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程。 2. 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重难点】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 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时间】 1课时
【重难点“精讲”】
一、整体感知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本课首先要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充分认识到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然后要明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体会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勇气和创造精神,最后要深刻认识到斯大林模式是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斯大林模式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它创造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奇迹,但是斯大林模式存在的严重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根源。 二、图示法理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归纳为“一适应,两非常”
它是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把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企图通过这一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四、新经济政策归纳为“一、二、四”
新经济政策是苏联(俄)1921~1928年推行的经济政策,它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一种政策。它
并不是在发展资本主义,实质上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发展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五、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实质及其作用 (1)特点:
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③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作用:
①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国民经济恢复,苏维埃政权巩固。 ②使苏俄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六、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②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③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④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
(2)特点
①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②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3)影响
①积极作用: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消极影响: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4)教训
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③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④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 [易误辨析]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直接目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保证军事上的胜利 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手段和行政命令控制社会的运转,新经济政策 克服国内经济和政治危机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不同 特点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产,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保证了苏俄国内战争的胜利。但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该政策,作用 不同 不利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导致了严重的经济与政治危机 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苏俄当时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过渡方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不是正确途径 资本主义,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正确途径 同 根本目的 巩固苏维埃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 【素质拓展】 1、史料与史证(1)
史料主题: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实质和作用 [史料]
史料一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
史料二 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新经济政策。政策主要提到七点:国有工业仍为国民经济之基础;小工业及手工业应得到充分发展;可以自由出卖其制成品及承受定购;苏维埃全力支持人民之日常需要品的生产;自由贸易;废除粮食法定价格,实行市场价格;企业可以出租给私人或外资。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
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第二段表明过渡方式的变化。 2、史料与史证(2)
史料主题: 正确认识“斯大林模式” [史料]
史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千克和30千克,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千克和31.4千克还要低。 ——《中学历史教学》
史料二 关于“斯大林经济模式”的漫画、图表
史证 (1)由史料一第一句可知,集体农庄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由第二句可知,集体农庄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由第三、四、五句可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停滞不前,据此归纳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问题”的关系。
(2)从漫画中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依靠行政命令组织经济生产,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3)从图表的数字比较可以看出,当时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 【解题技巧指导】
数据分析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数据分析型选择题的统计数据这些材料大多在教材中未出现,但其材料中心信息必然显性或隐性蕴含于教材中,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提取核心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答案。它实际上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
解题技法:根据题干设问,阅读题干中的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要看数据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与已掌握的历史基本知识建立正确的联系,从而作出判断,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具体来说:(1)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2)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3)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4)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
技巧体验:1.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A 【解析】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工业化建设
2.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A. 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B. 政府政策的失误
C.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影响 D.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C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