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代 金 融
Times Finance
NO.5,2013
(CumulativetyNO.517)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计量分析
王思傲 潘梦梅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后经济危机时代,消费成为经济增长最大的拉动力,我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证明消费性支出与可支配收入和CPI之间能有效地解释。研究结论对促进居民消费性支出、拉动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消费性支出 可支配收入 消费物价指数 回归分析在当前经济相对过剩的情况下,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难题。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降低了经济运行的安全性和长远发展的潜力,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影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因素探究,对于宏观经济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调整以实现“更加重视民生,更加重视社会目标”的“十二五”规划前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表1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所有变量序列的水平项都是平稳序列,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协整检验。
模型的建立、估计与协整分析。初步设定模型为:LNYt=α+β1LNX1t+β2LNX2t+β3X3t+Ut
初步设定的模型协整检验后发现E(-1)的系数|λ|>1,模型不平稳,经过多次尝试修改模型。模型修改后的最终结果为:
LNYt=α+β1LNX2t+β2X3t+Ut
回归结果和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表3:
表2
系数
CLNX2X3
0.3352720.8855070.001054
一、文献综述
城镇化是我国未来发展转型的重要方向,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情况比农村居民家庭有更好的代表性和更长期的可研究性。马立平(2006)总结出居民消费是构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可以将其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动力。王微(2003)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结构与趋势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消费与支出的模型,为本文研究指出了方向。同时,苗伟(2011)研究表明,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因此,从长期来看,要刺激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必须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张海燕(2011)通过分析CPI 指数波动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发现黑龙江省的CPI 指数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居民依然感觉到物价过高。笔者意识到,CPI对消费的影响是两方面的:其一,物价升高会抑制居民的消费欲望,降低消费;其二,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弹性极小,几乎不受物价影响,从而扩大消费额。张真(2007)指出:计量经济学是数理统计方法在经济学领域的发展与创新,推动了经济学的实用化。因此,笔者采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是合适的。
t检验值1.53483621.373522.686255
相伴概率0.13600.00000.0120
DW值F值R2
1.7784324622.7560.996981
表3
麦金龙临界值(1%显著水平)-4.0262ADF-5.252114相伴概率0.0002残差系数-0.944477t检验值-5.252114DW值1.829066从表3可以看出,通过对协整方程残差进行ADF检验,结果显示残差为平稳序列,PCE与PDI、CPI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且协整方程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
二、数据与方法
变量定义:被解释变量Y: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PCE)。解释变量X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代表社会总供给;X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PDI),代表居民的收入水平;X3:消费物价指数(CPI),可认为是市场上的货物价格增长百分比。为避免时间序列经济数据中的异方差影响,对Y、X1、X2取自然对数,记为LNY、LNX1、LNX2,这种变换不会改变时间序列的特征。
本文采用的数据均为1980-2010年的年度数据,样本量为n=31。所有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国研网数据中心相关各期,并且对CPI进行了适当处理,基期设为1979年。
单位根检验:在对时间序列进行分析时,传统上要求数据是平稳的,我们采用ADF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经过多次尝试,选择最佳滞后期和检验形式,得到单位根结果见表1:
表1
DW值
LNYLNX1LNX2X3
2.1151761.8139121.7286021.935751
ADF-5.710447-3.486488-3.724364-6.091876
1%临界值-3.679322-3.689194-3.679322-3.679322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模型结果表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提高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平均提高0.885507%;CPI每上涨1单位,将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平均升高0.884009%。
因此,我国应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从而提高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但对于CPI我们不可以盲目地认为其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呈正相关意味着CPI就可以越高越好,CPI上涨意味着物价上涨,物价的上涨将导致企业能够较多获利,但城镇居民生活,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生活将受到直接影响。
(二)政策建议
努力提高国民可支配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刺激国民消费需求。造成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居民收入的增长缓慢,消费能力低;次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消费增长低于收入增长,低收入户的收入与消费增长严重滞后。
控制CPI的增长幅度,提高货币的实际购买力而不是仅仅提高消费性支出总量。一般而言,在通胀预期背景下,居民的消费意愿较强。
扩大内需时,不要过分关注GDP。我们曾假设与城镇居民人
(下转第166页)
Times Finance
t检验值显著显著显著显著
结论平稳平稳平稳平稳
121
些都给金融业带来了潜在的风险与危机。
(三)金融改革滞后,内控机制不健全
中国的金融体制满足不了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开展的迅猛增长,促使专业银行也发生改变向商业银行靠拢,新的金融工具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机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金融机构在进行一些金融业务活动时,如贷款审批、发放、资金支付等,缺乏科学、严密、有效的内部制约机制。内部约束不严格,相关人员工作散漫,执行制度不规范,甚至违规操作,种种内部漏洞现象都会产生金融风险。二是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不注重管理,把精力放在开展业务上,部分从业人员缺乏对金融风险的认识,素质底下,管理工作跟不上,风险控制不健全。面对这种情况,管理人员没有采取相应的培训措施,提高员工综合素养,而是放任自流,加剧了金融风险。
四、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改革金融体制,从制度上建立防范机制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加强金融体制创新,对金融机构进行重组,建立起以中国人民银行为宏观调控、监管中心,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对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金融体系要予以撤并,建立起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设置,提高金融机构的整体素质,形成金融体系的现代化和商业化,从根本上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还要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约束机制,完善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同时加大金融机构的监管机制,充实力量,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信贷在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中是最主要的业务,我国的商业银行约占到80%,这类资产风险较大。好的信贷结构是不能比例失衡的,金融机构要积极研究新业务品种和营销方式,探索业务增长新渠道,挖掘新的替代产品,通过资产拉动、产品带动、新开户推动以及中小企业促动,深入推进业务转型,从而促进信贷资产结构的优化。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做法包括:第一,要按照效益优先和集约化经营原则,优化配置信贷资产,提高信贷资金整体效益;第二,要应制订严格的信贷审批操作程序,切实做到谁决策谁负责,强化信贷责任人制度;第三,对企业资产负债尤其是应收、应付帐款进行详细了解,根据企业经营的具体状况及需求,灵活运用各类产品组合。第四,要通过贷后检查、业务监督的方式,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加强贷后管理。通过以上措施,正确处理业务拓展和控制贷款风险的关系,将风险化解于萌芽状态。
(三)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稳定金融市场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势在必行。目前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管体制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机构性监管模式,风险监管不是单个部门能够解决的事情,因此,要在坚持以规制性监管为主,注重规制导向监管与原则导向监管相结合的基础上,提高金融机构的良性发展和依法经营,稳步推进金融业综
合监管,从而提高信贷资产的质量,减少金融风险。一方面要配合体制改革,培育经济活力,加强市场行为规范建设和约束机制建设,在金融机构内部建立监督机制、评价机制以及风险评估机制,授权制度要合理和严格,对企业内部的违规活动严厉处罚;另一方面要实行统一协调监管,以专业化分工的方式在新的金融监管机构内部实行,实现功能性监督。与传统机构性监管相比,功能性监督机构更具连续性和一致性,并且保证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协调的有效实施,充分发挥银、证、保之间有效的政策协调的信息共享机制的作用,从整体上来讲,使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四)完善对金融市场的法制化建设
金融法制建设是世界各国现代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能够保障金融市场的适度竞争和有序运行,然而从金融法律制度上看,我国的金融法制建设起步较晚。作为政府监管机构,应当认真研究金融产品交易的性质和特征,规范金融市场主体行为,建立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引领市场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首先,要不断完善金融制度,健全服务体系,减少风险隐患。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内容,其体制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金融体系要从我国国情出发,确保字样得到有效配置、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使金融风险得到合理分散,同时让人们感受到经济增长的财富效应。其次,要加强金融执法及监管,对于金融犯罪行为如非法借贷拆借、非法外汇买卖、非法典当、非法发行证券等,要予以严厉打击,切实维护金融秩序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防范金融风险,以确保金融秩序的顺利开展。最后,要确保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顺利实施,以此来抵抗通货膨胀,使国际收支平衡,以增强抵御国际金融风险冲击的能力。
五、总结
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活动和风险是并存的,金融领域是竞争最激烈因而也是风险程度最高的领域,想要完全避免金融风险是不可能的。因此,完善金融机构内部制度,加强金融监管,将金融活动纳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证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雪莲.关于金融经济的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1).
[2]刘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风险的表现及防范措施[J].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2(12).
[3]乐桂清.金融风险及其防范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03).
作者简介:邢雁飞(1979-),女,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系教师,河南周口人,金融学硕士,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
(编辑:刘婷婷)
(上接第121页)
均消费性支出与GDP有正相关关系,而在研究中发现两者关系不显著。GDP增长并不意味着居民消费需求得到了刺激。
改善国内市场结构,促进消费升级。我国的消费率明显偏低,改善国内的市场结构,减少企业不健康的投资就成了当下扩大内需的关键点。
健全我国保障机制,政府应在合适的时候做出合适的导向,让居民把握价格波动周期,适机进行大件商品消费。
[2]苗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关系协整分析[J].企业导报,2011(17).
[3]张海燕,周娜.CPI指数波动对居民消费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以黑龙江省为例[J].北方经贸,2011(07).
作者简介:王思傲(1992-),男,河北秦皇岛人,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潘梦梅(1991-),女,福建三明人,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编辑:陈岑)
参考文献
[1]毛霞.我国城市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的实证分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01).
166 Times Finance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计量分析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王思傲, 潘梦梅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四川 成都,611130时代金融(下旬)Times finance2013(5)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djr-x201305097.asp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