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微创新案例

微创新案例

来源:筏尚旅游网


微创新案例

创新教育案例

(2007-05-29 15:40:49)

【活动内容】 社会调查与简单统计 【活动目的】

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并将调查的所得的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与分析,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数学的知识的综合能力。 【活动目标】

1、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搞社会调查的一 般方法和技巧,明白搞社会调查的意义。

2、让学生在调查中学会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的作简单的统计和分 析,并根据所需,将统计结果制成统计图,从中获取有关的信息。

3、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为题的能力 【活动重点】

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对学校所在的地区进行社会调查,并对统计

的数据作以总结与分析,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为了生活而学好数学的远大志向。 【活动难点】

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技巧,并能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活动准备】

1、抽调积极分子,组成社会调查领导小组,进行调查活动内容制定,并挑选组员,教师提供可供选择的调查项目供各小组选用。

2、进行小组社会调查项目的指导,教给学生调查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将如何获取数据填在统计表中。 3、根据各小组去确立的调查的项目,指导学生制作统计表。 附:以下社会调查项目,供各小组选择: (1) 社区外出务工人员的统计 (2) 农民收入情况统计 (3) 社区机动车数据统计 (4) 村区房屋情况统计 (5) 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统计

(6) 各村民小组辖区劳动力数据统计 (7) 家长给学生零花钱数额统计

也可以根据小组学生提供的项目制定统计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 进行社会调查指导,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 【活动指导】

一、组织学生,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的统计?根据不同的统计我们学会了哪 几种统计图?

(学生进行交流,说硕学过的简单的统计的内容和各种统计图表的名称和制作方法)

今天,我们将针对社区的各种情况,进行社会调查,并将获取的有关数据加以统计和分析。从中获取有关的信息,来提高学生的社会调查实践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有关方法

1、你知道搞社会调查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是抽查、普查、访问?

学生可以适当作以回答,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回答得是否是标准的答案,尔后,教师适当讲解有关社会调查的方法。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抽查、普查、访问。

你们小组准备用什么方法更好地完成本次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 各小组成员商量并确定所用的调查方法。 三、指导学生学会调查统计表的填写

1、小组成员根据所选取的调查项目绘制社会调查统计表。 2、修改并完善统计表,每组上报一份统计表供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并集体修正。

4、分小组指导学生如何根据统计表去收集有关的数据。 5、指导学生如何将收集的有关数据填到有关统计表上。 四、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提醒学生注意与村民要协调好,要讲清我们本次活动的目的,要对人有礼貌,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与帮助,要做到收集的数据真实性、完整性,要注意人身安全,各组指派专人负责,教师参加弱势群体小组进行必要的指导。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 整理和分析有关数据,将收集到的数据写在统计表上,绘制成统计图,进行活动总结。 【活动过程】

一、学生交流活动所得,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你在实践活动中遇到了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你是如何在社区成员中进行交流的?你获得的数据是怎样来的?真实性如何? 二、小组活动

将本组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将统计到的结果填到统计表中,并根据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活动,及时指导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

教师统计一下,哪些组绘制的统计图表是条形的统计图,哪些组的统计图表是扇形的统计图。 三、活动总结

1、从你制的统计表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学生作以汇报,各组选一代表进行表述,展示小组的制作的统计图,其他同学从中获得了什么?

2、本次活动,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可以交换自己的不同看法、感受。

3、引导学生从活动中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知识与自己今后生活的联系。 四、布置作业

分发调查表:农民家庭的收入统计表(2000-2002年),让学生进行整理统计,并形成统计图表。

教学反思:

《社会调查与简单统计》的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师为了帮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让学生在开放性较强的学习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社会调查的内容,并能从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统计图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社会调查。

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能应用数学知识对某一统计量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并能根据有关的数据绘制统计图,在指导和组织学生对图表的分析中让学生了解家乡在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为家乡的发展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在数学活动中,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技巧,并能在活动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与同伴合作,与他人交流、学生互相之间彼此增进运用科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故事:

让数学教学在“哄乱”中辩真知 —— “由一道判断题引发的争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唱响如今课堂的主旋律。我们欣喜地发现,小学数学课堂正在热闹起来,尤其是许多老师能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一步步走下权威的金字塔顶,从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设计自己的教学,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亲切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拓宽了思维交流的空间,使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轻松和自由。但也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中出现学生哄乱以致难以驾驭的现象。大多数教师在处理这种情况时会采用过激的手段,使得课堂纪律迅速恢复“正常”。可在这些哄乱的情况中,只要教师能够适时捕捉机会,因势利导,便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一道判断题引发的争论”:

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我出示了一道判断题:“在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和余数都不变”。学生持肯定与否定答案的学生各占一半。课堂顿时变得哄乱起来,一石激起千重浪,同学们都试图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沸沸扬扬,争辨声不断。我正想终止这沸腾得像烧开的水般的场面时,脑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这不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的大好机会吗?对!让他们在争辩中使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于是我下定决心,来个“袖手旁观”。最后,一位持反对意见的同学竟然没有经得我的同意跑上了讲台,我正想批评,只见他大声说:“我觉得这判断是错的!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相同的倍数,余数不变的话,那岂不是余数比除数要大了吗?例如(板演)510÷60=8……30,我们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得51÷6=8……3,可见余数缩小了10倍),这家伙竟然讲得有板有眼,哄乱声嘎然而止,全班响起了近一分钟的掌声……

我暗地里庆幸自己没有及时制止这“混乱”的场面,否则就错过了这精彩的一幕,错过了让学生思维闪光的一次良机。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产生传递信息──收集加工信息──反馈信息”过程。控制论的原理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一个可以控制的过程,通过信息反馈,实施有效调控,使教学各个要素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并随时排除各种干扰信息,以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把学生引进学习大门的向导,学习必须靠自己,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方可理解知识的内涵,获得良好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情感与动机、兴趣易受外界诸因素的影响而减弱。哈佛大学有一句名言:“一个成功者和一个失败者,不在于他的知识和经验,而在于他的思维方式”。在课堂的“哄乱”中,由于缺少了教师“权威”的参与,反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自由的空间,活跃的气氛使每位同学都有发表见解的欲望。特别是学习较差的学生,他们没有了“怕回答错误而给老师批评”的思想负担,在争辩中主动参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尽管最终可能还是判断错了,但重要的是他们积极思考了,主动参与了,从而也使自己获得心理成功所带来的愉悦。在跑上讲台的“调皮”学生的精彩讲解后,同学们内心的赞叹和热烈的掌声完全反映了他们对所争辩的知识的已融会贯通,“商不变性质”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使这一难点不功自破,而且给每位学生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这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布鲁纳指出:“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是要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只要有参与的欲望,就会有点燃思维的火种。郭沫若先生也曾经说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必须学会把握住每一个能让学生思维产生“碰撞”的机会,把握好学生“哄乱”的原因,正确引导学生在“哄乱”中辩真知。

在英语教学中,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一节枯燥、乏味的课

堂课堂气氛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兴趣,学得主动,学得有效。由于教师的素质不相同,教学对象不同,使用教材不同,因而进行趣味教学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本文愿就此谈几点拙见,以期引起 同仁的兴趣.

一、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课堂上,我们教师要精

力充沛,情绪饱满.讲课时面带微笑,表情要轻松愉快,目光要亲切,举止要大方、文雅,言吐要简洁, 对学生热情而有耐心.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如:"Good.""Yes.""Don't be shy.""Be brave.""You are very clever"" Ok.That's a good idea.Thank you.""Not bad ""Try again.Don't worry""Try your best."I believe you "等等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来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

二、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单词的教学:传统的单词教学,是将单词读了一遍又一遍,学生只是机械地读、背。单词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只有一种模糊的、间接的认识,对于他们去背单词就觉得不容易,总是记了忘,忘了又记。其实在单词的教学中,除了尽可能的利用动作、实物、图片一些比较直观的东西加深学生对单词的印象外,还可根据需要利用简略的解释、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造句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单词。除此之外,在这一环节,我还用到了讲故事、猜谜语、问问题等方法。例如:在教 “ vegetable” 时,我就出了一个谜语:“ What table has no leg ? 在学 “ sandwich”这个单词的时候,我就讲了这个单词的来历。在教 “Mount Qomolangma” 时,我给了几个问题:“ Do you know which mountain is the highest in the world ?” “ What’s its name ?” “ How high is it ? ” “What else do you know about it ?” 学生们就这些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描述,为课文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在检测学生背单词的情况时,我不仅只是采取听写、抽背的方法,我将班上分成小组,每次每组抽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来进行小组比赛。 通过多种方法的单词教学,学生的兴趣提高的,积极参与的意识增强了,在学习单词在一环节,他们不再感到枯燥,不再怕背单词了。

【教育叙事】 “变异”与创新

这是一节“应用题”的练习课。题目:一堆糖果,分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如果男女生共分,每人可分6个;如果只分给男生,每人可分10个;如果只分给女生,每人可以分几个?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按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求出结果。当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设问:“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学生一下思维活跃起来。一会儿,平平说:“老

师,我想出了一种新的解法,我把原题通过变异为:一项工程,甲乙合做要6天完成,如果甲队独做要10天完成,如果乙队独做要几天完成?于是得出新解法:1÷( - )=15,所以女生每人可以分得15个糖果。”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变异”是指改变基本的思维方向,把知识要点进行转化,进行奇异的探究,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在本例中学生正是运用了这一思维方法,才使一个用最小公倍数解答的应用题成为了一个较普通性的工程问题应用题,思维实现了创新,解法达到了最佳,可见,“变异”是实现创新的又一种方法。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去寻求多种知识的变异,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对学生的一些超意识想象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不能只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去评价学生的某一思维结果,应当让其在教师的激励下去努力实现思维的创新与再创新。

【教育叙事】 “联想”与创新

这是一节“乘数是两位数乘法”的练习课。教学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当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可出示题目:26×26、26×26×26、26×26×26×26让学生进行计算。学生一会儿分别计算出了这三道题目的结果。这时教师设问:“观察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教室里一下热闹起来,小伟说:“算式中的每个数个位数字都是6,积的个位数字也是6。”小华说:“根据这组算式,我发现了:只要乘法算式中每个数的个位数字是6,积的个位数字一定也是6。”小聪说:“老师,根据这组算式,我还想到了乘法算式中每个乘数个位数字是5、1时,积的个位数字也一定是5、1。”“……”同学们充满了自信,响亮地回答着。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过程。本例是典型地学生运用“联想”实现思维创新的教例,学生在探索每个因数的个位数字是6,积的个位数字也是6的规律时,已是一种创新的认识,而联想到每个因数个位数字是5、1时,积的个位数字也是5、1,更是实现了创新的运用。可见,“联想”也是实现思维创新的方法之一。为此,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联想”的方法,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联想,从不同的角度去思维,思维创新才会成为可望而可及的现实。

教育叙事

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改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部分老师往往会觉得教材所呈现的情境缺乏新意而大费周章,舍近求远。其实教材内容所呈现给学生是非常丰富的、贴近生活的、值得挖掘的情境资源。因为这些计算情境的呈现,都注重选择用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为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

法提供生动的资源,使计算教学成为丰富多采的学习活动,可以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把握和利用好教材中的情境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与习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计算意识和问题意识。

二年级下册第29页例3:15个小朋友做游戏、第31页例4用儿童商店里购物情境的插图展现解决问题的信息。又如,练习六中的3道题,分别采用了做风车、小兔运白菜、分画片等素材,让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例题、练习题插图呈现了数学问题的现实情境,促使学生“走入情境”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了解信息,然后互相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并感受除法计算在生活中的价值,使学生在获得一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方法的同时,滋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案〉创设丰富的练习情境,增强计算训练的趣味性。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易持久。枯燥单调的练习,使学生的大脑长期疲于一种 “数字运算游戏”,即使能完成大量的计算训练,达到预期效果,也只是重复、强制性的识记所形成的结果,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就如同早餐的搭配,每天吃着同样的包子,时间一长,就会产生“闻着都想吐”的现象。反之“尽管每天重复吃着包子,但如果天天都变换着不同的馅料,那始终可以保持着它的新鲜感”。因而,计算教学必须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把计算训练融于各种不同的情境中,通过情境和练习形式的变换,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样的计算内容,不同的情境以及不断变化的形式,不但可以减少学生在大量计算练习过程中所造成疲乏,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1、口算训练:口算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口算也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提高学生口算能力,除了应注重口算方法外,还应注重口算训练形式的多样性,可参考以下几种训练的方法:

①情境法:把口算训练融入到各种的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或童话情境中进行。例如把口算题融入到在商场内购物、自己动手策划组织活动等的情境中进行;②听题写结果:由教师口头读题,学生记录结果,然后汇报;③看题写结果:教师直接出示口算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口算训练;④组织各种不同形式的口算抢答训练;⑤自编口算题相互检测:根据所学内容,编出相应的口算练习,然后让喜欢的同伴回答,或任意指定同学回答;⑥限时出示若干口算题,让学生默记题目后再凭记忆记下结果:如规定20秒时间,出示10道口算练习,时间一到,再遮盖口算题,让学生凭记忆写下题号与答案,这样的形式具有一定的挑战性。⑦竞赛法: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口算竞赛。此外,还可以采取一些较常用的方法,如“找朋友”、“对口今”、“开火车”等常见的形式,不同的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能使学生对口算训练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2、估算训练:估算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良好的意识与习惯。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就要教给他们一些常用的估算方法,并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觉运用估算,强化估算意识。

①联系生活实际,渗透估算教学。例如,学过长度、重量单位后,可要求学生通过估算来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粉笔长7( ),教学楼高20( ),鸡蛋重50( ),西瓜重( )等等。又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首先引入实例:某商店运来啤酒36箱,每箱里装有24瓶,问共有多少瓶?我们不用直接让学生去笔算,

而是让他们先猜测一下有多少瓶,并说说是怎么猜的。课堂气氛一下子变活了,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想。我们也不必“在意”学生估算的答案是多少,我们看到的是在浓厚的兴趣中学生思维火花的绽放。在教学经常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又提高了计算的正确性,同时还增强了例题的功能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是一举数得。 ②创设求异思维的情境,使学生不依常规,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结合估算发现一些独特的解题思路,寻求一些新颖的解题方法。例如,把一个底面积为31.4平方厘米,高为4厘米的长方体铁块锻造成一个底面积为15.7平方厘米的圆柱体零件,这个圆柱体的高是多少厘米?这道题可以这样想:圆柱体和长方体的体积相等(一定),底面积和高成反比例。圆柱体的底面积是长方体的15.7/31.4=1/2,那么,圆柱体的高则是长方体的2倍,即4×2=8(厘米)。这种方法非常简捷,在解题过程中,需要较强的估算能力,才能很好理解与掌握它。

总之,估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意义重要,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当我们从事某些工作时,应对所从事的工作预先作估计或事后评估、检测,以便采用较好的办法把事情办好,即使出了偏差也能自己发现而加以补救”。 3、笔算训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入门的向导”。笔算教学的内容是培训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的一环。因此在笔算教学时,教师必须遵循这样的规律,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和丰富多彩的练习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1)改变传统单一的笔算训练形式。笔算训练最容易使学生产生烦燥的情绪,如何化解这一对矛盾?通过灵活多变的练习形式,使学生消除对计算的抗拒感,从而减轻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产生的疲劳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采取如下的形式:①音乐调节法:学生在紧张的计算中大脑容易疲劳,因此播放学生喜欢的、轻柔或轻快的音乐来调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计算训练,将会大大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度。②文字表述法:用文字表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途径,这一环节往往会在计算教学中被忽视。③变式法:在学生认识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让学生随意增减括号,改变式题的运算顺序,然后通过计算验证、对比,深入理解运算顺序的重要性,从而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索法:对部分计算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完成,还可以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把计算教学交由有能力的学生,利用生对生组织教学。此外,还可以采用“笔算竞技场”、“数学小医院”、“快乐小火车”等常用的形式。

教育日志

创设动手“做”数学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理论认为每个人同时拥有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这八种智能。运用多元智能综合感知,才能实现“智力”与“德力”的统一。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口、脑等多种器官,全方位参与,帮助理解算理。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进位)”,例题是 36×2,最简单、省时的方法是直接列竖式教给学生“二六十二,二三得六,六加一得七”,但倘若这样教学的话,“为什么要进位”“怎样进位”这些问题对一些学生来说,就成了谜,而这恰恰就是本课的难点。如何突破?可以设计了师生共同摆小棒这一操作情境:用小棒上下分别摆出1个36后,学生直观地看到左边共有6捆(60根)小棒,右边共有12根小棒,可把12根里的10根捆成一捆,进到左边的6捆里,得7捆……通过这样的一摆、一捆、一放,在学生头脑中就形成了进位的表象,直观地理解了进位的方法,为以后自主探究“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打下了基础。

教育日志

让学生于自主探究的情境中,掌握算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心灵世界特别强烈。”数学教学,许多时候都可以运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从而使知识得到延续和发展。这就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可能。例如:五年级上册的“解简易方程”,由于前后知识联系紧密,都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所以每节课都可以启发学生抓住知识的联系或者类似、相通之处,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规律,大胆探究,自主尝试。当他们发现自己独立探究出来的结果与例题一样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充分感觉到了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探究的快乐;当他们始终计算不出来或计算有错时,心理上就处于“愤”、“悱”状态,急切地想知道应该怎么算,为什么这样算,计算中要注意什么,这时候教师的点拔、指导,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渐渐地,他们探究的意识越来越强,常会主动自学新的计算内容,所学的知识越来越系统,迁移类推的能力也开始逐步提高。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因此,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我们必须创设各种生动的情境,以灵活多变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情境中真正体验计算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计算训练的趣味性,使他们主动地把计算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