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学本课生字,扫清字词障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寒食节、七夕节、中秋节的相关资料。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是一朵璀璨的浪花:她既有山水田园的水流潺潺,空谷幽香,她又有斩不断的离情别绪,婉转悲凉,她更有冷月边关的慷慨悲壮,荡气回肠,她还有诉不完的切切思念,炽烈绵长,这节课,就让我们在诗歌的海洋里一起徜徉吧!
首先我们学习第一首古诗《寒食》。 二、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105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三、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
2.指名读,师相机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 4.结合注释,讨论交流疑难字词。 四、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朗朗上口为止。 2.生朗读,互相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师生合作,学第一句。 “春城无处不飞花”
1.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眼中。“春城”一词,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象。“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整句诗的意思:长安到处花絮纷飞。
2.总结学习方法:“借助注解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三)小组交流,学第二句。 “寒食东风御柳斜”。
让学生试着用上面的方法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整句诗的意思: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四)独立学习,理解三、四句。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据资料记载:诗中以轻烟引起人们联想到五侯的特权,借此暗讽了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弊政。因为寒食节普天之下禁烟火,独有贵戚宠宦能得到恩准燃烛。)
诗意:日暮时分由宫室分传蜡烛,那袅袅烛烟飘散进五侯之家。
(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朗读古诗,体会情感。 4.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来到画面前高声吟诵。 五、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
第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六、感悟诗情,背诵古诗。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句写白昼,三、四句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赶快把诗背诵下来吧。
七、作业。
用自己的话说说《寒食》中描绘的景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第二课时
一、传说导入。
简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二、新课
1.介绍作品、写作背景。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它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把每首第一句作题目。诗作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
2.学习古诗。
(1)听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强调诗中平翘舌字的正确读音。“擢、札、杼、章”均为翘舌音,“素”为平舌音。“间”在本课中读“jiàn”,隔开的意思。
(2)借助注释、工具书,体会特殊结构词语的运用。 迢迢:写星空的距离,远。 皎皎:写星的光辉,亮。 纤纤:写手的形状,秀美。 札札:写织机的声音。
盈盈:写水的形态,清且浅。 脉脉:写人的神情,含情。
(3)再读古诗,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在清浅的银河两岸,织女隔河望向牛郎,表达深深的思念。
(4)默读古诗,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在银河之东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
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慨叹)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
(5)品读古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牛郎织女的深切思念
(6)欣赏诗歌的艺术效果。
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
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象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
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
(7)背诵古诗,体会诗歌的情感。
(本诗抒写了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苦,突出表现了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汉时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迢迢牵牛星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第三课时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明确学习目标。
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读,具体任务:读顺、读意、读景、读境、读味、读韵。
三、新课。 六步闯关:
1.读顺——把诗歌读顺畅。
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成诵,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读意——读懂诗歌的意思。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3.读景——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地白:银白的地面→白 树栖鸦:鸦雀栖树→静 冷露:飘洒的冷露→冷清 桂花:飘香的桂花→香、美 4.读境。(景中悟境)
(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日夜景图,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
(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5.读味。
品析诗味。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品析诗中精美词句。
(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 (“地白”:给人以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
(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乌鸦有什么作用?
(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
的孤独)
(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 (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4)第四句中的“落”换成“在”好吗?小组充分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
(“落”写出了愁思随着月光的泻落从上而下,富有动感,形象新颖,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6.读韵——读出诗歌的韵律。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语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四、课外延伸
搜集委婉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十五夜望月
景 → 境 → 情
银白的地面 安静 孤独寂寞 (皎洁的月色) 凄清 对亲人的 熟睡的鸦雀 伤感的 深切思念 飘洒的冷露 秋色夜景 芳香的桂花
今天课堂的流程还是比较清楚,但在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时,我实不敢多说,我不知该怎么说,我只能从补充诗题开始,告诉学生这是作者在十五夜想念他的朋友杜郎中,然后再让他们从诗句中找到词语去体会这种想念,体会月夜诗人的孤独与清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