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真谛在于担当责任,一个拒绝承担责任的人必然无法在社会中生存。 何谓“担当”?如何“担当”?下面几篇文章会引起你一些思考,给你一些借鉴。
§谈儒家担当观(节选)
何谓“担当”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接受并负起责任“;《辞海》 的解释是“担负、承当“。其基本意思都是勇于接受,并承担起责任。它具有一 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由此而来的忧患意识。检索《四库全书》,“担当”这个 词直到宋代才出现,但有关“担当”意识在先秦时期就有较为充分的表达。
先秦时期儒家担当观开始形成,这一时期敬重君子人格,儒家典籍中有关君 子的记载非常多,而君子必须具有担当意识。《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不息。”认为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那样保持生生不息的强健气势,顽强奋斗, 永不停止。《易传》还引孔子的话说,“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 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在《论语》中也有关于担当的思想,如曾参 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盂子》则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 下”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屈原《离骚》中有“哀民生之多艰”,“吾 将上下而求索”等。这些都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对百姓生活的关心, 以及对自己肩负责任的清醒认识。也正是在这种担当观的影响下,出现了《吕氏 春秋》所描写的“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 的现象。典型的例子,如东汉末年党钢之祸时,李膺“欲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 任”(《后汉书•李膺传》),陈蕃、范滂也有“澄清天下之志”,后都慷慨赴难。
五代十国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风气败坏,士大夫的担当意 识有所弱化。宋代建立后,为了改变这种社会及政治上之颓风,倡导、重视气节, 理学兴起,儒家担当观也进一步充实、完善。理学大师们都有很强烈的担当意识。 如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程 顿、程颐重视忠孝节义的气节观。文献中较早使用“担当”这个词的,是程颖、 程颐弟子整理的《二程遗书》。其中“担当”的意思就是“承担,并负责任” o朱 息使用“担当”最为频繁,《朱子语类》《晦庵集》中多次出现“担当” 一词。从 文献看,南宋时期“担当”一词不仅理学大师们接受、使用,一般士人、大臣也 广泛使用。如名臣李纲在信中就提道:“万一急缺,虽无指挥,亦须担当。“文 天祥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天下
有事,凡能担当开拓排难解纷,惟其才耳。” 元明时期“担当”的使用更为普遍。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勇于担当, 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陈继儒更以“担当”为视角对人进行 观察、评判,说“大事难事看担当。”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四夫 有责”;王船山也呼吁“匡维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责 乎? ”总体来说,宋代以来,尤其是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以来,担当精神不仅 为君子、士人所接受,也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儒家担当观因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深沉的忧患意识、倡行君子人格、勇于 奉献,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促进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发 挥过积极的作用。时至今日,仍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值得传承与借鉴。
(节选自《谈儒家担当观》)
8家是游子的心灵港湾
家是游子的心灵港湾,是浓得化不开的情结。然而古往今来,少小离家建功 立业,几乎成为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人生选择与内心情感逆向行驶,并非是因 为不眷顾家园亲情,而在于炽烈情怀早已从乡土走向家国。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无论是《礼 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 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那 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 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 不可分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 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 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 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 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 家国情
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 在传承优良家风中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正家风、齐家规中砥砺道德追求 和理想抱负,在履行家庭义务中知晓贵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 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乃 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当我们专注于亲情眷念、自我圆满,不应忘了民生之疾 苦同样关乎自我之荣辱。更好地兼顾小家与国家,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 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从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到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的慷慨赴义,再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为民情深, 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见证共 产党人的忠诚信仰和无私情怀。以伟岸人格承接伟大担当,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 使命,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家 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它的丰润,我们必能描绘大写的人生、 成就不凡的意义。
(选自2016年01月20日《人民日报》)谈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 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 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
**总书记15日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向他们和 奋斗在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上的广大青年致以诚挚的问候。谆谆嘱托,激励着广大 青年勇挑重担,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 方绽放绚丽之花。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园子村包村扶贫干部肖华龙一直关注着疫情防控 的动态。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同龄人的感人事迹,也激励着这位大学毕业后便投身 脱贫攻坚的年轻人。谈起工作,肖华龙充满干劲,“现在的工作重心是帮助村民巩 固脱贫成
效,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不能落后!”
23岁的黄子高去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选择来到西藏拉萨中学支教。自学校 线上教学开展以来,黄子高每天都要花费数小时进行备课,力争为雪域高原的孩 子们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虽不能去前线抗疫,但我可以在教书育人中贡献力 量。我一定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与奋战在抗疫一线和各条战线的青年一起,用 奋斗书写无悔青春。”他说。
通过电视和网络了解战“疫” 一线前辈们的故事,已经成为这段日子里北京 大学口腔医学院学生赵虹乔的习惯。“他们以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为己任,不畏艰 险,舍生忘死,是我学习的楷模。”赵虹乔说,“作为一名医学生,我要努力学习 专业知识,俄炼过硬本领,时刻准备着,将青春的光彩挥洒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 地方!”
(摘编自《彰显蓬勃力量交出合格答卷——**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 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激励广大青年勇挑重担,继续奋斗》) 材料二: “撒娇” “卖萌” “宝宝” “小确幸”……类似这些词语是部分90后、00 后身上的标签,很多人也在担心这些年轻人能否扛起未来的重担。就在今天这场 看不到敌人、看不到硝烟,但却要直面生死的战场之上,这些青年人展现了他们 的责任与担当。围绕“爱国是最大的责任担当” “青年是爱国担当的生力 军” “让青春奋斗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等话题,冯秀军为观众们讲述了战 “疫”里的最美青春。
课堂上,一幅幅战“疫”图片和一段段生动的故事,展现出当下青年人的青 春“蝶变”,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一代代青年的爱国奋斗历程。冯秀军强调,“在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承之中,青年,就是每一个时代的接棒人。父辈终会老 去,青年必须接过前人肩头的担子和责任。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人生际遇,也 有自己的责任担当。每一代青年担当责任的样子,成就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当下 和未来。”(摘编自2020年3月10日人民网报道《全国大学生同时在线!
现象级“思政大课”云端开讲》)
材料三:
正如当时的万千学子一样,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少年蔡其矫并未执着于个 体的特质,即使步入上海暨南大学深造,也未流连于十里洋场、花前月下,而是 以救亡图存、共赴国难为己任。卢沟桥的枪声响起后,父亲蔡钟泗带着全家避居 印尼。可是,蔡其矫不甘偷安异域,1938年春节,他不顾父亲反对,假到昆明西 南联大深造之名,毅然乘船回国。他在新加坡中转时,经人买到英文版的《西行 漫记》,并一路翻阅,
及至仰光,革命浪漫主义的热情已延烧整个胸腔。此时,曾 相约回国救亡的同学王孙静,同样苦于家长阻挠不能离家。见到蔡其矫后,王孙 静便把行李放在蔡其矫箱中,以送其上船为由,与家人不辞而别。他们都是华侨 子弟,他们都为国难慷慨赴死,他们的目的地,都是延安。
(摘编自2018年12月25日《福建日报》文章《春天永不
归去,海浪从未止息一诗人蔡其矫百年诞辰回望》)
“责任与担当”这一主题要求我们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爱国爱民的情怀,以及 讲责任、敢担当的精神,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恪守正确价值观,增强为中华民 族复兴而读书的责任意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勇于担当,承担起国家强 盛、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责任。而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掌握过硬本领,将来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钱学森不顾艰难险阻,不顾美国的威逼利诱,一心回国,投入到祖国的建设 当中。“一个杰出的航天农耕社会又能干出什么呢? \"美国国务卿曾这样问道。 他答:“在我的祖国,我干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在所有 人都觉得不可能的时候,“美国人能造出来的东西,我们中国人也可以,我们不比 美国人少个脑子。我发誓我要用我的学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我要让中国拥有属 于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他便带领着科研队伍,从无到有,造出了两弹一星。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完成国家的兴起,民族的复苏,需要每个人的不断努力。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 努力学习知识。培养创新精神,为国家的复兴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国家才能发 展,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陈金水献身祖国气象事业
陈金水从气象学院毕业后,离开山清水秀的浙江只身来到青藏高原。他在世 界屋
脊建立起世界上最高的气象站。在卧室里悬挂着“祖国的气象事业高于一 切”的横幅,以表明自己的心迹。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青藏高原一干就 是30年。青藏高原生活环境极为艰苦,终年积雪,万里无人。由于低压高寒,他 吃不上煮熟的饭,吃不到新鲜蔬菜。由于缺氧,落下了心血管疾病。他为青藏高 原的气象事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孙家栋造一辈子“中国星”
孙家栋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 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背后都有他主持负责的身影,翻开他 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如今90多岁的孙家栋,与卫星打了一辈子交道。20世纪70年代,孙家栋带 领团队研制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时出现了意外。震惊过后,孙家栋 带着团队成员在天寒地冻中把大片的沙漠翻了一尺多深,拿筛子把炸碎的火箭卫 星残骸筛出来,最终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一年后,一颗新的卫星腾空而起。1984 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后,在向定点位置漂移过程中发生了意外。孙 家栋果断地发出了打破常规的指令要求再调5度,最终使卫星化险为夷。2004年, 当国家启动“嫦娥一号”探月工程时,75岁的孙家栋毅然接下了首任探月工程总 设计师的重担。三年后,我国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索能力的国家。
大爱彰显责任
33岁的龚大钱和25岁的李成环结婚后,将婚礼所剩的钱全部捐出,为700 名孤儿购买了 700双棉鞋。11月20日,夫妇俩与3位爱心人士带着棉鞋和电脑、 书籍等物品前往玉树结古镇,在返回途中发生车祸。12月4日,李成环因伤情恶 化不幸离世。龚大铁夫妇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感动了甘青两省甚至全国的人们, 广大网友赞其为“最美夫妇”。
“英雄司机”树起责任的大旗
5月29日,杭州长运客运二公司快客司机吴斌驾驶大客车从无锡返回杭州。 当该客车以一百码的速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时,数斤重的铁片突然从天而降,击 破挡风玻璃后又刺入了吴斌的腹部,导致吴斌瞬间肝脏碎裂。吴斌虽身受剧痛, 却镇定地完成换挡、刹车等一系列安全操作,将车缓缓靠边停好,开启双跳灯、 打开车门,安全疏散旅客,确保了大客车上24名旅客安然无恙,他因伤势过重抢 救无效死
亡,年仅48岁。
【问题探究】
1 .请根据《谈儒家担当观》一文谈谈“担当”的含义。
[答案](1)根据词典,“担当”的基本意思是勇于接受并承担起责任,它包含 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忧患意识。⑵按照儒家的观点,“担当” 意识的有无是判断一个人能否成为君子的重要依据,缺乏“担当”意识的人肯定 不配称君子。
2 .请根据《家是游子的心灵港湾》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家国情怀”?
[答案1 (1)注重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 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 亦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2)在传承优良家风中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在正家风、齐家规中砥砺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在履行家庭义务中知晓责重山岳、 公而忘私的大义。
3 .《谈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的前两则材料中,展现了当代青年在疫情防控 斗争中的表现。他们的表现是怎样的?你对他们有怎样的评价?
[答案](1)在今年的疫情防控斗争中,中国的广大青年勇挑重担,奉献了自 己的力量,得到了党中央的肯定。(2)在当今中国,青年一代实现自身价值与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本质上是高度统一的。不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都有 许多中国青年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奋斗,他们都是可敬的。
4 . 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向中国留学生说:“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 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要把祖国的希望 变为现实,青年人应该怎样做?请结合上述几篇选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①树立远大志向,坚定政治信仰。②努力学习知识,练就过硬本领。 ③积极投身实践,以实际行动爱国。④肩挑重担,去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⑤勇 于担当,肩负起时代的责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