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
是城乡统筹的关键
文/李华王敏
“十二五”时期扩大内需的关键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所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日前,“中国三农问题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辜胜阻指出:“十二五”时期扩大内需的关键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既要扩大城市居民消费,也要积极启动农村潜在的市场需求。城镇化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当前,实施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的城镇化战略要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辜胜阻认为,“十二五”时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扩大内需,而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是阻碍扩大内需战略顺利实施的主要问题,扩大内需的关键是要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在进一步扩大城市消费的同时积极启动农村潜在的市场需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把“扩大内需”独立成篇并排在了首要位置,将其作为“十二五”时期推进经济转型的重要任务。当前中国扩大内需战略的顺利实施面临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突出的瓶颈。具体而言:第一,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突出。城乡收有数据显示,城乡收入比扩大到入差距近来呈上升态势。
3.36∶1,绝对差距首次超过1万元。第二,城乡消费差距依然很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决定了城乡消费差距。据统计,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之比近来已上升至3.1∶1。第
三,工农交换关系中的利益差距依然存在。一方面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虽然逐步缩小,但起伏较大,剪刀差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土地价格剪刀差形成并不断扩大。长期以来,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必须先由政府征用,然后才能进入一级市场。一些地方政府通过低价征用农村土地然后高价出售给开发商的方式,分享了农村土地增价,形成了土地价格的剪刀差。第四,城乡居民财产差距显著。据统计,仅住房一项,城乡居民财产差距就达10倍或数十倍。可见,“十二五”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从根本上扭转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失衡的格局,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已经成为中等发展。
收入国家;从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来看,我国基本上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是使我国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关键。
辜胜阻指出,城镇化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所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城镇化是体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性指标,城镇化的过程不仅包含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比率不断上升的过程,也是实现城乡统筹、保障农村地区持续发展、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的过程。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具体来讲,
-
8中国合作经济
-
农经观察
一是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打破城乡分大中小城市和重点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进程有割的局面。
利于构建完善的城镇结构体系,优化城镇的空间分布和人口互补共享的城乡协调发展体规模结构,从而构筑开放有序、系。二是城镇化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为农村剩余城镇化是创造非农就业机会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城镇化的推进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而第三产业具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特点,其发展必将三是城镇化大大增强城镇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有利于实现“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通过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城镇化一方面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降低人地比例,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通过非农产业的发展和非农人口的增加形成了对农产品的巨大需求,从而推进农业产业化向更深层次发展。四是城镇化有利于推动乡村工业的集聚发展和结构升级,是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乡镇工业向集约化发展的“突破口”。五是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伴随城镇化过程的农民流动本身就是一所培养现代农民的大学校。一方面,城镇把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种要素聚集在一起,交通便利、信息灵通,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并能赋予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另一方面,城镇化过程也推动城市文明向乡村的扩散和传播,带动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辜胜阻强调,实施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的城镇化要高
度重视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构建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是城乡统筹的关键。第一,乡互利互补共赢机制,高度重视城乡平等互利原则、城乡优城乡协调发展原则,实现城乡互动发展,推进以势互补原则、
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的城镇化战略,实现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第二,完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机制,走大都市圈与中小城市协调共进的均衡城镇化发展道路,一方面加强大都市圈内大中小城市的功能互补,另一方面积极壮把县城建成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中小城大县城、
市。第三,构建多元化的城镇化筹资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重视用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农民工“创业梦”、“市民梦”和“安居梦”,重视通过土地资本化等制度创新解决农民工创业置业融资难问题,加大政府公共服务,鼓励民间投第四,构建农民工同城市居民的资,构建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平权机制,着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解决半城镇化问题,实现进城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并通过渐进的户籍制度改革实现进城农民身份变换,推动城镇化进程中进城农职业转换和身份变换同步进行。第五,构建城民的地域转移、
乡一体化的要素集聚机制,鼓励转移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形式,促进土地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经营大户、种田能手集中,推进农业适度规模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和农业现代化。
(本文原载于人民网)
实现城乡平等须向农民敞开城门
文/党国英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这个思路的核心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等问题。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们过去的认识多有偏颇,以致一些政策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农民收入水平为什么低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什么滞后于城市?只有将这些问题搞清楚,才能谈得上制定正确的政策。
农民收入水平低是指总收入低
我国农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约10%,但按照统计部门的说法,我国“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简单的算术知识就会让我们懂得,农村人口的收入不可能高。但
是,按我们的调查,还有另一笔账。不论南方北方,也不论种植业还是养殖业,如果算农民的实际工作日的收入,并不低,甚至高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服务业的平均工资
-
中国合作经济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