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盘旧学 勋德兼隆
——北宋处州龙泉县宰相何执中 浙江温州 叶高首 文/摄
绍圣绍述,端王得立。宋神宗赵顼确是一位有雄心壮志的皇帝,他希望重建强盛的国家,再造汉唐盛世。虽然在守旧势力的反对下,摇摆于新旧两党之间,但维新变革的决心始终不变,一生都在追寻自己的复兴强国愿景。元丰八年(1085年)正月初,孤注一掷的宋神宗赵顼由于对西夏战事的惨败,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病情恶化,不久在福宁殿忧郁而逝,享年三十八岁。他九岁的儿子宋哲宗赵煦继位,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改元元祐,加王安石为司空,元祐元年(1086年)高太后在神宗时就强烈反对变法,实际掌控朝政后,重新起用反对变法的司马光、文彦博等人,闰二月庚寅,以司马光为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四月,癸巳,王安石薨,享年六十六岁,获赠太傅,葬于江宁半山园。九月丙辰朔,司马光薨。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戊寅,太皇太后高氏崩。赵煦亲政,他对守旧派的专横无忌、目中无君早已不满,次年改元“绍圣”(1094),下令绍述并实施元丰新法,大力打击元祐大臣。六月甲戌,诏苏轼谪岭南惠州;秋七月丁巳,夺司马光赠官;绍圣四年二月乙未,追贬司马光为清远军节度副使;癸未,罢旧党宰相范纯仁、吕大防等,重用新党章惇、曾布等,追贬吕大防为舒州团练副使,苏辙为化州别驾,范纯仁为武安军节度副使,追贬旧党党人于岭南;闰二月壬寅,以曾布知枢密院事,蔡卞为尚书左丞,吏部尚书黄履为尚书右丞。甲辰,苏轼责授琼州别驾,移昌化军安置;宋哲宗赵煦与宰相章惇以继承神宗新法为名,在政治上以牙还牙,打击政敌,仅元符元年被惩处的元祐旧党就达八百三十人之多,史称“绍圣绍述”。
2
元符三年(1100年)春正月辛未,帝有疾,不视朝,己卯,帝崩,病逝时年仅二十四岁。据《宋史•徽宗一》载:元符三年正月己卯,哲宗崩,皇太后垂帘,哭谓宰臣曰:“国家不幸,大行皇帝无子,天下事须早定。”章惇又曰:“在礼律当立母弟简王。\"皇太后曰:“神宗诸子,申王长而有目疾,次则端王当立。”惇厉声对曰:“以年则申王长,以礼律则同母之弟简王当立。”皇太后曰:“皆神宗子,莫难如此分别,于次端王当立。”知枢密院曾布曰:“章惇未尝与臣等商议,如皇太后圣谕极当。”尚书左丞蔡卞、中书门下侍郎许将相继曰:“合依圣旨。”皇太后又曰:“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诸王。”于是惇为之默然。乃召端王入,即皇帝位,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另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己卯,帝崩于福宁殿。皇太后向氏哭谓宰臣曰:“国家不幸,大行皇帝无嗣,事须早定。”章惇厉声曰:“当立母弟简王似。”太后曰:“老身无子,诸王皆神宗庶子。”惇复曰:“以长则申王当立。”太后曰:“申王病,不可立;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有立。”惇又言:“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言未毕,曾布叱之曰:“章惇听太后处分!”乃召端王佶入即皇帝位。群臣请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后以长君辞;帝泣拜移时,乃许之。”
向太后在神宗时即是守旧派,当政后随即任命守旧派韩琦长子韩忠彦为执政,不久又升任右相,司马光、刘挚等三十多个元祐党人都官复原职,守旧派势力抬头,新党的蔡京、蔡卞等人则被罢官贬逐。当时守旧派与变法派的斗争日趋激化,也有官员认为元祐、绍圣均有失误,应该消除偏见,调和矛盾。当年七月,向太后归政后,徽宗想调和新旧两党矛盾,对元祐和绍圣年间的政策,都进行了批评,并任命韩忠彦为左相,任命拥戴自己继位的曾布为右相,两派兼用。次年又把年号改为“建中靖国”,,以示“本中和而立政”,“昭示朕志,永绥斯民”,表明公正贤明,意在消释朋党。
但是新旧党争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一月,邓洵武首倡徽宗绍述神宗之说,攻击左相韩忠彦并推荐蔡京为相,得到执政温益的支持,为徽宗所采纳。十一月末徽宗决定改明年为崇宁元年,明确宣示放弃调和政策,追崇熙宁新法。担任右相的曾布是个投机分子,见风使舵,善于迎合圣意,意图让徽宗打击旧党,拉拢蔡京,引为党羽,培植和巩固自己的势力,并将蔡京召回朝廷,荐为翰林学士,徽宗允准。起居郎邓洵武,因其父与蔡京父为世交,他和蔡京也交往密切,就向徽宗进言:“陛下神宗子,左相韩忠彦,韩琦之子。神宗推行新法,韩琦阻止。韩忠彦如今做左相更改神宗法度,乃继承父志。陛下反不能继承先帝的事业吗?若要继承先帝遗志,则非蔡京不可。”徽宗深以为然,连连点头称善。“洵武复进一图,曰:《爱莫助之图》,以丰祐人才分而为二,能绍述者居左,惟温益而下一二人,而列于右者,皆指为害政,盖举朝无遗焉。于左列之上,密覆一名曰蔡京,谓非相京不可,上览而是之”。邓洵武又进献徽宗一张《爱莫助之图》:左边为神宗年间的元丰新党,以蔡京为首,只有执政温益等一二人,右边则是哲宗元祐更化时高太后用的旧党,有五六十人之多,暗寓非蔡京拜相不可之意。徽宗看后,认为有理,更觉得旧党人多,而新党人少,怀疑元祐旧党沆瀣一气,朋比为奸。崇宁元年(1102)五月罢免韩忠彦左相,闰六月,罢曾布右相,七月,正式拜蔡京为相。
蔡京上台后又打起变法旗号,声称不仅要恢复熙宁、元丰年间已行之法,连宋神宗想改而没改成的问题,也要一并改之。将司马光等元祐旧党定为奸党,由徽宗亲书,并刻石于皇宫的端礼门,称为党人碑。旧党中已死之人追贬官职,未死之人贬窜偏远,哲宗死后提议恢复旧法的共五百余人,被定作“邪等人”,加以降官责罚。崇宁元年七月蔡京籍人为邪等,初始没有朝觐及入都之禁,何执中申言之,上书请禁邪等人入京,凡元祐党人在京任职秩者请求全部罢免逐出。崇宁三年,蔡京拉帮结派,排斥异己,又重新确立元祐、元符旧党三百余人为“党人”,刻石于朝堂上。甚至发展到后来,连新党章惇、龚原、陆佃等人,因为得罪蔡京,也都被打入元祐党人籍。
3
何执中与徽宗有师生之谊,当年端王赵佶在何执中的悉心教导下,文词、书法、音律均有造诣,恩师何执中深受徽宗的敬重。更由于何执中憨厚笃实,徽宗笃信不疑。于是破格拜任何执中为宝文阁侍制,再迁任中书舍人,直至官居左相。蔡京复出任左相,执中与蔡京并相,凡是重大政事均参与商议,大都没有主见附和蔡京,不敢有新想法,更不用说创造发明。等到张商英张担任大事,拜尚书右仆射,何执中讨厌他官居己上,就和郑居中联合排挤他。何执中、郑居中日夜酿织其短,先派谏官论其食客唐庚,后把他贬逐到惠州。陈瓘曾极力弹劾新党大臣章惇、曾布、蔡卞、蔡京等人,因而受到了新党的打击,被贬谪。在贬谪地,陈瓘两撰《四明尊尧集》,成为攻击新学和新党的一个旗手。陈瓘在台州,何执中升迁石悈为台州知州事,派人胁取《四明尊尧集》,谋划必置陈瓘于死地,但是陈瓘大难不死,何执中怒而罢官石悈。蔡京、何执中等把持大局,私底下党同伐异,弄得北宋政局乌烟瘴气、风波不断,执中与蔡京并相,身居津要,粉饰太平,徽宗奢靡无度,无半点为国劝谏之心,相反却一味曲意迎合,使徽宗挥霍浪费、醉心书画小技,从而越加变本加厉,肆无忌惮,终致“靖康之耻”。据《宋史•徽宗四》载:“赞曰:然哲宗之崩,徽宗未立,惇谓其轻佻不可以君于下。迹徽宗失国之由,于是蔡京以獧薄巧佞之资,济其骄奢淫佚之志。溺信虚无,崇饰游观,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及童贯用事,又佳兵勤远,稔祸速乱。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为戒”。
《宋史•何执中传》记载:“执中与蔡京并相,凡营立皆预议,略无所建明。性复谨畏,至于迎顺主意,赞饰太平,则始终一致,不能自克。”《宋史》认为何执中在任宰相期间多方迎合帝意,粉饰太平,治国大事都一起商议,追随蔡京,始终步调一致,不能自克,在政事上谨小慎微。而徽宗却对何执中倍加褒谕:“敦重而有容,直方而不挠。蕴济务之图,而将以远识。迪匪躬之操,而持以小心”。徽宗却认为何执中敦厚庄重、不屈不挠;高瞻远瞩、富有远见;忠心耿耿,谨慎细心。《宋史》也肯定了何执中在北宋徽宗朝的积极作用,其主要表现为:力主朝廷及各级官府“节浮费,戒奢侈,宽民力”;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以保持边境安宁;主张节费裕民,宽减民众负担,以稳定政治局面;他在政事堂任职时,曾告诫边塞官吏切勿惹起事端,慎重改革规制,爱惜人才。政和六年(1116)执中以太傅致仕,慕容彦逢代徽宗起草的《赐太傅何执中辞免恩命不允诏》中说:“卿以甘盘旧学,辅相朕躬;勋德兼隆,为时元老”。他去世后,著作佐汪藻挽词开篇即称“两纪中天侍冕旒,甘盘仍作济川舟”,皆以殷商高宗师臣甘盘作比,称誉他的辅佐之功。
4
治多显绩,致国清宁。何执中(1044~1117),字伯通,家贫力学,熙宁六年(1073)进士甲科,一甲第五名。初为台州(今安徽省凤台县)判官,后任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判官。亳州数次变动知州,政务不能很好治理。曾巩上任,想加以整顿,观察诸官吏没有一位可以依赖,一见到何执中就心中满意,于是事无巨细,皆交以决。有一起怪异的案件很久解决不了,株连很多人。何执中审讯囚犯们,听到他们之间说话,将牛羊的角称为“股”,追问原故,都不肯说,而且相视色变。何执中说:“这一定是避师长张角的讳。”囚犯们立即叩头服罪。蒋之奇号称精明强干,出使淮河流域,贪官污吏听到风声个个胆战心惊,蒋之奇一见何执中就高兴地说:“亳州一州六邑,全靠你了”。任上,治政断狱,颇见才具,深得殿中侍御史蒋之奇的赏识。后任海盐知县,政绩显著,惠泽百姓,理政别先后缓急,县里的老百姓都流传他在治理上十点与众不同的地方。元祐六年(1091)入为太学博士,因丁母忧离职,寓居苏州。为母守孝期间,偶遇邻居半夜起火,何执中孤身独居,遑遑不能去,抚棺大恸,火势甚烈,不愿独自逃生,伏柩之上,誓与俱焚。观者悲悯其孝,担心其遭难,他的孝行感动天地,火患自息,棺柩得存。《明一统志》载:“子志同姪志宗,皆擢第”。因得上苍和母荫庇佑,何执中后人俱能飞黄腾达,独享富贵。
绍圣初(1094),五王就傅,选为记室。绍圣四年(1097年)继迁王府教授兼端王侍讲,甘盘旧学。元符三年(1100)正月,徽宗就位,破格拜为宝文阁侍制,迁任中书舍人。辟雍建成后,执中请求开学殿,使都人士女纵观,大为士论所贬。辟雍即北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学”,均为行乡饮、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开学殿时须祭拜孔子,祭孔是非常神圣的事情,祭祀的权利只属于皇帝、官员和具有功名的儒者,历来讲究“屏游观,肃穆冷清”。但何执中却让京城未婚成年男女恣观,士大夫一时舆论哗然。幸得徽宗敬重,避免处罚。后任兵部侍郎,转工部尚书,任吏部尚书兼侍读,铨选官员的制度和科举选才的规定档案,官吏大多把他们藏置在家中,进而拿这些条文向别人敲诈索收取贿赂。何执中建议把档案全部放置在朝廷的架阁库,让官员管理,此后六曹官府都仿效这个做法,创建“架阁库”,开档案管理之先河。
5
崇宁四年(1105)二月,拜尚书右丞。大观元年(1107),为中书侍郎。三月,为门下中书侍郎,积官金紫光禄大夫,一意谨事蔡京。大观三年(1108年)六月,台谏交论蔡京不可用,徽宗也担心其专权,罢蔡京左相,大观三年(1109)己丑六月辛巳,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加特进。不久遂代蔡京为尚书左丞,加特进。诏诰下达,曾引起太学诸生之反对。太学生陈朝老上书道:“陛下知蔡京,解其相印,天下之人欢欣鼓舞,如死而复生。等到任命何执中为宰相,朝廷内外默然失望。何执中虽不敢肆意为非作歹,也不会象蔡京一样祸国殃民,但何执中庸碌无能,本无过人才能,天下败坏到这样的地步,就如人的身体,五脏六府受伤沴已深,岂庸庸之医所能起死回生?何执中拉拢关系,攀附权贵,以求高升,官位到了枢密院和中书省二府,已经是很幸运了,竟然让他辅佐治理国家,这就好像用蚊子背山,实在是难以胜任。”疏奏不听,徽宗反而更加爱重他。初,赐给信陵坊的住宅,觉得不宽敞,又迁到金顺坊的豪华宅第。建“嘉会成功阁”,徽宗亲书匾额以示爱重。
政和元年(1111)与蔡京同为宰相,一意谨事京,无所建明,赞饰太平。政和二年,徽宗为姑姑办丧事,取消了上元节端门观灯的活动,何执中进言:“不应当因为陛下姑姑的事而扫众人的兴,希望陛下特意下令过一天观灯活动,以示与民同乐之意。”徽宗重视并接受了他的请求,还延长了五天期限。政和二年二月庚戌,以何执中为司空。后举修《哲宗史纪》有功,加少保,入宴太清楼,锡白玉带。宋政和二年壬辰,以为少傅。政和二年(1112年),在王黼等阴助下,蔡京复左相职,总治三省事,何执中居其下。政和三年癸巳,会正宰相官名,转少傅为太宰。八月丙子,以又迁少师,封荣国公。政和四年夏四月庚戌,徽宗临幸尚书省,以手诏训诫蔡京、何执中,认为各官晋级时,吏赏布帛有差别。何执中拜相辅佐朝政十二年,年事已高,政和五年,得重病卧床不起,徽宗赐告:“以后朝见,只让他每月参见六次,退居家中办公,以此表示问候”。政和六年四月辛未,何执中以太傅致仕,徽宗安排给他太傅官职的豪宅,许可他每月初一和十五谒朝,配享物品和粮食,一切待遇都跟他做宰相时一样。何执中罢相,入见,帝曰:“自相位致为臣,数十年无此矣。”对曰:“昔张士逊亦以旧学际遇,用太傅致仕,与臣适同。”帝曰:“当时恩礼,恐未必尔。”执中顿首拜谢。北宋政和七年(1117)十一月丙申,何执中卒,享年七十四岁,赠太师,追封清源郡王,谥号叫正献。
何执中死后安葬龙泉上河村,葬礼时,皇帝亲临他的家,为没及时探望他的病情感到遗憾,停止临朝听政三天,并派人将数尊石人、石马、石象从京都开封运抵上河村何郡王陵墓。葬仪隆重,群臣赋诗悼念,著作佐郎汪藻有“千官祖奠城东陌,十里春风鼓吹忧”之说。 何执中作《周易解》、《论语讲义》、《孝经解》,有《政和重修敕令格式》54册,其书法作品《米芾多景楼诗跋》为世所珍藏。御赞像语称:“嗟嗟此举,德吉孔嘉,天爵之修,人爵是荣。卿作国家之梁栋,为天子之股肱,治百姓而多显绩,致四海以清宁,是爵以公之位,赐以袍服之荣,图形凌阁,驰誉册青,故敕。”
6
山川雄秀,必产英才。洞宫山脉为武夷山余脉,从浙闽边境延伸到浙江省处州西南部,风光旖旎,景色清幽,峰峦岩洞,秀拔奇伟。 洞宫山脉的最高峰是龙泉凤阳山主峰的黄茅尖,海拔达1929米,为浙江省境内的第一高峰,也是长三角第一高峰。凤阳山山岭逶迤,沟壑幽深,高山草甸,绿如绒毯,流绿滴翠,既有气势磅礴的阳刚之美,也有草色青葱的阴柔之秀。凤阳山龙渊峡一泓碧水出自丛林,便是鸥江之源。峡谷溪涧,水石相搏,汇纳百溪,孕育瓯江。瓯江是浙江第二大河,两岸峰峦叠翠,一路风光如画,人文荟萃,遗迹遍布,为瓯越文化的主要发祥地。
瓯江上游干流为梅溪,梅溪、青溪在黄南村头汇合后始称龙泉溪,沿溪流下行,有稽圣潭塔、剑池湖、七星井、欧治将军庙、棋盘山、孔庙、崇仁寺和崇因禅寺、济川桥、留槎洲、苍帝庙等遗迹,汇成龙泉历史画卷,令人浮想联翩。何澹在《剑池》一文中写道:“剑池,昔为荷池,水行池中,稽潭通,欧冶子铸剑于此,其中号龙泉”,《括苍汇记》记载:“山南为秦溪,剑池湖在其阴,周围数十亩,湖水清冽,时有瑞莲挺出,旁有七口井,为欧冶子铸剑之所,今为官田,井尚在,夏日饮其水,寒侵齿骨。”剑池湖位于城南秦溪山边,古时山南侧有七井,如北极星形分布,井水甘冽,铸剑先师欧治子在此汲水淬剑,能增刚度,不易生锈。《越绝书》记载,楚王请欧冶子和干将“凿茨山,洩其溪,取铁英”,铸成“龙渊”、“秦阿”、“工布”三剑,“作铁兵,威服三军 ,天下闻之,莫敢不服”。欧冶子为楚王打造的宝剑,天下英豪莫不孜孜以求。《龙泉县志》载:“棋盘山在县南三里,上有砰石,狀如削成,因名”,山间有“棋盘石”“公婆岩”。每逢三月三踏青节,年轻夫妻联袂登山,谒“公婆岩”,祈夫妻和睦偕老。
《明一统志》载:“崇仁寺在龙泉县南五里,五代时建有華嚴宝塔,宋何執中尝題詩于塔顶”,说明明朝时,何執中題詩还是清晰可辨的;乾隆版《龙泉县志》载“金沙塔,在金沙寺,七级皆可登。晋隋唐宋间名士多留题于绝级,惜僧非贾岛,陈刚中之俦,不复收拾。
7
今满壁蝌蚪芜糊,唯宋何执中诗略可仿佛,良可慨也。”说明金沙塔远非五代,早在晋代就有此塔。到了清乾隆时,塔顶唯宋何执中诗略可辨识了,金沙塔已经破旧不堪了;光绪版《龙泉县志》载:“崇仁寺,即金沙寺,在县南五里。寺左有塔。乾隆三十七年,僧会景发重修。咸丰八年,被寇毁。仅存前堂数椽。同治八年,僧复初募建大殿、方丈、斋房等处。邑人季达诗:步步拥长林,莓苔一径深。排云双塔迥,背日片岩阴。瀑泠清禅骨,茶香醒客心。兴穷诗未就,风外一蝉吟。”乾隆三十七年,僧会景发重修崇仁寺,同治八年,扩大规模,僧复初募建大殿、方丈、斋房等处。
《明一统志》载:留槎閣,在龙泉县南济川桥上,宋苏轼題扁,陳舜俞题诗”。留槎阁侧畔的济川桥,原名清化桥,阁畔的桥梁由宰相何执中改名,并经米芾题额。所谓“济川”,意犹渡河,语出《尚书·说命上》:“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命之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后即以“济川”比喻辅佐帝王。宋人陈舜俞有诗“闻说欧川似沃洲,一溪分作雨溪流。 长桥跨岸虹垂地,高阁凌空蜃吐楼。”这一桥阁相映的难得景观从此深深地烙上了何氏的印记。留槎洲形如木筏,相传是仙人乘槎留下,故名留槎洲,又名仙洲、沙洲。留槎洲身居上游,青山秀水,桥阁辉映,可谓山川形胜之地;欧冶之剑,哥弟之窑,更擅地杰人灵之长;名闻九域,以正视听,留槎阁为东坡之墨。 留槎洲南北两边溪水叫槎溪,即灵溪。祝穆《方舆胜览》中记载:“灵溪,在龙泉东一里,崇因荐福院北。其溪夹长洲为两派,里谶云:沙洲到寺上,龙泉出宰相;沙洲到寺前,龙泉出状元。后何执中拜相,刘知新释褐为首,盖符其谶云。” 崇宁四年(1105)龙泉巨刹崇因寺,被时任右丞相何执中“请为奉先之所”,并题诗于華嚴塔顶。灵溪的上游蒋溪、秦溪合二为一,故又俗称蒋秦淤,奔流至留槎洲,溪水再次中分,积年累月将沙石冲刷至南北两岸,堆积成大小不一的花石滩。旧志载:“花石滩,在槎洲之东南,滩多黑、白、黄、紫、青、赤等石,故名。谶云:花石若通船,龙泉出状元。”唐宋之时,留槎洲的南边溪面宽广,可通船只,故人才甚盛。至明宣德年间,花石滩被居民筑堤壅流,建楼碓房,以致南溪河道变窄,水面抬升,淹没了延伸至寺上寺前的沙洲东北角,于是往来船只改从北溪通行,吉兆破坏,人才式微,迄今滩愈塞而才愈微。清乾隆间邑人刘献诗句:“烂如珠玑堆玉盘,故老云是花石滩”。清咸丰年间,花石滩之岸上,建有仓帝庙,供奉文祖仓颉,祈求人才昌盛。 何执中致仕时,徽宗褒谕:“承弼八年,勤劳百度。比既谐于物药,方虚伫于赞元。有怀知足之规,遽起告归之志。露章数上,引谕莫回。祈尽解于政机,获永休于家食。闵劳以事,思亶乃诚。特蕃命数之隆,庸示老成之厚”。何执中致仕后,并未回家乡龙泉定居,但始终情系乡邦,他把女儿嫁给了早年对自己讲授启蒙的丽水乡先生梁佐的儿子梁固。何执中自以由攀附恩致位宰相,虽居富贵,未尝忘贫贱时。斥缗钱万,置义庄以赡宗族,积极促进当地宗族发展。崇宁、大观之际,在处州道士吴应能的鼓动下,徽宗出内帑营缮龙泉奉灵宫,并赐额为“天宁万寿宫”,时任门下侍郎的何执中受命作《万寿宫记》,称其“穷极宏丽”,“为国家祈天永命之地,且以旌妙应先生吴应能施德济民之效也”,他在记文中特别强调“吴应能生长龙泉”,促使龙泉奉灵宫地位的抬升。还盛赞家乡“处州介闽浙之间,地灵境秀,洞天福地,封陲相望,仙风郁然,殊冠于一方”。龙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往今来名人辈出,他邑莫及。清人齐召南乾隆《龙泉县志》序中有言:“山川雄秀,必产英才”。仅赵宋时期龙泉上榜进士就有248人,占宋代同期处州进士总数四分之一强,其中先后出了何执中、何澹二位宰相。处州人季南寿在《留槎阁记》中说:“登宥庭联者法从,彯缨要津者相望”。何氏一家独出两人要津,龙泉英才如云,彯缨相望,山川毓灵,人文英华。
8
瓯江旧称永嘉江,上游在龙泉,里谶云:“沙洲到寺上,龙泉出宰相;沙洲到寺前,龙泉出状元”,后何执中果然拜相,刘知新释褐状元;下游在温州,童谣云:“海坦沙涨,温州出相”。据称南宋德佑年间,海坛沙始涨,陈宜中果然拜相;明宣德年间,山边江涂又一次涨沙,黄淮出任内阁首辅;明嘉靖初,第三次海坛涨沙,张璁以议礼而入阁为首辅。叶子奇的《草木子》记载:“识者曰:若见永嘉人作相,宋当亡。及宋将亡,乃永嘉陈宜中作相。”永嘉江流域人作左相,宋当亡。北宋何执中为左相,不久北宋二帝北狩了局;南宋陈宜中为左相,不久南宋幼帝南渔天涯。盖因瓯江发源于洞宫山脉,而洞宫山脉为武夷山余脉所致。
达官贵胄,括苍最盛。龙泉县兰巨乡是宰相故里,官宦之乡,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的何仙姑故乡,其中豫章村何氏更是源远流长。嘉靖《浙江通志》载:“豫章山在县南二十里,唐时常产铜,今无。下环川流曰豫章川,有村名豫章,均因山得名”。豫章村风景迷人,轻烟笼翠,碧波荡漾,秀山丽水,尽收眼底;溪道弯弯,清澈如镜,卵石闪金,沙滩绵延;群峰峻峭,竹林郁郁,松涛起伏,竹水人家,实在是旺家兴族的风水宝地。走进兰巨乡豫章村,只见黑瓦白墙,檐廊相接,一如山水墨画,既古朴典雅,又不失静谧怡然。古风古韵犹存,村里有保存完好的清光绪年间重修的何氏宗祠。该祠座北朝南,非常气派,八字门楼,威严壮观。祠前有石人三尊,石马一尊,石狮二尊,雕刻精细,栩栩如生。走进古朴的何氏祠堂,依次为一进、天井,二进、天井。一进、二进均为三开间,天井则两侧为廊。中间有一个方形的天井,四水归一,蕴涵天人合一。祠堂墙壁上醒目地张贴着何氏家训和何氏名人事迹,何氏家族是处州著名的官宦之家。“其一家宦达,为公卿大夫肩踵相接”,其人数之多,官职之高,达官贵胄,括苍最盛。现存《清源何氏宗谱》十七卷,为龙泉历史最悠久的一部家谱,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据《清源何氏宗谱》记载,西晋时,庐江何氏成为誉满天下的名门望族。当时,朝政腐败,诸王争权,相互残杀,公元310年,匈奴人石勒趁机攻陷洛阳,俘获怀帝,史称“永嘉之乱”。江北大族开始南迁入闽,庐江何氏为“入闽八姓”之一。入闽何氏,皆为南朝时齐
9
朝宰相何敬容后裔,何氏后裔南朝时由潜山县迁福建建州,定居褔建建州毕岭中村。五代末期何谨自建州浦城毕岭迁至括苍龙泉豫章之地,肇基于此,遂成豫章始祖。何谨是五代一位有才识的官宦,深知世路崎岖、人生无常、仕途险恶,毅然率子女来此隐居。之所以择居豫章,是因豫章东有笔峰山,西有天马山,北有卧龙山,南有笔架山,系四面吉山合围之地;东有大汪溪,北有豫章溪,东南有均溪,南有小梅溪,西有八都溪,谓五水汇流之所,河谷平阔,良田万顷,确是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当时何谨之长子何睿长期在外为官,家中缺人照料,何谨自己就同何睿家属老小同居河之上首,称上何,他另外三个儿子则居十里之遥的河之下首,称下何,因何、河同音,现都称之为上河村与下河村,合称豫章村。
据《清源何氏宗谱》载:“自何谨五传至执中:何谨—睿—惟则—咸遂—君平—执中”。何执中就是诞生此地的何姓六世祖,北宋史学家刘攽说何执中:“世为处州龙泉人,三世未尝仕”。曾祖何惟则、祖父何咸遂、父亲何君平,都未见功名建树。父亲何君平与当时士大夫们交往颇多,尽管自己举业无成,却是“以读书为娱”之人,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神话传说、佛学经典、佛氏外典等,无所不读,“自经史诸子传说以及佛氏外典,多手自写录,或能阎记”。他自己“罢不就举,郊居豫章里,诵佛书,作歌诗”,但教育儿子却“汲汲于以经学授其子”,从此奠定了龙泉何氏家族的治经传统。父亲何君平对于长子何执中的殷切期待显然没有落空,绍圣四年(1097年)何执中继迁王府教授兼端王侍讲,甘盘旧学。徽宗褒谕:“学为儒宗,达不闻于离道。材推王佐,进必务于辅忠”。汪藻有诗《何郡王挽词二首》称:“传家经术终黄阁,袖手功名未白头”。何执中在龙泉兰巨豫章村的居家遗迹尚存,据清乾隆《龙泉县志》记载:“天马山,状如天马,宋何执中旧宅面焉。”何执中旧宅背倚笔峰山,正对独山,弧峰高峙乌溪江边,群峦突起,状如天马,因此又名天马山,民间相传此山乃文曲星下凡时仙帽丢落所化。千百年来,处州诸县中,官至宰相且死后被封王的唯何执中一人。“清源何氏”之得名,缘于何执中去世后被追封清源郡王,因此豫章何氏何执中脉系更加显达。
龙泉豫章何氏在两宋时期出现了两位政坛上的著名人物,即北宋末年的宰相何执中和南宋中期的参知政事何澹,还有诸多尚书。在《两浙名贤录》或《宋史》上有传的还有何琬、何志同、何佾、何侑、何俌等名宦。两宋期间,豫章村何氏出了二十五位进士,官员多达一百四十五人,科名奕叶,朱紫蝉联,俱为显贵。宰相何执中发明了“架库阁”,提出由朝廷统一保管档案,被尊称为是档案学之父。副相何澹辞官守孝期间,关怀家乡建设,奏准朝廷调兵三千疏浚处州通济堰,将木坝改为拱形石坝,是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坝体。又修筑保定村洪塘,蓄水灌溉水田两千余亩。他还主持修撰龙泉第一部县志,开龙泉地方志之先河,并在该书中详细记录了香菇栽培和青瓷烧制方法,用185个字记述了原始香菇砍花法。
10
格天之业,奠枕之勋。甘盘本是一位隐士,后来成为商朝高宗武丁有名的贤相。武丁是殷商
中兴名主,在位五十九年,是商朝最强盛的时期。据今本《竹书》记载:“小乙六年,命世子武丁居于河,学于甘盘”。武丁年轻的时候,曾就学于一位叫做甘盘的隐士,后商王小乙即任甘盘为大臣。小乙将崩,甘盘受遗辅政。武丁即位之初,得到甘盘的大力辅助。据《孔安国传》记载:“高宗即位,甘盘佐之,后有傅说”。武丁即位后,便礼聘甘盘为相。何执中与当年的端王赵佶有师生之谊,此后仕途亨通,青云直上,直至左相,拜相辅佐朝政十二年。徽宗褒谕:“宣王之倚方叔,克赖壮猷;高宗之式甘盘,亦惟旧学”。方叔为西周周宣王时卿士,有雄才大略,曾率兵车三千辆,南征荆楚,北伐猃狁,南征北战,战功显赫,为周室中兴一大功臣。徽宗以贤臣方叔作比,称誉他辅佐之功;以学师甘盘作比,称誉其授学之劳。
《宋史·何执中传》称他:“其在政府,尝戒边吏勿生事,重改作,惜人材,宽民力。虽居富贵,未尝忘贫贱时。斥缗钱万置义庄,以赡宗族。性复谨畏,至于迎顺主意,赞饰太平,则始终一致,不能自克”。《宋史》对何执中基本持肯定态度,并把“靖康之耻”的责任完全归咎于蔡京,因何执中处处附和蔡京;政和六年(1116)何执中以太傅致仕,慕容彦逢代徽宗起草的《赐太傅何执中辞免恩命不允诏》中说:“ 卿以甘盘旧学,辅相朕躬,勋德兼隆,为时元老,今兹得谢,惟优恩异礼,乃称始终,待遇之厚,廪饩之入,頋何足辞,宜体朕懐,勿复祈免”称赞何执中甘盘旧学,勋德兼隆;政和六年(1116)四月罢相致仕时,徽宗在《何执中罢相太傅致仕加恩制》制书中倍加褒谕:“进则经邦,任陟宰司之峻;退而就第,宠升帝傅之崇。保兹名节之全,实乃初终之美。其诞扬于涣号,用褒显于宗工……咸有一德,念克底于成功。兹惟三公,用载光于得谢。拓封赋邑,加食爰畴。拥貂冠赤舄之华,从鸠杖安车之适。眷言硕望,垂训无穷。于戏!下膏泽于民,予敢忘于丕绩。告嘉谋于后,尔毋遂于遐心。祈服殊荣,永绥备福。可特授太傅致仕、依前荥国公、加食邑七百户、食实封三百户。”徽宗对何执中的一生评价,可谓极尽溢美之词。何执中终居左相,令人惊叹!
11
追随蔡京,打击旧党,支持推行王安石新法,又能宽容元佑党人,甚至连北宋旧党宰相、范
仲淹次子、人称“布衣宰相”的范纯仁也像赞他:“平治邦国,缙绅庙廊,敬受一德,维持三纲,泰山功业,锦绣文章。身相两朝,化行天下真,国家之栋梁,天地之擔肩。绍兴四年八月十九日”,称赞他是国家栋梁,天地擔肩。文天祥题赞曰:“巍巍何公,德迈才雄,文经武纬,历事四宗,惠民济厄,朝野钦崇,匡扶社稷,史表清风,中兴贤宰,谁与为同。”著名宰相文天祥盛赞他德才兼备,两袖清风。
根据文献记载,北宋时朝廷有一惯例,凡皇子、公主诞生,要举办隆重奢华的庆祝典礼,其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叫“浴儿包”,即用厚重礼物赏赐各位大臣。宋徽宗皇子出生时,出身贫苦的宰相何执中向宋徽宗力陈取消“浴儿包”这一仪典,宋徽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可见提倡节俭。何氏先辈提倡孝廉,何执中作《孝经解》,何执中侄儿何俌有《孝经本说》。何执中为母守孝,半夜起火,抚棺之上,誓与俱焚,孝行感动天地。副相何澹辞官守孝期间,关怀乡土建设。何氏家族“清廉孝节”的家训,代代相传,润泽至今。
《行书多景楼诗册》,宋代,米芾,纸本墨笔,册页,共11开,每页纵31.2厘米,横53.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米芾行书《多景楼诗册》释文:
华胥兜率梦曾游,天下江山第一楼。冉冉明廷万灵入,迢迢溟海六鳌愁。 指分坱圠方舆露,顶矗昭回列纬浮。衲子来时多泛钵,汉星归未觉经牛。 云移怒翼搏千里,气霁刚风御九秋。康乐平生追壮观,未知席上极沧洲。 多景楼。禅师有建楼之意。故书。
12
点评:米芾《多景楼诗册》书行书十一开,无款印。所书从头至末,风樯阵马,沉着通快,
一气呵成。崇宁元年(1102年),同朝何执中跋为米芾所作。台北叶公超亦有一本,两者皆疑为摹本。《多景楼诗帖》运笔苍劲,纵横恣肆,神采飞动,且字大如拳,有天骨开张之势,每行二三字,共四十一行,历来传为米芾传世大字行书的佼佼者。 《多景楼诗帖》三四十年代之间即为吴湖帆所得。于是他就写了一阙次陆放翁韵的水调歌头,词题于米书诗册上:铁瓮城边路,镫火望扬州。大江襟带,多景尽揽起琼楼。四顾湖山如画,三国英雄安在,笑曹刘。一枕华胥梦,尘土即貔貅。 襄阳笔,剑川跋,几经秋。龙蛇飞舞,掀动墨海六鳌愁。丞相东窗馀事,良将干城重寄,奇物共争收。待访宝章录,千载足风流。
宋人何执中题跋:“昨日元度座上见襄阳米元章所题《多景楼诗》,不独仰其翰墨,尤服造语之工,真可目之三绝。崇宁元祀清明前一日,剑川何执中谨跋。”
元度即蔡卞,蔡京之弟,亦为同时代的有名书法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