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7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来源:筏尚旅游网
唐诗宋词选读 浦培根

浪淘沙令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认识李后主在中国词坛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2、通过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作者介绍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开宝八年(975 )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史称南唐后主。

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以词的成就最高,今存三十多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有人对李煜的为文与为政作了一个评价„„“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板书)(投影: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也。’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家本色。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煜,去聆听这位词中帝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君声声血泪所写成的作品。 二.背景知识:

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的,是词人的绝笔之作,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三、词文赏析:

1.“雨潺潺”形容细雨滴落声,采用了什么手法?说说它所传达出来的神韵。 以声写静。以雨滴声声写出词人内心愁绪纷扰,传达出词人亡国后的孤寂之感。

白描手法。以粗细条的景物勾画,营造惆怅凄冷的意境, 烘托了词人落寞悲凉的心境。“布衾多年冷似铁,雨脚如麻未断绝。”

2、为什么而寒?

冷雨敲窗,春意将尽——天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心寒。 3.“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的表达作用。

以梦的短,反衬现实之长;以梦的欢,写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写现实的客:表达了词人沦为亡国奴的孤寂凄凉。

4.正常顺序应为“梦欢”(忘却身份,一饷贪欢,梦中事)“春寒”“梦醒”(梦后事),而词中却为“春寒”“梦醒”“梦欢”,倒叙的手法作用如何。

春雨春寒惊醒残梦,使主人公回到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欢”为了反衬现实的孤寂凄凉而已。

5.下片写凭阑远眺情怀。“莫”与“暮”的选用。

1

唐诗宋词选读 浦培根

“莫”好:

A、“莫凭栏”是说不要凭栏,因为凭栏而望故国江山,会引起无限伤感,令人无以面对;表达了词人对亡国的深深悔恨和对故国难回的深沉悲哀以及现实的无限凄凉之情。 B、“莫”字更有力度,表达了深深的悔恨之情。 “暮”好: A“暮凭栏”意谓暮色苍茫中凭栏远眺,想起江山易主,无限往事,传达出现实的凄凉。 B与下文衔接更恰当。正因为暮色茫茫,所以放眼望去才会“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6.“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意释:

流水落花春去也。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无常,美好事物一去不复返。( 绵绵怨恨像悠悠春水,一腔愁绪如满地落花。这一生动的比喻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 天上人间。既指春天,也指人。一是写水流、花落、春归,二是写自身面临的厄运。 “天上人间”暗指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象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 四、总结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一梦醒来无限凄凉的亡国之君的形象,表达了李后主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词的格调悲壮,意境深远,突破了花间词派的风格。 五、译文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喜欢。

独自一人在暮色苍茫时依靠画栏,遥望辽阔无边的旧日江山。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象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