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教育具有很很重要的德育作用。因为历史长河涵盖了很多不同的社会现象,这些都是极好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政治和阶级观点教育;还有仁人志士的英勇事迹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关于思想教育,历史教育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全部历史课程中都渗透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历史学习,将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还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的运用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二、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
在人文中,历史教育所承担的作用是非常重要且独特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历史教育的本质。也就是说,相对于哲学提供的是具有价值理性的思维逻辑,而文学提供的是具有价值理性的情感体验。而作为人类以往实践的集体记忆的历史,它为人们提供价值理性累积经验就更加全面和综合。在历史上发生过由于价值理性缺失而造成的失衡,这里主要是指社会发展的失衡,人们由此产生了极为深刻的教训。学习这样的历史也让我们明白了“以史为鉴”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历史教育也可以称之为一种人文素养教育,其具有综合性。学史有助于明智,历史是有生命的,其具有的现代价值就是能够让人们站在更高的起点,继往开来,高瞻远瞩,更好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三、历史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等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政治意识。”[2]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和传统。历史教育中关于本国史的教育,可以借助对本民族形成和发展历程的学习来促使学生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形成和进一步强化,有助于促使其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增强,从而增强其对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责任心。历史学科到了十九世纪才开始在学校课程中被重视起来,而其中一大重要原因就在于响应那时兴起的民族主义号召。可见一国的历史也就体现了一国国民的意志。通过历史教学便能促使学生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形成,使其成为“国民理想”的拥护者。就道德意识的培养而言,历史一直以来都被用作道德教育的手段。孔子的《春秋》体现了对历史的道德作用的最大限度地发挥。杜威认为历史学科作为促进人的道德品性形成的学科来说,无疑使最优良的。他始终相信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是有历史可以追溯的,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中都涵盖了类似的典范,同时得出了历史是永恒的道德遗产的结论,并且是具有建设性的。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丰富的内容。历史教科书中蕴含了丰富的材料,尤其是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关于其品格高贵、情操高尚、意志坚强等方面的素材都是可以拿来借鉴,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美好、高尚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是较强的感染力。历史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道德形象是生动具体的,道德精神更富有感染力,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同时也更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四、结束语
体育教学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最佳时机。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恐慌、害怕等心理进行及时的发现、分析和处理,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情绪、意志品质。
1.适当降低训练和练习标准,逐步增加练习难度,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指导,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2.适时增加练习难度,使用激励性话语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和失败的毅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重开展启发诱导的教学活动,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根据学生的体育水平、爱好、性别等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团体,为他们设定具体的训练目标,让学生自行设计训练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培养学生的各种品质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依据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品质教育,培养学生各种优良的品质。
1.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适当的体态语提醒学生的不良行为,这样不仅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
2.教师可以适当采用激励竞争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在采用激励竞争法时,教师要教育学生享受比赛成功带来的喜悦,也要接受暂时的失败,正确面对困难,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
一、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时间的不可复制决定了教育的不可复制。。应该说教师具有爱岗敬业精神是对教育客体、对国家、对民族的负责行为,应是首要具备的素质。
二、具有认知能力
语文能力强调的是对社会生活的剖析,对人们的道德情操、价值标准的建设。在这样一个前提下,语文教师就需要认知社会现象,掌握正确的观念,确定符合时代社会需要的价值标准,尊重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个性光辉。
三、具有及时更新知识、终身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要想使语文真正服务于当代、未来,面对当今社会的瞬息万变的风貌,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不至于抱残守缺。
四、不仅有组织教学的能力,更强调综合能力
如有的学生为一件小事斤斤计较,有时争得面红耳赤,甚至纠缠不休,使得同学关系紧张,并因个人影响到了集体,严重地损坏了班级集体名誉。相形之下,那些同学难道不感到渺小吗?这样通过以情感人,以理教人,促进学生对人生的反思,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同时也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尊重友谊,关心集体。
二、可促使人尊师爱幼,扶帮助困,提高思想素质
语文学科思想素质教育的渗透较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就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我重点分析了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急人之困”的精神。教育学生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急他人之所急,为他人之所想。当然,“道”并不是单纯的政治思想教育,它包含着情感的陶冶,意志的培养,优良习惯的养成,精神生活的丰富等,具有广阔的内涵。我们只有打破语文教学的死板程式,才会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
三、可促使人意志力的培养,养成严谨治学的作风
作为中职的语文教师,还应具备更好的爱心、耐心与信心。我们面对的中职生,综合素质偏差,社会上的许多人还把中职生视“二等公民”。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还是把上中职看成是他们“穷途末路”时的“混日子”选择。这些学生是带着失望、无奈甚至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跨进中职大门的。他们那颗脆弱的心特别需要呵护,他们的缺陷与不足也特别需要包容。面对这些学生,我们不能有无奈与怨气,我们仍要无怨无悔地去爱,诲而不厌地去教。现代文《雨中登泰山》这篇游记,大家知道,泰山是五岳之首,海拔有1540米,盘道又窄(搁不下整个脚)又陡(前人只见后人头顶,后人只见前人履底)。。还有,爱国诗人屈原刚正不阿、忠心爱国,宁死不屈服权贵;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创作;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安能折腰事权贵”;杜甫忧国忧民、心怀天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总理鞠躬尽瘁、无私奉献,闻一多的拍案而起,朱自清宁愿饿死不吃美国地救济粮等等,这些无一不是我们进行人格教育的极好素材,都能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正确的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是继续浑浑噩噩的生活。热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没有爱心、耐心与信心教不好学生,更教不好中职生。
首先,思想上变革.在教师心中往往有几个不放心:这节课讲少了学生能不能理解,这个知识不讲学生能不能学会,一节课讲不满45分钟学生余下的时间会不会学习,课下没有作业学生会不会只会玩耍,等等.正是教师的顾虑造就了一批批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的学生.因此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学生完全有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的学习,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只有顾虑少了,思想解放了,教学才能彻底变革,素质教育才能全面贯彻落实.其次,行动上变革.教师应该启发诱导,指导学生学习.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教材,对每一节知识精讲或者列出指导性的提纲帮助学生自学,以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
二、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学
1.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制定能力培养计划,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注意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手
以看代练是许多学生在数学自学过程中存在的比较显著的问题.多数学生学习数学靠记忆背诵,遇到具体题目只会背诵方法,不懂思考.造成一看就会,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不良局面.究其原因,学习数学是一种理性思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只看不练,只能留下浅显印象,不能体会其中的方法技巧、基本原理和思维奥妙.因此,自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多动手练习.学生只有通过动手,才能把对知识的表面浅显理解转化为思维深处的触动,体会解题过程中每一步骤涉及的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算能力、由抽象到具体的问题转化能力.
三、结语
1.1在分组实验中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程序控制,首先要引导学生在熟识实验目的、内容及注意事项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实验操作程序。
例如:在《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把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总结为“滴”、“刮”、“涂”、“盖”、“染”;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把装片的制作顺序概括为“盐酸解离”、“清水漂洗”、“龙胆染色”、“压片制片”,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按程序进行实验,牢固掌握实验步骤,又能够节省实验时间,提高观察的效果。
1.2在分组实验中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程序控制,还要培养学生养成按顺序观察的习惯。实验中要引导学生做到:
(1)从整体到局部,如在《观察葫芦藓》及《观察铁线蕨》的实验中,要先观察整株植物的形态,再看它的根(或假根)、茎、叶;
(2)由表及里,如在《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实验中,要求学生先看外部形态,再看内部结构;
(3)由粗到细,如在《观察植物茎的结构》实验中,要先用肉眼观察,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再如在《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的实验中,要先用肉眼观察根,再观察根毛,找到根尖,然后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接着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根尖的永久切片,分清根尖的四个组成部分,最后用高倍显微镜识别每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当然,大多数动物学实验则应该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解剖内部结构。不仅要求观察的顺序如此,而且在复述和复习时也要按这样的顺序,长期坚持就会使生物学实验课活而不乱,有条不紊地进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条理性。
1.3在分组实验中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程序控制,还应该依据教材中试验的目标要求层次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单位时间内的接受能力,适当控制信息量。一是要注意分散操作难度;二是要防止单位时间内的信息密度过大,使学生难以消化吸收。
2结果控制
2.1为了最大限度、最大范围的对实验结果进行调控,首先要在实验前“定点,抓预习”。
对每个实验,笔者都坚持首先把重点、难点提前告诉学生,同时围绕重点、难点提出思考题或应注意的关键问题,让学生在预习时有明确的目的、有思考的内容、有议论的话题。在预习期间,笔者也经常参与学生们的讨论,指导课外兴趣小组对实验内容进行预演,培养实验课小骨干,从而为实验课上减少盲目性,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
2.2为了最大限度、最大范围的对实验结果进行调控,其次要在实验中“立标,重规范”。
每次在学生动手操作以前,笔者都要通过不同的形式为学生树立标准,如:在《观察和解剖鲫鱼》等实验材料较大的实验中,就可以亲手对解剖过程进行示范,让学生对何处下剪、下剪深度、剪到何处、解剖剪的倾斜度有一个感性认识;在《观察蚯蚓》等实验材料软小的实验中,则可以利用课外兴趣活动培训骨干,让他们在实验课上带动本组成员;在《观察草履虫》等实验材料非常小的实验中,则可以运用录像片对学生进行前期的指导。
2.3为了最大限度、最大范围的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调控,也应该在实验中“控速,促进程”。
由于学生自身能力、性格、知识水平的不同,在实验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速度上的差距,另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也难免“离标”。对待这种现象笔者的做法是:划分实验小组时要根据以往了解的情况进行合理搭配,在此基础上对实验速度特别慢的小组再进行强化指导,或把他们落下的个别次要步骤“演示”完成,以帮助他们在实验结束后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为今后的学习树立信心。对实验过程中“离标”走样的学生应在讲清楚道理局严格要求,有时甚至手把手地教,以形成规范化操作。
2.4为了最大限度、最大范围的对实验结果进行调换,还必须每时每刻“防偏,保方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