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的读音是:qí huáng。
岐黄的拼音是:qí huáng。 简体是:岐黄。 繁体是:岐黃。 结构是:岐(左右结构)黄(上中下结构)。 注音是:ㄑ一ˊㄏㄨㄤˊ。
关于岐黄的成语
白草黄云 黄发骀背 过时黄花 旁岐曲径 麦秀两岐 黄耳传书 麦穗两岐 杨朱泣岐 黄风雾罩
关于岐黄的诗词
《自勉·岐黄学术慰生平》 《周生明道·寝馈岐黄胜苦吟》 《岐黄·岐黄费钜欲难宁》
岐黄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指黄帝和岐伯,传说是中医的始祖。古代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多用黄帝和岐伯问答的形式写成。后来用“岐黄”作为中医学术的代称:~之术。岐黄[qíhuáng]⒈岐伯和黄帝。相传为医家之祖。宋苏颂《〈政和证类本草图经〉序》:“雠校岐黄《内经》,重定针艾俞穴。”后以“岐黄”为中医医术的代称。⒉借指中医医生或医书。
二、引证解释
⒈岐伯和黄帝。相传为医家之祖。引宋苏颂《〈政和证类本草图经〉序》:“讎校岐黄《内经》,重定鍼艾俞穴。”后以“岐黄”为中医医术的代称。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曲糵序》:“惟是五谷菁华变幻,得水而凝,感风而化。供用岐黄者神其名,而坚固食羞者丹其色。”清钱谦益《送张老还溧阳》诗:“张君攻岐黄,高名走妇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紫花和尚》:“邑有某生者,精岐黄,而不以术行。三聘始至,疏方下药,病愈。”⒉借指中医医生或医书。引梁章鉅《称谓录·医》引《帝王世纪》:“黄帝命岐伯论经脉旁通问难为经,后世习其业者,故谓之岐黄。”《西湖佳话·白堤政迹》:“众亲友听了,尽鼓掌大笑道:‘这个相思疾,实害得新奇,但可惜《本草》、《岐黄》俱不曾留方,无药可治,如之奈何?’”
三、网络解释
岐黄目前不少文艺作品里,在提到古代医药时,常用“岐黄”一词。有人认为这是一味中草药,甚至说这是中药黄芪、大黄的简称。其实,这是误解。尽管“岐黄”确与医药有关,但它实指一部古代医学名著《内经》和它的作者。综合释义:岐伯和黄帝。相传为医家之祖。宋苏颂《〈政和证类本草图经〉序》:“讎校岐黄《内经》,重定鍼艾俞穴。”后以“岐黄”为中医医术的代称。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曲糵序》:“惟是五谷菁华变幻,得水而凝,感风而化。供用岐黄者神其名,而坚固食羞者丹其色。”清钱谦益《送张老还溧阳》诗:“张君攻岐黄,高名走妇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紫花和尚》:“邑有某生者,精岐黄,而不以术行。三聘始至,疏方下药,病愈。”借指中医医生或医书。梁章鉅《称谓录·医》引《帝王世纪》:“黄帝命岐伯论经脉旁通问难为经,后世习其业者,故谓之岐黄。”《西湖佳话·白堤政迹》:“众亲友听了,尽鼓掌大笑道:‘这个相思疾,实害得新奇,但可惜《本草》、《岐黄》俱不曾留方,无药可治,如之奈何?’”汉语大词典:(1).岐伯和黄帝。相传为医家之祖。宋苏颂《〈政和证类本草图经〉序》:“雠校岐黄《内经》,重定针艾俞穴。”后以“岐黄”为中医医术的代称。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曲糵序》:“惟是五谷菁华变幻,得水而凝,感风而化。供用岐黄者神其名,而坚固食羞者丹其色。”清钱谦益《送张老还溧阳》诗:“张君攻岐黄,高名走妇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紫花和尚》:“邑有某生者,精岐黄,而不以术行。三聘始至,疏方下药,病愈。”(2).借指中医医生或医书。梁章钜《称谓录·医》引《帝王世纪》:“黄帝命岐伯论经脉旁通问难为经,后世习其业者,故谓之岐黄。”《西湖佳话·白堤政迹》:“众亲友听了,尽鼓掌大笑道:‘这个相思疾,实害得新奇,但可惜《本草》、《岐黄》俱不曾留方,无药可治,如之奈何?’”国语辞典:岐伯和黄帝的合称。相传黄帝曾使岐伯尝百草,行医治病,今传之内经即托名黄帝和岐伯问答论医。故以岐黄为医家之宗祖。后亦用以比喻医道。《聊斋志异.卷八.紫花和尚》:「盖邑有某生者,精岐黄,而不以术行,三聘始至,疏方下药,病愈。」也作「歧黄」。岐黄[qíhuáng]⒈岐伯和黄帝的合称。相传黄帝曾使岐伯尝百草,行医治病,今传之内经即托名黄帝和岐伯问答论医。故以岐黄为医家之宗祖。后亦用以比喻医道。也作「歧黄」。引《聊斋志异·卷八·紫花和尚》:「盖邑有某生者,精岐黄,而不以术行,三聘始至,疏方下药,病愈。」辞典简编版:岐伯和黄帝的合称。相传黄帝曾命岐伯尝百草,行医治病,故以岐黄为医家之宗祖。后亦用以比喻医道。 【造句】岐黄之术其他释义:1.岐伯和黄帝。相传为医家之祖。宋苏颂《序》:'雠校岐黄《内经》,重定针艾俞穴。'后以'岐黄'为中医医术的代称。2.借指中医医生或医书。
关于岐黄的词语
术精岐黄 麦秀两岐 黄风雾罩 术绍岐黄 岐山鸣凤 膏唇岐舌 麦穗两岐 黄耳传书 过时黄花 黄粱梦
关于岐黄的单词
Chinese herbal medical science
关于岐黄的造句
1、灵素阐真诠,断胃湔肠征异术;岐黄宣妙蕴,解头理脑媲神功。
2、卫风这五天除了回想脑中的岐黄医解,便在看李元家的那些书。
3、透过岐黄谷上空那不大的缝隙,张桐隐隐约约可以看到齐云峰方向云蒸霞蔚,无数宝光穿梭飞舞。
4、结论:结合中原文化的特点,深入探讨岐黄文化的根本特质在于中和。
5、在下也曾习过岐黄之术,不曾见过如此血淋淋的开膛破肚之法,尚能保全母牛性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