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过去,中学作文教学教学生“就范”。教师“定音”,学生“弹琴”;教师“铸模”,学生“作文”。这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青少年的视野越来越宽,见识越来越广,思索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智力开发越来越早。这就要求我们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现在的青少年,要求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再停留在过去一些保守的传统教法上。中学生求知欲旺盛,富于幻想,好胜心强,喜欢别人把他们当作大人看待,独立性增强,不再满足于亦步亦趋地跟着别人跑。这些都是发展创造力的有利因素,我们应该在作文教学中因势利导,而不应自觉不自觉地压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
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创造力,我在作文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用富于创造性的文章,启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从课本、报刊中推荐一些好的文章,指导学生进行评点,可以激起学生的思维冲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中,我常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每学完一篇文章,我总是给学生留几分钟时间,让他们质疑、评点。如学习了《有的人》这首诗,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不用‘纪念鲁迅’、‘赞鲁迅’或‘鲁迅的精神’,而用‘有的人’作标题呢?”通过讨论、比较,学生认识到:以“有的人”命题,正是诗人命题的奇异和构思的独特,正是诗人创造力的生动展现。我趁机引导学生在作文时学习这种命题方法。
阅读课上,我引导学生进行佳作欣赏。有一次,我引导学生欣赏凌光文写的一百多字的《一句话演讲》。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演员方婷婷在厂里“振兴中华”读书演讲比赛中的故事。她的题目是:《论坚守岗位》。她把题目一讲,便径自离开了会场,引起了听众的议论、猜测和愤怒。五分钟后,她又回到讲台上,满怀激情地讲:“如果我在讲演时离开是不能容忍的话,那么,工作时间擅离生产或工作岗位的行为,难道不应该被谴责吗?——我的演讲完了,谢谢!”人们沉思片刻,随即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学生读完这篇文章,都作了恰当的评点。有的说“话不在多,贵在中肯。一句话演讲,胜过滔滔雄辩”;有的说“这篇文章与方婷婷的演讲一样,构思新奇,不落俗套”。这三言两语的评点,它的作用就在于激发起学生思想的火花,触动写作动机。有的学生说:“读了这样的好文章,就想提起笔来试一试!”
二、肯定学生习作中的创造性因素,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创造是人们适应环境、改造环境过程中的一种基本活动,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基本能力。影响人们创造力水平的因素很多,如知识、动机、认知风格、教育及环境影响等,但最主要的是两个,一是创造能力,二是创造人格。创造能力主要取决于创造思维和创造想像的水平。创造人格包括好奇、勤奋、自信、
兴趣愛好的广泛、独立自主等。从影响和制约创造力的内外因素看,经常起作用的还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带给学生的培养、启迪和引导。因此,作文课上肯定学生习作中的创造性因素就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绝佳途径。
三、巧命题,激发学生去标新立异,去创造
(一)不出死题
所谓死题就是绝对肯定或否定的题。如《逆境成才》之类的题就有些绝对化,它否定了事物的复杂性和特异性。如果学生不知“逆境”,没有那种“逆境”的切身体会,岂不是无话可说吗?但他们为了“凑文”,就只好说套话、空话、假话。因此,作文命题尽可能出得活一点。于是,我就将《逆境成才》、《和睦家庭》等题目变换成《成才的境遇》、《我的家庭》等,或提供材料(文字或图画),由学生自拟题目。这样,学生不仅有话可说,而且可以从多种角度去写。
(二)巧出模仿题
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必须建立在细致的观察、独到的发现、详尽的分析、缜密的推理、丰富的想像的基础上。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让学生模仿写作,对初学写作者来说,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不过,要防止学生被惰性驱使,只愿意寻找省力的现成的东西,或者是照抄别人的文章,或者是写别人写过的东西。如学过《白杨礼赞》后,要求学生写一篇散文:X X的联想。指导时以课文为例,告诉学生怎样写这样的文章,怎样注意挖掘事物的象征意义及深刻含义,然后提出要求:不许再写《青松赞》、《红梅赞》这一类别人写过多次的题目,不要重复别人说过的话,而一定要写自己熟悉的身边的事物,从平凡的事物里挖掘出深刻的道理,而且尽量发现别人没发现过的意义。这样,学生就必须认真动脑思考去走新路了。
一个学生写《乌云的联想》,一反别人把乌云比作黑暗与丑的惯例。她说,乌云带来暴雨,冲尽大地上的一切污垢,把河山洗得更加洁净,雨云之后,骄阳喷出,世界更加壮丽。她写道:万物生长靠太阳,但也不能缺少雨水。她为乌云叫不平:“你创造的财富越充裕,你的形象就越丑陋。”
(三)少出“常用题”
语文教师的手头差不多都有“常用题”。春季开学了,第一篇作文是《愉快的春节》或《寒假见闻》;秋季开学了,第一篇作文是《当我升到初中的时候》或《新学年的打算》。无论写人、记事、写活动,也都有一套“模式题”。这类题不是不能出,但年复一年,无限循环,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写起文章来跳不出“老脚本”的圈圈。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一定要在变换题型上下工夫。即或是同一件事,也要变换不同的题材命题,如《发生在我班的一件事》,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调查报告,还可以写评论。同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命题。如针对学生患近视越来越多这个严重问题作文,既可以谈原因、危害,也可以谈预防和治疗。这样,随着题型的变化,学生必然产生新鲜感,为探求新的写法创
造了条件。
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挖掘学生写作中的创造力
创造的本质是求新,求新就是进行发散思维,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问题。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联系,是创造思维的最主要成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训练学生多角度作文。
逆向思维是从事物发展和已有观念的相反方向所进行的思维,它对突破常规思维定势,取得创造性思维成果起着重要作用。
如在写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话题时,告诉学生要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结果学生的作文能写出《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这样与众不同的文章。无论是发散思维还是逆向思维,都是要打破学生头脑中固有的思维定势,不仅使他们的文章具有创造性,同时也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作文思想活跃,立意新颖,构思独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