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肝胆管结石148例疗效探析
目的:探讨胆道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48例肝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胆道镜联合腹腔镜取石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腹肝胆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94.5%)明显优于对照组(77%);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长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1%)明显低于对照组(50%),差异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取传统开腹术治疗。对所有患者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患者右上腹行一道切口,进行胆囊切除手术,确认胆总管后切开胆总管,采用取石钳将碎石取出,清除后留置T管引流。
1.2.2 观察组采取采用胆道镜联合腹腔镜取石术。行全身气管插管后應用经典4孔法,分离胆囊动脉和胆囊管,利用超声刀切除胆囊。分离胆总管前壁后经穿刺证实胆总管,将胆汁液吸出,利用取石钳尽量取出所有结石,置入胆道镜,注入生理盐水,在胆道镜下观察是否存在残留结石,放置导尿管,反复冲洗胆管,胆总管内放置T管固定,文氏孔放置腹腔引流管,术后24-48h内将腹腔引流管拔除。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①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观察并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情况,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隔下囊肿、胆道出血、胆漏以及胆道感染等并发症。②疗效判定标准:优:患者腹痛、发热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良:患者腹痛、发热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偶有发作。差:经治疗后腹痛、发热等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仍需住院诊治。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2.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数据用x±s来表示,用t检验计量数据,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组仅有4例疗效较差,治疗优良率为94.5%,对照组有17例治疗疗效较差,优良率为77%,观察组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但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下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患者术后仅有6例患者出现胆漏症状,并未发现有其他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8.1%;对照组患者有15例出现隔下囊肿,10例出现胆漏,8例出现胆道感染,4例出现胆道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达到50% ,差异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肝胆管结石主要是由于肝脏在肝内结石的长期刺激下发生萎缩[3],纤维化加重,进而导致肝管发生变形、扩张以及纤维化等一系列病变,该病的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病变变化范围较广,且病情多变化[4],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的开腹肝胆管切开取石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大,术中出血较多,患者康复较慢,增加了患者的家庭负担,同时术后极易引发各种并发症。随着我国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胆道镜联合腹腔镜取石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其与传统开腹术相比,具有创伤小、结石位置更明确、取石彻底、出血小、术后康复快、缩短住院时间等优势,可有效减少术后胆道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有效预防结石复发[5]。
本组研究表明,胆道镜联合腹腔镜取石术治疗的优良率达到94.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有8.1%,虽手术时间延长,但明显减少了术中出血量,缩短了住院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因肝脏的解剖结构较复杂,术中应严格控制出血风险。
参考文献
[1]向黎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疗效观察阴.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9):2l一22.
[2]詹舜尧,文.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7):12—13.
[3]杨文元,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2012,8(8):1069—1070.
[4]崔振宇,杨文增,马涛,魏若晶,张伟,李昱,安丰. 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切开取石术后复发或残留结石[J]. 医学研究与教育,2013,04:10-13.
[5]任晓艳.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并发严重出血护理措施分析[J]. 当代医学,2013,17:128-1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