定的情趣,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2、5倍数的特征这一课时,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某电信公司推出了一次优惠活动,凡固定电话号码是5的倍数的,可以免费赠送一手机。小刘家的电话号码是86838445,我们怎么来帮助小刘判断她有没有中奖呢?
生1:看看个位是不是5,就知道它是不是5的倍数。
师:这样想正确吗?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生2:把每一位数字加起来,如果除以5没有余数那这个数就是5的倍数。
师:我们把这些数字加一加等于46,除以5有余数那这个数就不是5的倍数。这是你的判断。其他同学呢?
生3:用86838445除以5,看它有没有余数。
师:好的。计算器计算,果然没有余数,看来这个号码是5的倍数,小刘家有没有中奖?
生:中了。 师:这里还有很多这个地区的电话号码(课件显示8个电话号码和省略号)。工作人员要把幸运号码从中选出来,每一个都用除法来算,你觉得怎样?
生1:太麻烦了。
生2:5的倍数肯定有特点的,掌握了特点就好了。
师:看来我们有必要来研究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解决了这个问题,要判断他们是否中奖就简单了。
教师通过创设有趣新奇的问题情境,调动了学习的热情,学生探究欲望也激起来了,3分钟左右的情境导入环节一下子像磁铁一样吸引住了学生。
二、创新过程,构筑探究平台
通过创设情景后如果没有具体的探究素材来维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就成了一句空话。“探究是教学的生命线”,新教材中很多地方都能联系广泛的现实背景,将传统中封闭性、定向性的例题、习题转变成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这些探索性问题的条件、结论、思路大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非常适合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过程创新,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分析、判断、认识、寻求答案,教师做到引领有方,收放自如。 1.适时点拨,提炼思想方法
如教学5的倍数的特征:
(1)师:这是百数表,能把5的倍数有序地找出来吗?用?圈出来。
(2)学生圈5的倍数。
(3)交流:你找到了哪些5的倍数?
(4)发现:我们来观察这些5的倍数,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生: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是5或0。
(5)验证。在百数表上,我们发现5的倍数,个位上是5或0,那么超过100的5的倍数,是否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呢?比如说5的132倍,它的个位上会是几呢?(计算)符合吗?你能不能也来举一个这样超过100的例子,来看一看这个数有没有这样的特征?
交流:你举的例子是什么?符合吗?(交流3个)
同学们,你们举出的例子都有这样的特征吗?有没有找到一个5的倍数,它的个位上不是0或5。
反过来想一下,如果一个数的个位上不是0或5,它会是5的倍数吗?百数表上看一看。大一点的例子1553,计算验证。现在你能肯定地告诉老师,5的倍数有什么样的特征吗?
(6)回扣号码。你能帮助电信工作人员很快地筛选出幸运号码吗?试一试。
(7)小结:我们是怎样得到5的倍数的特征的?首先我们在百数表上找出了5的倍数(板书:找出倍数),然后仔细观察,观察特征,有了一个初步的发现(发现特征),然后我们又在百数表外举例验证(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那么2的倍数又有怎样的特征呢?你会用同样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吗?
学生在探索中经历了思维的波澜起伏,不光找到了规律,也体会到了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接下来的2的倍数的特征探究学生运用相同的方法很快就解决了。
2.设置冲突,激发探究热情
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的源泉,也是学生主动探究的根本原因。在教学中教师若能设置认知冲突,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就能使学生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很高的探究欲望和求知欲望。
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首先让学生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争先恐后说着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让学生在百数表中圈3的倍数。引导学生第一次观察,发现3的倍数具有上面说的那些特征吗?学生争先恐后说着自己的想法,疑惑的表情在他们的脸上显露,智慧的语言在和谐的氛围中流淌,他们发现猜想错误,与各位无关。同时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12和21,36和63交换顺序也是3的倍数,15和51,25与52交换位置也不是3的倍数。发现3的倍数与数字排列的顺序无关。那么到底3的倍数于什么有关呢?疑惑激起了课堂的涟漪,也打破了学生原本平缓的思维,学生们意犹未尽,急于想知道答案。课堂上教师引发的这种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对新内容的兴趣和向往,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被教师调动和激发了。
3.合作交流,提高探究效率
合作意识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探究行为不应该是个体行为,应该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学习,主动合作,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在探究到底3的倍数与什么有关呢?教师提出让学生做个实验,并提出操作要求:(1)选出3个3的倍数,不是3的倍数选2个。(2)在画好的计数器上用珠子摆一摆这个数,并数一数用了几颗子。在纸上做好记录。(3)判断珠子是否是3的倍数。(4)根据你的记录你发现百数表中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另外还提出分工的要求,选出一位组长,组长确定第一题,由2个人在计数器上摆,1个记录,同时组长组织摆完后的讨论。由于分工明确,学生们动手有条不紊,过程充满了热烈的气氛,大家热情高涨,发言积极,亲历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智慧之旅。通过合作交流培养了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的习惯,由于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思维方法,语言表达、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注重拓展,延伸探究时空
打开教材,浓浓的生活味扑面而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参与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使数学课堂既充满生活的情趣,又充满智慧的探求并且让这种智慧向课后延伸。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接近尾声,老师说: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欣赏(课件播放:有动物蝴蝶、海星、螃蟹——植物有枫叶、银杏叶——建筑有中山陵、伦敦塔桥、故宫——以及各种窗花)
师:你看这些漂亮的窗花就是人们创造出来装饰用的。你们想不想也来当一回设计师?想想怎样剪才能保证两边完全对称呢?电脑显示松树的剪法。
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对此学生兴趣盎然,一直到下课学生们还在忙着画、剪。
数学课怎么上,学生怎么学,关键看老师如何引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构建充满智慧的课堂应该成为我们永远的追求。智慧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充满实践、充满探索、充满创造的,而且能给学生带来信心和增智添趣。作为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一理念始终贯穿于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去探索、去发现的一方沃土,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块慧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