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本质快乐育 记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数学教师蒙裕劲 口本刊记者陆宾 2011年5月,蒙裕劲执教 生兴趣盎然地学习数学,课堂 的数学课《奇妙的分形图形》在 氛围非常活跃。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新媒体新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 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基于交 一个基本原则,蒙裕劲非常注 互技术的教学观摩活动”教学 重创造教学情境,启发、引导学 课例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赢得 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 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关于这 题。例如,在执教人教版八年级 节课,蒙裕劲告诉记者:“学生 下册“数据的离散程度”时,他 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 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领学生到 佳动机。我的课堂坚持让数学 运动场上开展跳高比赛,并让 生活化,并通过观察、猜想、论 学生记录数据,然后对数据进 证,探求数学的本质,激发学生 蒙裕劲在课堂上。 行分析和合作探究,提出对数 的学习兴趣。”这正是他在多次 据信息的理解、推理、评论和判 赛课活动中获奖的诀窍。 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 断,使学生认识到了“统计”知识在日常 从教20多年来,蒙裕劲一直秉持着 化,让学生亲近数学,主动探寻数学与生 生活、社会及其他学科等方面的广泛应 这样的教学理念,但凡听过他的课的人, 活之间的联系,进而调动学生敢于质疑、 用。 都觉得他的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 自主探究的热情。在执教北师大版八年 生活。 级下册《黄金分割》一节时,他以学生生 探求数学的本质 活中常接触到的学生证、借书证、校门出 让数学生活化 经常有学生向蒙裕劲抱怨:“我都做 人证等导人课堂,指导学生拍好证件照, 了那么多数学练习题,为什么我的成绩 蒙裕劲认为,数学的世界很精彩,但 并请学生现场操作,找出最理想的拍照 还是没有提高呢?”蒙裕劲告诉学生:“因 是学数学的孩子却有些无奈。不少学生 位置,激起学生对“拍照最美位置”的探 为你只是为了分数而做题,没有真正把 害怕数学,不喜欢数学,一个很重要的原 究,然后引出“黄金分割”的知识。 握数学的本质,没有真正激起学习的兴 因是传统的教学特别重视知识的获得, 蒙裕劲认为,生活本身就蕴涵着许 趣,成绩当然难以提高了。”为此,他引导 却很少关注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学生虽 多数学知识和问题,学生需要从中发现 学生努力去探求数学的本质,感受数学 然学会了知识,却不会用之解决实际问 并解决这些问题。如在执教人教版九年 的美,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爱数学。 题,造成知识与生活的脱节。于是有些学 级上册的“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知识 蒙裕劲说:“数学的概念、法则、公 生便认为数学太抽象,太难学,自然对学 时,他通过看一看(看圆锥说感受)、找一 式、定理等都很抽象,多数是用精炼的数 习数学失去兴趣。 找(周围有哪些是圆锥)、想一想(生活还 学语言或简明的数学符号进行表述。在 为了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 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等活动,让学 学习中,如果死记硬背这些结论,往往很 数学生活化”是蒙裕劲的重要方法之一。 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 难记牢,所以有必要探求它们的本质属 他说:“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 叙述,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然后发现问 性,通过讲述数学史,帮助学生更好地去 生活。”他的数学教学就是从学生的生活 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较好 理解和记忆。”然而,要真正做到这点并 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联系生活讲数 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 不容易,例如不少教师对“角”的概念的 教法是:先在黑板上出示几个不同的角, 问学生这些是什么,学生回答“角”,然后 就出示“角”的概念,让学生背诵,接着安 排一些判断题让学生练习。蒙裕劲认为, 这种教法脱离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 记住的仅仅是一段数学术语,长此以往, 学生头脑中堆砌的只能是一个个孤立的 概念。 蒙裕劲是这样教“角”的知识的:从 数学史的角度出发,通过故事的形式讲 解“角”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借用图文 将数学家们的思想加以表述,增加述说 数学史的趣味性和形象性,让学生逐步 认识“角”的本质,理解“角”的概念。他所 教的一个初二学生告诉记者:“蒙老师在 讲解概念公式时,往往不是让我们死记 硬背,而是通过讲解它们形成的故事让 我们理解,这样的讲解形象有趣、生动透 彻,很容易记住,我很喜欢。” 抓住数学本质的另一层意思,是强 调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蒙裕劲认为,数学 思想是对数学事实、概念、理论与方法的 本质认识,而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体 现。因此,他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数 学方法,经常灵活地运用数学进行数学 创造,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如在 “黄金分割”一节的探究实验环节中,若按 照课本的编排,是让学生通过测量五角 星中点C到A、B的距离,然后计算 A 与 的值,发现它们相等,进而得出黄 A LJ 金分割的概念。但是,他认为按照这种教 法,很可能会掉人结论教学的误区,学生 只是按照老师设计好的“套”往里钻,没 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活动。于是,他 把五角星这一教学情境改为“拍证件照”, 通过几何画板制成的可以放大和缩小的 “相框”进行“拍照”,并借助电脑计算出 “最美”的量化在0.6左右,让学生感受将 现实原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充分 展现概念的再创造过程。然后,再通过探 究实验的铺垫,进一步介绍概念形成的 丰富文化背景。 A E B ,J ,。 又如在探讨“以矩形ABCD的宽为边 在其内部作正方形AE肋, = ,那 么点E是AB的黄金分割点吗?矩形 ABCD的宽与长的比是黄金比吗?(如上 图)”这一练习题时,他发现教材中给出 的比例器= 不仅仅涉及到“黄金分 割”的概念,还涉及了“比例的变形”。而 关于“比例的变形”在教材中并没有涉及 到。怎么办?他考虑到器= 这个比例 实际上是黄金比例的倒数,因此,他把题 目中的比例 = 改为 = 。实 践证明,经过这样的处理,更利于突出这 节课的重点,使问题通俗易懂,避免混 淆,真正达到考查“黄金分割”概念的目 的。随后,在作图探究环节,他通过引入 两千多年前的欧多克索斯作图问题(其 实就是寻找黄金分割点的问题),让学生 对数学历史知识也有了进一步了解。这 种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数学创造的 方法,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让他 们体会到了数学美的本质,收到了很好的 教学效果。 让数学魅力四射 蒙裕劲说:“不少学生被大量烦琐、 刁钻的难题所困扰,身心疲惫,苦不堪 言,很少享受过数学的奇思妙想所带来 的喜悦。数学在学生心中是枯燥乏味、难 得要命的形象。” “让数学魅力四射”是蒙裕劲多年来 追求的教学境界。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 “观察、猜想、论证”来展示数学的奇妙 美、对称美、简洁美与和谐美,激发学生 的数学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发展他 们的思维能力,给f电f门带来晾喜和欢乐。例 如在解答“比较31u与17“的大小”一题 时,拿到题目的学生很可能会马上拿起 计算器“埋头”计算,蒙裕劲则不快不慢 地引导学生对这两组数进行观察、实验、 猜测、验证、推理,让他们尝试多种方法 去探求结论,然后再给出老师的巧解: 31“<32“=2 ,17 4>16 =2 ,因此31“<17“。 学生看到这样的巧解后,不禁恍然大悟, 齐声发出“数学真奇妙”的惊叹。再如执 教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观察与猜想——奇 妙的分形图形”内容时,他采取观察启发 和问题解决的方式,运用白板技术,引导 学生对分形图形这种存在“自相似”特点 的图形进行观察,进而告诉学生:这样的 图形在数学史上曾经被认为是“病态”的 图形,因为这种图形面积有限周长却无 限。这就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极大的探究 兴趣。在此基础上,蒙裕劲引导学生从 “形”和“数”两个方面对分形图形展开探 究,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 想、验证的过程,最终使学生理解了分形 图形的特点,了解了分形几何的初步知 识,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 教学过程来看,他当初设计的“感受分形 图形世界的奇妙,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的教学目标落实得十分到位,教学效果 很好,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一直 到下课,学生还围着他,想了解更多关于 分形图形的知识。 正是秉持着“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数 学中学生活,通过观察、猜想、论证,探求 数学的本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 学理念,多年来,蒙裕劲收获了累累硕 果:2005年,他荣获全区初中数学课程改 革探究课比赛一等奖;2006年,获南宁市 中学数学科初中组课堂教学优质课决赛 一等奖;2007年,被评为南宁市“十一五” 时期“教学骨干”;2009年,被评为南宁市 “十一五”时期“学科带头人”;2011年,获 数学全国录像课评比一等奖……他说: “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我将坚 持正确的教学理念,以教书育人为乐,和 学生们一起探求数学美的本质。” (责编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