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仰宗教化 宗教品牌化
和西方世界不同,即使与相临的日本相比,中国人没有特别偏执的历史性宗教信仰,由于缺乏超越于领袖精神的感召力量,或许中国的企业就难免存在文化层次的缺失了。当然,笔者在此并不是想一竹篙打到一船人,而是因为最近一段时间来,有太多的企业高管向笔者抱怨员工的流失了。除去新年伊始人们希望一切从头开始的季节性员工流动不谈的因素,中国的企业文化确实需要向海外学习。
央视《对话》栏目的制片人杨利芬在总结了大量的中外企业家的访谈后向笔者透露:“中国的企业往往是企业领袖型的,缺乏企业精神的传承性。”相比之下,日本的企业为了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议,更多的时候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融入了宗教的因素。日本是一个信仰无序列之分的“多神教”国家,根据1981年的日本宗教统计,日本全国有教徒20927万人,是日本人口的1.8倍。日本企业家认为:人生两大需求是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使人们的生活美满幸福,就要不断满足这两大需求。物质需求通过大量生产物美价廉的产品得以满足,精神需求则要依靠信仰。人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工作,作为工作载体的企业应当要负起这两大责任,于是宗教的痕迹在企业里随处可见,日本的企业家把宗教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经营哲学中,实行“产业报国、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和睦相处,上下一致”等与神道和儒教的核心思想“忠”“和”有着极大的关联性。日本的企业从不会把“赚取利润”的目标放在首位,他们更大的强调企业的责任,强调企业对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所负的责任,如日本TDK公司精神:“创造:为世界文化做贡献”,丰田汽车则明确提出:“尊崇佛教,心存感激,为报恩感谢而生活。”除此之外,对新员工的教育过程中,日本企业大多从大学刚毕业或刚踏上社会的青年中间挑选,通过各种考验,选择合适人才,直到被录用的人在企业里工作到退休为止,甚至到去世。有些大企业还专门设立埋葬企业员工的墓地,在节日里企业领导和员工一起在墓地举行宏大的宗教仪式,通过对死去员工的缅怀对新员工进行教育,以便于忠于企业。日本的经济学派也将此归纳为“企业宗教现象”学派。
当企业选择和宗教合作时,历史悠久,口碑又好的宗教成为热门候选。同时,新世纪来临之际,邪教的社会危害时间也频传不断,因此发扬光大正教的教义,甚至于借助商业的手段,是不少新世纪以来宗教的首选,在这方面,“佛光山“的发展给了佛教界及商业界很好的启发与借鉴。
在中国人的刻板印象里,以少林寺为代表的佛教容易让人联想到“深山、碧溪、封闭、苦修“等等。而创立国际佛光会的星云大师提出的“佛教人间化”的理念倡导了佛教的变革。佛光会通过运用现代商业化的、现代的、科技的手段。建立自己的佛光电视台、佛光电台、佛光山网站及众多的佛光山报纸杂志的多媒体传播,积极拓展寺院的连锁经营,在全世界范围里发展了一百多家加盟的佛光山分院。随着影响的扩大,还陆续拍摄了佛教电影,制作佛教音乐,网站佛教贺卡/Flash,佛教博客等,可以说,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和渠道被佛光山无不运用得出神入化。也借鉴于此,实现了佛教的发扬光大。
随着佛教界佛教传播理念的形成,也积极的开展了了佛教人间化的举措。开始有了现代商业运作模式的“世界级、实际级”的南海海上观音的佛事工程,成功制造中国佛教顶级品牌亦商亦佛的天福集团,致力于商业创新运作的“祈福中华”开创了佛品的连锁加盟,当然,近些年来,论推广力度和影响程度相比最大的还莫大于嵩山少林。
首先是源于少林寺品牌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抢注,少林寺通过品牌维权行动陆续收回了澳大利亚和欧洲的一些被注册的商标,其次是运用事件营销的手法推广少林功夫,少林药局及养生之道,日益扩大了其在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鉴于佛教的商业化在中国还基本是市场空白,中国佛教行业的现有产品95%以上既没有品牌,也无条形码或电话,切佛教的价格策略也相当微妙,促销渠道也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为此,少林寺特聘请了中国会议营销的领军人在心来全程策划和启动少林产品的商业化之道,笔者曾经参加了一次少林关于佛教思想研讨会,也感觉到宗教商业化过程中自身的困境。用4P来说,从产品来讲,佛教行业的产品,95%以上既没品牌,也没有条形码,也很少有厂址电话;价格方面:佛教行业中的价格是非常敏感的,和消费者处于玄妙的对决中;从渠道中来说:渠道主要于寺庙附近和城乡部;从促销来说:佛教中的文化影响和心理影响都是非常微妙的,在分寸的把握和拿捏上要尤其的准,否则很可能导致品牌价值的损失。
企业的长盛健康发展离不开精神信仰的建立,另外,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的学说,现阶段宗教的存在还有其现实的意义,但宗教界的发展也必须与时俱进,通过自身的变革来适应现代商业环境,也通过现代商业环境创造的条件,将自身传播的更远。只有发展了,才能更好的保护、延续和壮大自身的品牌。
日本企业文化与宗教信仰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一词是美国人提出来的,它的最早实践者却是日本人。二战中日本国内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世人都以为它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不久便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当日本产品相继敲开世界各国国门,特别是电视、汽车等占领了美国大部分市场时,美国研究起日本经济发展的奥秘。八十年代,美国学者纷纷发表文章,指出日本企业发展迅猛的原因在于日本企业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于是企业文化成了日本企业高速发展的首要原因。本文尝试从宗教信仰这个角度对日本企业文化进行新的诠释,以便把握日本企业文化的实质。与各国的企业文化相比,日本企业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就是日本企业文化最大的特点。
一、日本企业文化是由宗教和企业的发展决定的
(一)日本企业文化的宗教现象与宗教发展有着很深的渊源
在日本的宗教发展史上,儒教、佛教和日本的民族宗教神道对日本影响最大。在5世纪前后和6世纪中叶,随着我国和日本的相互往来,我国各种文化和哲学思想传到日本,儒教和佛教也在此时传入日本。这两种宗教对日本真正形成影响是在7世纪初,圣德太子为巩固对日本的统治,大力推广佛教,并以儒教、佛教教义为思想基础,颁布了\"17条\",从此在日本推行以两大宗教为主的\"和\"式统治。神道是日本的土著宗教,最先是对自然的崇拜,后来吸收了其他宗教的思想,形成以\"忠\"为代表的教义。由于它提倡对国家、天皇的绝对忠诚而被指定为国教,对日本近代影响非常大。因此日本在宗教上一开始就以多元体系为主,它并不象西方国家那样信仰主宰万物的\"一神教\",而是信仰无序列之分的\"多神教\".根据1981年日本的宗教统计,日本全国宗教教徒共达20927万人,是日本人口总额的1.8倍。这点说明了-个问题,大多数日本人并不只信仰某-个宗教,他们信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宗教,由此可见宗教信仰对日本国民的重要性。我国的儒教对日本的影响巨大,\"仁、义,礼、智、忠、孝、和、爱\"等伦理思想和日本\"忠于大皇,拼死不憾\"的神道精神从古沿袭到现代便形成了\"忠\"\"和\"为代表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又利用宗教的形式得以实施。日本企业家认为:人生两大需求是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使人们的生活美满幸福,就要不断满足这两大需求。物质需求通过大量生产物美价廉的产品得以满足,精神需求则要依靠信仰。当然,这里所讲的信仰并不能完全按西方的模式加以衡量,它可理解为一种追求、理想。人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工作,作为工作载体的企业理所当然要负起这两大责任,于是宗教的痕迹在企业里随处可见。 (二)日本企业文化的宗教现象也是由日本企业的特殊发展过程决定的
日本企业的现代化从明治维新开始,为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把大量的企业廉价卖给私人。此时,武士阶级的特权也被废除了,大量的武土进入工商界,这些受神道思想和儒教教义熏陶的原武士一旦进入企业,就不可避免地给企业带来宗教的各种思想和习惯,作为管理阶级的资本家和-般管理者很多本身就是武士出身,因此日本企业文化里包含有宗教色彩也就不足为奇。其实在此之前,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工商界的宗教现象并不少见,只是到了此时因各种的作用,宗教影响才真正在企业间扩散开来,所以宗教和企业文化的真正结合是从此时开始的,这就是他们自称的\"伦语加算盘\"或\"士魂商才\"的企业文化。日本企业文化与宗教的结合并不是某个企业家凭空捏造出来,它的出现是其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性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也是其他国家不可能拥有象日本一样的企业文化的原因所在。 二、全面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宗教现象进行剖析
作为企业文化神经中枢的经营哲学是企业家精神和宗教思想相互融合的产物。经营理念、经营思想,经营哲学实质都是企业家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它是企业家管理的指导原则,通过它把企业的员工凝聚起来,形成共同的志向和精神动力。日本的企业家把宗教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经营哲学中,\"产业报国、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和睦相处,上下一致\"等思想正是和神道’忠’的思想和儒教的’和\"有着莫大的相似性。在大多数日本企业的经营哲学中,绝对不会将\"赚取利润\"这个任何企业都必须达到的目标放在首位,相反,他们更多地是强调企业的责任一强调企业对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所负的责任。如松下电器公司就把\"产业报国\"放在第一位;丰田公司社训的第1条是:\"上下同心协力,以至诚从事业务的开拓,以产业的成果报效国家\";日本TDK公司精神:\"创造:为世界文化产业作贡献。\"日本企业家们在谈论企业目标、经营哲学时,与其说是产业者在发表经营心得,还不如说是一位宗教得道者在传教布道,他们的谈话充满了哲学思想,\"企业生存目的,企业如何生存\"这些现代管理问题经过他们的注解都提升成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发展、生存的哲学问题。有的企业直接将宗教问题导入企业的经营哲学中。如丰田汽车公司就明确提出:\"尊崇神佛,心存感激,为报恩感谢而生活\".正是这种\"感激\"\"报恩\"的思想,使企业员工的奉献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生产已不单单是满足个人物质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能给员工这种精神上的满足。由于日本宗教信仰上的多元体系和兼容性,日本员工对企业这种充满宗教色彩的思想也很容易接受,反映到具体某家企业的经营哲学,则各种各样,没有统-体现,但都以儒家的\"和\",神道的\"忠\"为基础。由于宗教的影响,导致了企业的经营哲学都以伦理思想为基础,再加上各个企业家的观点,到处开花结果,形成了仿如宗教的各种流派,而企业好像是各种宗教,不过这只是局限在各个企业内部而已,我们把它称为\"企业宗教现象\". (二)企业日常的各种活动深受宗教的影响
除经营哲学之外,日本企业日常的一些常规活动也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在松下王国里,它的每家公司都设有-个神社,专门用来供奉神灵,公司的高级职员每周都要来这里,由主持神社的和尚给他们,使他们净化心灵,更好地执行公司的有关命令。作为松下创始人的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神\",他一生中最尊重的顾问就是-个和尚,通过各种宗教活动,企业民宗教的各种教义、精神和企业的巧妙结合起来,然后灌输给企业员工,使他们相信工作目的并不只是为了个人和社团,更多地是追求人类生活的共同幸福。在企业家的言词里,处处体现着 种\"因果报应\"\"顺应同化\"的宗教精神,他们用这种充满灵性的宗教手法来解释企业与社会、员工与上司以及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必须以\"仁爱\"的态度来相处,企业发展以人为主,贯彻这种人本主义就是\"和\"的精神。利用宗教活动,企业家很好地协调了企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把下属的思想引到他们所希望的境界,从而在管理层内部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避免了企业的内耗。朝会、晚训、社歌等可谓日本管理方法上的一大特色,在公司每天上下班前的20分钟里,所有员工都必须集中一起高唱社歌,背诵社训或检查自己的过失。他们深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所有员工心灵的一致。更加令人惊奇的是,他们真的做到让每个员工就同-个问题作出完全相同的回答,而且这是他们所达成的\"共识\".据说无论你问松下公司的任何一个员工,他们公司生产什么?他们都会-致回答说:\"我们公司是培训人才兼生产电器的公司。\"可见他们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公司经营哲学的执著追求。这些和佛教和尚每天敲钟念佛,教徒的祷告-样,在每天不断地重复强调之下,每个人都不知不觉地被潜移默化了。日本企业就像一个个的宗教,都具有自己的宗教思想,企业最高领导者就是教主,他为实施自己的教义,不断向他的教徒传播他的经营哲学,企业员工则是一群宗教的狂热信徒,为维护他们的信仰,可以舍身取义,因此日本企业能够取得令人难以想象的成绩来。 (三 )日本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充满宗教气氛
为使员工能更好地接受企业的经营哲学,成为企业集团的一份子,日本大多数企业从员工-进入公司就开始进行精神上和技能上的培训,但最重要的是使员工在思想上和企业融为-体,这就是所谓的\"咨询制\",和田加津是日本八佰半集团的创始人之一,她为了使\"成长之家\"(实际上是日本一种宗教)的思想能在企业员工内深植,曾以67岁高龄亲赴新加坡对新员工进行培训,而引起宗教上的纠纷,差点导致员工的罢工。日本的雇佣制度采用终身雇佣制,他们从大学刚毕业或刚踏上社会的青年人中间挑选,然后通过各种考验,选择合适人才,被录用的人将在这个企业里工作到退休为止。只要他们喜欢,可以一直工作到死。有些大企业设立专门埋葬本企业员工的墓地,他们把死去的员工埋葬在灵塔下,在节日里企业的领导和员工一起
到墓地举行大规模的宗教仪式,以表示对死去员工的缅怀之情,同时也是对新员工进行现场教育,使他们更忠于企业。
由以上分析可知,日本企业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结合,是日本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个重要体现。从一定程度上说,没有宗教信仰就没有日本企业文化,宗教信仰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们精神上所带来的凝聚力、向心力是任何其他形式很难达到的,这种精神上的作用反过来也促进了物质上的发展。从唯物论的角度来说,日本企业文化上的这种宗教思想只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或唯心论,它强调精神、心灵的重要性而把物质放在次要地位,但对日本这个\"大和\"民族而言,它有着特殊的作用。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宗教信仰仍然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因素。
S企业信仰:你的企业有吗?
你的组织还在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愿景、战略、制度、执行、细节之上吗?赶快打住!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缺陷:见物不见人。它们本身是静止的、苍白的、无力的,不能自我发挥作用,只有当它们被组织成员内化,成为信仰,它们才能从静止的状态“活”过来,爆发出组织需要的能量。
企业作为一个组织,不论企业管理者有没有意识到,都会有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其实就是在企业中能够通行的理念和做法。但是,现在的企业文化咨询所提炼出来的理念体系,只是对企业的一种期望,并不能保证能在企业中得到遵守和认同,因为,它们都很少根据企业信仰而来。
企业信仰是怎么来的?很多人可能认为没有什么企业信仰。但是,不论是什么企业,都有自己的信仰,不过是没有提炼出来而已。
S
呼吁中国需要信仰,企业建设更需要信仰
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概括地说,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也有相关的歌曲、书籍、影视作品。
自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间经历了很多破除封建思想、鬼神论等等,到今天很多我们的国人不知道心中有什么可以依靠,离得太远、佛教也划归迷信、教语言不通,现在人民生活安康,说真的生活安定的群体确实容易迷糊、迷茫,他们会找不到一种价值观去膜拜、去衡量自己的所做所为是否是对是做。法律的约束似乎太过框架,很多个人行为已经没有一些标准可以加以约束、引导。
其实像日本经济为什么在短时间可以冲刺到世界前列,我想跟他们的信仰不无关系,只要一个国家有了正确的的信仰或向上精神领袖,能够影响到每一个人,深入到每个人的思想当中,那么这个国家或这个团队绝对会飞速发展的,正如中国的战争、苏联的崛起、日本的强大等等
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国家需要信仰来充实民众的精神世界、来导向民众的价值取向、来约束民众的行为规范、来带领中国走向世界强国的道路。
S过年—中国人的灵魂信仰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是我们祖先在中华大地上顺乎自然、征服自然、发展自己的社会活动中自发形成的,它的产生,是与中华民族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物质生产水平、生活内容、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及自然环境、政治气候相适应的。是中国人生活信仰的文化之根。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现。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春节到底为何物?春节本来就是一种文化。它反映了很多的主题,寄托了很多的情思。我们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意味着团圆,春节尤其是这样,它是一个合家团聚的日子。它代表了一种企盼,无论你身在何方,只要是龙的传人,春节都会是一种凝聚力的象征。春节是中国人一种信仰和精神寄托。 春节是中国民俗节日中最重要、最红火、最热闹的喜庆佳节。无论日子多么艰难和困苦,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中国人都不能忘记这一天。
春节是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活动,而生命力最重要的是创新。魂要保留,保持住它的基本内核,譬如说喜庆,团圆,沟通,和谐,企盼等等。形要变化。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团年”。团圆夜,家家户户阖家欢聚,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一个关于“年”的古老记忆就在我们的心头上挥之不去。是什么力量使我们如此动心?仅仅是因为我们很快又长了一岁吗?不,过年意味着一系列的关于“年”的活动和仪式。过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括酝酿、前奏、预演、高潮、庆祝、欢乐、回忆,最后是一个完美的收场。从进入腊八到正月十五,过一个年算起来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古代皇帝也都在春节举行祭天大典,作为孤独于世的人们由此建立起人与天;人与宇宙;人与神关系,获得神灵的庇护。这是我们生命信仰宗教文化开端的象征。
春节所祭的祖灵很全,总是从家族始祖开始,囊括一切祖灵。《礼记·效特性》说:“万物本乎于天,人本乎于祖,郊之祭也,本反始也。说明了报天地之恩,感祖宗之恩的意识深深地扎根在国民心中。 一年里只有一次这样的具有宗教色彩的节日,中国人因此把过年看得格外重要。从进入腊月,节日的气氛就开始孕酿,
过年,就是中国人的宗教。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中国文化的直接体现
西方的圣诞节,最初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是庆祝耶稣诞生的宗教节日。但是现在,圣诞节已经超越了宗教,发展成了重大的文化与商业活动。西方情人节、感恩节„„最初的来由都是简单而偶然的,现在已经演变成了文化与商业的载体。从这个角度上讲,春节也应该被赋予更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经济意义。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民间传说三十夜晚,只要有恒心,一定会等到老天爷的闺女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的时候,如果早睡就没有福了。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每年腊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伦这乐。
按传统习惯,饭后至夜间接神、拜年之前不能就寝,要\"守岁\"至次日凌晨,表示年老的人在辞旧岁之际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的有为祝老辈正年益寿的意思。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说明了人们在除夕午夜子时到来之际,放鞭炮象征着宇宙开辟那一刹那,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蕴涵着天地混沌初开、宇宙起源的象征意义。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 “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喜欢热闹的中国人放鞭炮过大年已成习俗。图个热闹、求个吉利的纯真心理, 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大好节日里,希望人丁兴旺,生活美好。
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拜年
如果说传统中国春节祭祖体现信仰的话,一直传到今天的拜年习俗则是人伦道德的体现。下级向上级拜年,晚辈为所有长辈拜年。而皇帝赏赐大臣宴饮、乐舞,长辈赏赐晚辈压岁钱。但是这一拜一赐之间,长幼尊卑等基本人伦关系与相关的道德规范就得到重新确认,这是伦理道德建立的象征。
通过以上这些仪式,自然人作为一个具有文化意义的完整的生命存在—————中国人就得到确认,他们的人生就得到了意义。海外华人身处异国他乡,他们面对的主流社会文化和我国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他们中的很多人早已加入了当地国籍,在政治意义上是不折不扣的外国人。但是,他们坚持过春节,坚持继承春节民俗,原因何在呢?海外华人通过春节民俗活动,重新确证自己是一个文化上的中国人! 因为人们在世俗生活中更加认识到家族社会的力量,因此人们在思想情感上对家庭更为依恋。春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的良机,亲人团圆的意境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生活中的理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能真正地实现这一理想,但中国人都怀有这样一种心情,这种心情就通过节日习俗来表达。当代社会,中国的人口处于大流动、大迁移的状态,人们对故乡的依恋更加希望通过节日来传达。
比方说拜年这种习俗,它提示我们:经历了一年,我们该回顾一段友谊了。春节来临的日子,为什么我们不能与世界朋友相互拜个年,说一句“恭喜发财”、“恭喜进步”、“恭喜创新 春节食俗
除夕的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有时实在不能回家时,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这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是人们极为重视的家庭宴会。俗话说得好,“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按照我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年夜饭的吃食很有讲究,通常有馄饨、饺子、长面、元宵等等。
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氏开天辟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饺子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之一。也称作扁食或煮饽饽。古来只有馄饨而无饺子。后来将馄饨做成新月形就成饺子了。在唐代吃饺子的习惯已经传到我国的边远地区了。
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吃年糕(年糕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它,预祝寿长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饼,所以汤面起初也叫汤饼,开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压成的,而是将和好的面,用手往锅里撕成片片,和现在北方吃的“乌鸦头”、“猫耳朵”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后开始用案板擀面,才逐渐有了长面、短面、干面、素面、荤面、挂面„„ 不少地方在吃年饭的时候还搭配些副食品,要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如意),吃杏仁(幸福来),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鲜菜(三阳开泰),吃长生果(长生不老),
在中国人的古老的传统习惯里,除夕意味着安静的团聚和守岁,但安静的守岁是不能作为高潮的,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实际上什么也不做。守到除夕已过,新年的太阳还没有出来,这时候,我们一年中最重要的宗教仪式开始了。
至少是在中国北方的农村里,“年”是这样来过的:庭院里摆上敬天的香案和供桌,供桌上摆着牺牲、点心、水果,新年里第一锅煮好的水饺也盛来摆放在供桌上。先燃放鞭炮,然后是烧纸。纸不需要太多,“天”不需要人的多少贡献,但人对“天”的感激之情需要某种表现的形式。纸烧完了,还要给“天”倒上三杯酒;把酒洒在地上,就等于“天”已经接过了人向他敬献的酒杯。把牺牲剖开、把水果切开、把点心掰开、把水饺挑开,总之,人在过去享用了天所赐予的种种美食,我们在这时要把他们一一敬献给天。
这个过程就是祭祀。中国人不祷告,至少不做口头上的祈祷,我们只在内心里头默默在祷念着,期盼着。“天”是一个有意识的能够赏善罚恶的神灵吗?不知道。“天”是什么?所有的人都感觉到了天的存在,可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天对于人的真实含义。
天覆地载,我们赖以安身和生存于其间的大地和宇宙,就是天。有时我们比较脆弱,我们期盼甚至相信“天”是某种主观的意志,天会特殊照顾人类的命运,尤其是那些善良的人的命运。但当我们比较清醒地时候,我们就明白:天就是我们头顶上的苍穹和星辰,天就是我们脚下的土地和山川,天就是运行在万事万物和我们的身体之中的“道”。
可我们仍要敬天。一年一次,心存敬畏和感激。当我们敬天的时候,我们暂时地把天拟人化了。这样做不够理性吗?——我倒觉得这样做是充分理性的。不把天暂时地拟人化,我们如何表示人类对于“天”的感激、敬畏和虔诚?
这就是中国人的宗教。我相信这是所有人的最合理的宗教。人的宗教情感是顽固的,要想完全消除人的宗教情感即很困难,也不合理。可是,过多的宗教情感和宗教活动对人类是有害的。
徒信仰上帝,教徒信仰真主,佛教徒相信超生;与中国人相比较,他们的宗教信仰和泛滥成灾的宗教活动实在是太幼稚了,我甚至想说类似的信仰活动是愚昧和可笑的。
从眼下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情况来看,中国文化处于弱势,上帝和真主必将在中国的土地上逐渐获得更多的信徒。但是,从更长远的人类未来来看,类似于中国人的宗教情感,才是真正合情合理的。人类越文明、越理性,越不需要一个人格化的神灵,但是,对覆载着我们的天地和宇宙的敬畏和感激,是人类永远需要而且直到最后也还需要的宗教情感。
历史上,中国人曾经好几次试图把\"天\"人格化,他们把天想象成玉皇大帝、元始天尊、如来佛祖,但最后都没有被人普遍接受。对于中国人来说,天始终是一个具有少量主观色彩的客观化的超级存在。在人类理性还非常幼稚的时代,人类需要一个人格化的神灵。
这就像是孩子需要童话,少年需要英雄偶像一样,有比没有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可是,人类成年了,童话的时代过去了。我们没有经历过过童话的时代,为自己的童年时代感到遗憾是可以的,指望着在成年时代里重新找回童年时代的梦,则是非常愚蠢的。
中国人需要宗教吗?——过去也许需要,现在则根本不需要。过年就是中国人的宗教,一年一次,不多也不少。我们在这个时刻以自己的心灵和天地万物相对,检点自己,感激生活,敬畏自然,祈祷未来。 自由自在,这样便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这种生活态度正是基于国人把自己所生活处看成是和谐的整体。人生活在这种和谐整体中不要着意执着什么,而应自自然然地生活,那就是把“人间”变成和谐的“天堂”。
这个社会是一个不追求“人为”而顺应自然的社会,是一个无矛盾、无争夺的社会,是一个和平宁静、自满自足的社会。 每年春节期间上亿人在火车上流动,离家千里万里的人都赶回去过团圆年,这就是年的宗教意义。
像这样的宗教活动中国人已经进行了几千年,以后,还会继续进行下去。所不同的是,过去我们的祖先努力地想把“天”人格化,但是不能成功;以后我们知道“天”就是覆盖和承载,就是苍茫和无际,就是宇宙和自然,就是最初的造物者和最后的毁灭者,但是,我们对“天”的情感不变。
一年一次,甚至在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与天进行交流,我们需要以自己的心灵与天地万物默默地相对。我们也许会向天祈祷,不是为了对天的信仰,而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心灵。我们人的需要。
直到有一天,在地上的所有的人都放弃了人格化的宗教信仰,但是这份珍贵的宗教情感还会被人小心翼翼地保留着。它与文明无关,与文化无关,与历史无关,因为这是属于人的最合理的、也是最后的信仰情感。人类带着它,走向自己的未知和未来。
春节中国人的各种活动习俗,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信仰和追求;这些珍贵的宗教情感至今仍在我们生活中熠熠闪光。它们不仅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为我们的未来世界带来一片异彩。,也是我们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识。
S信仰V价值V成功
这几天由于申请NGO的专职工作,整理个人材料需要工作证明的缘故去了次原单位,领导见到我后给我的第一句话“你还是很能干的,就是太个人化了!”这句话不仅仅是他对我说过,父亲也曾这么说过“你个人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太理想化和理论化!”而小于也说我“你总是那样理性!”
听了他们的话,回想这一年所经历的不难发现我在逐渐成长,想起在原单位由于和主编意见不一致,被迫请辞回家。反思这段日子以来的经历,总觉得自身和觉悟还需要不断提高和升华,于是萌发了我对“信仰VS价值VS成功”的讨论。
信仰是指对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说起信仰,首先映入我脑海中的便是宗教信仰。我不是纯正的宗教徒,而是一个受到宗教教义深悟的人。记得小时候曾经在邻居的“引导下”在佛祖菩萨面前磕头许愿,这算是宗教信仰吧!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加家庭环境的变化使得我一度对生活产生恐惧和忧虑,深怕自己哪天离开人世。但我不可能总沉浸在过去的悲伤里,得不断加以分析反省自己所走过的路。因此我逐渐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态度,我现在所信仰的是“立己达人、兼顾天下”这一精神,这句话正改变着我“个人主义”的精神世界,因为我明白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可能只关注于自己,因为“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回头看自己为什么想去做NGO公益事业,不是让自己在公益领域提高知名度或者说让社会去接受我这个爱说理的人,而是我在追求人生的一种信仰和自我实现,是将自己的公益信念融入于这个社会的集体价值、参与到社会服务领域上来,抛弃自己原有“个人主义”,舍弃部分个人利益而实现为大家奉献的精神上来。某媒体记者曾采访北大知名学者钱理群,钱老一针见血地道出这样一段话“当下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最大危机是缺少信仰,缺少承担意识。”承担意味着什么,难道仅仅停留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而不是和这个世界外的人打交道,公益是一种社会化行为而不是为小部分人群争取权益的志愿行动。
我承认自己过去目光局气、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总围绕着自己的圈子去转,而没有考虑这世界的不止我们这些年轻人,“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啊!
最近读的拿破仑希尔《成则》,书中列举了政要或商界精英成功的例子,他们成功有个共性:合作。因为他们明白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要善于与不同人去打交道,拓展各类层次的人脉关系。这点很让我钦佩,我既然申请了这份NGO的工作就应当不断去运用、掌握各种交流沟通的技巧,在“立己达人、兼顾天下”的人生信仰追求下,获得人生价值的升华和锤炼,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一步步踏实迈进、努力做好自己,最终无愧于我这人生里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