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岗位培训;小儿外科;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38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04-02
小儿的生理以及病理特点等均与成人有着显著差别,因而其专科诊疗方法以及护理方法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对小儿外科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等均提出了更特殊、更高的要求[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我院在岗小儿外科护理人员24名,年龄在25-44岁之间,平均为(31.2±3.5)岁;护理人员职称分布:17名护师,5名主管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文化程度分布:19名为大专学历,5名为本科学历。所有护理人员均明确研究目的及流程,均自愿参与并且能够配合本研究。
1.2 方法
1.2.1 理论准备 由院内小儿外科的3名医学专家、4名护理专家以及10名教研室人员组建培训设计专家小组。主要负责系统岗位培训内容等相关事宜的设计、实施以及规划。培训内容主要分为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以及人文素质三方面的内容。
1.2.2 人员准备 护理理论的授课教师:学历在大专以上,临床护理经历>15年,工作经历>10年,职称在主管护师以上,具有专业的临床带教以及理论授课经验。临床医学知识的授课教师:学历在硕士以上,临床医疗经历>5年,小儿外科医疗工作经历>3年,具有专业临床带教以及授课培训经历。均经专家小组面试以及综合考评决定,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熟练的理论水平及专业技能、良好的授课方法、较强的语言沟通及逻辑思维能力。本组18名理论培训教师以及5名技能培训教师。
1.2.3 实施方法 ①培训前考核:在培训前对护理人员的综合技能进行考评,由专家小组制定3份考核试卷,均经效度以及信度检验,无显著差异。随机抽取1分进行考核,以初步评估理论水平。②培训过程:根据培训计划进行培训,理论培训2次/月,2-4学时/次,培训时间为12个月,总学时为60个学时,根据护理人员的力创工作量进行调整。授课方式为教师课堂授课,并辅以病例讨论、讲座、业务学医以及护理查房等。。以教师现场演示、多媒体光盘演示以及模型操作训练等方式进行集中技能培训,并以临床技能实践为辅助,以提高操作技能掌握的准确度和熟练度。③培训效果反馈:在结束当次课程时,由学员评价教学效果,并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意见和要求等。由研究人员收集和集中反馈意见,并总结出反馈意见以及建议,及时与教师沟通,以便及时作出调整和改进。
1.3 效果评价 培训结束后,对参训人员进行集中理论以及技能操作考试,并对其进行自评以及满意度调查。其中,自评问卷由专家小组研究制定并修改核查。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用(χ±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以经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以χ2检验,P
2 结果
2.1 培训效果评价 本组24名参训人员均接受考核,培训前理论考核成绩平均为(57.8±7.9)分,技能考核成绩为(64.9±10.8)分;培训后依次为(90.3±3.5)分、(91.7±3.6)分,较培训前显著提高,P
2.2 效果自评结果 结束培训后,参训人员对于培训内容的满意度为100%,其中10名非常满意,14名满意;培训方式:14名非常满意,10名满意,满意度为100%;授课教师:8名非常满意,15名满意,1名不予评价,满意度为95.8%;时间安排:10名非常满意,13名满意,1名不予评价,满意度为95.8%。调查参训人员对培训作用的评价,其中,100%的参训人员认为培训可提高工作信心,95.8%认为可增强护患沟通以及提高学习能力,91.7%认为可增强人文精神,83.3%认为可增强执业能力。
3 讨论
护理学的操作性、应用性以及实践性均很强,护理人员需经过严格、系统、专业的培训以及临床实践方可满足临床需要。小儿外科患者多为不能表达或者无法准确表述其病情,且病情变化较快,这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2-3]。对小儿外科护理人员实施系统岗位培训,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专科护理知识及护理技能,并改善其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小儿外科护理岗位的需求。由于小儿外科患儿较小,沟通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不足,因护患沟通难度较大,如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及沟通能力不足,将严重影响对患儿的病情评估以及医护方案制定[3]。
总之,在小儿外科护理人员中实施系统岗位培训,可提高其护理知识及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执业能力以及工作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郑琼,胡丽君.小儿外科护理人员系统岗位培训及效果评价[J].护理杂志,2012,29(12):67-69,76.
——2020年儿科护理工作总结
2020年是我院“十三五规划”起始之年,在院部及护理部的正确领导下,儿科护理组紧紧围绕“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的标准,坚持贯彻优护理念,以患儿为中心,严格规范本病区临床护理工作,夯实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便捷、温馨的护理服务。现将一年护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贯彻优质护理,转变护理理念。
2020年,我们儿科护理组在护理部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我院关于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精神,落实年初制定的优质护理计划,开展每月的优护举措:
1、开展多渠道努力,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静脉穿刺技术,是儿科护士的必修课,从2015年的静脉争霸赛到2020年的静脉穿刺成功率分析,都是为了从技术角度提高儿科护士的穿刺能力。今年特别添置了红外线静脉显影仪,可以帮助护士尽快找到静脉,开通静脉通路。
2、大力推广静脉留置针,减少反复穿刺。2020年,由于BID补液的实施,患儿需早晚各一次进行静脉穿刺,我科适时开展静脉留置针,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锻炼,儿科护士已经基本掌握了留置针的穿刺和维护。现在我科已经全面实施的静脉留置针。
3、增加健康教育途径,提高健康教育效果。2020年,在护理部授权下,我科启用了科教短片,用DV的方式,由护士自编自导自演,宣传科积极合作,拍摄了《发烧了怎么办》《三伏贴那些事》《雾化吸入》等等短片,在医院各种宣传平台上反复播放,增加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4、继续开展“乖宝宝”评比活动,增加护患沟通。儿科护士都会准备“五角星”“爱心贴”“小礼品”给每一个按护嘱喝水、配合治疗的患儿以鼓励和奖励,这个活动得到患儿和家长一致的喜欢和赞誉。儿科2020年继续设立爱心书架,开展了“阅读比pad更有爱”的阅读活动,以此增加住院趣味,并赠送生日礼物5份。通过不断实践,提升服务水平,患者满意度基本保持在95%以上。我们的工作受到了患儿及家属的肯定与好评,2020年收到2份表扬信,表扬我科护士的悉心护理和温柔耐心。
二、确保护理质量,夯实工作基础。
1、2020年儿科护理组按计划完成一级质控自查54次,组织并参与护理质量分析16次,参与达标率100%。在自查质控过程中,运用“鱼骨法”全面分析原因,有效予以整改,完善护理质量。
2、每季度开展同项类比,争取更全面的进步。同时,我科开展了儿科护理特异性指标的监测,用数据来分析问题,找到解决方案。我科护理人员还积极复习各种应急预案及常见护理操作技术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对工作流程做出微调以适应现在的新格局。
3、本年度收治血管外科婴幼儿患者80余名,面对新的护理任务,我科积极开展教学培训,补充护理常规,增加监护仪等仪器设备,确保了护理任务的扎实完成。
三、保障护理安全,常记红线警钟。
1、本年度我科开展主题安全讨论14次,组织并参加医院护理部安全培训多次,完成“化疗药物配置应急预案”“紧急情况下人员调配方案”“消防”等实景演练。
2、护理安全作为一个独立的质控考核分目,由护士长带领质控成员,每周进行检查,并及时汇总分析整改,通过不断强化学习演练,整个护理团队形成一个安全网络体系,以积极饱满的工作态度,认真应对,不断提高护理安全意识,防范护理差错、纠纷的发生,出色的完成着各项护理任务。
3、2020年儿科护理差错“0”发生;未发生因护理差错引起的护理纠纷;2起已防止的差错,已开展主题讨论,落实整改措施,保障了儿科护理安全。
四、开通多种渠道,加强梯队建设。
1、儿科护理人员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5名,梯队分布较合理。学历分布本科3名,大专3名,中专4名。儿科学习氛围浓厚,除了积极参加区委医院组织的各类职业培训,还积极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其中,本科在读3名,大专在读4名。
2020年全科组织安排业务培训14次、护理查房12次。全员参与24小时医学频道的网上学习,和医院信息平台的护理在线学习。每周对护理人员进行两次理论提问,每月对护理人员进行定项操作考核,不断巩固护士三基理论水平及操作水平。2020年继续培养一名护士为“儿科专科护士”,完成了相应的学科学习及专科实训。本年度开展课题研究一项,撰写论文2篇。儿科护理梯队建设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五、严格教学规培,实现快速成长。
1、本年度完成实习带教30名,在带教期间,严格按照实习计划,落实实习内容,按时考核实习成绩,反馈实习掌握情况。学生掌握了儿科护理常规及专科护理内容,无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实习生对带教老师表示满意
2、本年度1名轮岗护士进入儿科工作,通过培训,带教和自我成长,按计划掌握了儿科护理要求。
六、存在问题与对策。
1.1方法
为了提高儿科住院部、新生儿科以及儿科急诊等3个科室的护理服务持续质量,本院安排高年资护士进行二线值班,且对其实施规范化管理,具体措施如下。①人员选择及其排班:经由选拔或层级推荐,选取满足相应条件的15名护士作为二线值班人员,其条件为均在儿科住院部、新生儿科、儿科门急诊3个科室工作过3~5年的主管护师或护师,具备良好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有较强的慎独能力,具有较扎实的基础医学理论和专科理论知识,能解决儿科护理业务上的疑难问题,指导危重、疑难患者的护理,在管理、教学中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每个科室的护士长将具备条件的二线值班人员上报护理部,15名二线值班人员由护理部直接管理。满足条件的15名护士实行24h值班制,每人值班1d,其工作内容是对儿科3个科室护理单元薄弱时间段的业务技术难题进行处理,参与急诊、急救,对下级护士进行指导,且对薄弱时间段中的各项行政事务进行协调处理等。二线排班表应提前1个星期安排好,科室排班不可影响二线值班。②强化二线值班人员的培训:护理部针对儿科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儿科护理二线值班人员制订培训计划,依据不同级别,对护士进行相应的层级培训。;技术操作培训通过授课、现场操作等方式进行,培训内容主要为儿科常见的急救技术和护理,包括心脑肺复苏、呼吸机的应用、气管插管技术及护理等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预见性地进行专科新技术与新业务知识培训,普及相关护理管理人员的护理沟通技能等。培训活动1~2次/月,每年≥12次。培训通常安排在业余时间,主要由各个科室的临床带教组组长、聘请的专业教师或者护士长等进行培训。③考核方式:构建考核制度,即依据医院的相关管理原则,由科护士长与护理部对二线值班人员的考核制度加以编定,要求二线值班人员应全天在岗,夜间不定时到儿科门急诊、儿科住院部和新生儿科进行查房,值班护士应对危重患儿进行床边指导;;严格执行岗位职责,如参加急诊与急救、业务指导以及培训下级护士等[4];;;同时实施二级考核,科护士长负责护理二线值班人员的考核,依据考核标准,科护士长督导考核评分占30%,培训考查试卷占30%,而护士测评考核占40%[5]。;同时依据实际情况,适当给予值班人员0.5~1.0d的休息时间;将二线值班经历作为护理人员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6]。
1.2观察指标对规范化管理实施前(2010年5月~2012年4月)和实施后(2012年5月~2014年4月)的护士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得分进行详细记录;同时,在实施前后分别选取130例患者,对其基础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的比较实施后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实施前后基础护理质量与满意度的比较实施后的基础护理质量得分与患儿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与成人科室比较,儿科收治的患者具有年龄较小、病情发展迅速、自我表达能力差、对于各种治疗与护理操作的配合度较低、家属期望值较高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护士人员能够及时做出准确的判断,且进行熟练的操作。夜间值班人员如果无法对患儿进行“一针到血”的处理,那么可能将遭到家属的埋怨,严重者甚至会引发医患纠纷,因此设立儿科二线值班人员,且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具有极为重大且现实的意义。强化二线值班人员的规范化管理,有助于提升二线值班人员的基础专科理论知识与专业操作技能,有助于二线值班人员协调能力、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本研究中,实施规范化管理后,15名二线值班人员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操作技能得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加强教师道德素质培训
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关键是做好医德的培训,通过培训,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让教师主要通过言传身教,凭借人格魅力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可以聘请院内外知名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教学过程,感受专家的职业素养、得体的仪态举止、温和的语言、周到的服务,以及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
2.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培训
教学技能培训关键是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岗位培训,从教案、授课技巧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二是安排公开示范课或教学比武,提高专业技能。三是做好传帮带工作,让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与年青教师结对,一对一帮扶,提高年青教师的教学技能。
3.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儿科护理技术操作已经不能适应目前临床医疗的进步,又加上医院专科的不断细分,儿科老师特别是年青教师难以应付复杂的临床问题,这就需要聘请经验丰富、技能操作熟练的实训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比如儿科护理中难度较大的头皮静脉注射、静脉留置针的使用、颈静脉、股静脉穿刺等等。
4.加强教师教学质量考评
教师培训过程中,按照培训的目标和要求,对参与培训的教师进行规范化的考核,考核内容涉及教学技能、实践操作和人文素养等等,从而掌握教师培训的效果。
二、加大学生的培养力度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明确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才真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性、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高职院校儿科护理专业教学作为社会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要培养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能独立完成对儿童的整体护理,有良好的素质和发展潜能的应用型高级儿科护理人才。
2.确立实践教学目标
为培养出应用型、专业型、能力型儿科护理专业人才,我们需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一是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二是具有积极的进取意识,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三是具有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能够熟练掌握儿科护理常用的操作技能。五是具有较好沟通协调、服务等综合能力。
3.加强儿科护理操作技能的训练
关键词:细节管理;常规护理;儿科
伴随医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渐提高了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医院要充分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重视患者的切身权益,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了能够提升儿科的护理整体水平,减少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那么医院就必须要加强细节管理[1]。我院在儿科护理中实施细节管理后获得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小儿骨科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86例患儿,其中男性107例,女性79例,平均年龄(6.45±2.8)岁。将所有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93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6.12±2.31)岁,观察组93例,包括男性56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6.67±2.74)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及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常规护理和细节管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1)细化护理服务流程:在对儿科患儿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充分树立科学的“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尽量了解并且满足患儿的护理需求,为其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建立健全护理流程,充分重视服务的细节,积极地找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积极改变护理模式,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主动地了解并满足患儿的护理需求[2]。(2)细化培训体系:儿科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及先进与扎实的护理操作技能,医院要加强对其培训与教育,细化培训体系,为在职护理人员提供专业培训的机会[3]。(3)细化护理管理制度:实现管理制度的细化以及量化,动态监督与控制儿科护理质量,避免风险事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有效监督与管理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4)制定科学的细化管理考评体制:建立考评体制,提升护理人员工作的责任感,确保护理质量。对护理工作表现较好的护理人员及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对于护理工作不够认真,护理工作完成不好的护理人员就要给予一定的批评或者惩罚[4]。比较两组护理相关并发症和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分析,应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发生护理相关并发症1例,护理风险事件2例,对照组发生护理相关并发症7例,护理风险事件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护理非常满意39例,满意51例,不满意3例,对照组对护理非常满意34例,满意48例,不满意11例,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8%)高于对照组的88.2%(P<0.05)。
3讨论
一直以来,儿科是一个护理风险事件与护患纠纷事件高发的科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儿科的护理水平,降低护理风险,获得患者的认可与满意,都是护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5]。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合理应用细节管理,要细化护理服务流程,细化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体系,细化管理制度以及考评体制等,进而在确保细节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儿科护理工作质量,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护患矛盾的发生,提升患儿及其家属的认可[6]。我们研究发现,开展细节管理后,儿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2%,护理相关并发症为1.1%,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达96.8%,优于常规护理(P<0.05)。万丽研究发现,在患儿提供护理服务中加强细节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和满意度[7]。朱丽琴也发现在儿科护理中合理运用细节管理模式,患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投诉率均较低,护理满意度达96.67%,优于常规护理组[8]。
单位:郑州市儿童医院小儿骨科
参考文献:
[1]韩颖.细节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5,17(11):77-79.
[2]薛红莲.儿科护理管理中细节管理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1):42-43.
[3]王莹.儿科护理工作中细节管理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8):5899,5902.
[4]罗爱华,李庆华.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5):704-705.
[5]张瑞霞.细节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241-242.
[6]陈钰欣.细节管理在儿科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4):95-96.
[7]万丽.细节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应用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7):241-242.
目的探讨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的原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本院于2010年6月至2015年1月儿科护理出现的差错事故,对出现差错事故的当事人进行分类,总结事故出现的原因。结果经分析得知,在共计39起儿科差错护理事故中,主要的差错事故原因包括制度执行力不强、工作衔接断档、管理缺失、专业知识薄弱等,同时,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同护士人员的编制与工作年限亦呈现出正相关关系。结论防止儿科护理差错事故需要强化制度的执行力、保证工作衔接顺畅、提高护士责任心、严格管理和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护士专业知识水平等。
关键词:
儿科护理;护理差错;事故原因;防范对策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推动作用下,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新时期的新背景使得社会对于儿科护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儿科护理不同于普通护理,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通常情况下发病都较急,病情的稳定性也难以保证,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儿童患者并不会准确地描述出自身的病状。而一旦儿科护理出现差错事故,轻者导致患儿康复的拖延,重者将直接对儿童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1]。因此,儿科护理工作中对于差错事故的防范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出儿科护理当中差错事故出现的原因与防范策略,旨在为进一步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儿科住院部共有护士人员48名,护士人员类别结构见表1。
1.2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0年6月至2015年1月儿科护理出现的差错事故共计39起。对出现差错事故的当事人进行分类,总结事故出现的原因。
2结果
在共计39起差错事故中,不同编制的护士人员差错事故发生情况见表2。从表2与表3中得知,不同编制和不同工作年限护士的差错事故发生率有明显差异。具体事故差错表现为责任缺陷19起,管理缺陷8起,技能缺陷12起。其中包括配药错误、医嘱转抄错误、样本采集错误与患儿照顾不周等。
3讨论
3.1儿科护理差错事故原因分析
3.1.1责任缺陷:研究结果显示,合同制儿科护士差错事故发生率占比总数的97.43%,能够看出相比之下,这部分护士责任感稍差。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部分护士缺乏一定的责任心,每天重复性的工作已经使其形成思维定势,制度的建设也就沦为了一纸空文,很多护士进行各项操作都凭经验,比如对不同患儿的输液频率都无差异,或者疏忽大意,使被保暖患儿低温烫伤等,并且在忙乱之时过分依赖于患儿家长,导致很多问题处理不及时。3.1.2管理缺陷:部分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使各项规章制度难以有效被执行。。诸多问题凸显出了管理缺陷。
3.1.3技能缺陷:儿科患者病情不稳定,操作难度相对较大,并且无法与患儿直接形成有效沟通,也就为儿科护士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技能缺陷所引发的儿科护理差错事故也是一大主因,比如输液速度、输液顺序、对患儿病情变化的掌握程度不足导致耽误救治等情况。本研究显示,工作年限越久的员工发生差错事故的概率就越小更是充分证实了这一问题。
3.2儿科护理差错事故防治对策: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需要重点从相对应的三大方面进行整改。首先,完善合同制护士的激励机制,全面提高儿科护士的责任感。对此,院方应当加强对护士的思想道德意识建设,使护士能够热爱本职工作,进而通过良好环境的创设使每位护士人员都能够不断提升综合素质[2]。另外,还要重点落实岗位责任制,完善护士激励机制,加强对合同制员工的关怀,提高合同制员工的归属感与使命感,进而提高责任感。与此同时,完善对在编护士的考核指标。其次,加强管理,这也是所有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保障。作为儿科医护人员,强化自身的职业道德是基础,但仅仅凭借个人道德意识形成约束显然不现实。因此院方应当加大管理力度,大力开展法律与护理相关知识的普及活动,同时巩固制度的约束力。管理层人员应当贯彻规范化管理,加大监督力度以确保各项工作都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同时确保各个部门能够对所有问题形成有效沟通,避免工作出现断档情况,共同保证患儿护理质量的提升,提高医院的整体形象。最后,就是应加大培训力度,使儿科护士人员的综合能力与专业水平不断上升,这是确保降低儿科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在医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的新时代背景下,儿科专业知识也随之呈现出日益复杂的发展态势,对于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也就必然有所提高[3]。对于减少患儿的痛苦,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具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应当对儿科护士进行定期培训,包括技术、业务与素质教育等,同时加强考核,确保培训的有效性。总之,防止儿科护理差错事故需要强化制度的执行力、保证工作衔接顺畅、提高护士责任心、严格管理和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护士专业知识水平等。
参考文献:
[1]王艳娟,张永男,翟淑娟.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的分析及防范[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12):181.
[2]石瑶,陈燕.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探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28(1):85-8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