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方以智书论浅析

方以智书论浅析

来源:筏尚旅游网
第33卷第2期 Vol_33 No.2 济宁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ning University 2012年4月 Apr.2012 文章编号:1O04—1877(2012)O2—00l15—03 方以智书论浅析 何琪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摘要:明末清初桐城方以智的书画之名被其哲学、考据学成就所掩,其多部著作又被清代禁毁,致使其 著作中的书论长久以来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将方以智传世的《通雅》与《浮山文集别集》两部著作中的 书论加以钩沉,对其书法的审美理念及其书学价值加以浅析阐释,希望更多研究者对方以智的书论引起重视。 关键词:方以智;书论;审美理念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方以智(1611—1671年),字密之,号曼公,又 号鹿起、浮山愚者等,桐城(今属安徽)人。少年 关注。方以智一生笔耕不辍,其中不少书画论述 时便聪慧好学,《南疆逸史》记载方以智:“少美姿 貌,聪颖绝纶,书无所不读,为人风流自喜。及语 也沉埋在他的著作中,堪称艺海遗珠。拙文仅就 其两部著作中的书法论书加以钩沉,希望能够引 起世人的关注。 一忠孝大节,凛如也。”一生著作甚多,早年有《通 雅》、《物理小识》,晚年有《药地炮庄》、《东西 均》、《易馀》、《性故》、《一贯问答》,另外还有《浮 山前后集》等。方以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 家、哲学家、考据学家。青年时与陈贞慧、吴应箕、 侯方域等参加“复社”活动,时称“明季四公子”。 然而他生逢乱世,命运多舛,虽曾在崇祯时任翰林 、方以智书论文献存录简述 1、《通雅》 方以智的书论集中体现在于早年的著作《通 雅》之中。《通雅》是方以智一部重要著作,与《物 院编修,然而李白成攻人北京后,他不得不逃亡南 方,却又受到奸臣阮大铖等人的迫害,辗转至广 东。继任明桂王建立的永历朝经筵讲官,却被太 监王坤诬劾免职。永历三年拜其为礼部尚书、东 阁大学士,方以智坚辞不就。永历四年,清兵破桂 林、广州,方以智削发为僧。 理小识》同被收入到《四库全书》。据姚文燮称 《通雅》成书于“己卯以前”,即崇祯十二年(1639) 前,而此书到康熙五年(1666)才有初刻,期间方 氏不断修改,他的同学钱澄称:“要其三十年心 血,尽在此一书矣。”方以智被视为开考据学之先 方以智在从北至南的流亡生涯中以佣书、占 卜、卖画为生计。在《方子流寓草》中有一首诗: “飘落干戈世,君能种砚田。题诗空泣下,磨盾更 凄然。休算佣书米,聊收卜卦钱。漆经留一卷,食 字足余年。”记述了他在明亡之后以“食字”为生 的经历。其书法早年学董,清丽飘逸,后取法于 河,《四库提要》对《通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明中叶以后,以博洽著者称杨慎,而陈耀文起 而与争。然慎好伪说,以售欺耀文,好蔓引以求 胜。次则焦孩,亦喜考证,而习与李贽游,动辄牵 缀佛书,伤于芜杂。惟以智崛起崇祯中,考据精 核,迥出其上,风气既开,国初顾炎武、阎若璩、朱 彝尊等,沿波而起,始一扫悬揣之空谈,虽其中千 虑一失,或所不免,而穷源遍委,词必有征,在明代 颜,笔意高古,有篆籀气。然而他的书名却被其考 据学成就所掩,不少书画论述也未能引起世人的 收稿日期:201l—o4—之6 考证家中,可谓卓然独立者矣。 《通雅》五十二卷,首三卷。所涉范围极广, 作者简介:何琪(1979一),女.山西汉中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09级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论方向。 一115— 其中《器用》为五卷,三十一卷为书札、碑帖、金 石;三十二卷为书法、装治、纸墨笔砚、印章。《通 雅》是方以智倾注三十年心血而成的类书著作, 以考据学而闻名于世,而方以智的书论却深埋其 中未被重视,除倪涛《六艺之一录》将其节选,历 代书论丛书均未将其收录加以推广。《通雅》的 卷三十二“器用篇”集中收入了他的书论,名日 “书法”,而涉及书史的尚有“金石”、“碑帖”等几 个段落。 2、《浮山文集别集》 另一部存录方以智书论的著作是其子方小 愚,在方以智死后所刊的《浮山文集别集》二卷, 别集中存录多条书画题跋。清乾隆皇帝曾借篡修 《四库全书》之名寓禁于征,在全国范围内征调历 代书籍,进行严格的审查,对于书中记述诋毁满族 统治者的嫌恶之言,抽毁、甚至毁版、禁售。方以 智做为前朝遗民,曾参与反清复明活动,《浮山文 集》惨遭禁毁,致使这些精妙的书论也难以广泛 流传。 二、方以智书论中的书学史与审美理念 1、书史与书学考据 方以智在《通雅》三十一卷书札、碑帖、金石 中收录了有关书札、碑帖、金石等方面的名实考证 多条,既关乎古代典章的规范名称,也是书学许多 名实考证的依据。如:“古以木片为札;削竹为 策;编策为简;成帙为册。方版谓之方牍;朴谓之 椠;插羽之牍谓之羽檄。书刀谓之削。”讲述了书 札之名的由来。碑帖部分则有:“帖刻于石而拓 之日法帖。自有《石经》碑刻应有拓帖,而未著 称。《蔡邕传》言:‘观及摹者车日千两(辆)’。 摹则今之墨拓也。”通过正史所载东汉末年蔡邕 书《石经》一事,考证法帖之由来已久。金石部分 从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的概述谈 起,涉及金石书契以及对历代碑刻的概述简介。 更为珍贵的是对楚简发现的记载:“汲冢、楚冢今 不能分,故有琐语乱竹书之疑也。《书史》云:‘太 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竹书 数十车,漆书、科斗,武帝以付束皙。随疑分释皆 有义证。”这些文献记载反映了方以智的博学,同 时也透发出他敏锐的洞察能力,很多知识是书家 未能察觉和了解的。 三十二卷为书法,是专门的书论部分,有两千 一】】6一 余言。内容涉及书体论、书史论、美学观点论。他 时常在书史的记述中穿插个人观点,如他抨击那 些缺少古法而自言创新的人:“今之刻造结构,亦 力量不能高妙,而恃法也。其随意飘扬以为秀脱, 亦学力少,不历诸法,而大言自我者也。”反映了 他对传统继承的重视。 2、对帖学的传承与革新 方以智所处的时代正是帖学盛行,碑学未兴 的时代,因此,他的书论不免立足于帖学。然而, 考据学的知识背景使他对篆隶有着不同于前贤的 重视,也使得他的书论观大有不同,甚至可视为清 代碑学书风兴起的端倪,如他主张倡导以篆籀书 为根基,以避免习帖而造成的线条浮滑。 先得篆籀法方知画沙、印泥之妙,其钩踢牵 带,乃无意流行者耳。世人力量单薄,学识又浅, 乃专恃牵带委靡,反日骨格为火气未化,岂不哀 哉。强纸弱笔亦谓骨力与姿致,能尽其方圆、断续 之势,宁专以媚为遒耶,凡学先苦于不成,后苦于 不化,未琢先磨,以涂鸦观剑器,往往不免。 “先得篆籀法方知画沙、印泥之妙”,结合篆 籀法理解草书用笔正是当时一些书家所探索的一 条道路。清初草书大家傅山存世多件篆籀作品, 其学书路线正与方以智书论观点相契合。存世的 方以智作品中虽未见其篆籀作品,但观其晚年书 作饱含篆籀笔意,用笔圆劲浑厚,结体貌似鲁公三 稿,而笔力则有篆籀笔意,可谓开伊秉绶颜行之先 河。“专恃牵带萎靡”是对时风的批评。董其昌 书风在明末风靡一时,董之超逸乃天资所至,“力 量单薄,学识又浅”者习之反被其害。他在提出 的篆籀笔意的同时还倡导习颜,他说颜真卿“真 迹皆无蚕头燕尾之笔,与郭知运《争坐位》帖有篆 籀气,颜杰思也,愚谓:《坐位》亦正以无造作耳。” 以颜书之篆籀气,自然浑朴,强健筋骨,书风气韵 不以媚取胜,对于纠正当时的时风都有积极的意 义。清初的很多书家也正是沿着这条道路走出了 董氏书风的影响。 对于学书之路,方以智在《通雅》中说: 必临古帖,乃不坠恶道。先与古人为一,乃能 别变,笔泯于法,腕忘其心,始享方圆同时耳。 ……汉晋唐宋异也,纵横出入,屈伸刚柔,人不能 自尽其才,自得其法,而委于不学之性,宁惟书法 乎哉,且看池水黑否。 方以智的主张是以古代碑帖为本,方不会 “坠恶道”,汉、晋、唐、宋各有所长,广泛取法,持 之以恒,临池不辍,便会通晓个中道理。在晋之前 他又提出了“汉”,明显不同于当时的帖学观念, 同时体现了他对篆隶古法的推崇,展露了碑学即 将兴起的端倪。 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入门之药多方,应无 所往而生其心,究竟寓诸无竟,毕矣。书法殊古, 世不贵此,而以其腊神。嗟乎! 法与神致,不相离也。体正而尽变,变亦正 矣。莫非寓也,莫非游也。过庭所云:神怡务闲之 3、儒家审美与禅学思想对其书论的影响 方以智出生于官宦儒学的世家,幼承家学,五 岁便能吟诗作文,博学广记,儒学思想对其影响深 远。观其书论美学崇尚虚和,对于方圆、刚柔、迟 速等美学理念中无不透露着儒家美学思想的中和 态度,如《通雅・书法》中说: 人本不能健整而骤语别顺,只属软稚;不能牵 展而但言缩敛,只属局促。欲得峭拔,即侧戾刚 难也。学未知法,而骤许神致,不为苛律所缚,即 为谈神所误。 以禅论书论画虽非方以智所开先河,但在明 末清初,禅宗思想对书画理论的影响亦可见一斑。 他深厚的儒学基础与晚年历经世变而逃禅的经 历,很多凝聚在他的书论之中,对我们研究明末清 初书法史学、美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踣,不中虚和之度;欲得险绝,即蛇纠鬼攫,不入高 朗之格。庄则太痴,散则太漫,大约人各就其所 三、结语 方以智作为明末清初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 考据学家,他在书法艺术上有着独特的见解与领 近,各自取一法,而又巧为之说,夺人以自为地耳。 郑子经所云:盈虚消长之理,雄奇雅逸之观,实是 寓形上下而备焉者。 然而,明末国变,异族侵入而又奸臣当道,使 他仕途坎坷,报国无门,历经种种挫败之后,方以 悟。其历经坎坷而流传下来的书论中有许多真知 灼见,对研究当时的书学史及其美学发展有着重 要的文献价值,应当引起当代书学研究者的关注 与探讨。 参考文献: [1]浮山此藏轩别集[M].方以智.明末刻本. [2]方以智.方子流寓草[M].明刻本. [3]方以智.通雅[M].清康熙年问姚文燮浮山此藏轩刻本. 智的经世情怀彻底破灭了。他在《自题三萍》中 说到:“三变桑田语出经,浮家鸡犬隔云听。珠遗 南海空含泪,独照东方可是星。”从人世转向出 世,归隐逃禅成为他最终的选择。顺治十年 (1653)他拜竹关觉浪禅师为师,受大法戒后更名 弘智,字无可,别号药地,过着清苦的僧侣生活。 对于禅学的研习,也体现在他的书画论述中。 《浮山文集别集》所载的多条书论题跋都带有浓 厚的禅宗思想。如: 吾尝谓法以忘法,而神穷尽一切法,乃无一法 可得,此郑杓所谓“大成”也。 [4]任道斌.方以智年谱[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5]蒋国保.方以智哲学思想研究[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6]罗煅.方以智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王洪生) Analysis of Fang Yizhi ̄calligraphy theoretical HE Qi (College of Fine Arts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Nanjing 210013,China) Abstract:At the tim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Fang Yizhi was born Tong Cheng,who philosophy and textual criticism achievements has been cover by name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His many writings has been forbidden and destroyed by Qing Dynasty,leading to Calligraphy theories pay no proper attention in long time.This article will analysis Fang Yizhi ̄theories of calligraphy in the two writings一”Tongya”and”Fus- han Corpus”,and will explain his calligraphy ̄aesthetic concept and the value of calligraphy,and hope that more researchers will pay an important attention to Fang yizhi ̄calligraphy theory. Key words:Fang Yizhi;Calligraphy theory;Aesthetic concep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