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师招考整理推荐: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心理与心理学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但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2.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
3.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4.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指由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第二章 认知发展和教育
1.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视觉:是由外界物体所发生的或反射出的光波作用于视分析器而引起的感觉。眼睛的视网膜是视觉的感觉器官。
3.听觉:听觉是声波作用于听分析器所产生的感觉。内耳耳蜗是听觉的感觉器官。
4.嗅觉:是对物质固有的气味的感觉。嗅觉是由散布在空气中有气味的物质微粒作用于鼻黏膜中的嗅觉细胞引起的。
5.味觉:味觉是对物质的某些特征,如酸、甜、苦、辣、咸等味道的感觉。它是有溶解在水中或唾液中的有味的物质引起的。
6.肤觉:又叫皮肤觉,是对于物质接触皮肤的情况及温度的感觉。当外界有足够强度的、机械的、化学的、温度的或电的刺激作用于皮肤时,就产生不同的皮肤觉。
7.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8.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即“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9.近因效应:又叫最近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先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10.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
11.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12.观察: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在开始前需要提出目的、拟定计划,在观察过程中自始至终伴随着思维和语言的活动,
观察后还要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所以观察又叫“思维的知觉”。
13.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它是比感知觉更复杂的心理现象。人们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绪情感、做过的活动及动作等都可能在头脑中留下痕迹,以后还会再认或回忆出来,这就是记忆现象。
14.识记: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即对信息的识记具有选择性。
15.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但是,识记的材料在保持过程中总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和遗忘。
16.遗忘: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活错误地恢复和提取都叫遗忘。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货错误提取。
17.回忆: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18.再认:指人们对甘志国、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19.瞬时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做瞬时记忆或感觉记忆、感光登记,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20.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瞬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处在工作状态中的短时记忆,或者在完成当前任务时起
作用的短时记忆,就是工作记忆。
21.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长时记忆就像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它保存着我们将来可以运用的各种事实、表象和知识。
22.表象: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23.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4.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
25.概念: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形式。概念是用一定的词语来记载和标志的。词语是概念的物质外壳,概念给词语一定的内容和意义。
26.判断:判断是指认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它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判断大都是借助语言、词汇并用句子的形式来实现。
27.创造性思维:是指用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28.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它与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注意是人们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和做出更有准备反映的保证,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29.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产生的注意。
30.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产生的注意。
第三章 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1.情绪与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那些满足人们需要的事物和对象,能引起各种肯定的态度,使人产生满意、愉快的情绪体验。不同的态度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不同关系。
2.心境:心境是一张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心理状态。心境一经产生就不只表现在某一特定对象上,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染上某种情感色彩,影响人的整个行为表现,成为情绪生活的背景。
3.激情: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例如:狂喜、暴怒、恐惧、绝望、剧烈的悲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它往往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显外部行为表现,如暴跳如雷、浑身战栗、手舞足蹈等。
4.压力: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景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变化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在压力状态下,个体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增高、呼吸急促、激素分泌增加、消化道蠕动和分泌减少等。
5.意志: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
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总是表现在人们的实际行动中,也被称为意志行动。意志是人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的体现。
第四章 个性发展与教育
1.需要:需要是有集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由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是活动的原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2.兴趣: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知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动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动机可以激起或抑制人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推动人行动的内在原因。
4.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必要的心理条件和直接有效的可能性心理特征,但不是全部心理条件。
5.气质: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各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
6.性格: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变化与习惯了的行为相结合而形成的人的特征。在个性心理特征中,性格最具有核心意义。它是一种与社会最亲密相关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第五章 学生心理
1.同化:是指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2.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新刺激的影响。
3.形式运算:指对抽象的假设或命题进行逻辑转换。
4.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第六章 教师心理
1.教师的职业信念:是指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教师成长的巨大动力。
2.教学归因: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原因的解释和推测。
3.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罗森他尔效应或皮革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4.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教学过程来分析自己,从而做出某种行为、决策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观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
第七章 学习心理与教育
1.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通过练习和反复经常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准备律:是指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
3.练习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不重复或练习,联结的力量就会弱。
4.效果律: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5.消退:是指条件刺激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的现象。
6.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
7.逐渐分化原则:即首先应该传授最一般、包容性最广的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这样可以分为每个知识单元的教学都提供理想的固定点,即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先前知识。
8.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9.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10.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
11.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第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12.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靴子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3.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应,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14.知识的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的存储和呈现方式,它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是根据自己对知识的不同表征而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应用方式的。
15.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织符号的意义。符号学习的心理机制是符号和他们所代表的的事物或观念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的相应的等值关系。
16.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17.命题学习:是指获得有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际上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
18.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19.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指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产生的,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
20.并列结合学习:又称组合学习,是在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
21.技能:是个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2.操作技能:也称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如吹、拉、弹、唱等。
23.心智技能:也称认知技能或智力发展,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智力活动方式,如阅读技能、写作技能、构思技能、观察技能等。
24.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方式的综合。
25.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
26.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及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
27.问题:就是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此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28.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29.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故也称创造力。
第八章 品德心理与教育
1.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2.道德认知: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有意义的认知,是人的认知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3.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的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4.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5.道德行为:是品德形成的最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其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6.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
7.认同:即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收规范,从而试图与之保持一致。
8.内化:即在思想上与社会规范及其价值一致,将自己的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9.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
10.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对而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的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个体是否接受有关信息以及接受的量。
11.道德认知:道德的形成、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的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对规范的理解水平及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第九章 课堂管理
1.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额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的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定期的期望:人们对教师在学校情境中执行任务往往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
3.群体:是人们以一定的港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的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4.正式群体:是有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的群体,其成员有规定的编制。
5.非正式群体:是在正式群体内部形成的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
6.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7.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8.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9.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问题行为: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很参与学习的行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